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提案提出者: 马晓龙 建议/提案号: 19
标题: 关于增强青少年“体适能”素质的建议
建议/提案内容:

“少年强、青年强则中国强”。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少年的体质健康问题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未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发展。国务院公布的《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明确指出:“将青少年作为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重点人群,大力普及青少年体育活动,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
  但我们不能否认的是:据科学研究中国青少年体质已经连续25年呈下降趋势,速度、耐力、力量以及爆发力等各项身体素质全面下滑,近视和肥胖的比例仍不断上升。根据走访11所学校随机抽查的初一年级3500个学生的体育成绩汇总,良好占23%,及格占55%,不及格占22%。改善中小学生体质与健康已刻不容缓——就是要重视中小学生的健康与体适能训练,从本质上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
  “体适能”是指人体在不感到疲惫的情况下进行学习和生活,同时具备一定精力进行适度的娱乐健身活动,使心血管、肺部、肌肉都能发挥理想的效率,拥有能够较快适应环境变化的综合能力。“体适能”作为一种科学合理性的运动理念,能帮助青少年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
  学生体质逐年下降已是不争事实,《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指出:到2022年和2030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良率分别达到50%及以上和60%及以上。青少年健康不仅关系个人和家庭健康,也是国家和民族健康的基础。为此建议:
  1.培养终身运动习惯。“欲文明其精神,先野蛮其体魄”。多途径多方式开展全民健身宣传活动,普及全民健身文化,加大公益广告创作和投放力度,大力弘扬体育精神,讲好群众健身故事。努力打造百姓身边的健身组织和“15分钟健身圈”。体育成绩固然重要,但提升青少年体质是当务之急,让锻炼身体成为青少年日常生活的必要内容,让健身强体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让“人人共享体育,体育造福人人”理念入脑入心并付之于行动,从“不运动”到“爱运动”,加强对青少年的引导,帮助其树立健康意识,培养青少年的运动意识,养成健康行为方式,培养运动锻炼兴趣,形成终身体育健身的良好习惯,提高青少年的体育素养。支持本地体育用品制造业创新发展,研发生产更多适合青少年锻炼的智能化、趣味化、个性化的健身器材,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全民健身融合发展、营造全民健身社会氛围。
  2.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要求,加强党对全民健身工作的全面领导,发挥各级人民政府全民健身工作联席会议作用,推动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全民健身工作机制。建议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进专业教练员、退役运动员、体育培训机构等,适当降低准入门槛,扩大队伍规模,提高指导服务率和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水平。健全多方协调机制。青少年健体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单纯靠一个体育部门管理可能难以完成,需要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协同配合加强对儿童青少年体适能的研究,制定专业和业余统一的等级标准,培养健身技能,增强体育消费粘性,激活健身培训市场。探索实行学生运动技能标准达标评定制度,推动每名学生熟练掌握至少1项终身受益的运动技能。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推进青少年体育“健康包”工程,开展针对青少年近视、肥胖等问题的体育干预,合理调整适合未成年人使用的设施器材标准,在配备公共体育设施的社区、公园、绿地等公共场所,配备适合青少年动作发展和身体锻炼的设备设施。激发体育社会组织活力。完善基层体育组织为主体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加大政府购买体育社会组织服务力度,引导体育社会组织参与承接政府购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建议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进一步降低参与建设、运营和改造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的制度性准入门槛,真正做到夯实全民健身根基。
  3.纳入学校体育课程。强健的体魄离不开体育,体育就是要“以体育人”。为了提高青少年身体的综合素质,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增加体适能教学是现实之需。鼓励学校引入健康体适能教学,着重引导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和自信心的培养,提高学生内在的积极性,唤起他们保持自身和社会健康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学校体育素质的达标不仅要落实到分数上,成为学生前进的驱动力,更应该成为青少年自觉的生活习惯。不占用体育课,“每天锻炼一小时”不打折扣,应该成为对校方考核的指标。要防止体育应试化,只针对那几个考试科目单一练习,把原本丰富多彩、乐趣横生的锻炼变成了另一种刷题,那样只会适得其反。完善学校体育课程。要根据孩子身体特点与年龄性别,设计合适且娱乐性强的运动方案,通过丰富多彩、充满乐趣的体适能训练活动,激发他们的运动兴趣。

承办单位: 主办: 教体局 协办:
答复日期: 2022-07-11
答复内容:

马晓龙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关于增强青少年“体适能”素质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通州区教体局十分重视儿童、青少年身体素质建设,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精神,全面启动和实施了“通州区体育特色教育实验学校创建工程”,将学校体育工作和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区教体局对近年来针对小学体质抽测,初三学生体质测试、体育中考,高三学生体质抽测等情况进行分析、反馈,在学校体育的实际实施过程中,针对学生体质薄弱环节采取了一些措施。一是区教育局对学校阳光体育工作列入学校常规管理考核之中,专门制订了“通州区中小学阳光体育运动综合考核实施方案”。二是每年积极组织全区中小学开展《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上报工作,全区青少年学生达标率保持在95%以上,但优秀率与良好率相对较低。三是根据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的体育教学情况进行分析、研讨,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安排。

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由于社会、家庭、学校追求升学率,青少年学生课业负担重,学生升学压力大,学生休息和锻炼时间明显不足,再加上运动损伤频发,但近年体质健康监测表明,我区学生上肢力量不足、视力不良率偏高、超重和肥胖现象仍未得到有效好转,现针对你们提案中提出的三点建议,区体育局为解决这些问题将采取以下措施:

一、强化督导检查。区教体局将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作为督导评估内容,将学生体质管理状况纳入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和教育质量评价监测体系,督导评估结果作为考核中小学校相关负责人的重要依据。加强对学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科学管理、长效管理,继续推行“通州区中小学阳光体育运动综合考评实施方案”;每年开展一次阳光体育先进集体评比活动,鼓励先进学校,鞭策后进学校。

二、开齐开足体育与健康课程。全区各中小学校要严格落实国家规定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刚性要求,小学一至二年级每周4课时,小学三至六年级和初中每周3课时,高中每周2课时,确保不以任何理由挤占体育与健康课程和学生校园体育活动。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在校有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区教体局将组织教学巡查组对学校开展阳光体育活动进行督促和调研通报;

三、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将儿童“体适能”运动纳入幼儿园游戏化课程,培养学生从小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运动理念,养成战胜困难、勇于挑战的意志品质。全区各中小学校要聚焦“教会、勤练、常赛”,逐步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学校体育教学模式,让每位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能。加强理论教学,做好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切实提高学生对体育功能的理解,促进技术技能的学习与掌握。做好预防运动损伤的教育教学工作,降低学生对运动损伤的恐惧心理。做好体质健康监测,全区各学校要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对体质健康管理内容定期进行全面监测,建立完善以体质健康水平为重点的“监测—评估—反馈—干预—保障”闭环体系。

四、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区教体局大力加强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逐步做到中学6~7个班、小学8~9个班配备一名专职体育教师。区教体局结合实际情况,有计划地组织专、兼职体育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特别是加强兼职体育教师的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水平。

五、完善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工作。积极动员广大家长高度重视孩子健康发展,督促孩子到户外参加体育活动,共同为孩子们的健康发展作出努力。

六、结合学校实际实施体育家庭作业制度。近年来,科学技术的发展,联系方法的变化,体育老师可以通过微信群、QQ群与家长、学生进行实时互动,体育家庭作业的实施变的更加可行。大力推广家庭体育锻炼活动,有锻炼内容、锻炼强度和时长等方面的要求,学校要对体育家庭作业加强指导,提供优质的锻炼资源,通过体育家庭作业的实施,能加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引导家长正确认识体育锻炼对学生体质健康的意义与价值,并督促社会、学校、家庭共同促进学生参与体育运动,提高国民体质健康水平。

感谢您对通州教育的关心、支持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