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提案提出者: 吴昊岑 建议/提案号: 40
标题: 关于在中小学生中普及急救知识的建议
建议/提案内容:

教育部印发的《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要求坚持“生命至上、健康第一”理念,将安全应急与避险纳入中小学生教材。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中国青少年儿童伤害现状回顾报告》显示,伤害一直是我国0-19岁青少年及儿童死亡的首要原因,占所有死亡的40%-50%,溺水、道路交通、跌倒和坠落是前三位伤害死因。“全球儿童安全组织”的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儿童的意外伤害死亡率是美国的2.5倍、韩国的1.5倍。

  这种“鸿沟”的产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应急救护措施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数据显示,遭遇交通、溺水、电击、踩踏等突发情况时,如果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急救手段,抢救成功率可达50%左右。在日本,中学生的急救知识普及率高达92%。1996年,日本神户发生7.6级地震时,32万人无家可归,却只死伤5000多人。因此,安全应急与避险知识,特别是应急救援知识进教材是十分必要的“护苗”措施。

  然而,切实推行应急救援教育还需要攻克三大难关,主要表现为:

  一是应急救援教育师资力量薄弱。从数据统计看,我国急救普及率不足1%,与发达国家25%~70%普及率相差甚远,从人员性质看,主要集中在医疗救护和红十字会成员当中,教师队伍普及率不高。《中国伤残医学》刊载的对某地区小学教师随机抽查的调查报告显示,仅59.6%教师表示对生活常见疾病的紧急处置方法掌握程度是知道一点。

  二是应急救援教育基础设施欠缺。早在2015年,日本的小学就已经加入心脏急救课程给学生们普及了AED(自动体外心脏除颤器)等急救设备。从那以后,日本每年都在加大在学校开展心脏复苏培训课程的强度,范围由小学扩展至大学,要求每一位学生都会实践操作AED。而在我国,截止2019年初,AED只有2万台左右,平均每10万人仅有几台,其他可以用于教学的校园急救设备设施同样严重缺乏。

  三是中小学生应急救援教育缺少实践机会。开设应急救援教育课堂,盲点在于实践。我国现阶段的急救课程更多地停留在理论阶段,教学方式主要还是传统的口授和观摩,但只有通过大量实践才能将理论转化为有效的应用。有些学校因资金不足或认识不到位,仅把应急救援教育挂在嘴上、写在纸上、贴在墙上,导致真正遇到突发情况时手足无措。

  针对全国现行情况和我区中小学生急救知识普及程度不高,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加快课程的设置和教材的研发。相关部门要积极向上建议,积极组织教育、救援、医疗、避险、心理等领域资深专家团队参与教学大纲的制定工作。政府要不断加大经费的投入,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水平和不同我区教育发展水平、文化差异以及事故灾难和意外伤害发生的频率和影响力,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推动性教育扎实落地。

  二是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相关部门要向上反映,要求在师范院校里开设专门的应急、救生、医疗等相关课程,在日常教学中自然地结合医学相关知识进行讲解。同时,在教师录用和入职培训中加强对相关能力的培养和考察,鼓励有条件的学校聘请具备救生员资格证、消防战斗员证等资质的专业教师任职。

  三是提高应急救援知识社会关注度。不断扩大宣传教育,构建合理的考核机制,将学习情况与职业学校学生毕业资质挂钩,不能通过考核的,不得毕业。教育部门定期组织对职业学校教学成果进行巡查。

  四是加大应急救援实训活动力度。与卫生机构联合,开设教学观摩和操作课程,鼓励青少年担任志愿者。合理配备纱布、绷带、心肺复苏模拟人、灭火器、AED等校园急救教学设备器材,积极开展情景模拟教学,提高教学实效。

承办单位: 主办: 教体局 协办: 卫健委;公安局;消防救援大队;红十字会
答复日期: 2023-06-30
答复内容:

吴昊岑、张芳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在中小学生中普及急救知识建议”提案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全面推行急救知识进校园、进课堂,在中小学生中普及急救知识,帮助中小学生树立珍惜生命、爱护生命意识,让中小学生学会自救互救的能力,是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具体行动。近年来,区教体局高度重视学校应急救护工作,每年组织中小学师生开展应急救护技能培训,把健康知识、急救知识,特别是心肺复苏纳入学生教育内容,通过持续开展应急救护进校园、进班级、进课堂,开办中小学生暑期应急救护公益讲堂等途径,形成了常态化的培训工作机制。目前,在通州中专建有1个省级应急救护培训示范基地,金郊初中建有1个省级生命健康安全体验教室。您提出的建议契合通州教育发展的需要,对此我局高度重视,认真研究,积极行动,全面推进在中小学生中普及应急救护知识。 

一、科学编制应急救护知识教材。发挥学校对青少年教育主阵地作用,把应急救护知识课程全面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区教体局将依据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组织教育、救援、医疗、避险、心理等领域资深专家团队参与课程制定工作,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接受水平,科学编制各学龄段的应急救护知识教材教案,纳入学校体育和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统一实施课堂教学及教学质量评估。小学阶段重点开展安全教育和应急避险知识科普宣教,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意识。中学阶段重点普及基本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培养自救互救和自我保护能力。 

二、加快培养应急救护知识师资。区教体局将联合区红十字会按照《关于进一步推进学校应急救护工作的通知》(教体艺厅函〔2021〕22号)和《“救在身边·校园守护”行动实施方案》(通教办〔2022〕4号),加大对学校应急救护师资的培养培训。全区各级各类学校每年有计划、分批次组织校医、体育教师进行救护员培训,组织班主任、宿舍管理员等重点教职员工进行初级救护员培训或 “CPR+AED”培训。应急救护培训采取课堂讲授、操作示范与操作练习相结合。救护员、初级救护员培训、“CPR+AED”培训学员考勤考核、理论考核和实操考核合格后,颁发相应证书。积极选拔骨干校医、骨干体育教师参加省级应急救护师资初训和复训班,为学校培养应急救护优秀师资力量。 

三、实施应急救护知识融合教育。全区各级各类学校把普及应急救护知识与推动文明校园、平安校园建设相结合,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相结合,切实将应急救护培训纳入学校素质教育内容,融入教育教学活动、课堂教育与课外实践之中。全区学校每年有计划地通过开展“救在身边·校园守护”行动,把安全教育、健康教育融入学校教育各环节、学生成长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敬畏生命、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理念,养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全区各学校将应急救护知识全面融入学校语数外、理化生、体育、健康教育等课程体系,实现与其他课程的融合式教育。 

四、积极开展应急救护知识宣传。区教体局和红十字会、消防、卫健等部门每年结合“5.8世界红十字日”、“5.12防灾减灾日”等时机,组织志愿者深入到学校开展应急救护知识宣传与示范演练;组织开展应急救护亲子公益培训、消防安全知识培训、校园逃生避险演练、灭火疏散演练、“身边的急救”摄影作品征集、急救知识科普巡回展等活动;为学校下发宣传折页、日常急救手册、学生生命安全读本等,积极营造学校应急救护公益宣教的浓厚氛围。各学校根据区教体局统一部署,通过校园网站、校园广播、电子屏、宣传栏、班会课、绘画展、国旗下讲话、健康教育讲座等全方位、立体化、多形式开展应急救护知识科普宣传,推行健康学校建设,推动生命教育融入校园,增强师生及家长应急救护责任意识。 

五、提升应急救护知识培训覆盖率。区教体局将学校师生应急救护培训纳入年度培训实施计划,明确学校年度应急救护培训目标任务、培训对象及内容、培训方式、工作要求。2023年,区教体局将联合红十字会举办培训班,开展应急救护普及性培训5800人次,心肺复苏(CPR+AED)培训1400人次,初级救护员培训400人次,有效提高师生校园应急救护技能水平。到2025年,全区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应急救护知识普及率达100%。学生军训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普及率达100%。校医、体育教师、班主任、宿舍管理员等重点教职工应急救护持证率达100%(包括救护员持证或CPR+AED培训持证)。中小学教职工接受救护员培训的师生比例原则上不少于1:50。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救护师资覆盖率达100%(每所学校至少有1名应急救护师资)。 

六、增强学校应急救护设施配置。2022年“99公益日”期间,区红十字会通过开展“通州AED苏护行动”网络众筹项目,为12所学校配置AED36台。此外,区红十字会还将省红十字会下发的2台AED以及爱心单位捐赠的3台AED分别拨发给5所学校。2023年,在通州中专、金郊初中、实验小学、实验幼儿园、金桥幼儿园、通州幼儿园等配备自动体外除颤仪的基础上,区教体局将通过积极争取财政拨款、爱心捐赠等方式筹措经费,为学校配备急救箱、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应急救护一体机等急救设备,进一步扩大全区学校提高校园应急救设备配置率。十四五期间,积极创造条件在全区省级红十字示范学校中建设一批生命健康安全体验教室,为学校开展健康教育、救护培训、安全应急与避险体验提供便利。 相信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关心支持下,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全区学校应急救护的软硬件建设水平将进一步提高,广大师生的应急素养和自救互救能力将得到全面提升,我区教育亦将获得更高质量的发展。

感谢您对我区教育事业发展的关心与支持! 

南通市通州区教育体育局

2023年5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