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卫计委2016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打算
来源: 卫计委 发布时间:2016-07-20 00:00 累计次数: 字体:[ ]

 

一、上半年工作总结
上半年工作以来,区卫计委围绕年初工作计划,以构建现代卫生计生服务体系为目标,不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政府民生实事项目,全面实施二孩政策,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公平可及,强化卫生计生人才队伍建设与管理,着力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和水平。
(一)医药体制改革稳步实施。
一是积极实施公立医院改革。 开展可行性论证,启动中医院异地新建项目,正在着手研究中医院整体迁建方案;总结完善人民医院、中医院股份制改革经验,落实法人治理结构,充分发挥社会资本积极性,增强医院内部管理的活力与动力,结合区中医院退休退股,尽快实现政府完全举办目标;扎实推进区级医院创等升级步伐,区人民医院已于2015年底纳入三级医院管理,区中医院创建三级医院工作全面启动。二是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实施第二轮医药价格综合改革,按照《通州区公立医院改革实施方案》的要求,督促各参改医院配备使用基本药物,不断提高基本药物在临床的使用比例,完全实行药品零差价,切实减轻群众用药负担。三是着力构建分级诊疗制度。平潮区域医联体试点工作于20161月正式实施,通过“政策引导、分级管理、资源共享、连续便捷”等工作措施,推动医疗资源重心下移、纵向联合,打通双向转诊通道,逐步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分级诊疗、上下联动、资源共享”的医疗服务模式,推进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利用,提升了区域医疗质量和技术水平,社会效益和群众满意度得到提高;先锋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联合办医进入商谈合作意向阶段;今年选择平潮、五接两个镇开展乡村医生签约服务试点。四是探索完善机构运行机制。探索乡村医生岗位聘用和退出机制,已经完成了稳评工作;根据区人民政府《关于公布通州区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首批集中事项目录清单的通知》精神,调整了区卫计委相关职责,将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八项许可职责划转区行政审批局;修订了《南通市通州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要职责和内设机构调整方案》并报区编委审批;开展了院长年薪制和编制备案制管理的专题调研。五是稳步实施卫生资源整合。鉴于行政区划调整,对部分卫生所进行机构整合,将非政府所在的五甲镇、骑岸镇、四安镇、平东镇卫生所4家机构撤销,其职责相应划入区东社镇、十总镇、兴仁镇、平潮镇卫生所,卫生所机构数由19家整合成15家。
(二)民生实事项目有序推进。
一是医疗机构建设提挡升级。 截至5月底,区二院、五甲卫生院改造工程,五接卫生院异地新建工程已正式投入运行;区六院,川姜、先锋卫生院异地新建工程进入内部装修阶段;区七院、兴仁卫生院异地新建工程,十总卫生院扩建工程进入主体施工阶段;骑岸卫生院异地新建工程、兴东卫生院提标改造工程Ⅱ期进入施工设计、审核阶段;西亭卫生院异地新建工程正式启动。二是卫生信息工程稳步实施。基层硬件终端采购和配送到位;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服务器端部署完毕,开始抽取人民医院、三院、二甲人民医院、八院业务数据;卫生信息平台、区域电子病历、区域临床检验、区域影像已经在区第二人民医院和五接镇卫生院试点运行并对接南通平台。三是妇幼计生体检有序推进。截止目前,农村妇女免费“两癌”筛查完成15683人,婚前医学检查完成3424人次,新生儿疾病筛查完成2527人,完成孕前检查及优生指导1484对。
(三)医疗服务能力全面增强。
一是优质服务全面拓展。 强化“以人为本”理念,优化就医服务流程,改善群众就医感受,打造“三好一满意”服务品牌。推进电子叫号、即时检查、即时评价等便民措施,认真落实“三合理”规范,强化临床路径管理,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二是加强医疗质量监管。采取平时抽查和定期检查等方式,对医疗服务质量及核心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监测和监管。组织专家开展门诊处方质量点评,并将检查结果在全区通报,限期进行整改。采取联片互查的方式,由各镇区卫生所抽派专人组成7个督查组,组织开展了村卫生室基础管理及基本药物管理专项督查,覆盖率达到100%三是积极推进示范创建。今年,我区确定五接镇卫生院、东社镇五甲卫生院作为省级示范乡镇卫生院创建单位,目前,两家参建单位正对照考核评估标准,逐项抓好落实;兴仁镇四安卫生院和平潮镇卫生院获得群众满意乡镇卫生院称号;扎实开展省级示范村卫生室创建工作,根据平时工作情况,采取基层推荐的方式,今年共申报示范村卫生室7家,各项工作正有序推进。四是持续开展各类培训。认真开展 全科 医师转岗培训和务实进修工作,目前,我区在基地接受为期1年的 全科 医师转岗培训15人,务实进修12人进点,安排2人参加省基层卫生管理人员培训班学习。组织病历处方规范书写、质量控制及基层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专题培训,不断提高医务人员法律和规范意识。举办首期乡村医生初级急救知识培训班,200名乡村医生接受急救概论、常见急症处理、常用急救技能等知识的集中培训;此外,制订了全区乡村医生实用技能进修工作方案,并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动员部署,首批50名乡村医生将分别到中心医院接受为期一个月的实用技能进修培训,进一步提高乡村医生服务能力。五是扩大中医馆覆盖面。巩固中医示范区创建成果,加快中医药预防保健和康复服务能力建设,加大投入力度,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推进综合医院中医科、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建设。今年,重点指导新联、五接、川姜、平西、五总等中医馆建设;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促进基层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提升中医服务能力。
(四)公共卫生管理争先创优。
一是进一步优化绩效考核机制。 结合我区镇卫生所机构改革和医疗卫生资源整合工作实际,及时调整基层公共卫生服务的职能,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重新修订考核办法与补助细则。二是顺利实施重点人群健康体检。4月份开始,我区启动重点人群免费健康体检工作,截止目前,全区完成重点人群健康体检168741人,B超和胸透各完成75124人,发现疑似肿瘤590例,胆结石4556例。三是全面落实疾病预防控制措施。全区共报告甲乙丙类法定传染病161215例,较2015年同期1318例下降了7.81%,无甲类传染病发生。切实加强霍乱、流感、手足口病等传染病的有效防控,完善艾滋病防治工作机制,切实加强卫生监测工作,圆满完成血防查螺任务。着力推进慢病管理和健康教育工作,完成国家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调查问卷1.25万份,高危人群送检2922人次,发现疑似癌症95例,确诊12例。做好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加强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管控,扎实抓好结核病可疑患者推介转诊和患者随访管理,不断提升结核病防治和精神疾病管理水平。四是不断加大卫生监督监管力度。开展公共场所监管,上半年共处罚公共场所单位2起;加强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对全区424家医疗卫生机构以及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23家涉及二类疫苗接种单位进行了全方位的检查;开展以消毒隔离制度执行、内镜和消毒供应中心等为重点的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防治专项监督检查;全面细致开展学校卫生综合监督,从严开展卫生监督抽检;不断加大对医疗市场的监督执法力度,实行了月度“打非”常态化整治工作,上半年依法取缔“黑诊所”5个,没收药品、器械200余公斤,共罚款人民币21.7万元。五是着力做好卫生应急工作。选择二甲、东社、十总镇着力开展南通市级卫生应急工作规范乡镇建设;参与南通市中东呼吸综合征疫情防控应急演练视频拍摄,继续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常规开展突发事件公共卫生风险日常评估,结合卫生应急宣传周、各种卫生日开展卫生应急知识及12320宣传,努力提高市民群众卫生应急知识水平;完成重大活动卫生监督保障任务。六是爱国卫生扎实开展。实施农村项目改厕工程,分解落实改厕任务,十总镇承担农村改厕任务4200座,张芝山镇承担农村改厕任务2000座,目前完成项目改厕2195座,占年度任务的35.4%。积极推进卫生村创建,对照《江苏省卫生村标准》,7个镇、区(街道)的39个村(居)申报江苏省卫生村创建。推进健康城市建设,根据《南通市建设健康城市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年)》精神,积极开展健康细胞工程建设,8个镇、区(街道)申报创建江苏省健康社区(村)22个,健康单位13家、健康家庭45户。全面落实病媒生物防制,开展城区除四害专项行动,根据四害季节消杀特点,有计划地开展灭鼠、灭蟑、灭蚊蝇活动,控制四害密度。
(五)人才科技建设步伐加快。
一是加大卫生人才引进力度。 积极争取政策,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卫生类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卫生人才,补充到各级医疗卫生单位。针对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临床医学、医学影像等专业人才匮乏而通州毕业生源少的实际问题,积极做好镇卫生院医学专业本科生引进名工作,区人社局已经审批聘用11名,其中临床医学专业10名、医学影像专业1名。组织招聘团队赴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和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进行现场招聘,共聘用2016届临床医学专业大专生24人专门安排用于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了区部分事业单位(医疗卫生类岗位)2016年上半年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工作,发布招聘计划数96个,目前正在考察,将有65人可以进入公示程序。二是加强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医疗卫生单位班子能力建设,提高整体管理水平,有计划地选派班子成员外出学习考察、进修深造。与区委党校联合举办了“区卫生计生系统党员干部理论知识培训班”,进一步帮助卫生计生系统广大党员干部提高理论知识、树立理想信念、增强党性修养、培养职业道德、提高管理水平。规 范住院 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提高临床适应能力。三是强化卫生科技创新力度。继续推进区人民医院、中医院三级创建活动,加强区级医学重点学科、创新团队和重点人才培育培养,建立进退机制,严格动态管理,实行优胜劣汰。鼓励创优、创新、创造,开展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复杂疾病诊疗方法医学科研,支持引进实用医学新技术新项目,总结提炼新经验新办法。鼓励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转型,推进卫生院特色专科建设。
(六)计划生育服务水平显著提高。
一是依法实施全面二孩政策。 稳妥实施新修改的《江苏省计划生育条例》,开展业务培训,实行生育服务登记制度,制定程序简化、服务人文的实施方案,推进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精细化。依法依规查处政策外多孩生育,完善宣传倡导、依法管理、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计划生育长效工作机制。二是有序落实奖扶特扶政策。完成了2016年新增奖扶对象约11400人、特扶600人、持证退休职工3200人、城镇老年居民250人的材料审核及信息录入工作。三是切实加强基础数据管理。加强平台数据基础管理,认真开展数据清理工作,及时对系统数据进行新增、变更、审核和汇总,加强了基础信息的质量管理,提高了数据项的完整率、及时率、准确率。四是切实加强流动人口管理。组织各镇在春节期间开展流动人口关爱关怀活动,切实落实流动人口合法权益。做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平台的日常维护,及时录入、反馈、核对、出具证明等相关工作。五是积极开展幸福家庭创建活动。围绕“文明、健康、优生、致富、奉献”主题,以“家庭发展”为主线,积极组织各镇(街办)开展主题突出、形式新颖、群众欢迎的“幸福家庭”系列创建活动,川姜镇保障村今年3月初获得南通市幸福家庭建设优秀项目奖。六是依法开展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开展禁止“两非”的警示宣传和教育培训,及时登录全国“两非”案件信息管理系统,建立了查处“两非”区域协作机制。
(七)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
一是落实“两个责任”,逐级制定责任清单。 各单位按要求制定了责任清单,并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做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分解,制定完善了目标管理考核细则,签订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加大正风肃纪和腐败案件查处力度,并高度重视廉政文化宣传,弘扬卫生计生正能量。二是加强队伍建设,健全纪检监察网络。进一步健全纪检监察组织网络、选优配强全系统纪检监察干部队伍,除区人民医院和区中医院已经设立监察室外,其余卫生计生单位均重新明确了纪检监察工作分管领导,聘用了27位同志作为全区各卫生计生单位的纪检监察工作联络员,明确了工作职责,强调纪检监察部门的职能定位,理顺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聘用行风监督员,常年开展政风行风与效能建设明察暗访和群众满意度调查。三是强化廉洁教育,筑牢反腐思想防线。采取多种形式强化党风廉政教育,严格执行医疗卫生“九不准”规定,以零容忍的态度全面开展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专项治理行动,继续保持高压态势,形成“不敢腐”的强大震慑。举办了全区卫生计生系统党纪党规专题培训班,开展了以“抓党风、传家风、树新风”为主题的“5·10”思廉日系列活动,展开“家规家训”大讨论,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把贯彻廉洁自律准则、纪律处分条例作为改进作风的重要抓手,引导系统内广大党员干部培养高尚道德情操、抵制不良风气。四是狠抓长效管理,切实防止“四风”反弹。以重大节日为重点,紧盯“四风”新形式、新动向,开展明察暗访,警惕穿上“隐身衣”的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反弹。加大执纪监督力度,把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委、市委、区委和委党组有关要求的行为列入纪律审查重点。继续加大办案力度,查处违纪行为。健全作风建设机制,加强对上级有关改进作风各项规定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取得了明显效果。五是创新工作举措,加大品牌建设力度。通过深入开展以“天使之光”为品牌的“三清示范区”创建活动,全面加强卫生计生系统党风廉政及作风效能建设,构筑卫生计生系统特色惩防体系。大力弘扬“文明行医、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的行业新风尚,引导系统内人员牢固树立“廉洁从医、诚信服务”的意识,全力塑造卫生计生系统风清气正、廉洁医疗品牌形象,促进全区卫生计生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存在问题和不足
(一)卫生引才机制仍需进一步创新。 全区卫技人员总量不足,尤其优质资源更是匮乏。人才缺乏特别是乡镇卫生院结构性缺编和乡村医生年龄老化等问题尤为突出。
(二)村卫生室管理仍需进一步加强。 由于未能有效建立“区、镇(街道)、村(居)”三级监管机制,村卫生室基础管理方面问题仍然突出,特别是基药采购使用存在一些“体外循环”现象。同时,随着村卫生室各项补助经费逐年增加、农村医学专业人员明年起陆续上岗,退出返聘工作将面临更大困难,势必造成村医队伍新的不稳定,影响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重点建设项目推进速度参差不齐。 部分项目进展速度不快,与年初制订的月度安排存在一定差距:五甲卫生院老综合楼拆除手续审批存在困难;川姜卫生院手续办理缓慢,由于初步设计不完善,导致3次申请工程量变更,影响了工程进展;兴东卫生院Ⅱ期工程手续办理进度不快;骑岸卫生院总平面设计周期长,影响了设计进度。
(四)卫生信息化建设仍需进一步提速。 目前我区卫生信息化建设还缺乏对业务协同、公众服务和综合管理的支持,不能完全满足群众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以及医疗卫生机构内部管理、行政部门综合管理的需要。医疗单位医保授权license文件尚未全部提供,一些冗繁的行政管理程序成为影响当前信息化推进的关键因素。同时,专业队伍能力还不强,尤其缺乏既熟悉医疗卫生工作业务特点、掌握发展规律,又具有信息化工作经验的专门人才。
三、下半年工作打算
(一)探索公立医院编制改革。 根据“标准核定、备案管理、岗位设置、分类聘用”的要求,会同区编委办研究出台公立医院编制备案制管理办法和有利于事业单位发展的指导意见,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有效实现形式。
(二)加快推动卫计资源整合。 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结合通州实际,进一步优化配置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资源,加强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工作,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和人民健康水平,实施区级、镇级卫生计生服务机构、工作职能的整合。
(三)加大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开展新一轮医疗卫生单位人才需求统计。采取外出招聘与集中公开招聘相结合方式,到江苏省卫生人才市场、省内外高等医学院校开展现场招聘活动。积极搭建平台,努力做好高层次卫生人才引进工作。做好2016年定向委培乡村医生工作,委托南通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培养农村医学中职学生,完成18名招生计划。做好后备管理人才选拔培训工作。对自荐和组织推荐人选,进行选拔性考试,拟选拔50名左右人员作为区卫生计生系统后备管理人才。
(四)深化绩效考核制度改革。 进一步完善单位绩效考核办法,调整考核内容,细化考核标准。积极争取政策,适当放宽绩效工资总额控制,不断提高职工收入水平。完善院长激励机制,推行院长年薪制,研究出台我区公立医院院长年薪制实施方案和责任目标考核意见。
(五)改革镇村卫生管理体制。 调整管理体制,将村卫生室由镇卫生所为主管理,调整为由镇卫生院为主负责实施镇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镇卫生所重点实施监督检查。不断规范人员聘用和建立退出机制,做好在岗乡村医生聘用,到龄退休乡村医生离职和返聘工作。建立健全区镇(街道)村(居)三级监管机制,加强村卫生室运行管理。转变服务模式,以健康管理、综合服务为导向,推进乡村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做好村卫生室财务集中核算工作,确保村卫生室财务管理规范化。
(六)加快重点项目推进速度。 要求建设单位对照年初确定的时序要求,重新制订下半年月度计划,并严格对照修订的计划实施;加强与代建中心、乡镇、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及时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的存在问题,加快推进速度。稳步推进卫生村、健康细胞工程创建。做好相关卫生村、健康细胞工程创建的培训、指导,力争年内建成“江苏省卫生村”20个、健康社区(村)20个、健康单位50家、健康家庭50个。
(七)继续强化公共卫生服务。 组织公共服务项目检查,与区总工会共同组织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制技能比武竞赛,开展健康档案评比,促进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的提高。强化预防接种数字化门诊建设,做好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复审迎评工作,推动二甲、东社、十总镇达到南通市级镇(街道)卫生应急工作规范化建设标准。不断探索卫生监督管理新机制。探索建立公共卫生诚信信息的评价机制和诚信信息披露机制,将卫生监督、监督协管和监测哨点有机结合,实现“关口前移、重心下沉”。
(八)加快智慧卫生工程建设。 加强与人社部门、医保中心、新农合管理中心协调,确保医保、新农合结报顺利过渡。加快卫生信息化Ⅰ期项目建设,启动Ⅱ期卫生信息化建设,实现一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基础HIS系统全覆盖,全面部署健康档案和妇幼保健系统等工作,改造升级结核病管理、公共卫生绩效考核、两癌筛查等既有系统并对接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初步搭建我区卫生信息化框架。
(九)继续抓好计生服务管理。 稳步实施“全面两孩”政策,鼓励群众有计划按政策生育,营造鼓励再生育氛围。严格控制政策外生育,严肃查处违法生育行为,确保生育政策执行的严肃性、稳定性、连续性。关爱计生困难家庭,做好计生奖励扶助、特别扶助工作。推动生育证制度改革,实行生育服务登记制度,推动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电子化。加强依法行政,规范社会抚养费征收、使用和管理。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全面做好国家流动人口个案审核汇总上报工作,不断推进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公共服务均等化。
(十)继续强化党风廉政建设。 推动系统内各级党组织履行好主体责任,强化纪检监察监督责任,开展卫生计生系统政风行风民主评议活动,狠抓专项治理,坚决查纠行业不正之风,继续保持高压态势,切实防止“四风”反弹,开展品牌创建,不断提升卫计委新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