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提案提出者: 何山 建议/提案号: 120
标题: 关于加强乡村文化建设的建议
建议/提案内容:

党的二十大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文化建设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提升一个地区文化底蕴最有效的方式,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区乡村文化建设快速发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农民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素养水平显著提高。但受多种因素影响,乡村文化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我区乡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乡村文化建设融合发展不平衡,服务供给不足,大部分传统文化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文化活动相对贫乏、方式单一,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保护力度不够等问题依然存在。加上乡村对文化的宣传力度不够,传播形式有限,农村居民在工作之余,大部分时间花费在手机娱乐上面,甚至沉湎于“小来来”,对于传统文化关注不够。

  一是文化场所较少,缺乏有效利用。很多村级文化活动场所是集党员活动、村民议事、文体活动、教育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活动场所,在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部分农村地区的文化活动场所及文化活动基础设施因常年无人使用,出现老化、荒废、闲置现象,还有部分地区的农家书屋、游艺室、文体广场、多功能厅等未能建设到位。部分地区即便建有农家书屋,也存在图书数量不达标、图书种类单一等问题,未能引起村民的阅读兴趣和热情,导致借阅率不高;部分农村地区文体活动设施不健全,文化广场上的健身器材有损坏,且大多时间处于无人值守状态,甚至不能按时开放,导致利用率偏低。

  二是活动形式单调,缺乏群众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的创新高效开展是乡村文化建设成效的重要体现。群众文化活动是乡村文化建设的重点内容,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活动办得好,群众的参与热情就高。当前,由于文化活动创新意识和创新理念不足,因而普遍存在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形式单一、缺乏新意,无法满足群众的多元化需求。现阶段,很多农民群众的文化活动主要是看电视、跳广场舞、打扑克等,缺乏图书阅读、科普讲座、观看电影、传统文化表演等方面的内容,不能引起村民的思想共鸣,群众的参与热情和兴趣不高。

  三是文化队伍缺失,缺乏专业人才。基层文化管理员是服务千家万户、丰富群众精神生活的“文化使者”,是乡村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从目前部分农村地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情况来看,管理人员普遍较少,且综合素质偏低,村级文化管理员基本上都是由“两委”成员兼职,且大多是一人身兼数职。由于农村各项工作繁杂,他们往往无暇钻研专业知识,更少有精力参加业务培训和进修。再加上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创业,文化人才年龄老化,许多传统文化技艺后继乏人,甚至面临失传。部分村庄因人口少、文化能人少,未能组建多支文化活动队伍,起不到有力的引领作用。

  二、加强乡村文化建设的建议

  一要坚持党政搭台,做好服务保障。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搞好乡村文化建设,需要政府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发挥规划、引导、监管、保障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完善的文化基础设施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关键。各镇(街道)要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农村文化建设政策,编制文化建设和文化事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加快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应加大资金投入和经费支持力度,整合现有资源,对农家书屋、电子阅览室、游艺室、多功能厅等功能室进行完善,并配备相关图书、电脑、电子音像制品等资源,同时定期检修和更换健身器材、桌椅板凳、书柜书架等基础设施,保障村民共享文化建设成果。应改变以往“重建设、轻管理”习惯,不仅要高质量建设村级文化活动场所,更要实现高质量的管理和利用,在文化设施配备齐全后,要配备尽职尽责的管理员,出台相应的长效运行管理机制和考核评比奖惩办法,促进各功能室的顺利运转。鼓励和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投资乡村文化产业,创办文化产业基地,形成乡村文化振兴多元投入格局,合力推进乡村文化事业有序发展。

  二要坚持因地制宜,培育特色文化。把乡村文化发展与乡村振兴结合起来,深度挖掘农耕文化、红色文化资源,开辟文化产业旅游环线,促进文旅深度融合。立足全镇(街道)文化资源优势,引导群众自主创新文化艺术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推进相关题材影视节目和文学艺术创作。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建设乡村文化大院,打造历史文化、书法绘画、戏曲歌舞、锣鼓社火等文化专业村,进一步激发农村公共文化活力。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及现有传承人的传承与保护,培养愿意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继承人。积极开发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剪纸、书法、绘画、雕刻、编织等民间工艺项目,戏曲、花灯、舞狮舞龙、锣鼓社火等民间艺术和民俗表演项目。通过举办书画展、文艺汇演、体育比赛和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民艺术节等文化活动,为乡村文化队伍提供展示交流平台,培育果园观光、农家游于一体的农村特色文化产业。

  三要注重人才培育,弘扬文明风尚。实现乡村振兴、推动文化工作高质量开展,归根到底要靠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支撑。乡村文化人才队伍质量直接决定文化建设发展质量和水平,应充实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发挥人才驱动力。要积极引进专业、专职的文化管理人才,通过多种方式选拔一批优秀文化人才,比如具有文化专长的大学生、新媒体从业者等高素质人才,由其担任老百姓的“文化管家”。要深入挖掘民间文化传承人和草根艺人,积极吸纳村里的文艺骨干,并对这一群体登记造册,做好定期培养和跟踪服务,鼓励其开展文化活动,在政府相关部门的引导下不断壮大民间文化队伍。基层相关部门要与大中专院校、文化馆、图书馆对接,定期组织村级书屋管理员、文化志愿者等参加图书分类及管理、文化设施管理、各类文化活动等方面的培训,强化基层干部的服务意识,提升基层干部的业务水平、工作技能和综合素质,为乡村文化事业发展打牢基础。要充分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组织花会、灯会、赛歌会、文艺演出、劳动技能比赛等活动。开展书画作品进家庭活动,倡导村民读书用书、学文化、学技能,普及先进实用的农业科技知识和卫生保健常识,养成大家爱读书的好习惯。积极引导广大群众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移风易俗,抵制腐朽文化,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

承办单位: 主办: 文广旅局 协办: 宣传部(文明办)
答复日期: 2023-06-30
答复内容:

何山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乡村文化建设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区始终坚持乡村振兴文化先行,不断完善农村文化设施,弘扬乡村文化,提升乡风文明,为乡村振兴培根铸魂。 

一是持续优化文化传播阵地。近几年,我区以打造文化礼堂、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农耕文化馆,推动文化服务中心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融合为契机,持续推动区镇村三级文化阵地提档升级,有效发挥文化阵地效能。建成38个“示范文化礼堂”,兴仁镇文体中心、先锋街道周圩村农家书屋、石港镇睹史院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被列入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打造计划,平潮镇综合文化站、川姜镇综合文化站、石港镇睹史院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先锋街道图书馆分馆、东社镇东平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被评为南通市“最美公共文化空间”,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文艺文化服务实践点180个,兴仁镇、先锋街道、平潮镇、五接镇、兴东街道等投入较大资金对综合文化站进行了改建提升,金新街道综合文化站也将异地新建。金沙街道城东村、刘桥镇徐园村、五接镇开沙村、石港镇睹史院村、兴仁镇徐庄村、平潮镇四十里居等村(社区)建成农耕文化馆、村史馆。全区231家农家书屋已提档升级,实现通借通还。 

二是不断丰富基层文化生活。为不断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文广旅局每年安排文化事业专项经费300余万元,用于广泛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厚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优秀文艺作品鼓舞人民、引领风尚,并以此作为乡村振兴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精心组织实施“欢乐江海行”送戏下乡、传统通剧基层巡演、“通州之夜”、“水街19点 乐享南通州”、“古沙读书节”、“我们的节日”、农村公益电影播放等文化惠民活动,带动镇、村文化惠民活动和群众性文化活动深入开展,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用文化丰富和提升美丽乡村内涵。 

三是强化基层文化队伍建设。近年来,我局积极探索公共文化服务专业、群文、业余和志愿者多重并举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开展“金种子”送艺培训活动,努力拓宽镇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的培养渠道。2020年,为缓解文化站专业人员缺失的发展困境,在区委、区政府的积极协调下,通过公开选调方式,从歌舞团遴选了6名同志充实到有关镇(街道)文化岗位,进一步加强了基层文化艺术人才队伍建设。此外,政府通过竞争立项的方式,加大基层业余文艺团队扶持培育力度,通过“特色业余文艺团队等级评定”以奖代补扶持民间艺术团队,为基层文化活动开展提供人才支撑。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围绕乡村振兴发展新标准,不断加强乡村文化建设。 

一是进一步强化保障措施。坚持党政搭台,做好服务保障,将公共文化服务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重要民生实事工程,统筹建设,协同推进。继续将文化工作纳入高质量发展考核,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资金绩效评价机制,推行第三方绩效评估,建立以公众参与为基础、群众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绩效考核和反馈机制。 

二是进一步丰富产品供给。坚持因地制宜,培育特色文化。提高“十百千万”文化惠民工程覆盖面和实施效果,打造惠民活动、艺术培训、展览展示等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创新“欢乐江海行”“通州之夜”等品牌文化活动,拓展“古沙舞台周周演”“古沙读书节”“水街19点”“古沙墨华”等活动知名度、影响力和辐射力。健全精准供给体系,形成文化共享、艺术普及、旅游服务、全民阅读等于一体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畅通文旅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进一步实现文化惠民互联互通。 

三是进一步强化人才保障。注重人才培育,弘扬文明风尚。积极借助特殊人才引进、公开选调、委托管理、服务外包等人才引进和零活用工模式,吸引文化专业人员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健全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培养、激励和评价机制,培养一批长期扎根基层,有责任心、有能力、具有基层工作经验的实干型人才队伍。 

感谢您对通州文旅工作的支持,谢谢! 

南通市通州区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2023年6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