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全市文化系统要围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全面贯彻落实中央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衡较快发展的决策部署,不断创新,科学发展,为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推波助澜。2009年文化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十届七次全委会精神,紧紧围绕市委中心工作,把握保增长促和谐的工作主线,扎实实施文化民生工程,建设文化大市,锐意改革,敢为人先,为提升我市文化软实力,增强综合竞争力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感。2009年的工作要点是:
(一)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重点,为文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结合文化系统实际制订机关和全系统科学发展观教育活动的方案,把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到具体的文化工作中去,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我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充分发挥文化工作的自身优势,加强调查研究,总结和把握文化工作规律,推动文化体制改革、文化机制创新,勇于、善于创新工作方法,做好新条件下干部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组织以“学习科学发展观”为主题的论文撰写活动,力争有1-2篇有份量的理论文章被省、市录用。
加强领导班子和党组织建设。提高各级党组织、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领,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认真贯彻《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继续推进干部制度改革。结合市效能建设,努力把德才兼备、实绩突出和公信力高的优秀人才及时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积极做好党员发展工作,建立健全“三会一课”制度,举行领导班子建设讲评会。
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力争文明创建有新成绩。认真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执行廉洁自律、廉洁从政各项规定,全面加强文化系统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干部生活作风建设,弘扬新风正气,抵制歪风邪气,努力实现领导干部作风的进一步转变,为建设和谐通州提供有力保障。
(二)以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根本,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努力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全市文化繁荣格局。继续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的若干意见》精神,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市、镇、村三级文化设施为基础,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以适应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切实实施文化阵地“示范工程”,加快构建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依据市政府出台的《通州市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意见》的要求,全市将加快建设网络齐全、覆盖城乡、服务便捷、群众共享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形成市一级以现代化、综合型的市文化中心为标志,市、镇(区)文化站为主阵地,村(居)文化活动室为覆盖面,民办文化为重要补充的新格局。一是城区投建现代化、综合型、高档次的文化标志性工程——市文化中心,大大提升文化品味、功能层次和城市形象。二是从今年开始,在实现镇文化站(活动中心)和村(居)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基本达标和全覆盖的基础上,实施“镇站村室双示范工程”,即按照省、南通市统一标准,在硬件设施达标的前提下,完善各项制度,整合文化资源,方便群众参与,提高综合利用效率,培育一批“镇文化示范站”、“村文化示范室”和“文化示范广场”,使我市的基层文化阵地建设提高到一个标准化、实用型的新水平。三是根据全市《鼓励和促进民间文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实施“文化示范户工程”和“民办文化设施示范工程”,培育一批民办或民办公助性质的民间博物馆、艺术馆、收藏馆、文化园和民间自办陈列室、收藏室、图书室、展示室和文化活动室等,作为政府公共投入的重要补充,鼓励社会办文化事业。四是实施“文艺团队示范工程”,重点培育十支上规模、高质量、有影响的业余文艺团队。打造一批合唱团、舞蹈队、器乐团和通剧团(队)等,使群众业余文艺队伍建设上水平、上档次。五是实施“文艺骨干示范工程”,全年培训4000名文艺骨干。采取“以块为主”的办法,市级重点培训镇(区)村(居)、文艺团队、市级机关和教育系统等文艺骨干各100名,采取“市带镇(机关)、镇带村、村带户”分级培训的办法,通过文艺活动、读书活动、游艺活动、民间工艺传习、家庭才艺展示和传统文体活动等形式,各镇、村分别各培训50名和10名左右;全市中小学校各培训10名左右。全市上下条块结合,在培训中活动,在活动中培训,形成良性互动的文艺人才培养机制。
(三)以发展繁荣文化为目标,增强艺术创作和文化发展活力。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以此为主线,积极创作弘扬主旋律、反映现实生活、讴歌时代精神、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产品。根据我市文化特点,打好“特色牌”,鼓励精品创作,发挥名人效应,进一步激发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营造精品创作的舒适环境和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一是发挥“小品之乡”的名牌效应和“顾学军小品工作室”的创作平台,创作更多融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的精品,培育一批小品编、导、演等高素质艺术人才,打造人才聚合高地,使小品创作更具广度和深度,扩大“小品之乡”在省内外的知名度。二是加强对通剧(童子戏)地方剧种和非遗项目的传承、保护和发展,结合通剧和童子戏的剧目创作,提炼出具有冲关夺隘水平的力作,在地方小戏上做足特色文章,通过实施小戏(通戏)精品工程,在全省争有一席之地。三是发挥文学创作的团队作用,繁荣小说、诗歌、散文和民间故事等文学创作,着力打造文学精品,争取在创优上有突破。四是不断创新文艺作品创优工作机制,营造创作氛围,树立精品意识,促进精品生产,确保精品工程落到实处。从而形成小品、小戏、文学创作“三箭齐发”以及歌舞、书画等创作百花齐放,具有通州特色文艺创作的崭新局面。
实施文化活动“创牌工程”,尽力促使全市文化活动提质升级。一是创建“江海欢乐行”文化送戏下乡活动品牌。组织专业剧团和业余文艺团队送戏到各镇、村,实现全市高质量、有品味的文艺演出全覆盖,确保广大市民群众看到戏、看好戏,均衡、公平地共享文化大餐。二是创建“通州江海文化艺术节”大型综合系列文化活动品牌。“艺术节”分别由“古沙元宵灯谜节”、“江海民俗文化节”、“张謇读书节”、“青年艺术节”、“职工合唱节”、“全国小品节(展演)和“国际傩戏节(拟)”等具有通州地域特色和传统文化特色的常设性艺术节、文化节以及全市大型文艺汇演、“通州之夜”广场文艺演出、通剧(童子戏)调演等群众性文艺演出活动等组成,促进文化活动常态化、节庆化,让通州市民平等享受文化盛事。三是创建“通州市民广场‘夜文化’”新品牌,组建上规模、有组织、有水准和群众广泛参与度的10个文化广场,引导和培育各具特色的文艺活动形式,丰富市民夜文化生活。四是创办全市性文艺赛事系列活动品牌。由戏剧杯赛、青年歌手大奖赛、器乐大赛、故事大赛、家庭才艺大赛和舞蹈大赛等,全年举办不少于五项全市性赛事。全市通过“送戏下乡”、“文化办节”、打造“夜文化”和举办文化赛事四项“创牌工程”,全新打造出一批深受市民欢迎、省内闻名、全国好评的文化活动品牌,让广大市民成为文化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享受者,吸引市民参与50万人次以上,真正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文化搭台、群众共享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局面。
(四)以坚持依法行政为准则,推进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的健康繁荣。
牢固树立依法行政观念,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积极转变工作职能,继续执行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等制度,制定规范、高效、公开行政管理程序以及行政许可、执法、处罚办案程序,明确各环节的责任,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提高办案质量,继续做到零差错、零复议。做好信访工作,按时办结市人大、政协议案提案,通过政务公开平台,自觉接受公众监督,为文化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加大组织领导和日常管理力度,各单位确保安全无事故。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和监督,加强对音像、网吧和图书市场的管理,重点落实网吧分级管理责任制。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开展对校园及周边地区的治安集中整治,使各项管理走向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保障合法经营者的权益。
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在全市范围内推行“四制五查”工作。以网吧、歌舞娱乐场所接纳未成年人、音像单位经营非法音像制品、农村非法不健康演出为重点,深入开展“扫黄打非”斗争。按照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调研点和示范点为要求,深化志浩市场版权保护工作,加大版权侵权案件的查处力度,推进我市对家纺产品的版权管理工作跃上新台阶。
深入研究国家和省出台的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及法律法规,进一步落实文化产业发展的经济政策,实施“名品工程”,积极推动文化产业做大做强。加大产业引导、项目开发、产品研发、基地建设和产业化发展等政策、融资征地和聘称评定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促进家纺设计、蓝印花布、红木雕刻、刺绣、装裱、风筝、广告印刷、娱乐休闲和文化创意等产业上规模、上档次,提高市场化、产业化程度,增强竞争力,使其成为通州经济的又一个经济增长点。
(五)以保护体系建设为手段,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
加快建立科学有效的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体系,加强机构、队伍和制度建设,着力提高全社会保护文化遗产的自觉意识,全面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以第三次文物普查为契机,建立健全我市各级文保单位和“四有”档案。
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抓好国家、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品名录体系的建立工作,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向国家、省、市政府推荐新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作,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和传承基地的申报及命名工作,鼓励传承人和传承基地开展传习活动,对濒危项目进行抢救性保护。积极参加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演、展示、展销活动。协助做好三余历史文化名镇创建和金沙、西亭张謇名人名居的保护修缮工作。
(六)以实施文化人才工程为抓手,建立和完善文化人才机制。
进一步加强文化系统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贯彻落实《全市文化专业人才引进、培养、管理、使用的暂行办法》和《通州市文化局文学艺术奖奖励办法》,在全系统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调动文化专业人才的积极性,在工作中压担子,在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上优先考虑,努力工作创新,以适应时代对文化工作的要求,努力创作优秀作品,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抓好高层次人才培养。定期举办各类专题创作班、研讨班,培养和造就一批优秀文化人才。通过学校继续教育、聘请名家名师传帮带等方式促进人才成长。力争选送一批素质优秀、发展潜力大的文化人才外出深造。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开展队伍培训。切实贯彻我市“十一五”时期全市文化人才培训规划,建立健全在职人员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创新培训内容,完善培训机制,整合培训资源,针对不同领域和不同岗位人员的具体情况,分期分批进行专业培训。加强农村文化队伍的教育培训,建立一支素质高、能力强、业务精、干劲足的农村基层文化干部和文艺骨干队伍。加大引进人才、引进智力工作力度。创新引进渠道,变单项引才为综合引才、物质引才为制度引才、文化单位引才为文化项目引才。鼓励和支持文化单位以重点项目吸引人才,以合作方式招揽人才,以核心人才带动引进人才,以签约、兼职、聘请、委约等方式不拘一格引进高层次文化艺术人才和文化经营管理人才。不断完善人才激励选拔任用机制。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健全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重点的人才评价、选拔和激励机制。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各种媒体宣传我市文化名人,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舆论环境。建立与文化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相适应的激励机制,确立知识、艺术、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原则。加大对文化创新领军人才、带头人的奖励力度。
二○○九年三月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