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日报讯(通讯员杨建彬 金茂娟 徐林生)刘桥镇是通州区唯一以桥命名的镇,以示桥多,桥多自然是河港多、渡口多、水口多,且历史久远,有的还富有神话色彩,现撷取代表性的几例。
白龙港
很久以前,在刘桥北部的新联境内有一条河,自西向东横贯司家渡、韩家桥、卞里庙、丁家园等地。紧挨此河,有一条2华里长的河埂,被称作“龙巷”,在龙巷西侧有一处深潭,面积约为3亩。传说,常有一条白龙前来深潭中嬉戏,游到丁家园栖息。沿深潭往东约四五华里,在河的中央,有一条土坝,约50米长、5米宽,坝上长满芦苇,随着水位的变化,坝埂时隐时现。坝埂两侧非常之深,即使在干旱年份,其他的沟港都吃“干沟鱼”,可它从未干涸过。 人们将深潭所在地定名为白龙港,那条土坝被定名为“龙坝”。
蚊子港
相传1942年7月的一天下午,在原新联镇北首一个名叫少伯的村落(原属新姚乡后划入国强乡),忽然乌云翻滚、狂风大作。呼啸的风里裹夹着一大片黑压压的东西,像一条乌龙直往一条河港里扑压而去。这条河港南北走向,其支流西通白蒲,东接石港,约两华里半长。狂风过后,只见河港上一座木桥两侧大约50米长的河面上,密密麻麻的漂浮着又黑又大的死蚊子。这种现象前所未有,为了记住这件事,这条河港被起名为“蚊子港”,这条港上的木桥被定名为“蚊子港桥”。 1984年实行镇管村体制,至2001年3月,该村一直叫“文港村”,这改用了“蚊”的谐音。2003年,原先的蚊子港桥改建成了承载量为10吨的水泥桥,桥名仍沿用“蚊子港桥”。
冯家渡
冯家渡位于现在的刘桥镇新中村。早在清宣统元年(1909)的南通州地图上记载了这个渡口。 一条南北走向的秦刘河阻隔着人们的东来西往。早在晚清时,一户姓冯的人家在此设了渡口,以手撑木船摆渡维系交通。人们把这个渡口叫冯家渡。后来当地百姓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在此建造了一座小木桥。只因风吹日晒、流水冲蚀,该桥垮塌了。不得已又设渡口,摆渡每人每次收取0.02元。摆渡的艄公还是冯家的后代,因此仍叫冯家渡。 1996年左右,英雄乡与幸福乡政府牵头,在此修建了水泥机耕桥,摆渡成为历史。2011年,刘桥镇政府将此桥改造扩建为5米宽的水泥桥,取名冯渡桥。
八里渡
在原新联公社有一条东西走向的河港,西通如皋的勇敢乡、白蒲镇,东至三角渡、转水墩直至石港。这条港是当地人们前往白蒲街的主要水上通道。十里八村的人们走水路去白蒲都得经过这里:去白蒲油厂兑换各类植物油的木船,去白蒲买卖苗猪、肥猪及萝卜青菜的船,后来生产队去白蒲化肥厂装氨水的六吨及其以上的水泥船,以及迎亲嫁娶、新娘子的嫁妆船等,都得通过这条水道。 这条东西港将南北两岸隔开。为了便利两岸人们出行方便,人们在原新联公社8大队3队设了渡口,由家住渡口边的苏家招姑娘添置了小木船在此摆渡。约20年后,由其小儿子(小名亲侯)接替摆渡。一根稻草长索系着两岸,一条小木船南来北往,前前后后摆了30多年。因为从这个渡口到白蒲镇的水上距离为8华里。因此,该渡口被称为“八里渡”。 为了人们出行方便, 1957年,由港南的巩固乡和港北的斗争乡联合在渡口西侧架起了小木桥。 1964年,南通县交通局在此建造了1.2米宽的水泥桥。 2002年,由新联镇政府牵头,丁善庆、姚汉时两位建筑老板赞助,在此桥东侧100多米处新建了载重量为10吨的水泥桥,这两座桥都定名为“八里渡桥”。 1984年实行镇管村体制,考虑到八里渡在历史上的名气,则将8大队定名为八里渡村;2001年,碱场村与八里渡村合并,定名为新建村。现归属尹家园村。
江口子
江口子位于现在的刘桥镇蒋一村十五里庙8组,其北边是五窑(现属石港镇), 西边是刘桥镇的新联。解放前,东北边是五窑乡,河南边是熙芳乡,西北方是极孝乡。江口子这一地名,是由于它在长江北支流中的特殊地理位置而得来的。 江口子曾在古横江的遗址上,即是长江北支流中的一个渡口。南北岸之间有一只渡船,为南来北往的人们提供了交通的便捷。从江口子岀发,向南经淮安河可直达长江;经过长河滩、南通等地方,也可以抵达长江;向西北到白蒲,再经南通,也可以进入长江;向东经过花市街、卖鱼湾(石港) 可直达黄海。天然的三岔道口,成了通江达海的交汇之处。 九圩港开通后,它的交通枢纽作用不复存在,然而它的名字依然响亮。解放以后,一座铁塔——航空坐标拔地而起,不仅标示着江口子的经纬度,也显现着它的知名度。 1984年,实行镇管村体制,该地定名为“江口子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