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东街道2021年度法治政府建设工作总结
来源: 兴东街道 发布时间:2022-02-22 14:05 累计次数: 字体:[ ]

今年以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在区委、区政府和街道党工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委政法委、依治办的大力关心指导下,兴东街道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提高辖区群众法治素养水平为目的,扎实有序开展依法治理工作,大力推进法治政府建设进程,不断加大依法治理工作力度,全力推进法治建设再上新台阶。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强化组织领导,落实法治建设责任制

一是高度重视,提升政策理论水平。街道党工委、办事处高度重视法治政府建设,深刻认识到政策理论对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意义,发动全员上下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形成了领导带头学的良好氛围,用理论武装思想,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二是加大考核力度,确保职能发挥到位。年初,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召开了专题会议,将法治建设的各项工作任务,分解到各部门、各村(社区),各单位按照要求,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并指定专人负责,强化责任,切实把法治建设工作落到实处。同时将法治建设工作纳入村级目标管理考核,考核成绩与工资、奖金挂钩。

二、法治助推,保障社会大局稳定

完善法律顾问参与行政管理和法律事务的机制。今年街道专门聘请了江苏泰临律师事务所宋晖、何银香律师为街道专门法律顾问,为我们作出决策、研究政策、签署各类政府协议时提供法律支持,发挥好“外脑”的作用,提高政府决策的质量;配强配优村(居)法律顾问,将5名专业法律顾问信息融入网格体系。在系统内,各网格员可以随时查看律师相关信息,并进行咨询,必要时可请法律顾问一同处理矛盾纠纷。充分发挥村(居)法律顾问专业知识,对自治组织章程、村规民约进行“把脉”,给出法律建议,为村(居)重大经济、民生和社会管理方面的决策和民事合同纠纷开“处方”,提供法律意见。用好“法润民生”微信群,实现法治宣传、法律咨询、法律事务办理“掌上学”“掌上问”“掌上办”。

三、深化改革,规范文明执法能力

一是完善街道党工委依法决策机制,促进街道各项工作法治化、规范化、制度化。街道党工委研究出台了《党工委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公共资源交易制度》《兴东街道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办法(试行)》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和工作程序,讨论通过了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各村居、各部门,无论是作出决定、实施项目、协调执法、签订合同等任何行政行为,都要严格按照规矩和程序办事。街道工作中的重大建设项目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围绕其“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可控性”全面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坚持实行依法决策、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坚持群众参与、法律咨询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

二是加强依法治理,提升街道依法行政水平。街道各部门各村居严格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坚持源头治理、标本兼治、重在治本,把法治要求落实到社会管理的各层次、各领域,引导和支持群众依法理性表达诉求、依法律按程序维护权益,统筹解决好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深层次问题。推动行政诉讼与信访、调解有效衔接,健全纠纷预防和化解机制,确保社会矛盾依法及时得到化解。今年,共收到行政诉讼6起,同比2020年的应诉案件数下降了60%,其中一审案件3起,二审案件1起,再审案件2起,审结案件胜诉率为100%,全年有效压降了行政诉讼的发案率和败诉率。

三是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自成立综合行政执法局后,不断加强行政执法的规范和统一。按照“放得下、接得住、运转得好”的要求,完善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运行机制,理顺城市管理执法体制,探索综合执法有效形式。积极推行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行政执法决定法制审核、行政执法公示“三项制度”改革,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切实防范选择性执法、倾向性执法。不断强化证据意识和程序意识,从容易发生问题的执法环节入手,严密执法程序,强化执法指引,堵塞执法漏洞,努力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创新执法理念,改进执法方式,准确把握社会心态和群众情绪,坚持以法为据、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努力让群众从每一起案件、每一项执法活动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

四、创新形式,推进法治工作亮点

一是打造符合本地特色的法治品牌。利用兴东街道土山村悠久的乡村历史和丰富的乡贤文化资源,精心打造具特色的“土山人家——乡贤法治茶话社”这一法治品牌。乡村振兴是时下中国发展的主色调,乡贤文化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结合土山村申报2021年度乡村振兴先进村这一契机,兴东街道主动探索创新,积极拓展乡贤参与基层自治的范围和途径。将具有本土基因的乡贤文化与现代社会治理有机结合,探索推进“乡贤+”社会治理模式,加快推进乡村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 积极引导乡贤广泛参与邻里纠纷调处、乡村事务、法律政策宣传等工作,积极为乡贤搭建贡献家乡的平台。吸纳乡贤加入“法律明白人”队伍并加入民主协商议事队伍,畅通农民群众和社会力量参与法治乡村建设的渠道。

二是法治宣传+网格,打造精准普法模式。将法治宣传中融入网格化机制,依托网格进行精准普法,同时将村居“法律明白人”、法律顾问、普法志愿者等普法力量下沉到网格机制中开展普法工作。积极开展“送法进万家”,深入村居、农户、商铺开展送法上门。利用重要时间节点,通过悬挂宣传横幅,设立法律咨询台,发放宣传手册、现场以案释法等方式,广泛宣传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老年人防套路诈骗、防范和打击电信网络诈骗、长江保护法等相关法律知识。让普法服务真正融入群众的生活中,有效提升了普法成效,进一步增强广大群众的法治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