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提案提出者: 朱永新 建议/提案号: 9
标题: 关于进一步做好外来务工人员服务工作的建议
建议/提案内容:

近几年,随着我区工业经济的持续发展,落户我区特别是高新区的企业也逐渐增多,但由于我区人力资源结构老龄化程度严重,本地人员已无法满足用工需求,企业面临着人力资源短缺的严重问题。这就需要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的加入来满足我区企业的发展,外来务工人员的涌入不但服务企业,也可促进我区消费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为我区发展增添了新的生机,促进我区经济发展,是我区现代化建设队伍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然而,如何做好外来务工人员的服务工作,留住他们并吸引更多的外来人员,已成为一项重要任务。对此建议:
  1.整合组建覆盖区内各行各业的统一招聘系统。梳理就业需求数量、岗位、薪酬等方面信息,增加外来人员的就业机会与选择空间。
  2.加强外来务工人员的职业培训。利用成人学校、空闲的公共场所及设施为他们提供一些知识、文化、技能培训,为他们争取更多更好的工作岗位与发展空间提供帮助。
  3.改善外来务工人员的生活条件。提供廉租房,让他们能有稳定的居住场所,稳定的生活收入,建议要求各用工单位给外来人员参保,让他们生病就医有保障,为他们的生活提供相应的稳定空间。
  4.解决外来务工人员的生育、子女教育等问题。政府职能部门在这些方面要为他们提供尽可能的帮助及便利,并能让他们平等享受政府的一些优惠政策。
  5.对外来人员要经常性的开展一些法制、道德、文化等方面的宣传教育。并对外来务工人员提供无偿的法律援助,对侵害他们合法权益的案件要依法处理,维护与保障外来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
  6.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关爱。呼吁全区人民对外来人员提供关爱,让全区人民认识到外来人员对我区经济发展所做的贡献,营造关爱外来人员的和谐氛围。
  7.加强资源配置。健全外来务工人员的管理机制,利用工会等组织做好与外来人员的主动沟通与协调机制,了解他们的需求,解决他们的困难,处理好外来人员的矛盾与纠纷。
  总之,只有稳定外来务工人员的收入和改善外来人员的生活,充分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才能让他们安心并认真工作,为我区经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承办单位: 主办: 人社局 协办: 卫生健康委员会,教育体育局,司法局
答复日期: 2022-07-06
答复内容:

朱永新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外来务工人员服务工作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随着我区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数量庞大的外来务工人员逐渐成为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生力军,但由于外来务工人员普遍学历低、技能水平低、高技能培训基础薄弱等原因导致其就业层次低、就业流动性强、稳定性差。外来务工人员就业不稳定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我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同时也影响了我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2022年是我区坚持产业强区、推动实体经济行稳致远的一年,也是我区坚持项目为王、积蓄区域竞争强劲动能的一年,这需要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投入到我区的发展建设中来。通州区人社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安排部署,进一步创新思路,积极探索做好外来务工人员服务工作,在外来务工人员就业方面畅通外来务工人员与企业沟通渠道,及时了解和掌握外来务工人员工作需求,认真倾听外来务工人员心声。为进一步做好外来务工人员服务工作,提升外人务工人员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推动我区转型升级、跨越发展,采取了以下六项有力措施。

一、加强建设,着力夯实外来务工人员就业服务基础

通州区人力资源市场作为区政府民生实事工程运营一年多来依托通州区人力资源网和江苏省智慧就业云平台不断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优质就业服务,建立起了专业化、信息化、智能化的现代人力资源服务体系,形成了集职业培训、指导、介绍及招聘洽谈等功能为一体的服务中心。

人力资源市场配备现场招聘摊位88个、LED大型电子显示屏、招聘洽谈室、智能化入场匝机等相关配套设施一应俱全,服务大厅前台设有招聘登记、求职登记、职业指导等便民窗口。同时结合通州人力资源网、通州就业公众号、大数据采集分析等互联网科技手段开展人力资源服务。这是线上线下高度融合的智能化人力资源市场,定期开展线上和线下的专场招聘会。

当前,结合疫情防控要求,针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就业需求,主要在通州人力资源网和江苏省智慧就业云平台开展“春风送温暖 就业送真情”、“促就业暖寒冬”、“就”在民企,“职”向未来民营企业农民工专场网络招聘会等主题线上招聘会,同时逐步开放线下招聘会。我们充分发挥公共就业服务平台、门户网站、定向发送短信等平台优势发布招聘信息和活动信息,扩大各类招聘活动的宣传范围,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的知晓度和参与率。今年以来,共举办各类招聘会51场,进场招聘企业数394家,提供岗位数2199个,岗位需求人数14966人,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

二、政策引领,着力出台助企政策稳岗拓岗

为了让企业能够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我们从支持人力资源基地建设运行、人力资源引进、发展就业见习基地、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等方面有针对性地出台了相关政策,打出了企业稳岗拓岗、促进就业稳定的政策组合拳。疫情下,为了让企业稳岗拓岗稳定外来务工人员的就业岗位,我们制定出《通州就业助企纾困政策大礼包》,根据《通州区2022“营商环境提升年”实施意见》文件精神,又制定了《南通市通州区服务企业用工奖励补贴实施细则》,这一系列惠企用工政策的出台有力地提升了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向我区企业输送劳动力的积极性,同时切实减轻了企业负担,促进企业招工引工,也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三、积极研判,开展企业用工需求调研

为了切实掌握区内企业就业需求的最新情况,及时了解到企业在岗位要求以及薪酬待遇等方面的信息,有针对性地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就业难的问题,今年1月份,我们对全区1950家企业春季用工需求情况开展专项调查,春节过后,又联系20多家重点企业积极开展农民工返岗就业情况调研。今年4月份,结合疫情下复工复产,又组织对全区企业的用工需求进行调研,实时掌握企业用工需求。此外,我们通过“走访+座谈”的方式与本地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负责人进行面对面沟通,深入了解我区人力资源机构在外来务工人员劳动力输送、外来务工人员构成、薪酬标准、外来务工人员进入企业后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等情况。通过调查,我们及时有效地掌握了区内企业在岗位、数量、薪酬待遇等方面的具体用工需求,以及外来务工人员在我区企业就业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从而增强了做好外来务工人员服务工作、完善招工服务平台、制定有针对性的就业扶持政策以及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的精准性。

四、多方协作,着力拓展外来务工人员就业渠道

我们利用结对帮扶、对口支援等形成的良好合作基础,与来我区务工人员较多的地区开发建立劳务协作基地,建立常态化的劳动力输入机制。目前与我区签订劳务合作协议的省外劳务基地有12个,范围涵盖了陕西、甘肃、安徽、云南、吉林、贵州、山西、湖南八个劳动力输出大省。我们赴云南曲靖和宣威、贵州六盘水、四川成都等地开展劳务协作,建立长期稳定的人力资源互补合作关系。我们针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就业需求组织我区优质企业赴劳务基地通过开展专场招聘会、定期招聘会、网络招聘会等多样化的形式,集中开展招聘洽谈和岗位对接活动,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丰富的就业岗位,搭建就业平台扩大外来务工人员引进规模,为通州企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今年我们组建了通州区人力资源服务协会,利用协会平台使拥有外来务工人员较多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和缺工企业开展有效互动,建立行业约定,规范行业行为。同时鼓励有临时性用工或用工需求较大的企业与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合作进行外来务工人员招聘,增加外来务工人员的就业机会,拓宽外来务工人员的就业渠道,充分利用社会力量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就业难的问题。

五、统筹发展,着力解决生育及子女教育问题

近年来,按照国家、省、市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要求,我区积极推动妇幼健康公共卫生服务,向流动人口(已办理暂住证的)提供免费婚前医学检查、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孕产妇健康管理、0-6岁儿童健康管理、避孕药具免费发放等妇幼健康管理服务。不断提高流动人口妇幼健康管理水平,逐步实现了流动妇女儿童与城乡户籍妇女儿童享有同等的妇幼公共卫生保健服务,保障了全区妇女儿童的健康水平,降低了孕产妇和儿童死亡率,尤其是流动人口孕产妇和儿童的死亡率,提高了妇幼卫生服务可及性和公平性,确保了流动人口妇女儿童身体健康。

同时,一直十分重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入学工作,按照《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两为主、两纳入”的原则,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只要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按照相对就近、统筹安排的原则安排至公办中小学就读,也曾专门下发了关于做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的文件。近年来,我区一直在积极推行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政策,个别乡镇(如川姜镇、兴仁镇等)试行积分制入学,确保符合国家《居住证暂行条例》基本要求的随迁子女能够应入尽入。坚持以公办学校为主安排随迁子女就学,目前在我区入学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初中阶段占学生总数的20%以上,小学阶段达到30%以上。

六、扩大宣传,注重外来务工人员道德法治教育

首先树牢外来务工人员法治意识。区镇联动深入企业、招聘会现场、超市、建筑工地等用工聚集地开展法治宣传活动,加强《民法典》《法律援助法》《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等重点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教育,发放维权宣传资料。整合村(社区)学法示范户、法律明白人、人民调解员、网格员、普法志愿者等人员力量,走村入企宣传与务工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利用“法润通州”公众号、“德法讲堂”等进行典型案例宣传,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的依法维权意识。通过开展企业“法治体检”,加强对用工单位的普法宣传,引导其自觉遵守法律规定,为外来务工人员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截至目前,已开展专题普法活动50余场,发放各类普法资料1.2万余份。

优化外来务工人员法律援助服务。认真开展外来务工人员法律援助工作,开辟外来人员讨薪法律援助“绿色通道”,对外来务工人员依法讨薪法律援助案件实行“三优”程序,即优先受理、优先指派、优先办理,畅通权益诉求渠道,简化法律援助案件申请、审查、受理程序。整合资源,与劳动人事仲裁委员会、劳动监察等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在区工会、信访局等部门设立专业法律援助工作站,在全区233个村(社区)建立法律援助工作联络点,确保外来务工人员的法律援助信息传递快速,服务及时。同时对争议数额不大、有可能快速解决的纠纷,积极协调有关部门予以解决,通过调解手段维护外来务工人员合法权益,减少其讨薪成本。2021年,共受理外来务工人员法律援助案件534件,接待外来务工人员来电、来访咨询2050余人次。

今后,为进一步做好外来务工人员服务工作,努力为外来务工人员营造和谐、安定、舒适的生产生活条件和良好的社会环境,推动外来务工人员更好地融入地方、提升素质、贡献力量,为我区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我们将做好以下 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完善招工服务平台,开展招聘宣传活动。我们将做好人力资源市场线上线下高度融合,加大推广人力资源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平台的聚人效应,吸引更多的招聘企业和外来务工求职者。利用政府网站、微信公众号以及与知名招聘网站合作的方式提高招工招才信息投放的覆盖面、精准度和时效性。同时,做好企业用工调查,了解企业的用工情况,联合乡镇(街道)人社工作经办部门,进一步收集汇总企业各类用工需求,同时根据外来务工人员的就业意愿,举办主题丰富的大型招聘会、联动招聘会和专场招聘会。

二、优化企业扶持政策,提高信息透明度。为进一步促进企业稳岗拓岗,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我们将加强劳动力市场走向研判分析,有针对性地制定就业扶持政策,及时有效地掌握区内企业和外来务工人员的具体情况,针对性地公开公布企业的劳动环境、工资待遇、工作时间、社会责任以及外来务工人员的技能水平、求职方向、期望薪资等信息,让招聘信息和求职信息加快对称起来,搭建外来务工人员与企业间的交际桥梁,实现就业需求和招工需求精准对接。

三、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减少外来务工人员失业担忧。外来务工人员就业质量不高,很大程度上缘于社会保障不平等,影响了他们的就业稳定性。对此,我们将加大宣传和监察力度,普及劳动法知识,通过一系列政策指导,提高外来务工人员参保率和保障水平。在完善外来务工人员社保必要保障的同时,加大对失业保障的力度,让外来务工人员在企业间的正常流动不受失业忧虑的影响。

四、营造良好就业环境,提高就业满意度。我们将积极引导企业完善人性化管理模式,满足外来务工人员的个体尊重和归属需求,促进其就业满意。一是引导建立合理工资增长机制,企业在制定工资标准时,在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基本工资的基础上让外来务工人员工资与厂龄挂钩、与企业经济效益挂钩,主动为表现突出的外来务工人员加工资,公平公正地对待外来务工人员的职务晋升,建立一支稳定的员工队伍。二是建立健全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障机制,逐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尽量满足外来务工人员社会福利需求,让他们劳有所获、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真正安心于在企业就业。三是充分重视外来务工人员精神层面的需求,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通过经常性开展走访、座谈活动,深入了解外来务工人员的思想动态和需求难处,并通过创新管理方法,予以合理的支持。建立更加舒适和谐的工作环境,从而激发外来务工人员融入企业发展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五、主动沟通协调关爱,构建长效服务机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通州城区人口不断增多,城区教育资源比较紧张,对于居住在通州城区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我们将采取相对就近、统筹安排的原则,保证给符合入学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一个公办学校的学位供其就读,在本地享有和当地学生同等的教育和资助政策。坚持以“属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务”原则,不断创造条件为流动人口妇幼健康服务,建立健全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同管理、同宣传、同服务”的机制,使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同享优质服务。充分发挥专业普法队伍作用,对外来务工人员遇到的法律问题和普遍关注的政策法规、热点难点问题,做到有问必答、有疑必解,切实将法治宣传教育渗透到法律服务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