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2024通州两会专题报道
南通市通州区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与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摘要)
发布时间: 2024-01-12 09:19:00 信息来源: 通州日报

一、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3年,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四个走在前”“四个新”重大任务,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全区经济运行回升向好,蝉联“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预计(下同)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同比(下同)增长6.5%以上,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5亿元、增长11.1%。

(一)聚力回升向好,奋进步伐扎实稳健。强化运行调度。新增市场主体1.7万家。推行政策“免申即享”“简申快享”,发放惠企资金超2亿元。扩大有效投资。500万以上技改项目完成设备投资额46.9亿元。2个项目成功获批中央预算内投资1688万元。争取地方政府新增债券项目12个,额度12.2亿元。激发消费活力。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9.4亿元、增长9.3%。完成服务业开票1001.7亿元、增长4.2%。

(二)紧扣产业提升,发展质态不断优化。项目引推全面提速。全年新签约注册重大产业项目52个,计划总投资391亿元。常态化推行“拿地即开工”,9个亿元以上项目实现多证齐发。列入省市级重大项目26个,康辉新材料、康源电路等57个亿元以上项目开工建设,完成年度投资81.6亿元。产业优势加速放大。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1410亿元、增长10.5%,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全市领先。新增应税销售20亿级企业3家、50亿级2家。新增报会企业1家、入轨企业4家、股改企业3家。规上新能源企业实现产值250亿元、增长36%。建筑业施工总产值突破2600亿元,新增鲁班奖2项、国优奖3项。智改数转网联持续深入。新认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网络化联接项目334个。新增国家两化融合贯标企业20家,省智能制造示范工厂(车间)6家,省星级上云企业81家、创历年新高。

(三)激发科创动力,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创新主体持续壮大。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79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55.1%。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2.8%。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7家。新授权发明专利784件。创新平台加速建设。南通高新区跻身全省高新区综合评价前十强。新增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家。人才战略加快实施。实施“510英才计划”,资助人才项目25个,金额2980万元。新增国家级博士后站1家,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4人,新增进站博士后10人,新引进优秀博士12人。新增高技能人才1100人、高级技师254人、数字技能人才1108人。

(四)推动改革加速,市场主体更加活跃。系统改革不断深化。通州版“互联网+政府采购”模式获全省推广。全省率先制定“多测合一”技术规程标准,全省首创“商事好通工作室”,全市首推企业跨区迁移“一地办”。入选首批全省商业秘密保护创新试点城市。平潮、川姜千强镇排名分别前进31位、10位。完成国防动员体制改革。开放合作加速拓展。全年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312亿元、增长2.1%,完成外资到账1.4亿美元。实现社会帮扶超100万元。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全年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超15亿元。新增制造业贷款近40亿元,蝉联省“金融生态优秀县”。全国首创“信用+涉诉双免保”机制,为“白名单”企业免于保全8051万元,免于担保3.6亿元。

(五)注重融合发展,美丽通州加快建设。城镇建设展现新貌。北沿江高铁、绕城高速、G40沪陕高速稳步推进,正场大桥、通州大桥实现贯通。完成6个老旧小区37栋住宅改造。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新增国家卫生镇4个。新建城镇污水管网20公里,新增健身步道15公里,新建体育场地面积40.5万平方米。乡村振兴有力推进。实现粮食播种面积113.9万亩,总产50.8万吨,特色农业机械化水平达75.3%。新增省级示范家庭农场4家,国家示范合作社2家。全区村集体经营性收入总额达2.6亿元,村均126万元。绿色发展持续发力。PM2.5平均浓度26.8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84.3%。15个市考以上断面水质达标率及优Ⅲ率均为100%。新建生态河道70公里,创成省“生态宜居美丽示范村”9个。建成区新增绿地面积17.8万平方米。

(六)突出民生福祉,社会事业蓬勃发展。民生事业稳步推进。顺利通过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评估验收。建成全省首家基层慢病筛防中心,创成“15分钟医保服务圈”省级示范区。创成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1家,省级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单位2家。社会保障坚实有力。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420元、增长5.7%,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86∶1。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99%、98.5%。社会治理成效显著。深化“精网微格”建设,网格化覆盖率达100%。石港镇睹史院村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推进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风险专项整治,累计排查整改问题隐患1.9万余条。

二、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和重点任务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全面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如下:

1.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以上;

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4%;

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左右;

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以上;

5.外贸进出口稳中提质;

6.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快于经济增长速度;

7.城镇新增就业创业人数1.2万人;

8.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3%左右;

9.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幅完成市下达目标任务;

10.主要污染物排放完成市下达目标任务。

为实现上述目标,将重点做好六个方面工作。

(一)夯实实体经济根基,助力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新型工业化。着力推进创意设计、数码印花产业园建设。培育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汽车及零部件等主导产业。积极谋划布局第三代半导体、新型储能等未来产业。建成省级智能工厂(车间)3个,新增省市级首台(套)及关键部件5个。实施企业梯度培育工程,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80家。培育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25家。新增上市企业2家、新三板挂牌企业2家。促进服务业高端化。深入实施现代服务业繁荣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高位谋划服务业发展路径。新增规上服务业企业50家,创成省级高质量发展集聚示范区1个。培育省市级两业融合标杆企业4家,新增省市级工业设计中心和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10家。加快农业现代化。新建改造高标准农田3.66万亩。加大石港粮食和物资储备库建设推进力度,提升物资储备能力。推进“大数据+农业”深度融合,建成省级数字农业农村基地1个。完成省级现代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创建。扎实开展万亩示范方建设,打造千亩示范方5个以上。推动建筑业多元化。实施大建筑发展战略,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建筑企业资金扶持力度,支持优质建筑企业深度参与大型基础设施和新基建领域建设,鼓励有能力的建筑企业“走出去”。建立绿色建材认证企业产品目录,大力培育绿色建材示范企业和示范基地。力争建筑业施工总产值突破2800亿元,新增鲁班奖1项、国优奖2项。

(二)持续扩大有效需求,推动经济稳中有进。突出重点促消费。持续扩大“南通州·欢乐购”品牌活动影响力,适时发放惠民消费券、数字人民币红包和现金补贴,提振汽车、家居用品等大宗消费。打造更多线上线下多元消费场景。狠抓项目扩投资。扎实开展重大项目攻坚突破行动,落实优势产业链发展计划,聚焦电子元器件、光伏、半导体、储能等领域,推行产业链招商。保障要素稳运行。积极争取专项债券资金,助推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持续推动“小微贷”“苏科贷”“知识产权贷”等财政金融合作产品落地见效。大力盘活各类低效用地和闲散用地,实施增减挂钩面积3000亩,占补平衡面积3000亩。

(三)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完善科技企业梯次培育机制,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50家以上,新增瞪羚等高成长性企业超10家。力争新签约产学研合作项目160个。深入实施质量强区战略,新认定“江苏精品”2个,省质量信用AA级及以上企业4家。推进高价值专利培育工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突破10亿元。加快创新载体建设。建优建强纺织丝绸研究所、船舶海工研究院以及现代建筑研究院。引导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共建新型研发机构,新增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家。高标准推进异质结产业园、集成电路零部件产业园。强化高端人才引进。健全完善人才评价体系,新引进各类创新创业人才(团队)60名(个)以上。落实人才新政3.0版,完善“510英才一卡通”服务,畅通人才“引育留用”全链条。大力推进人才公寓建设,新(改)建人才安居公寓不少于30万平方米。

(四)抢抓机遇共谋发展,开放合作共赢未来。加快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南通绕城高速、G40沪陕高速扩建工程(南通段)全线贯通,稳步推进通扬线南通市区段航道整治工程。深层次对接上海“1+8”大都市圈建设,全力推动以高新区为主体,辐射全区的创新协同区建设。深化东西部多领域协作,促进与陕西镇巴、青海尖扎人才、企业、产业双向交流。扩大对外开放能级。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支持引导企业积极参加广交会、华交会等国际国内重点展会。加快发展“跨境电商+产业带”模式,推动跨境电商健康持续创新发展。加大外资项目引进力度,稳步推进QFLP试点。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制定实施通州区2024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举措,持续优化数字赋能政务服务、跨部门联合监管、惠企政策简申快享。发挥“商事好通工作室”作用,加大“一网通办”推广力度。扩大“诚信通州”品牌效应。

(五)增强城市发展魅力,建设美丽宜居通州。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大力推动绿色技改,新增省级以上绿色工厂2家。加快补齐水污染防治短板,统筹推进区域治水、支流治理、河道疏浚等重点工程,保障断面优Ⅲ率达100%。科学谋划造林绿化空间,加大自然湿地保护力度。提升城镇功能品质。推进全区镇级国土空间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优化城乡一体空间结构。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城乡融合发展的城镇化建设,畅通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渠道。开展城市片区综合更新改造,加快金沙湾新区建设,加强通吕运河两岸整治提升和生态修复。深化文明城市长效管理,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实现国家卫生镇全覆盖。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积极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新增省特色田园乡村1家。推进农村“厕所革命”,行政村生活污水“双60%”治理率达省考核标准,生态河道覆盖率达60%。提升农民增收能力,培训高素质农民2000人。持续推广“整村授信”工作,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六)改善人民生活品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充分挖掘优质普通高中教育资源,增加学位供给,争创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推进金沙湾医学综合体、区二院扩建等重点工程建设,完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争创全国基层中医药示范县。持续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实现全区232个村(社区)医保公共服务点全覆盖。新建省健康镇2个、省健康村(社区)10个。扩大社会保障覆盖。建立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精准落实就业帮扶,城镇新增就业创业1.2万人。提升救助保障标准,拓展社会救助方式。推进链式养老服务,探索“养老服务南通模式”通州样板。扩大普惠托育供给,打造“1+N”高品质普惠托育模式,争创省市普惠托育机构3家。强化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培育储备,计划新开工(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6个985套(间)。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全面实施信访工作法治化路线图,提高初信初访一次性化解率。持续加强食品药品监管,守牢民生安全防线。加快实施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拧紧拧实安全生产责任链条,确保社会大局平稳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