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提案提出者: | 刘鹏 | 建议/提案号: | 33 | |
标题: | 关于加强我区气象科普工作的建议 | |||
建议/提案内容: | 当前有关气象科普,一般人仅停留在天气预报准确率上等,但气象科普产品供给不足,气象科普活动影响力不高,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和人民群众的需要。对此,有必要促进加强我区气象科普工作,建议如下: 一、充分认识科学普及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普及气象科学知识,提高全民气象科学素质,是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也是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构建现代气象科普宣传体系,是为了让公众获得更充分的防灾减灾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保障社会经济建设和社会安定与健康发展。 二、紧抓气象科普工作的重点。要紧紧围绕公共气象服务,面向民生、面向生产、面向决策,以社会需求为引领,以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为重点,以加强气象科普能力建设为核心,大力提升气象科普社会化水平,不断创新气象科普内容与形式,使气象科普工作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发展。 三、进一步提升气象科普供给水平。新技术的快速发展给气象科普带来新的挑战。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新的传播生态下,公众对科普传播方式也提出了便利化、体验化的新需求,微博、微信、微视频等自媒体,以及虚拟现实等人机互动方式为公众喜闻乐见,这需要气象科普供给水平进一步提高,不断丰富气象科普产品。 四、适应气象科普多元化、差异化需求。随着公众信息获取方式发生变化,气象科普多元化、差异化需求明显,要求气象科普更有内涵、有特色,信息推送更及时、更精准,服务更贴心,依托全媒体传播进行多样化展示、多介质推送,从而让气象科普活起来,更富吸引力和影响力。如在做好气象科普馆的同时,加强数字化科普馆建设,强化网络气象科普,强化立体互动、数字体验、通俗活泼。 五、扩大气象科普范围。应积极组织世界气象日、防灾减灾日、科技活动周、科普日等各类专题科普活动,通过科普报告、科普沙龙、科普基地、气象知识竞赛、青少年绘画竞赛、科普大篷车等各种手段,将气象知识送社区、农村、学校、军营、送铁路、民航、地铁、工交等,提高气象科普工作的覆盖面、增强社会影响力。 |
|||
承办单位: | 主办: | 气象局 | 协办: | |
答复日期: | 2023-06-30 | |||
答复内容: |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州区气象局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重要指示精神,以气象强国高质量发展为依托,以提升公民气象科学素质、加强气象科普能力建设为重点,着力打造“智气象·慧科普”科普品牌,切实提高气象科普的质量和效益,为推进全民科学素质提升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提升认识,气象科普工作由“软任务”变“硬措施” 局党组切实加强对气象科普宣传工作的组织领导,将科普工作纳入年度目标管理进行考评,年初印发《2023年度气象工作目标管理办法》,对全年气象科普工作作出部署,明确规定利用世界气象日、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月、科普宣传周、法制宣传日等重大主题活动,广泛开展气象科普、普法宣传活动5次以上,进一步细化工作任务、分工和推进措施,保证气象科普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二、提升能力,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1.突出重点内容,紧密结合气象业务服务开展科普工作。围绕天气预报(解释天气预报的原理和技术,如何理解预报结果)、气象灾害(介绍常见气象灾害如台风、暴雨、雷暴大风等,以及如何预防和应对这些灾害)、气象观测(介绍各种气象观测仪器和方法等)、气象与生活(介绍气象对农业、交通等行业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不同的天气条件)等方面,在气象业务服务过程中,积极开展气象科普工作。气象业务服务人员主动将专业名词、热点难点问题的解释等有机融入气象业务服务的文本、图表以及各类专题服务材料中,推进气象科普工作的业务化、常态化。 我局主要气象业务服务包括:(1)公众气象服务: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电台、电视台、通州日报、党政信息网等平台发布预报预警信息,其中预警信号通过12379平台、乡镇大喇叭、应急广播和南通州公众号同步发送,遇有重大灾害天气过程,随时通过通州电视台挂角或游动字幕滚动播出,实现快速广泛传播。(2)决策气象服务:与政府相关部门、社会媒体等建立了互连互通的渠道。重大气象灾害电话叫应区领导和相关部门,第一时间汇报天气实况和未来天气趋势。区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在局安装了与其之间互联互通(包含各镇指挥中心)的视频会议系统,灾害性天气影响期间,区政府总值班室、区防指总值班室不定时视频连线,获取最新天气动态和风雨实况,大大提高了灾害性天气气象服务效率和联防效果。(3)重大节日和重要活动气象保障服务:开展节假日、春运、两会、中高考气象保障服务以及根据活动主办方的要求提供精细化、定制化的气象服务。(4)为农气象服务:开展农业直通式气象服务,每日向254家农业大户发送天气预报,不定时发布重要天气提醒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与区农业农村局合作,联合发布农业气象服务材料。(5)空气质量预报:与环保部门签订合作协议,每日联合发布空气污染指数相关信息。 2.突出重点领域,推进气象科普。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科普工作,开展气象科普进校园、进乡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广场“五进”活动,面向广大公众,大力宣传气候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影响,宣传节能减排等应对措施,营造全民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良好环境,使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世界气象日期间,气象科普志愿服务队走进新市社区、虹南社区、先锋街道花园新村,为社区居民开展气象科普和理论宣讲。深入西亭镇同乐村田间地头,开展“气象科普进农村 气象科技助丰收”主题实践活动,向农民提供灾害防御、科技应用技术指导、趋利避害、科学种田的知识。利用全区灾害信息员培训机遇,开设气象专家专题气象科普授课。安全生产月,在万达广场和水街摆放展板,利用宣传彩页、科普小册子等宣传气象灾害、预警提示、应急避险等方面的气象科普知识。联合区实验小学、十总镇骑岸小学开展“科普进校园”“七彩的夏日—气象科普夏令营”“大手牵小手”等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10余次,参与学生及家长近千人次。开启“监管+科普服务”模式,组织开展易燃易爆场所防雷安全监管,并进行雷电灾害防御知识科普宣传、气象信息服务和防雷安全技术指导。 3.突出联动协作,提高气象科普传播能力。打造线下科普课堂。近年来,联合区实验小学、十总镇骑岸小学等开展“科普进校园”系列活动,课堂上,通过气象观测体验、气象知识讲解、气象故事分享、气象知识比拼等活动,激发了孩子们热爱气象科学、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提高了孩子们的科学素养。打造线上科普阵地。为满足公众科学需求的客观要求,上级气象部门紧密围绕当前气候变化和防灾减灾等热点和群众急需解答的问题,不断提升优质科普资源供给和传播能力。《气象知识》杂志、《中国气象报》、中国天气频道以及气象出版书籍等深度融入气象服务和气象科普业务,科普图书、动画、微视频、图解、漫画、VR、AR等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科普产品融合发展,气象科普产品原创能力不断提升。我局在开展好常规科普的同时,整合各类科普资源,积极利用微博、微信、抖音等平台开展好线上科普宣传,积极转发科普精品,以网络科普方式让受众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气象知识,实现线上线下有机融合。疫情期间,我局依托“互联网+科普”思维,开展线上气象科普答题活动,让气象科普更有趣味与活力。针对重大灾害性突发事件,我局第一时间解疑释惑,正面引导舆论。参加政府在线访谈,线上与公众进行互动,共同探讨气象科学知识和原理。近期我局将召开新闻发布会,盘点2022年发生的对通州有重大影响的天气气候事件并通报今年梅雨期气候趋势。 通州气象科普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气象科普工作顶层设计不够完善,亟待构建社会广泛参与、部门充分联动、业务运行顺畅、开放合作高效、组织管理科学的气象科普格局;二是气象科普品牌彰显和效益发挥不够,适应新时代新需求的高质量科普供给不足;三是气象科普创新动力不足,常态化的人才培养和激励举措、多元化的投入渠道等亟须建立;四是气象科普阵地建设亟需加强,我局气象科普馆因资金问题迟迟未能建成。 下一步,通州区气象局将从以下几方面进一步加强气象科普工作。一是加强部门联动,积极融入政府领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大科普格局,充分利用政府、部门及社会资源,提高气象科普的影响力。二是丰富气象科普产品。深化“智气象·慧科普”科普品牌创建,加强本地天气气候特点研究,制作有通州特色的气象防灾减灾科普文化精品。开展气象防灾减灾科普比赛、活动,充分调动社会公众的参与度。三是加强气象科普阵地建设。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在资金和项目上的支持,建设气象科普馆、校园气象站等。四是加强气象科普队伍建设,加快建设以气象专业人才为核心,社会各界有志人士为补充,兼具高大上与接地气的气象科普志愿团队。 最后,再次感谢刘委员对我们提出的宝贵意见,区气象局将紧紧围绕意见和建议,有针对性地加强气象科普工作,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盼、新需求。也衷心希望区政协和广大政协委员一如既往关心、支持通州气象工作,共同推动通州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