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2017年1月6日)
过去的五年,是宏观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区域竞争更趋激烈的五年。五年来,我们在区委、区政府和镇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镇人大的监督支持下,团结依靠全镇人民,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保持定力、顶住压力,开拓进取、奋发作为,千方百计抓机遇,统筹兼顾解难题,聚焦重点创优势,精准施策补短板,创造了石港历史上又一个快速发展的黄金期,呈现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政通人和的新气象。
——五年来,我们致力转型升级,突出量质并举,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经济总量扩张有力。
着力稳增长,经济保持平稳运行。注重提质增效,调优产业结构,做好特色农业文章,壮大工业实力,挖掘三产潜力,三次产业结构由2011年的
15.7:49.7:34.6
优化为
12.5:47.2:40.3
。地区生产总值由2011年
26.5
亿元增加到
49.2
亿元
(预计,下同)
,
年均增幅
17.2%
。
2016
年完成财政总收入
2.1
亿元(
剔除政府工程税收及一次性增长因素),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9618
万元,分别为2011年的
1.4
倍、
1.3
倍。五年来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64.6
亿元、实际到账外资
3250
万美元。
工业经济提质增效。
连续开展项目建设主题年活动,以优质增量促进结构调整,以有效投入提升产业层次,盛世复合新材料、万佛健身器材、博强机械等
38
个工业项目成功落户,新兴机械、天昌祥玻璃、准信自动化等
29
个工业项目竣工投产,累计完成工业项目投资
52.6
亿元,新增规模企业
12
家,初步形成了
“3+
3”
产业
[1]
集聚的较好态势。
2016
年,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
96.2
亿元,实现工业应税销售
30.2
亿元,分别是2011年
的
2.3
倍、
1.9
倍。
累计完成建筑业施工产值
303.9
亿元,通州四建集团跻身中国建筑业成长型百强企业第
30
位、江苏省建筑业综合实力百强企业第
18
位。
现代农业稳步发展。
充分发挥我镇农业优势,
强力推进以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业向现代生态农业转
变。累计引进项目农业投资
3.2
亿元,新增土地流转面积
1.2
万亩,完成设施农业面积
2800
余亩。
以土地确权登记、土地整理为契机,结合农业普查工作,整治农村土地、理清权属关系,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供有力的基础保障。积极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新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46
家。天泰、加成等合作社受到省级
以上表彰。农机工作被南通市评为农机化工作先进乡镇,农业工作持续保持全区前列。
服务业释放活力
。
2016
年全镇服务业投资额
1.9
亿元,是2011年的
1.8
倍,紫鑫大厦、凤凰华庭、宝龙商贸街、九里兰亭温泉度假区等一批项目落户我镇,为服务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不断完善渔湾水道风景区发展规划,
全力推进渔湾水道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景区
周边环境整治,
社会资本纷纷跟进,拓园、石渚渔湾、
稻草创意园
等一批新旅游项目投入运行,
接待游客创历史新高。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探索出集休闲、体验、娱乐、养生为特色的石港原生态文化休闲旅游新路径。
——五年来,我们高点目标定位,突出改革创新,区域发展注入新活力
发展格局更趋优化。
我们始终坚持优化区域发展布局,清晰发展方向和功能定位,高标准制定了石港镇总体规划(2013-2030)、城乡统筹规划和各项专项规划,宜居宜业的新型小城镇建设格局全面展开。以入选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省综合规划示范镇以及跻身南通首批市级中心镇为契机,抢抓历史性机遇,努力在更大发展空间谋篇布局,形成园区、镇区、景区、生态农业区“四区联动”齐头并进的发展态势,在“以产兴镇、以城促产、宜居宜业、融合发展”的新路上迈出坚实步伐。
载体能级不断提升。
以
“
产业集聚、要素集约、功能集成
”
为导向,高起点规划
10
平方公里石港科技产业园,强势推进
3.4
平方公里启动区建设
。突出增强发展能级,逐步拉开园区框架,
累计投资
3
亿元,完善园区路网、管网以及绿化、亮化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园区承载能力日趋
增强。2013年,市政府专门出台《关于加快石港科技产业园发展的意见》,从载体建设
、融资服务、财政扶持、用地支持、人才支持等
8
个方面给出具体扶持政策,为园区快速发展创造条件。
创新驱动取得实效。
依托科技创新推动转型发展,为企业创新提供有力支撑。2016年
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
48
亿元,完成新兴产业产值
37.5
亿元,分别为2011年的
2.1
倍、
1.9
倍。五年来,累计
新增产学研合作项目
22
项, 累计兑付各类扶持资金
2000
多万元;
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9
家,新认定省高新技术产品
17
个,申请专利
900
余件。
先后入选省创新型试点乡镇、上海市委党校第五分校现场教学基地。江苏准信自动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三板挂牌上市,实现我镇上市企业零的突破。
——五年来,我们坚持品质为要,突出互动融合,新型小城镇展现新面貌
特色镇区魅力初显。
围绕特色镇区建设,推进镇区与园区的相向融合,引领镇区向南、向西发展。
同步推进老镇区功能提升、新镇区建设开发和集镇环境综合整治三大工程,
集镇管理在全区考评中名列前茅
。
完成富港路、平五路、米市桥南路等路网建设工程,推进老街区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改造,
老小区在全区率先实现物业管理全覆盖,老镇区功能环境持续提升。
围绕园区的大搬迁大安置,推进镇区的大建设,
豪港花苑、颐港家园等安置小区建设有序推
进,促进居住向镇区集中。公交客运站、供电所、消防站等投入使用,紫鑫大厦、宝龙商贸街等商圈初步形成,新镇区建设氛围日益浓郁。
2.5
公里
护城河两岸景观提升工程全面启动,栖凤苑等街头绿地成为百姓休闲好去处,宜居创业功能持续增强。
农村环境持续优化。
合理进行村庄规划调整,完成全镇
32
个集居点规划。五年来,
积极争取新增千亿斤粮食、高标准农田、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等各类项目,
累计投入
9974
万元,拆建和新建泵站
119
座、新建防渗渠道
292
公里
、建成农路
84
公里
,拆建、新建各类农桥(涵)
102
座
,疏浚河道
120
条共计
160
万方,农村基础设施全面提升。深入推进覆盖拉网式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2]
,
试点农村“五位一体”环境整治
[3]
服务外包,工作考评始终位列全区前列
,渔湾居建成省美丽乡村。广济桥居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
生态环境加快改善。
坚持“生态立镇”理念,五年来累计
新增成片造林近
7000
亩,新建小游园
8
处,林木覆盖率、城镇绿化覆盖率分别达
22.8
%
、
34.8
%
。污水处理厂收回运营权,重新组建员工队伍,全面维修更新设备,新建污水管网
28
公里
,运行负荷能力进一步提升。
花大力气整治农村河道,
大力整合涉农资源,统筹推进拆坝整治、河坡绿化等建设工程,
建成生态河道
2.6
公里
,实现
“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水环境。四港村建成水美乡村。
——五年来,我们情系民生福祉,突出共建共享,社会事业实现新提升
公共服务全面优化。
五年来,我们始终把改善民生摆在首位,累计实施交通、卫生、文化、生态等为民办实事项目
50
项。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人口计生、广播电视等方面统筹发展,石
港小学、石港幼儿园新校区投入使用,
石港幼儿园创成省优质幼儿园,
石港中学、石港小学、五窑小学、石南小学均通过市级教育现代化验收,教育普惠化和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扎实推进有线调频音柱全覆盖工程,实现了镇村大联网。区第六人民医院新大楼即将交付使用,全面完成
13
个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有效提升了镇村两级卫生服务水平。
深化实施系列文化惠民工程,
打造出“文博舞台百姓演”、老少乐艺
文苑等一批群众文化品牌。成功举办石港首届旅游文化艺术节、“洋眼看江苏”石港行等系列活动,《墨凤舞韵》、《日子越过越惬意》等一批本土原创作品登上省市区舞台,镇文化站
被评为省一级文化站。
更加注重历史文化传承保护,
王家拳、窨糕制作等一批“石港技艺”被列入市、区“非遗名录”,花木盆景、书画等“石港特色”逐步与市场接轨。完善食品药品监管体系,有效保障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敬老院活动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高标准建成投入使用。
保障水平稳步提高。
实施就业促进政策,新增就业
4900
余
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3%
以内。城乡居民收入达
3.9
万元和
2.4
万元,
年均分别增长
11.2%
和
10.9%
,农村人均年收入低于
5000
元人口如期脱贫,
13
个村(居)集体经营性收入年均达
30
万元以上。
累计改造危旧房
245
户
,竣工交付安置房
11.5
万
㎡
。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持续推进各类社会保障扩面提标,城乡居民养老、医疗保险等各类社会保险
基本实现全覆盖,
1008
名被征地农民进保,
累计发放尊老金、低保五保补助、农业保险和各类惠民补贴达
1.2
亿元。
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
居家养老服务站、慈善工作站实现全覆盖,累计募集慈善捐款达
273
万元,社会互助、慈善救助实现多元化发展。
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深入推进镇村两级便民服务中心建设,
实现村(社区)
“
一站式
”
服务平台全覆盖,
扎实开展“政社互动”
[4]
各项工作
。
深化平安石港建设,建成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被评为区村级技防建设先进镇。健全大调解组织网络,
完善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和包案机制,开展
“
四项排查
”
、
“
百日攻坚
”
等专项行动,妥善处理一批信访积案。
切实加强法治建设,圆满完成“六五普法”工作,
15
个
村(居)均创成市级“民主法治村(社区)”。畅通群众信访渠道。铁腕抓好安全生产,创新开展安全生产大宣讲
116
场,受教育职工超
6800
人,实施常态化、推磨式安全生产大检查,投入
100
余万
元更新安监设备,全镇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
多次获评
“
区安全生产工作先进集体
”
。
——五年来,我们锤炼能力作风,突出强基固本,政府自身建设取得新成效
作风效能加快提升。
推进南通市级重点中心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
点工作,
构建了“八局二中心”
[5]
的
扁平化管理
[6]
格局,承接下放行政权力
89
项,行政处罚事项
156
项,
百余项服务事项进驻便民服务中心,
行政效能稳步提升。
强化工作领导、管理和组织,坚持“长计划、短安排”,完善“月初交办、月中督办、月底反馈”的重点工作推进机制,创新“一表式”、“滚动式”项目推进办法,政府各项重点工作有效落实。特别是坚持以上率下、一线推进、集体研究、合力攻坚,高效完成土地例行督察整改、秸秆禁烧、控违拆违等难点工作,政府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不断提升。
依法行政扎实推进。
坚持民主决策,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群众代表视察重点工作,参与政府决策。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对化工、养殖等重点行业开展集中整治,累计整改涉污企业
315
家,关停涉污企业
17
家。全面推进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所有办件实现全程监控。深入推进政务公开,累计主动公开信息
350
余
项。
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累计办好人大代表建议
60
余
件。发挥“公众监督”、“
12345
市民热线”等服务平台作用,广泛接受群众监督。
廉政建设持续加强。
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有效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履行“一岗双责”。严格执行主要领导“四个不直接分管”制度,强化“三重一大”事项监管。针对公共资源交易、标后监管、工程变更等关键环节,完善管理办法,不断扎紧制度笼子。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省市区委“十项规定”精神,加强“三公经费”管理,全面推行财务公开,持续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坚决抵制和纠正各类不正之风,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廉洁政府形象进一步巩固。
与此同时,积极支持群团组织发挥作用。全镇人武、统战、档案、统计以及共青团、妇联、科协、关心下一代、老促会等工作取得新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