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提案提出者: 教育、体育界,邱训忠,张剑枫,刘莉莉,葛红玲,邵晓东 建议/提案号: 2
标题: 关于整合提升中小学电化教育录像课资源的建议
建议/提案内容: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双减”号令吹响,雷霆万钧。我区以高度的政治站位,快速反应,校内校外两翼并进,联合出击,彰显了教育之乡的担当和作为。
  一、“双减”实践的成效
  1.统筹有力。区委区政府将“双减”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多次听取工作汇报,专题研究部署。区委常委会、区政府常务会议相继审议通过我区“双减”工作实施方案,成立“领导小组”,建立“校外培训机构联合治理联席会议制度”,核增编制设立“校外教育培训监管科”。所有涉及部门均以“第一人称”担职责、拿举措,出台配套文件,完善组织框架和工作职能。
  2.实施有力。我区从健全作业管理制度、提升课后服务水平、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压减学科类机构数量、加强资金监管、防范涉稳风险等方面全面突破、成效明显。目前各中小学课后服务实现四个100%。“线上答疑”平台和“名师空中课堂”免费向学生提供答疑指导。开展专项督导和随机督查,强化常态管理。
  3.宣传有力。我区通过多种方式多层次、立体化、系列化做好宣传引导工作,使“双减”理念、政策、成效深入人心,最大限度凝聚社会共识。我区区域推进“双减”工作的实践与思考以及实验小学、川港小学等多所学校的课后服务情况在学习强国、《江苏教育报》、江苏教育电视台等媒体刊播。
  二、“双减”推进需破解的难题
  提高课后服务供给品质,是教育回归校园的必由之路。课后服务既要“叫好”,更要“叫座”,必须以“需求”为导向,增强吸引力。
  1.教师的教育情怀与职业现实有距离。教师工作时间延长,基层学校集体教研难以统一组织,对薄弱学科的培训管理,对年轻教师的业务引领缺少了相对统一的时间与空间。
  2.课程的开设刚需与学校供给落差明显。我区中小学课后服务实行“5+2”“5+3”模式。目前,小学层面艺体类师资存量偏少,各类活动项目教学力量紧缺,部分学校文体、科技及社团活动因质量所限,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需求。
  3.经费的保障水平与事实需要悬殊较大。根据省市精神,小学、初中工作日课后服务补助按月度发放,加上普通高中学校参照执行及寒暑假托管相关费用,同时还需投入设备设施、暑期托管教室安装空调等资金。对于区级财力而言,需全面统筹,合理调度。
  三、“双减”试点要深化探索
  教育“双减”需要全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真正做到把时间、空间和玩耍还给孩子,切实统筹好学校、教师和作业问题,强化学校减负增效、教师减负增效、作业减负增效。
  (一)进一步优化师资配置。政府要推进学校均衡发展,加强薄弱学校的建设,教育均衡发展才能从根本上破解学生负担过重的难题。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政府要履行在提供公共教育服务中的有限责任,支持学校。一是要摸清底数,科学核定师资总量,统筹分配、动态调整。二是科学实施人性化的时间管理,统筹安排参与课后服务教师“弹性上下班”。三是要积极探索师资一体化调配机制,深入推进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四是适当引入社会人员、退休教师、学生家长等补充课后服务师资力量。
  (二)进一步优化课堂设置。扎实推进课堂教学改革,链接艺术、文体、科技界等共同参与“双减”的校内课程建设,科学构建“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认真规范教学行为,严格落实教学常规,着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科学制定作业管理办法,从减少书面作业、优化作业形式、合理调控作业结构等方面加强作业设计指导。建立作业公示制度,班级填写《每日作业公示表》,控制日常作业总量,切实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学校要合理运用课后服务时间,积极探索“作业辅导+社团活动”等课后服务模式。要积极引导学生养成劳动和运动的习惯。利用区内忠孝园、绿博园、开心农场等已有阵地,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实践场所,让孩子们的学习回归自然、释放真我。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教育”的模式,在互联网开设名师公益课堂,实现教育均衡智能化;利用人工智能开设慧问汇学服务,实现作业答疑精准化;利用大数据建立名师作业辅导资源体系,实现学生学习个性化。
  (三)进一步优化资源供给。一是全区学校要立足五育并举,加强供给侧设计,与“一校一品”建设以及“一生一运动项目”“一生一艺术特长”的实施有机结合,构建“1+N”服务模式。二是社区教育中心、少年宫、关工委、共青团、科协、各专业协会等,要充分挖掘教育资源提供“菜单式”服务。三是统一确定一批资质齐全、行为规范、信誉度高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列出准入校园机构目录。四是在公益性原则的前提下,吸纳具有专业特长的志愿服务人员,由政府部门免费培训,建立信用档案,为课后服务助力。
  (四)进一步优化保障机制。要尽快出台《学校课后服务经费保障办法》,建立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增核绩效工资总量并予以单列。对经遴选审核进入校园的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入选名单,要研究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统一组织管理。税务部门要出台教师参与课后延时服务获取补助的税收优惠政策;教育部门要出台相关考核办法,把教师参与课后延时服务情况作为表彰奖励、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要对全区各中小学功能教室、艺体教具、活动场地硬件环境进行逐一排查,提高保障能力。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发挥好图书馆、少年宫、青少年活动场所等校外活动场所和退休教师、社会专业人士等志愿者的作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后活动场所和课后服务渠道。
  (五)进一步优化联动机制。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将“双减”工作纳入重点目标任务和专项目标考核,继续深化改革,丰富教育评价标尺,转变“唯分数论”的传统学生评价方式。教育、宣传、市场监督、公安等部门要协同作战,一方面要加强宣传引导,合理引导社会、家长对“双减”政策的理解,增进社会共识;另一方面要建立专门机构,联合开展专项治理行动。建立“社会监督”和“家校监督”的双监督机制,明确教育主管部门的专业监督、全社会的常态化监督责任,形成督导检查、舆论监督和责任追究等制度。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亲子观、家教观,掌握科学家教方法,削减家长焦虑,使家长认识到“育分”必须先“育人”。村(居、社区)要建立多维度支持体系,充分挖掘和利用周边民间资源、社会资源,利用现有阵地,精准搭建学习、活动平台,构建“社区共建、学校支持、家庭参与”的“家校社”联动良好格局。

承办单位: 主办: 教体局 协办: 编办、区财政局、团区委、区科协、关工委
答复日期: 2022-07-11
答复内容:

教育、体育界,邱训忠,张剑枫,刘莉莉,葛红玲,邵晓东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双减”工作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感谢大家对“双减”工作的关注与支持。“双减”试点将近一年,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也厘定了一些问题,明晰了深化的方向。如何持续推进“双减”工作圆满实现三年目标,如何基于区域实践形成品牌特色,为全体学生、家长带来更真切、直观、高位的教育获得感,是我们应不断努力的目标。在下阶段“双减”实践中,我区将着力优化五项策略,不断提高“双减”质效。

一、进一步优化师资配置。一是摸清师资底数,统筹分配、动态调整;二是实施人性化时间管理,统筹安排参与课后服务教师弹性上下班;三是探索师资一体化调配机制,推进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四是适量引入社会人员等补足师资力量。

二、进一步优化课堂设置。一是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科学构建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二是规范作业管理办法,切实减轻学生作业负担;三是探索课后服务模式,确保一校一品建设落到实处;四是用好各类实践场所,积极培养学生劳动习惯和运动技能,五育并举,全面育人。

三、进一步优化资源供给。一是学校要加强供给侧设计,构建1+N服务模式;二是积极引进少年宫、科协等社会资源,提供菜单式服务;三是统一确定一批资质齐全、行为规范的非学科类机构为课后服务提供选择;四是在公益性原则的前提下,吸纳有专业特长的志愿者参与服务。

四、进一步优化保障机制。一是立足区情,出台《课后服务经费保障办法》,从制度建设上予以保障;二是出台相关考核评价办法,从效果使用上予以保障;三是对全区各中小学功能室、活动场地等软硬环境逐一排查,从后勤服务上予以保障。

五、进一步优化联动机制。一是加强宣传引导,增进教育共识;二是开展联合治理,强化监管常态;三是拓展活动阵地,实现家校社共建。

“双减”是实现教育回归的载体,是构建良好教育生态的必然。我们将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为“双减”目标的全面实现、为通州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作出应有的努力!

感谢你们对通州教育的关心、支持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