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提案提出者: 九三学社通州区委 建议/提案号: 1
标题: 关于加快建设产业创新高地,奋力打造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的建议
建议/提案内容: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支持通州区打造产业创新高地,推动南通高新区跻身全省一流高新区”;区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了“在产业集聚和创新发展上争做示范”的要求,我们要牢牢把握产业创新这个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实现提升产业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目标。
  一、我区建设产业创新高地的有利条件
  一是有良好的产业发展机遇。我区处于多重国家发展战略的叠加地区,处于国家经济发展沿海沿江的前沿阵地,新机场、高铁、地铁、绕城高速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加快布局,为我区产业创新发展提供更有利的外部硬环境。
  二是有一定的产业创新基础。“3+2”产业根基较为扎实,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排名前三的制造业产业产值均超过一百亿元,“一主一新一智”三大主导产业产值占比超36%。
  三是有较好的创新发展环境。我们正处于产业发展方式、产业业态和企业运营模式创新阶段。我区坚持改革创新双轮驱动,2021研发投入强度为2.69%,专家认为超过2%预示技术研发已处于技术创新的阶段,产业创新发展已成为社会共识。
  四是有产业载体和创新平台。我区五大经济发展主力平台各自创出了园区特色,积累了产业发展的经验。特别是高新区作为国家级平台,各项工作成效明显。
  二、产业创新发展存在的主要短板
  一是产业创新发展能级不高。我区产业规模与千亿级地标性产业差距较大,产业结构层次偏低,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相对较低。
  二是产业创新发展制度设计缺乏。我区的产业创新侧重于科技创新,对新领域、新产业、新业态研究不多,发展规划、发展路径和发展模式还缺少筹划。
  三是主力平台作用发挥不充分。我区主力平台产业缺乏专项引导政策,产业链不强不长,园区企业的互动和黏性不够,企业间配套合作程度不高。
  四是产业创新发展配套能力不足。缺少支柱产业发展的产业技术研究平台和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人才政策限于增量科技人才,服务产业创新的金融产品不多。
  三、加快建设产业创新高地的建议
  一是加快建立产业创新机制。要完善组织领导与协同推进机制。加强产业发展研究,明确产业创新的内涵,制定我区产业创新高地的指标体系,发展路线图。建立产业创新联席会议和产业链长制度,研究解决产业创新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设立创新发展服务中心。参照苏州工业园区企业服务中心模式,覆盖产业发展全要素的服务机构。
  二是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尽快筹划新经济园区。利用好南通建设畅联全国通达世界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契机,规划新的发展空间,特别是新机场园区和金沙湾东区要早定位、早设计。要打造产业体系新格局。实施主导产业升级计划,推进产业两化融合、两业融合,提升附加值。强化科技经济一体化产业图谱招商,培育更多更强“链主”企业。要注重融合配套发展。运用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机遇,深度融入上海和苏南等产业发达城市,将产业配套和延伸作为新经济增长点。
  三是加快推进科创能力建设。要加快打造产业科创基地。策应南通建设更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集聚创新资源,优化创新环境。要实施企业培育工程。培育一批具有发展领域宽、经营模式新、科创能力强、成长性好的大企业、大集团,形成巨人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产业发展格局。要实施企业科创能力提升计划。支持行业龙头骨干企业联合高校院所、专家人才团队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力争在国家级企业研发机构建设上有新进展。
  四是夯实产业创新发展平台。要提升产业发展平台载体功能。建议我区与国内知名园区开展合作,在主力平台中共同建设产业孵化基地、产业实验基地。要深度推进南通高新区现有平台载体提档升级,在南通沿江科创带中发挥出堡垒和辐射作用。要提高企业创新发展能力。更加注重产业项目增量,以增量改造总量,实现产业螺旋式迭代发展。
  五是加快优化产业创新发展生态。要完善创新服务支持体系。对初创企业和符合条件的科技服务机构给予重点支持,为产业创新发展提供全链条服务。要完善产业创新人才引育机制。更加注重人才与产业的匹配度,围绕新经济、新产业开展招才引智,着力打造符合我区产业创新发展的人才高地。重点培育行业领军人物、大企业高管,设立区产业创新奖,重奖产业创新功臣。要提高产业创新金融服务能力。聚集各类投资基金,支持投资主体在我区开展创新类投资活动。出台政策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列入拟上市企业培育库,定制个性化的培育计划,推进主导产业企业上市融资。要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实行产业创新项目化管理,重大项目跟踪督办,做到全过程全时段服务。

承办单位: 主办: 发改委 协办: 南通高新区、科技局、财政局、人社局、商务局、川姜镇
答复日期: 2022-06-30
答复内容:

九三学社通州区委:

贵单位提出的《加快建设产业创新高地 奋力打造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已收悉。首先,非常感谢九三学社通州区委对我区经济发展的关心和支持!南通市第十三次党代会赋予通州建设“产业创新高地”的新定位,贵单位的提案深入分析了通州建设产业创新高地的有利条件和主要短板,所提建议站位高、聚焦准、内容实,为推动通州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帮助。我委会同南通高新区、区委组织部、区科技局等13个协办单位认真研究、积极谋划,现答复如下:

一、工作进展情况

今年以来,通州区紧紧围绕硬核区奋斗目标,以产业创新高地建设为引领,加快推动通州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

一是持续激发产业创新活力。实施产业倍增、智改数转、列规增收等行动计划,为未来三年全区产业发展提供指引。开展服务企业大走访活动,服务引导企业走技术改造、科技创新、上市融资的道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2022年度安排科技创新、人才引进、产业发展专项资金15330万元,出台《通州区支持企业“智改数转”的若干政策意见》。加大科技金融政策的宣讲力度,“科创贷”贷款余额2550万元。拓展政产学研精准合作,1-5月新增产学研合作项目47项。

二是持续加快载体平台建设。汽车及零部件、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一主一新一智”三大产业依托主力平台,实现多点发力,今年1-5月份规上产值占比达38.5%,比上年末提高2.8个百分点。充分发挥高新区主阵地作用,江海智汇园、江海圆梦谷等载体平台运营水平不断提升,高新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自主创新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成效明显,获省政府督查激励。

三是持续加快创新主体培育。坚持科技创新与实现产业化相结合,获省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前瞻与共性关键技术)1项、省转型升级关键核心技术(装备)攻关产业化项目2项,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实现零的突破,沃太能源成功申报中央财政支持第三批重点“小巨人”企业。着力推进高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稳定增长,1-5月高新技术产值占比达45.58%,比上年底提高2.1个百分点。

四是持续加快创新人才集聚。坚持围绕产业链打造人才链,推动人才与产业互融共生,上半年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40名。深入挖掘海外人才,申报符合条件的国家级人才236人,较往年增长8.7倍;集聚双创人才,组织16个项目完成省“双创计划”申报,18个项目进入市“江海英才计划”实地考察环节;培育本土人才,不断扩大申报领域、首次实行破格推荐制,破格推荐4人推荐申报市第六期“226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

二、下一步打算

今年以来,我区以提案办理为契机,全力加快推进产业创新高地建设。下一步,我区将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加快建设“一枢纽五城市”为主攻方向,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不断提升产业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主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构建产业发展新体系。紧密围绕高质量发展要求,积极策应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等重大发展战略,加强产业政策研究,全力推动新兴产业集聚和传统产业转型。做大做强主导产业。聚焦汽车及零部件、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三大产业,制定科技经济一体化产业图谱,构建“龙头带动、配套跟进、全产业链发展”的集群式发展格局,力争三大产业产值占比同比提升3个百分点。建立重点项目储备机制,对总投资10亿元以上的重大项目,形成“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四个一”工作机制,大力提升项目落地效率。培育发展特色产业。依托恒科新材料、甬金金属等龙头企业,以商引商、延链补链,培育发展纺织新材料、金属新材料产业;以南通新机场建设为契机,依托京东、顺丰等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航空物流、航空服务、商务服务业、跨境电子商务、文化旅游等高端服务业,不断扩大全区经济总量。提档升级传统产业。深度培育家纺产业“小升规”,通过政策激励、精准辅导、跟踪服务,力争全年新增家纺产业规模企业60家。坚持数字赋能、时尚赋能、科技赋能,探索建设高端数码印花产业园,提升传统行业首位度,打造世界级特色产业集群。发挥建筑主力军作用,引导企业加快转型升级、调优结构,降低对房地产等传统市场的依赖度,不断向基础设施建设等高附加值领域拓展。

二是优化融合发展新载体。加快集聚科技创新资源,大力提升创新载体功能,重点打造以南通高新区为核心的“一区多园”创新主阵地,加快形成一体化、高效协同的创新空间布局。建设一批产业级技术中心。重点围绕新型储能、智能装备、汽车轻量化、集成电路关键零部件、纳米光电等领域创建技术创新研究院,重点依托新型储能技术创新研究院筹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揭榜挂帅”赛马方式深入开展省级以上重大科技项目校企合作攻关,破解产业发展技术难题。加强公共技术平台布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联合智能制造行业领军企业、高校院所等联合投资共建光机电一体化公共技术平台。加快推进国家电动机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江苏)建设,争取引进国家电器附件安全检测重点实验室。提升创新综合体建设水平。积极推动江海智汇园、江海圆梦谷运营模式创新,强化与赛创未来等专业机构合作,通过市场化手段集聚创新资源,打造集技术转移、科技金融、成果展示、科技咨询、孵化加速等功能于一体的创新综合体,“一园一谷”载体入驻率超80%。全方位推进开放创新合作。深化“十百千”政产学研合作工程,大力推进高校院所与政府、园区和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建设3-5家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建立与上海国家级技术转移交易平台以及国家技术转移苏南中心的合作交流渠道,探索建立具有国际一流水平创新中心,促进科技成果在我区转移转化。

三是树立创新企业新标杆。突出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促进科技企业数量与质量双提升,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创企业群体。推动科创企业森林成长。实施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科技型小微企业培育三大工程,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智改数转”步伐,促进数字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传统工业企业向高新技术企业转变。促进科技型小微企业加速成长,精心培育一批具有较高科技含量和市场占有率,产出效益高、发展潜力足的 “专精特新”企业。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加强政策引导激励,支持企业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创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和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等高水平企业研发机构。推进实施“项目+技术+资本+人才”一站式落地模式,力争新增规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100%,全区大中型工业企业及规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全覆盖。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做强做大行业龙头企业,“一企一策”支持企业牵头组建或参加国家、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施技术标准战略、承担重大科技项目、引进高端人才、实施高端并购重组,整合产业链关键资源。探索建立行业内大中小企业之间融通发展机制,引导中小企业以产业链专业分工方式进行模块化创新,形成集聚集群创新发展优势。

四是建立人才引育新机制。准确把握引才方向,确定用才需求,通过政策赋能、产业赋能、服务赋能,构建“赋能型”创新创业体系,把人才创新势能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动能。聚力政策赋能。完善双招双引机制,推动人才、科技、招商部门力量联合、工作联动,协同开展人才引育工作。围绕人才成长链和企业发展链,落实南通市人才新政3.0版以及通州人才政策升级版,给予人才创业启动资金、产业化成长奖励、人才金融服务等政策支持。实施区“510英才计划”,优先支持符合我区产业发展需求的全职创新创业人才。聚力产业赋能。立足我区产业发展布局,编制重点产业创新创业人才需求目录,以及科技镇长团所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清单,实现科技人才供需精准对接。结合区“510英才计划”实施十周年,持续深化“一会一赛”,推动一批人才项目与科技型企业、产业平台完美结合。落实企业引才奖、人才专员项目申报奖,全年目标新增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不少于80名。聚力服务赋能。实施人才企业成长计划,从科技创新、产品研发、市场拓展等方面强化扶持。发挥人才工程在助推人才集聚、发挥人才效用中的牵引作用,持续放大省、市、区三级人才计划“叠加效应”,着力培育各领域人才。

五是搭建创新创业新舞台。全面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完善投融资服务体系,健全创新创业服务链条,完善科技政策支持体系,打造江苏沿海创新生态最优区。夯实质量强区基础。引导企业在质量提升、品牌创建等方面进一步发力,加大首席质量官培训力度,提升品牌建设能力。持续加快标准建设,实施标准领航行动,增强企业标准化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围绕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等环节,实施高价值培育计划,深化商标品牌战略,加强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发挥金融创新助推作用。完善《金融工作考核激励办法》,鼓励、引导各金融机构不断加大对科创、人才企业的金融扶持力度。针对科创、人才企业特点,开展专场银企对接活动。不断加大“江海贷”“科创贷”“技改贷”等政策性业务的宣传推广力度,扩大政银合作覆盖面,合理运作产业引导基金、种子基金、贷款担保基金,通过财政资金增信、分险,进一步撬动银行信贷资金投向高新技术产业。完善创新政策支持体系。完善区科技创新奖励政策,根据当前科技工作新形势和考核指标新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和先进地区经验,加大对科创项目招引、高企招引、平台载体建设等奖励措施,充分发挥政策对产业创新的支撑作用。

最后,再次感谢贵单位对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并恳请您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我们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