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农村养老保险工作总结
来源: 通州区劳保局 发布时间:2009-12-22 00:00 累计次数: 字体:[ ]

  

现将我区2009年农村养老保险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今年年初,区委提出了推进农村养老保险覆盖提升工程,2009年确保覆盖率达到80%以上,力争85%;2010年达到90%,基本实现全覆盖”的民生建设高位目标。区政府紧紧围绕这一目标,动员全区力量,创新工作思路,提高工作效能,破解工作难题,圆满完成农村养老保险覆盖提升工程。

按照南通市下达的农村养老保险扩面指标,全区从事第一产业农村劳动力人数为21万,根据这一口径,截至11月底,我区已参保纯农民为25.79人,已完成南通市下达任务的122.8%。

按照全面小康的指标,根据我区农村户籍中男18 至60周岁、女18至55周岁这一统计口径,全区共有符合参保条件人员495786人,截至11月底,参保人数达到451165人,参与率达到91%,基本实现全覆盖,提前一年完成区委提出的民生建设目标。

二、主要做法

(一)深入调研,找准制约农村养老保险扩面的关键因素

年初,区劳动保障部门对各镇及开发区开展了专题调研,对全区未参保农民进行了测算分析,找准了制约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开展的两大难题。

1.动员镇级部门继续扩面难。经过2008年一年的艰苦努力,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从2007年底的28%提升至 65%、达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指标后,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扩面工作进入了“高原期”,表现为增长速度放缓,工作难度加大。2008年有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这一强有力的工作抓手,农民养老保险参与率达到60%以上是小康建设的必成指标,农村养老保险扩面工作实行分镇考核,责任到镇。而2009年镇区农村养老保险推进工作失去了小康社会建设这一抓手,镇(区)对农村养老保险工作一方面产生了“扩面达到小康指标已经大功告成”的松懈情绪,另一方面产生了“再努力也无法达到85%”的畏难情绪,对镇区农村养老保险的推进难度明显加大。

2.动员特殊群体主动参保难。到2009年年初,全区未参保人群的构成情况为:本市务工农民为2.2万人;市外务工农民为3.7万人;流动性外出务工农民为6.9万人;从事农副业生产的农民为1.3万人; 困难家庭农民为2.5万人;富裕家庭农民为1.5万人。其中,动员三类特殊群体参保困难最大:一是困难群体参保难。困难农民家庭因经济原因,有心参保,无力缴费。二是年轻群体参保难。在已参保人群中,参保人员年轻化程度低:40周岁以内的占比为13.86%,40-60周岁的占比为74.34%,60周岁以上的占比为11.80%。40周岁以下年轻农民保障意识相对薄弱,积极性普遍不高。这部分群体嫌缴费时间过长,不想参保。如何调动年轻农民的参保热情成为扩面工作的难点。三是超龄人员参保难。按照《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暂行办法》规定,男参保年龄为不超过60周岁,女不超过55周岁。这部分超龄农民因制度限制,不能参保。另外,尚有部分富裕家庭人员嫌待遇不高,不愿参保。

(二)科学论证,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制度体系

针对调研中发现的两大难题,区政府一方面将民生建设列入全区三大重点工作,将农村养老保险覆盖提升工程纳入全区民生建设重点工程,形成工作抓手,为农村养老保险继续扩面提供了强大的行政推力,最大限度调动各级各部门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加大体制创新力度,在原来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政策的惠民力度,进一步发挥政策的激励作用,于3月份出台了《通州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暂行办法补充规定》,建立了三项制度。

一是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员参加养老保险补助制度。根据通州实际和民生需求,对农村低收入人员,在财政已补贴3%的基础上再给予参保补助,补助标准为我区上年度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全部计入个人账户。农村低收入人员个人缴费7%,财政补助达到6%,有效减轻了个人参保负担,破解了困难农户有心参保无力缴费的难题,很好地体现了政府对特殊群体的关爱。

二是建立农村无社会保障老年居民养老补贴制度。对具有我市户籍、年满70周岁、其直系亲属中应参保人员均已按规定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并正常缴费的农村居民,给予养老补贴。标准为年满70,不满80周岁的,每人每月30元;年满80周岁及以上的,每人每月50元。实行农村无保障老年居民养老补贴制度,转变了传统养老观念,体现了政府对老年人群的主动保障,消除了保障盲区。特别是执行“直系亲属按规定参保”这一规定,实行老年居民养老补贴“捆绑式”推进,形成了“自己参保就是孝敬父母”的氛围,有效带动了年轻农民积极参保。

三是放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年龄限制。由原来的男不满60周岁、女不满55周岁放宽到不满70周岁,采用向前一次性补缴15年的办法,同样享受公共财政补贴,在缴费后次月即可领取养老金。这一政策实施后,从体制上消除了超龄人员的参保障碍,满足了这部分群体的参保需求,超龄人员参保热情高涨,推动了新一轮参保热潮的形成,在观念上完成了“要我参保”到“我要参保”的重要转变,短时间内就吸引了2.5万人参保,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新出台的三项制度体现了公共财政对农村特殊群体的扶持,进一步创新完善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形成了农村居民人人都享有制度安排的完整体系,实现了政策的惠民性、科学性、前瞻性的统一,充分调动了农民参保积极性。

(三)多措并举,强力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覆盖进程

在推进过程中,党政组织的领导统筹作用、劳保系统的服务监测作用、镇区部门的责任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做到了行政推动、宣传发动、整体联动有机结合。

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按照“在参与中监测,在监测中服务”的理念,以昂扬饱满的激情、前所未有的效率做好宣传发动、业务培训、技术保障、进度监测、管理服务等一系列工作,做到了“四到位“。一是氛围营造到位。为扩大宣传,1月份印制了12万份精美的年画和20万份农村养老保险宣传单,分发到农民手中,起到了极好的宣传效果。平时充分运用电视、广播、报纸、户外大屏幕、网络等媒介来扩大宣传,大大提升了群众对政策的知晓率。二是人员培训到位。20个镇区农村养老保险工作人员进行了新出台政策和相关业务流程的培训,推动了工作及时开展。三是监测指导到位。对全区农村养老保险工作情况实行一月一简报,对各镇(区)扩面进度做到一月一公布,将先进经验和全区进度及时传递到相关镇区,供参考借鉴。开展“一镇一策促平衡”活动,先后对石港、刘桥、先锋、东社、张芝山等镇进行了针对性重点指导,分析了推进中存在问题,促进了参保率提升。四是跟踪服务到位。经办机构推行“四及时”工作标准,做到信息录入及时、结报数据及时、打印手册及时、养老金发放及时,为全区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全区农村养老保险工作进入攻坚阶段时,区政府专门召开推进会,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李玲全面总结情况、深入分析原因、提出明确要求、逐一点评到镇,促进了全区工作齐头并进。各部门、各镇区紧密配合,健全奖惩制度,落实目标责任,集中所有力量,强势开展农村养老保险扩面,充分调动了各镇的工作主动性,实现了扩面工作齐头并进。

(四)加大创新,努力优化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管理模式

区劳保局自主研发农村养老保险人员信息管理系统、领取人员审批发放管理系统、保费征缴转账系统,创新实行参保人直接持卡缴费、数据信息化管理、养老金社会化发放模式,极大地提高了经办效率。在南通地区首家实行“不触币”征缴,农民持缴费卡至银行直接缴纳保险费,杜绝了保费的截留挪用,方便了农民的参保与保费续缴;规范使用江苏省社会保险费征收(现金)专用票据,为20个镇(区)配备打印机,实行电脑联网打印票据,实现了数据库参保缴费信息与银行缴款信息的完全一致、财务和业务发生额的完全一致。规范管理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扩面提供了有力支撑。

我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推进工作,惠民力度大、参保质量高、扩面速度快、基金监管严,形成了鲜明的通州特色。实现了覆盖范围更广、参保观念更新、制度体系更全、保障待遇更优的目标。通州成为南通市首家对农村低收入人员参保进行补助的县(区);参保人持卡缴费、联网打印票据、办理流程信息化等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模式为南通首创,省内领先。截至11月底,通州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28.2万人,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积累达到8.79亿元,占南通大市参保总数、基金积累总数的四分之一,远远超过其他(区)县,为“南通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缴费农民突破百万,一举实现了基本全覆盖的工作目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贺信)做出了突出贡献。通州代表南通向浙江考察团介绍经验,代表江苏向国务院领导汇报工作;省人保厅陈震宁厅长、分管农村养老保险工作的陈励阳副厅长先后两次到通州调研,对我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工作给予高度评价;温家宝总理视察南通期间,在兴东镇孙李桥村,就村民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情况进行询问后,对我区新农保工作表示满意;罗志军省长在十总视察时,对我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 95《农民日报》、 1022《人民日报》刊发专题文章,对我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工作进行报道。通州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做到在南通列第一,在江苏有位置,在全国有影响。

 

 

 

 

南通市通州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二○○九年十二月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