人文风情
【概况】
通州原由沙洲成陆,根据地域开发的先后,境内有民田(原沙洲)、灶田(原东北部海湾)、沙田和垦区之分,居民的风俗习惯也因地而异,不尽相同。《南通县志》对境内风俗,有较为详尽的记叙。
【人口】
2022年末,全区户籍人口123.77万人,下降0.61%。全年出生5330人,出生率4.31‰,出生婴儿性别比(以女性为1)为1.07:1;死亡人口13193人,死亡率10.63‰;自然增长率-6.33‰。
【风俗】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俗称过年,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团圆饭用大米和赤豆做成,上置团圆、年糕,饭要多煮一些,还要多盛几碗,寓人丁兴旺之意。菜有豆腐、荠菜、笋片、青菜等,取头富、聚财的谐音;鱼上桌而不食,求年年有余的吉利。有的人家沿用旧俗,这天不泼水,不动刀剪,不扫地。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又称灯节。这天晚餐后城乡孩子大都举灯或拖灯串游。部分地区举办猜谜活动,吸引众多群众参加。
清明节又称上坟节。旧俗于清明前后10天祭祖、扫墓;宗祠、家祠也利用这一期间进行春祭;有的人家还在灶头贴上写有“清明送百虫,一送影无踪”的红纸条。
立夏表示夏天开始的节气。早晨吃煮蛋,不少人家还吃糕干米粥或馒头、烧饼、大饼(缸爿)。立夏以后开始农忙,俗话有“宁吃种麦饭,不吃立夏蛋”的说法。
端午农历五月初五,本名端五,亦名端阳。这天家家都裹粽子,于门前悬插艾枝和菖蒲。
中元节即农历七月半,俗称鬼节。旧俗须烧经祭祖。人死已过百天但未满2年的,提前在七月十三烧新经,须办酒饭接待前来送纸的至亲。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为传统团圆佳节。农村中常用新收获的糯米舂成粉,做成米粉烧饼,有些人将它称为丰收饼。
重 阳农历九月初九。旧时有重九登高的习惯。早晨以重阳糕为点心。
冬至节俗称过冬。旧俗认为“大冬小年”,特别看重冬至节。冬至这天,早晨吃汤圆,中午菜肴也比较丰盛,和清明、七月半相似,家家都要祭祖。
腊月八农历十二月初八,传说为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佛寺于这天用香谷等做成粥供佛。民间则以米、赤豆、绿豆、豇豆、红枣、莲子、桂圆肉、花生仁等做成腊八粥食用,以庆丰收。
除夕农历年的最后一天。除夕前,一般人家多办好年粮(蒸年糕、馒头),搞好掸尘(大扫除),准备过年的菜肴,等等。当天,多于午后贴春联,换上新年画。守岁后,长辈要给幼辈压岁钱。
【方言】
通州境内通行五种方言,与通州成陆初期从中国北方、安徽长江两岸、上海崇明和省内扬州、镇江、常州、苏州一带迁来的移民有密切关系。一是金沙话。其通行地区主要在金沙、东社、十总等部分地区。二是通东话,俗称东路话。其通行地区主要在二甲周边等部分地区。三是启海话,又称沙里话。沙里话又分为南沙里话和北沙里话。其中,南沙里话通行地区主要在川姜、张芝山、先锋等部分地区;北沙里话通行地区主要在三余等部分地区。四是南通话,俗称西路话。其通行地区主要在兴仁、兴东、刘桥、西亭、石港等部分地区。五是如东话。其通行地区以与如东接壤的北部边境地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