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局供稿 今年以来,南通市通州区司法局深入践行新修订的行政复议法,充分发挥行政复议“主渠道”作用,聚焦企业实际需求,精准施策,着力加强涉及企业的行政复议工作,为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贡献司法力量。
一是畅通受理渠道,疏通涉企行政复议“堵点”。积极打造复议渠道“零门槛”,开设行政复议案件办理“绿色通道”,通过简化申请流程、提升受理效率,为企业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体验。针对常见企业行政复议事项,精心设计差异化的“容缺受理”清单,明确区分核心材料与辅助材料,并配套实施严格的材料补正机制,确保在“及时审查、快速受理、高效办结”的原则下,最大限度减少企业申请行政复议的往返次数,增加办理便利性,助推涉企纠纷化解进入“快车道”。
二是强化沟通联系,巧解涉企行政复议“难点”。建立涉企行政复议案件繁简分流与快速处理机制,通过科学分类、精准施策,确保简单案件快速审结,重大、疑难、复杂案件则及时开展深入细致的审理,积极探索调解、和解等非诉纠纷解决方式,力求从源头上化解矛盾,减轻企业诉累,切实增强市场主体的法治获得感与满意度。坚持“调解优先”原则,将调解和解机制贯穿案件办理全流程,充分了解涉企行政争议的难点,主动倾听企业诉求,深入了解行政争议背后的实质性问题,不仅解开“法结”,更致力于解开企业的“心结”,即通过沟通疏导、释法明理,帮助企业理解政策、消除误解,恢复对法治环境的信心。截至8月,走访深入涉案企业31家,涉企行政复议矛盾纠纷实质化解率达53.1%。
三是规范源头监督,把脉涉企行政复议“痛点”。摒弃“就案论案”,通过个案办理发现依法行政中的共性问题,促进系统整治和源头规范。围绕市场监管、工伤认定、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涉企案件较为集中的行政管理领域,梳理案件中不规范执法等问题,分析风险点,向执法部门制发风险提示函、行政复议意见书等,将事后监督纠错前移至事前指导规范,全面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截至8月,已制发涉企行政复议意见书、建议书等19份。同时,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作,建立信息共享、联合培训、定期会商等机制,共同研究解决行政执法中的难点问题,推动形成依法行政、规范执法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