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通州 / 地方文化

刘桥老街

发布时间: 2020-03-27 08:53:48
信息来源: 刘桥镇
【字体:


刘桥老街.jpg


刘桥镇供稿(杨建彬 金茂娟)悠悠老街,古镇情怀。刘桥老街,从西向东约600多米。曾是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民国前后,青砖黛瓦的商业阁楼鳞次栉比、错落有致;门庭前现场加工的各种特色小吃散发的香味,在一条条里弄里索饶;街上商贾云集、人流摩肩接踵;千年古运盐河穿镇而过,纤夫的号子声此起彼伏;“同济号”汽船在运盐河的碧波中往返通城;四面八方的棉花汇涌刘桥,被转运至上海、苏南等地,好一派繁荣发达。由此,“银刘桥”的美誉闻名遐迩。

从唐闸以北三里处的十八里河口经刘桥再到石港的这段河流——就是今朝很少有人再关注的运盐河。向西与通州到扬州的老运盐河相通。从河口向东偏北的方向延伸,经陈桥,再经刘桥、长河滩、江口子、花市街,最后到石港场。刘桥地处这段运盐河的中间偏西地段。刘桥虽没有作为盐场的文字记载,但刘桥地区物产丰富,市场的商品和农副产品乃是运盐船工生活用品最理想的补给地,是纤夫们休息的最好场所。由此甚至可以得出这一结论:是古运盐河,传续着文明,促进了刘桥古镇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1958年开凿九圩港时,古盐运河刘桥街区部分被填埋,紧邻街区以西的运盐河尚保留至今,且河床里还沉睡着徐家享堂的一只大石狮。古运盐河遗址边的弥陀殿古庙遗址的青石鼓,见证了刘桥古镇数百年的历史。

刘桥老街是古镇仅存的一点记忆,从街口探入“尹家巷”,映入眼帘的是有着110多年历史,经历了五代人的尹家古宅。从考究的围墙图案、房屋地基独特的防潮设计、墙壁内均用木头固定以防变形等均见证了屋主当年的辉煌。

弯曲的小巷,承载了百年风雨,巷口的旧招牌仿佛在诉说着历史。小巷深处,碎石路已被水泥路取代,老宅门口偶尔能发现几块当年的碎石。老街特有的门板铺面已结束使命,少数已被被水泥墙所替代,如今的老街,部分老屋已人去房空,一把把锈蚀的老锁把记忆尘封。只剩下为数不多的老年人坚守着,老街承载了他们的整个青春。脆饼店里飘出的香味,为静谧的老街增添了些许烟火味。

楼梯.jpg

东大街尽头,马路对面的弄子,便是当年“银刘桥”收棉花的地方。沿着木楼梯步入二楼,依稀可见一条条当年的“毛主席语录”,见证着时代印迹。

石狮子.jpg

留存在刘桥小学内明代南派石狮、精致的门当、带字的石柱等都记载刘桥昔日的辉煌。

如今,刘桥的特色文化——灯谜、板鹞与菜刀,并称刘桥“三绝”,代表着刘桥形象,成为刘桥人的精神符号。奋进的刘桥人,正以破解灯谜时那善于思考、永不言弃的态度作答高质量发展新考卷;以板鹞迎风起飞时那迎难而上、攻坚克难的决心奏响高质量发展最强音;以刘桥菜刀淬火成钢时那敢于磨砺、坚韧不拔的精神铸就高质量发展硬实力。

老街故事多,印痕今犹在。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裕,老街上的一些建筑也充满着些许现代气息,但当你静下心去寻觅时,你又会发现另外一个韵味十足的刘桥,作为新时代的刘桥人,我们一起努力让历史积淀下来的刘桥老街精神代代相传。

(责任编辑:丁鹏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累计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