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提案提出者: 包建华 建议/提案号: 105
标题: 关于进一步深化接轨上海工作的建议
建议/提案内容:

我区积极开展接轨上海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与我区加快融入上海,南通抢抓国家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的要求相比,还存在推介宣传力度不大、实用性不强、沟通层级低、企业主体积极性低等不足。

为此,建议:

一是统筹规划,强化区级层面全方位谋划接轨工作。制定全面深化接轨上海行动计划,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事业、文化宣传等方面同步发力,形成全区上下接轨上海的“一盘棋”。

二是进一步做好社会事业接轨上海的融合工作。依托我区现有产业平台、园区等,强化与上海著名高校、研究机构的合作。同时,发挥好商会、行业协会等民间组织作用,组织动员广大企业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引进上海的人才、技术、项目。发挥区宣传、文化部门的统筹协调作用,引导各级机关、单位加大我区对沪的宣传力度。深化与上海医疗机构的深度合作,共享医疗资源。

三是发挥地缘优势,打好亲情牌,加深与上海的融合发展。自然资源和规划、住建、民政、水务等部门,主动与上海有关方面沟通,探索互惠共赢发展。区政府及发改委等综合部门要统筹做好协调谋划。

四是进一步调整完善接轨上海工作考核办法,优化考核机制。强化区各主体接轨上海、融入上海的责任意识,坚持差异化考核要求,明确接轨上海的工作重点方向,强调特色化发展。

承办单位: 主办: 发改委 协办: 科技局、文广旅局、卫健委、投资服务中心、宣传部(文明办)
答复日期: 2022-07-14
答复内容:

包建华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接轨上海工作的建议》的提案已收悉。首先感谢您对我区对接服务上海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所提建议很有见地,对我们今后推进对接服务上海工作具有很强的帮助和指导作用。现答复如下:

一、接轨上海工作现状

(一)领导高度重视。2022年,南通市提出“更深层次接轨上海,更宽领域融入苏南,更大格局向海发展”的工作要求。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并指出:“要真正把对接工作做细做实,努力在跨江融合、接轨上海中争创新一轮发展优势”。区接轨上海办公室召开专题会议,明确要站在更高起点,加大推进力度,确保接轨上海各项工作有声有色有成果,做到不等不靠,全面完成接轨上海各项目标任务的工作目标。

(二)坚持高点定位。始终牢牢把握接轨上海的正确方向,吃透上级精神,紧贴通州实际,既谋篇布局,又强化落实。突出通州特色,围绕规划政策、产业合作、科技人才、平台载体、公共服务、合作交流、基础设施七大对接工程,逐项盘点梳理,形成通州区接轨上海工作方案,做到既有路线图,又有时间表。

(三)积极准备活动。充分借力上海平台和产业发展优势作用,为我区奋力推进产业腹地提供资源支持。拟举行通州平台合作暨产业发展沪上对接活动,邀请上海市商委、经信委等经济部门负责人,上海市各类园区、招商服务中心等各类平台负责人以及部分企业负责人40-50人,适时开展活动,力争取得阶段性成果。

(四)注重宣传造势。常态化宣传我区经济发展、项目建设、创新转型、生态旅游、教育事业等各个方面。每月编发对接服务上海工作简报,已编发65期。建立《通州接轨办上海乡友群》,目前已超300人,联系的广度和深度得到进一步拓展。

二、下一步工作方向

接轨上海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民间交流的原则,积极创新机制,促成企业、园区以及服务特色产业等围绕产业链、空间载体形成多元化、多形式的战略合作关系,推动通州全方位接轨上海理念落地、产业落地、项目落地,精准实施项目化推进。

(一)加大对外宣传力度。研究制定接轨上海的整体宣传方案。一是请进来走出去。主动邀请上海主流媒体来通州进行主题采访,同时派出记者赴沪对接交流,加强两地在新闻、宣传、文化界别的沟通交流。二是深化活动策划。针对“全面融入上海”这一主题,策划开展“对接北上海、新苏南”系列媒体行动,将全区各地各部门融入上海的相关经验做法及时做好宣传采访报道,组织开展我区融入上海的相关主题论坛活动等。三是有计划、有步骤在上海重要媒体全方位宣传推广通州,充分展示通州经济社会各领域的特色和优势,使更多的在沪人士了解通州、关心通州,为沪通对接合作建言献策、贡献力量。

(二)加大项目招引力度。一是围绕上海提出的“五个新城”构建各具特色、错位竞争的产业体系,紧盯嘉定新城“国际汽车智慧城”品牌,特别是以世界级汽车产业中心核心承载区为依托,建设“汽车智造领跑+智能传感领航+精准医疗领先”的特色产业体系;紧盯青浦新城“长三角数字干线”品牌,围绕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和国家进口博览会战略;紧盯松江新城“G60科创走廊”品牌;紧盯奉贤新城“东方美谷”品牌;紧盯南汇新城“数联智造”品牌,做好汽车零部件、智能传感器及物联网等项目的跟踪,承接好虹桥商务区、西岑科创中心、市西软件信息园等产业项目的延伸,对接我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融合,做好智能制造装备及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转移扩张的信息搜集;聚焦硬核科技产业,特别是符合我区产业方向的集成电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重点产业的匹配与合作。二是将“招大引强”与“延链补链”相结合,坚持“一切围绕好项目引,一切围绕大项目干”,大力招引创新能力强、投资规模大、产业层次高、带动潜力足的旗舰型产业项目,并通过招引上下游企业对重点产业链进行延链、补链、强链。同时坚持轻重资产并举、大小项目并抓,坚定不移招引一批“专精特新”、科创类优质项目,提升产业和项目集聚度。将“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相结合,全力引进高端人才、创新团队和先进管理理念。将“差异竞争”与“全区协同”相结合。按照“1+2+N”产业发展体系,推动全区进一步优化一体招商布局。三是继续实行“项目引荐推进表单”制度,加大精准匹配、对接推进力度。对总投资10亿元以上的重大项目,继续实施区领导挂钩联系服务制度,动态更新项目进展,助推重大项目早落地。借鉴上海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果的成功经验,聚力聚焦“高成长性、高科技含量、高层次人才”项目。驻外招商队伍着重招引上海方向的航母型、旗舰型、潜艇型项目,进一步构建更加灵活、科学、高效的服务体系。此外,基于“专精特新”企业的特性,将立足“一主一新一智”产业方向,围绕我区主导产业强链延链补链,深耕细作产业板块,开展补充式、填空式招引,寻找和弥补产业链薄弱环节,围绕“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战略布局开展针对性招商。

(三)创新项目落地方式。坚持项目落地竞争机制。针对目前土地资源紧缺的现状,对符合我区产业政策的拟落户亿元项目,引进竞争机制,依据“谁最成熟、谁落地快,谁优先征”的供地原则。坚持“量身定制”和“筑巢引凤”相结合。加强上海重点平台对接,按照“突出特色、产业集聚”的原则,积极推进区中园建设,以先进公司进行项目招引和管理,对不单独供地规模较大的落地项目,入驻标准厂房的进行“量身定制”,依据企业需求进行建设,增加“适合度”和提高利用率;同时,积极“筑巢引凤”,建设标准厂房,解决中小企业落户,并区别传统标准厂房,依托先进的公司进行统一管理和考评,突出设备和纳税等方面的要求,使区中园建设达到即保证质量又快速产出的效果。

(四)探索建立专家智库。充分发挥上海研究机构密集、高端人才集聚的优势,为我区科学有效地推进融入上海提供智力支持。邀请上海社会各界人士为通州出谋划策,实时掌握上海发展动向。邀请上海高校、研究机构知名专家学者来通州作专题辅导培训,进一步提升广大党员干部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聘请上海高层人士和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担任通州总经济师、总规划师、总工程师等政府顾问。

(五)积极探索合作模式。深化与上海大学等大院大所合作,更好地集聚高端人才、高端技术和高端产业,加快争先进位,高新区力争早日建成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探索江海智汇园整体由上海知名科创中心或高校等单位运营管理,不断提高江海智汇园的运行层次。

(六)提升工作层次。眼盯上海、整体联动,将上海先进理念和信息需求,迅速传递到通州各部门、各单位,加强指导督促,相互配合,细化分工和落实责任,由单向接轨向多向互动发展。苦练内功、主动作为,充分发挥人脉资源优势,结合通州实际,为通州区委区政府谋划推进提供思路和路径。心无旁骛、指导实践,指导各镇区园和部门围绕接轨上海要求排出全年工作任务,进一步细化工作目标、量化工作内容、优化工作措施,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工作举措落地见效。

总之,我们将全面深化对接服务上海工作,形成强势推进的大声势,争取在重点领域实现大突破,同时也欢迎您继续关心帮助指导我们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