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21通州两会专题报道

南通市通州区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摘要)

发布时间: 2021-01-13 09:51:44
信息来源: 通州日报
【字体:

一、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0年,全区预计(下同)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82亿元,同比(下同)增长5%;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6.7亿元,增长3.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总额、城乡居民收入、城镇登记失业率、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等7项指标达到预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0.5%,地区生产总值增长、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分别低于预期目标1.5和0.1个百分点。“十三五”主要目标任务总体完成,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

(一)聚焦疫情抓重点,联防联控有力有效。突发疫情防控应对有力。第一时间建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迅速启动应急响应,区定点收治医院72小时完成改造并投入使用。及时发现、有效处置10例新冠肺炎疫情。7名医护人员分两批驰援武汉和黄石。复工复产扎实推进。2432名机关干部下沉企业和村(社区)驻点服务,创新编制《通州区复工复产五色图》,定制直达包车保障外地员工顺利返岗,2020年4月底规上企业全部复工。常态化疫情防控积极有序。坚持预防为主,狠抓“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开展应急演练,着力抓好重点场所、重点机构、重点人群防控工作。突出抓好肉类加工企业、进口冷链食品领域疫情防控。

(二)聚焦转型提能级,经济运行企稳回升。工业经济稳中有进。全力克服疫情影响,实现工业应税销售1200亿元,增长2.2%,其中,规上工业应税销售825亿元,增长9%。规上工业增加值、规上工业产值分别增长6.2%和5%。服务业蓄力向好。实现服务业增加值674.3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45.5%。新增规上服务业企业45家,完成服务业应税销售634.9亿元,增长25.2%。农业经济稳步推进。新建高标准农田2.9万亩。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达95.3%。粮食总产50.4万吨,增产0.9%。新(续)建规模农业项目168个,申报省级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9.5万亩、绿色食品基地4.7万亩。建筑业高效发展。完成施工总产值2050亿元,增长6.6%。完成税收15.5亿元,占全区税收总量的16.1%。

(三)聚焦项目强攻坚,发展支撑持续增强。项目招引取得成效。开展“大项目突破年”活动,成功举办苏南产业对接会、上海招商推介会,新签约亿元及千万美元以上项目120个。产业项目加快推进。36个产业项目集中开工。恒科三期、深南三期等18个省市级重大项目全部开工建设。深南电路二期、展华电子等69个项目竣工投产。要素资源有效保障。供应各类建设用地9037亩,其中,工业用地5093亩。盘活项目用地5467亩。深化金融服务,制造业贷款增幅全市第一。产业平台能级提升。国家集成电路零部件产业园正式开园,半导体光电产业园签约落户,南通高新区成功入选2020中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国家级园区。

(四)聚焦创新激活力,发展动能加快转换。坚持自主创新提能。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2.5%。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2家,总数317家。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38.2亿元。科技成果加快转化,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152个,其中,沪通科技合作项目14个。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43.98件。力促创新载体提标。中国(南通)知识产权保护中心通过省级验收,南通高新区专业化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加强科技载体运营管理,完善江海智汇园配套服务功能,提升创新载体运行质量和效益。加快创新要素提质。深化人才强区战略,入选省“双创计划”9个、市“江海英才计划”25个,引进高层次人才71人,新增专业技术人才1.8万人。

(五)聚焦改革优环境,市场主体活力增强。激发改革活力。深化“放管服”改革,有序推进“一件事”改革落地,开通“一件事”主题专窗40个。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完成国有粮食系统整体改制。深化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推进市容市貌、环境卫生等领域120余项行政处罚权向基层延伸。畅通经济循环。打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畅通政府、部门、居民“三方关系”,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四个环节”。优化营商环境。出台区领导挂钩联系重点企业工作制度。开展“服务暖千企”“百人进万企”特色活动,强化“一对一”为企服务。

(六)聚焦城乡促协调,美丽通州加快建设。城市能级不断提升。启动国土空间分区规划编制工作,初步划定城市核心发展区开发边界。金沙湾新区征迁全面启动,规划设计系统推进,金沙湾大桥开工建设。乡村振兴扎实推进。稳步推进镇村布局规划、实用性村庄规划、安置房布局专项规划修编,建成安置房134万平方米,交付安置52.6万平方米。交通优势日益凸显。沪苏通铁路建成运营,南通新机场选址获批,平海公路快速化改造、通洋高速西亭互通连接线建成通车。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长江大保护不断深入,长江退捕禁捕工作全市领先。扎实推进环境治理,推进排污许可发证登记工作,推进化工行业安全环保专项整治,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七)聚焦小康促共享,民生福祉不断增进。社会保障提质扩面。实施全面小康短板攻坚,持续推进富民增收五大行动计划,城镇、农村居民收入分别达54500元和27640元,分别增长4.5%和6.9%。社会事业全面推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加快发展医疗事业,丰富文化惠民活动,阶段性完成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社会治理持续深化。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圆满收官。健全“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治理机制,区镇两级区域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建成运行。全面推进依法治区工作,全区安全形势总体平稳。

二、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和重点任务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关键之年。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如下:

1.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以上;

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以上;

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以上;

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以上;

5.进出口总额增长5%左右;

6.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

7.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

8.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2.5%以上;

9.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完成市下达目标任务;

10.主要污染物排放完成市下达目标任务。

为实现上述目标,将着力做好六个方面工作。

(一)坚持产业强区,提升产业现代化水平。做特先进制造业。坚定不移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以产业联盟为纽带,以产业基金为依托,瞄准集成电路、5G商用上下游领域,加强产业链招商,推动国家集成电路零部件产业园高起点起步。做优现代服务业。实施企业培育工程,新增应税销售超50亿元企业1家,确保新增规上服务业企业50家,服务业应税销售增长20%以上,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20%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提高1个百分点。做实现代农业。新建高标准农田2.6万亩、提标0.5万亩。稳定增加粮食产量,提高粮食保障能力。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50%以上村建设新型合作农场。做强现代建筑业。发挥区建筑业发展扶持基金作用,引导建筑企业融入双循环,不断扩大市场份额,实现施工总产值2150亿元。争创“鲁班奖”2项。

(二)坚持质效优化,提振经济发展动能。聚力招商引资。统筹招商资源,优化招商力量,拓展招商路径,狠抓多元招商,突出主力平台作用,放大“一区多园”优势,聚焦“一主一新一智”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坚持招大引强与“延链补链强链”相结合,新注册重大项目25个以上,百亿级项目有新突破。扩大有效投入。支持企业扩大产能,鼓励企业推进关键环节、关键工序制造设备智能化改造和升级换代,围绕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智能制造环节加快智能车间建设。狠抓项目建设。实施亿元以上产业项目75个,重大项目不少于25个。完善项目落地决策推进机制,整合部门力量,围绕开工、竣工、达产等环节,推动恒科四期等重特大项目开工建设。强化平台打造。高新区深入推进“一区多园”,充分发挥创新示范引领作用,勇当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开路先锋。

(三)坚持科技引领,打造创新驱动引擎。强化企业自主创新。实施科技企业“小升高”培育计划,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00家以上、市级科创企业5家,新增市级以上研发机构20家、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1家。优化创新载体平台。发挥南通高新区创新主体作用,推动汽车轻量化研究院、储能研究院筹建,启动国家电机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扩建。加快创新要素集聚。组织科技镇长团开展“月月有、家家到”招才引智系列活动,扩大“通州高洽会”品牌影响力,精准实施区“510英才计划”和通籍人才归雁计划,集聚创新创业人才80名。

(四)坚持改革开放,释放经济发展活力。持续深化改革。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化减证便民行动,大力推行“一件事一次办”。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在生产许可、项目投资审批、证明事项等领域广泛推行承诺制,提高核准审批效率。坚持开放发展。积极参与经济发展双循环,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建共享,引导企业赴境外开展国际经贸合作。落实“稳外资、促发展”若干意见补充办法,做优存量、做大增量。优化营商环境。规范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建设运行,加快推广线上“一网通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开展暖企惠企特色活动。

(五)坚持城乡融合,加快建设美丽通州。优化提升城市功能。加快金沙湾先行区开发,加强功能配套,打造公园城市样板。畅通城区水系,实施城区积水点改造、东三总沟综合整治等水环境治理项目,提升城区防洪排涝能力。着力打造交通枢纽。突出抓好江海大道东延、S226、通扬线航道整治等重点工程,配合省市重大交通建设工程落地,做好绕城高速通州段、G40沪陕高速(平潮至广陵段)扩建、北沿江高铁等工程服务保障工作,打造便捷的对外交通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示范引领,培育乡村振兴市级示范村10个、先进村13个。实施被撤并乡镇综合整治行动计划。持续优化生态环境。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建立完善生态红线管控制度。持续开展河道“两违三乱”整治和“三清”行动,加大水系连通治理力度。

(六)坚持民生共享,建设幸福安康家园。强化社会保障力度。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保持帮扶政策、财政投入总体稳定。扎实推进民生实事项目,稳健实施富民增收五大行动计划,不断提升人民获得感。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启动4所学校建设,对全区中小学校存在安全隐患的校舍及设施设备进行改造。慎终如始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加强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建设。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开展反渗透反间谍斗争,筑牢国家安全防线。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开展“八五”普法,完善应急处置体制机制,层层压实安全生产责任,确保全区安全形势持续稳定向好。

(责任编辑:曹苏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