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区“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政策解读
来源: 区文广旅局 发布时间:2022-09-26 15:54 累计次数: 字体:[ ]

一、编制背景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我区文化和旅游高水平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推动全区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助力文化强区建设,根据《江苏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南通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南通市通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要求,制定本规划。

二、编制过程

一是开展调查研究。区文广旅局及时启动规划编制工作,按照市“十四五”规划前期课题研究部署要求,研究布置条线研究课题,组织开展调研,形成一批高质量的调研成果。在调研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召开规划座谈会、征求意见等方式,梳理编制提纲,形成《规划》初稿。

二是广泛征求意见。坚持开门编规划,《规划》文稿广泛征求相关部门意见建议,专门召开座谈会听取相关专家意见。结合各方面提出的建议意见,修改提升后召开专家评审会通过论证,反复修改完善形成《规划》最终稿。

三是注重规划衔接。《规划》注重与《江苏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南通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南通市通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做好衔接,既全面反映上位规划的要点,同时又结合通州实际情况,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到主要任务,深入贯彻省市区党代会的目标要求,力求更加清楚地回答未来五年“发展什么样的文化和旅游”和“怎样发展文化和旅游”两大问题。

三、主要内容

《规划》由五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为规划背景,由发展基础和发展形势两个板块组成。发展基础从文化阵地不断夯实、文化惠民蓬勃发展、艺术精品产出丰硕、文遗保护有序推进、文旅产业增量提质、文旅融合成效显现、文旅市场平稳有序等七个方面对“十三五”进行了总结。发展形势从重要战略机遇、增长动力转换、面临的矛盾困难等三个方面对“十四五”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研判。

第二部分为总体要求,由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三个板块组成。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以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文旅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标,坚持系统思维,扎实推进文化和旅游高水平融合、高质量发展,努力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等领域实现重点突破,为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通州现代化建设新篇章贡献更大力量。基本原则为坚持正确方向、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改革创新、坚持文旅融合、坚持因地制宜。发展目标是到“十四五”期末,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建成更高质量、更为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通州本土文化和特色旅游影响力显著提升,文化强区建设取得实质性成效,并明确了文旅发展的19个主要指标。

第三部分为发展布局,按照“建设长三角一体化沪苏通核心三角强支点城市硬核区”目标任务,响应南通市“一枢纽五城市”建设,统筹考虑通州区城镇空间格局,构建“一核两带三擎”文旅发展格局。“一核”:即南山湖核心区。“两带”:即张謇历史遗存文化带、农文旅融合风光带。“三擎”:即开沙岛省级旅游度假区、南通国际家纺城、洲际绿博园植物科普教育基地。

第四部分明确了十大主要任务。

一是社会文明程度实现新提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和旅游工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文艺作品创作、文化产品和旅游产品供给全过程。提高人民群众文明素养,深入推进移风易俗,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

二是艺术精品创作获得新丰收。持续放大“中国曲艺之乡”“江苏省特色小品之乡”等文化名片影响力,推出更多反映新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的文艺精品,不断夯实通州小品创作在全省、全国的领先地位。

三是公共文化普惠取得新进展。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规划建设布局均衡、功能集成、服务便捷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提高基层公共文化设施使用效能,打造高品质公共文化服务阵地。提高“十百千万”文化惠民工程覆盖面和实施效果,打造一批颇具影响力的惠民活动、艺术培训、展览展示等公共文化服务品牌。

四是文旅产业升级达到新水平。突出项目引领,实施一批带动性强的重点项目,巩固提升现有文化产业基地,促成行业单位与金融单位的深度合作,提升文旅消费支付便捷度,积极探索文旅一卡通“通州模式”。

五是文化遗产工作开创新局面。坚持把保护放在首位,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完成张謇祖居、张公祠、张氏宗祠等通州张謇历史遗迹的修缮与保护,创新文物传承形式,传承张謇文化。提升非遗保护传承水平,扎实推动“遗产+旅游”深度融合,让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

六是文旅融合发展形成新格局。实施“文化+旅游”战略,以通州本土特色传统文化资源为依托,推动各类基地、园区、示范区等对接整合,策划一批促进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项目。大力实施“文旅+”战略,找准产业结合点,推动文化旅游与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做大新兴业态,拓展发展新空间。

七是文旅宣传推广开创新思路。通过项目招商、会议展览、文旅推介、文旅节庆等活动,丰富“通天下,州如画”旅游品牌推广体系。深入拓展上海和苏南游客市场。绘制旅游行业“双碳”蓝图,梳理旅游各环节、各领域的节能减排清单,引领绿色低碳的旅游方式。

八是智慧文旅体系开发新路径。按照省市关于数字文旅、新型智慧城市及市域治理现代化平台建设的总体要求,整合文化和旅游各类业务信息系统,建设通州智慧文旅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实现文旅资源信息“数字化”、行业监管“智慧化”、线上服务“一键化”。

九是广电网络视听跟随新时代。深入实施智慧广电战略,加强智慧广电公共服务平台和网络建设,构建“智慧广电+”生态链产业链,开展“智慧广电+”综合信息服务。实施视听精品工程,运用综合媒体平台和新视听手段,开展共读、共建、共享主题活动。

十是文旅市场监管达到新水准。深化“放管服”改革,实现文化和旅游市场监管机制进一步完善,市场主体活力进一步增强,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市场治理能力进一步提高,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深入推进,综合执法效能进一步增强,高标准现代文旅市场体系建设不断完善。

第五部分为四大保障措施,主要是加强统筹指导、加强政策保障、加强财税支持、加强人才支撑等四个方面,确保规划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原文: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