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4年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全区卫生系统以全面深化医改为主线,积极实施“改革攻坚、能力提升、规范管理、健康促进”四大工程,各项工作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一)全力推进医改不断深入。全面完成全区14个镇区32家医疗机构的资源优化整合工作,通过改设分院、门诊部或者撤并的方式,实现了机构布局调整和人员流动,完善卫生院功能,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区委、区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人民医院、中医院医院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混合所有制办医模式,充分发挥政府管理职能,强化医院公益性本质。与人民医院就选好配齐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中的国有股代表和充分发挥国有股在医院重大决策中的应有作用达成一致。召开区中医院股东大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的董事会、监事会。
(二)着力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提升区级医院服务能力。区人民医院、中医院三级乙等医院创建扎实开展。区二院医疗用房升级改造工程有序推进,年内力争纳入二级专科医院管理。实施镇卫生院提标改造。兴东、五甲镇卫生院扩建工程主体工程基本结束;先锋、五接、川姜镇卫生院异地新建工程全面开工;刘桥、兴仁镇卫生院异地新建工程全面启动。加快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规划设置村卫生室204家、城区社区卫生服务站4家。目前完成村卫生室示范化、标准化建设121家,开工建设66家,年内可完成196家,预计区镇村三级投入资金5800多万元。中国健康报、中国江苏网进行专题报道;工作经验在省农村卫生协会2014年年会上交流。启动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制订卫生信息化三年发展规划和I期项目实施方案。年内全面启动软件、硬件和网络招标。
(三)巩固完善考核激励机制。积极探索适应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进一步健全以“效率、公平和激励”为目标的绩效考核办法,不断完善“三考核”管理机制、“三挂钩”分配机制、“增总量”奖励机制,充分调动系统内广大干部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各医疗单位工作量和业务收入保持良性增长态势。4月份,省卫生厅、人社厅、财政厅来我区开展专题调研,予以高度评价。7月,经省卫生厅推介,我局到盐城等地进行经验交流。
(四)基本建成多层保障体系。2014年全区新农合参合人员84.01万人,参合率99.94%,人均筹资标准不低于480元。到10月底,新农合住院补偿7.26万人次,补偿金额2.89亿元,门诊补偿215.42万人次,补偿金额1981.85万元;新农合大病保险理赔7578人次,赔付资金1415.96万元;新农合补充保险已理赔大病患者344.55万元、意外伤害患者121.17万元、意外伤害死亡或伤残对象33.2万元。基本建成以新农合、重大疾病救治、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和健康补充保险等制度为一体的多层次重大疾病保障体系。国家卫生计生委基层卫生司副司长聂春雷带队到通州调研,对新农合“通州模式”给予高度评价。江苏卫视专程来通州进行深度采访。
(五)扎实开展健康管理促进。为25万65岁以上老年人、高血压、糖尿病和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四类重点人群进行免费健康体检。为2.5万农村妇女进行乳腺癌和宫颈癌筛查。落实“三集中、三到位”不断优化审批程序,餐饮服务许可证和健康证明按时办结率达100%。农村改厕顺利实施,截至目前,各项目镇上报完成改厕18940座,占年度省、市下达的2万座改厕任务的94.7%。
二、2015年工作思路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民生幸福工程要求,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目标,继续深化完善卫生体制改革,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升健康服务能力,加速区域卫生信息化,不断创新监督管理方式,完善卫生惠民政策,提高综合服务绩效,积极构建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着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一)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1.深化区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稳妥实施区人民医院、中医院及各中心卫生院医疗服务价格综合改革,取消药品加成。人民医院、中医院配备使用基本药物,中心医院基本药物使用率不低于50%。认真执行区委区政府关于进一步规范区人民医院、中医院管理意见,有效落实各项控费举措。
2.推进社会资本办医。鼓励各类资本投资医疗健康领域,优先支持开设填补区域空白、有特色专长的医疗服务机构。对撤销的卫生院分支机构可转让给社会资本举办妇女、儿童、康复、护理等特色医疗保健服务机构。
3.探索医师多点执业。拟定多点执业试点实施方案,鼓励具备多点执业资格的人员申请多个地点执业,完善执业医师注册、备案、考核、评价、监管政策,建立医师管理档案。建立健全医疗执业保险和医疗纠纷处理机制。
4.探索医联体管理模式。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成功做法,结合我区实际,选择1-2所二级医院,联合一定区域的镇卫生院,试行成立区域医疗联合体,通过医联体成员之间的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以大带小,实现共赢。
(二)加快构建现代医疗服务体系
1.完善三级服务体系。区人民医院、中医院加强专科人才、重点科室建设,注重专业技术骨干、学科带头人培养,达到三级乙等医院管理水平。中心卫生院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建成区域医疗卫生服务中心,病人收治能力不断提高。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快全科医师培养,提高常见病处置能力,继续开展特色专科和中医综合服务区建设。
2.实施卫生重点项目建设。将现有东社镇卫生院唐洪门诊部改造为区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传染病区);就高新区新建一所二级乙等综合性医院进行规划论证;加快先锋、五接、川姜镇卫生院异地新建进度;实施六院、七院、兴仁镇卫生院异地新建项目;启动西亭、骑岸镇卫生院异地新建项目。投入6500万元,配足配齐仪器设备,确保完成新建或改扩建的镇卫生院达省示范卫生院标准。做好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的扫尾工作,配合高新区加快8个村卫生室的选址、规划和建设。为村卫生室配足配齐与开展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器材设备。
3.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分考虑各医疗单位的服务半径、服务人口、工作量等因素,重新核定人员编制。在核定人员编制总额范围内,根据基层医疗单位病床使用率、人员配备及配套的环境条件等状况,及时合理调整人员编制,优化区域内卫生资源配置。改变招聘方式,以区卫生局为主体,区人社局负责指导、区纪委全程监督,全年实施公开招聘不少于二次。采取到医学院校举办人才市场、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定向委培等形式,广招卫生人才。
4.深化绩效考核分配制度改革。探索建立有利于资源整合单位本部与分支机构协调发展的有效评价机制,完善考核办法,调整考核内容和量化考核标准,促使资源整合单位不断放大整合效应。积极争取政策,适当放宽绩效工资总额控制,不断提高职工收入水平。完善院长激励机制,根据考核情况,院长奖励性绩效工资可为职工平均水平的2.5-3倍。探索设立卫生院院长及业务骨干奖励基金,用于奖励现职院领导和业务骨干。
5.加快推进卫生信息化。实现一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基础HIS系统全覆盖,全面部署健康档案系统。与台湾电脑公会深度合作,启动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服务及基于平台的基础信息系统建设,积极推动社区电子病历、区域影像、区域检验等系统建设,初步取得医疗卫生信息和资源共享经验,重点拓展公共卫生应用系统,实现基层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全面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三)不断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1.调整公卫职能。根据医疗卫生资源整合工作的不断深入,及时调整基层公共卫生服务的职能,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探索适合区情的服务模式。管理上职责明确,层次清晰、科学高效,服务上简化程序、方便群众、社会满意。
2.提升服务质量。以做多少事补多少钱为原则,调整完善资金补偿政策。充分发挥公共卫生服务电子考评系统作用,加大考核力度。既从量上要求,又从质上考核,加大平时考核频度与力度,提高平时检查分值与权重,促进工作更加细化、更加全面、更加真实。组织专家遴选热点项目、难点工作、重点任务、创新服务,作为全年的主攻项目加以强势推进,做到目标明确、措施扎实、时序倒排,绩效优先、成效显著。
3.突出重点项目。一是以发放健康卡为契机,全面加强居民健康档案电子化管理;二是继续为老年人开展免费健康检查;三是加强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疾病等重点人员的随访干预;四是认真完成2.5万人的农村妇女“两癌”检查项目;五是强化预防接种和儿童保健两个数字化门诊的长效管理。
(四)加快改革现代医疗保障体系
按照上级部署要求,实施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在行政管理、制度政策、资金管理、经办服务等方面的整合改革,建立覆盖城乡、统一管理的城乡居民医保制度。2015年,新农合过渡期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600元,大病保险。深化支付方式改革,实现按总额付费、按病种付费等混合支付方式对病人的全覆盖,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有效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积极推动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支付政策进一步向基层倾斜,引导群众就近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