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提案提出者: ;包云祥;蔡志兵;黄永清;夏季兵;曹群英; 建议/提案号: 029
标题: 关于接轨上海的建议
建议/提案内容:

“面朝长江,临近上海”是我区发展区位优势,“江海”成为我区经济发展新品牌。省委领导在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期间鼓励南通做好跨江融合、接轨上海文章,提出要把南通建设成为上海的“北大门”。我区是南通发展的主阵地,接轨上海是我区开放型经济和创新驱动发展的突破口和着力点,通州与上海地缘相近、人缘相亲、经济相融、文化相通,我区提出接轨上海10多年来,取得了一系列成效,相比苏南地区,差距依然较大,与上海的对接联系还不够紧密,接受上海辐射还不够多,除地缘关系外,在制度层面、产业层面还没有达到门当户对地融合,作为区级层面,许多工作与上海沟通对接难度较大。为更好接受上海的经济中心的溢出效应和辐射作用,把接轨上海做实做稳,提出如下建议。

一、发展思路理念对接

轨是一种制度,一种运行方式,接轨上海,必须想清楚“上海在干什么”、“上海需要什么”、“通州可以干什么”三大核心问题。接轨首先是发展理念的接轨,我们要充分学习借鉴上海在城市发展、规划建设、社会治理、经济建设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在发展理念、发展站位上与上海同步,只有发展思路的衔接,才能够有相互交流的“共同语言”。接轨上海要以融入上海为目标,依托上海,甘当配角,在相互合作中推进共赢,在错位竞争中实现发展。要进一步强化工作基础,积极推动两地高层互访和智库合作,努力促进更多通州元素体现在上海发展规划中。相关职能部门要多思考,多研究,带着课题交流,通过制度创新设计更好地接轨上海、融入上海,形成更为频繁的城市互动、更深层次的产业融合和更具创新的合作机制。

二、区域合作发展对接

深度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中,上海提出要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和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的发展目标,产业高端集聚、人口优化限制、空间科学管控势必对周边城市产生更多的溢出效应和更大的拉动作用,通州具备生态、区位、交通、空间、成本优势,我们要拓宽视野、创新手段,善于从中发现和找准发展机会,大力引进包括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在内的高端要素,拓展旅游、健康、养老、住房等消费领域的对接,提供上海疏解功能所急需的相关配套服务。各级层面要与上海相关机构结成战略伙伴关系。

一是开展对接上海自贸区等新兴载体的专题研究,明确对接上海自贸区、张江高科技园区、上海多个保税区的重点领域和途径。

二是建设与上海合作的载体,建议南通高新区参照嘉兴“张江长三角科技城”模式,与上海合作建设“上海城”,作为试点区,全部复制上海管理模式与制度。

三是空港对接,与南通市协调,积极争取把兴东机场作为上海空港的组成部分,尤其是成为上海航空物流主要集散地。

四是扎实推进公共服务的接轨,加快教育、养老、医疗等公共服务的同城化发展。鼓励上海的大学与通州共建大学生、研究生实习基地。支持通州电大与沪上相关院校合作办学,积极引进沪上优秀教学人才,增强师资力量。加强与上海中小学名校交流合作,促成互派中小学优秀教师访问教学或挂职锻炼。推进医疗卫生合作,提升诊疗管理水平。加快上海市各特色医院在通州合作建设专业医院或专科协作中心,选择一家中心卫生院试点,由上海知名的医院托管,不断加强区镇医院与上海医疗机构的合作。

五是加强对沪交流,扩大对外宣传。利用上海各种活动和媒体推荐通州,在上海充分体现通州要素。加强文化交流,达到相互认同。借助区域内民间力量,促进合作。

三、产业融合发展对接

着力从项目、工程、平台、产业、政策、要素等方面进行系统谋划和深度对接。鼓励和倡导以商引商、以企引企,促进两地企业兼并重组、产业链协作。结合我区353产业发展体系建设,积极打造上海先进制造业的产业承载区,构筑优势互补的产业新格局。

(一)积极开展专题招商活动,提高产业招商能力。主动承接上海制造业项目的转移,优先引进生物技术、新医药、新一代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重大高端装备等七大新兴产业,吸引沪上企业落户通州。参与沪上知名活动,拓展通州在沪影响。

(二)发展现代农业项目,加强对沪区域营销。加快现代农业园项目建设,进一步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水平,大力发展面向上海的都市型农业。围绕上海市民餐桌消费需求,鼓励上海工商企业来通州投资农业和农产品加工项目,建设一批为上海配套的“菜篮子”基地。

(三)拓展对沪旅游市场,增强宣传推广力度。在上海有关社区、写字楼举办宣传推介活动,积极推介以通州八景休闲观光、农家乐、现代农业园等景点为主的乡村旅游。继续办好通州美食节等活动。探索互联网营销新模式,与上海携程网合作,推广通州相关旅游产品。

(四)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养老产业。以公建民营、民营公助方式,以托管养老事业形式,促进养老服务产业发展,同时为上海人养老提供服务。

(五)加强与上海科技合作力度。鼓励和引导我区企业与上海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合作研究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努力把上海的科技优势转化为通州经济发展优势。

承办单位: 主办: 发改委 协办:
答复日期: 2017-06-29
答复内容:

蔡志兵等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接轨上海的建议》的提案已收悉。首先感谢你们对我区对接服务上海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所提建议很有见地,对我们今后推进对接服务上海工作具有帮助和指导作用。对此,对接服务上海工作作为我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现答复如下:
  一、领导重视。
  “跨江融合、接轨上海”,是省委省政府对南通发展的新要求,省主要领导对南通接轨上海寄予厚望,去年省党代会和今年省人代会期间,李强书记均参加了南通代表团审议,勉励我市努力建设成为上海的“北大门”,把靠近上海的优势转化为发展的优势、百姓致富的优势。市主要领导高度重视这项工作,陆志鹏书记在市两会上明确指出,要在对接融合上全面发力,让沪通两地联系越来越紧,重点推进“行政推动常态化、区域市场一体化、社会服务同城化、交通运输便利化”。区主要领导十分重视对接上海工作,在年前的常委会上就成立了以书记为第一组长、区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同时,宋书记在春节长假后首个工作日的全区文明表彰暨作风建设会议上,明确要求全区上下“在接轨上海上,要推动主动融入、精准对接,努力赢得发展主动权”。根据上级要求和区委、区政府的部署,春节之后,我们迅即组建办公室,搭建工作班子,及早筹划,快速运行。我们出台了《2017年通州区对接服务上海工作实施方案》,提出要做好“人文、项目、科创、载体、服务”十字文章,着力实现对接服务上海“7740”的总体目标,努力谱写上海北大门的通州篇章。
  二、重点突出。
  突出招商引资。我区高度重视上海方向项目招引工作,绝大部分镇区园街道都组建了上海招商队伍并成立了驻点,目前,全区250人招商队伍中,有100余人长期驻上海开展招商工作;共有驻点20处。3月15-19日,我区开展了党政领导干部“接轨上海”专题研修班,40名区级部门和乡镇主要负责同志参加。3月底,我区又与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合作,对大部分专职招商人员进行了为期3天的招商引资实务培训,尤其针对接轨上海工作请专门教师进行讲解。
  扎实开展活动。我区召开参与市对接服务上海大会活动筹备工作动员会和冲刺会,专题部署和研究南通对接服务上海大会活动工作。要求所有区级部门和镇区园街道充分认识对接服务大会重要性、从严把控各项重点任务质量关、切实加强接轨上海工作凝聚力,确保参与好、保障好、服务好南通对接服务上海大会,全面展现通州形象。与此同时,我们精选安排了区级层面对接服务上海活动8场,镇区园街道和部门活动139场。
  三、成果明显。
  强抓产业项目。重点推进展华电子、上海电气等重大项目快落地,为我们做强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等特色产业链提供有力支撑,今年力争引进上海产业项目30个以上。今年以来上海方向在谈超亿元以上产业项目17个,总投资额58.3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近40%;签约超亿元以上的产业项目7个,总投资20.8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总投资增长26.35%;产业项目领证6个,总投资额32.5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总投资增长23.3%。其中,新签约的中科新材料产业园项目,总投资20亿人民币,注册资本5亿人民币,主要从事高性能膜材料、高技术复合材料、新型建筑材料、航空航天材料的研发、生产等,全部建成投产后,预计年总产值可达30亿元人民币,年上缴税收不低于2亿元,项目目前正在做环评和地块设计,即将开工。强攻合作园区。重点推进南通高新区与张江高科、紫竹高新区,锡通科技产业园与上海未来岛科技园的合作,力争建成1-2个沪通合作园区。总投资15亿元的上海未来岛项目将于6月开工建设,该合作园区将承载上海及未来岛产业转移,集研发、科创、孵化及落户制造业项目于一体。目前正在进行公司注册和设计,4月27日,市对接服务上海大会活动上将签订最终协议。上海未来岛高新技术产业园地处普陀区,是上海三大高新技术园区之一,园区产业以高新电器、智能制造、尖端电子为主体,2016年,上缴税收超过10亿元。强推服务对接。我们认真研究“上海2040”城市总体规划、上海“十三五”产业规划和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等文件,把上海的发展思路、上海正在做的事情搞清楚,找准对接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坚决避免盲目跟风,切实提升对接服务的针对性和成功率。放大“景瑞农业”等品牌效应,不断提升农产品进沪比例和质量;做强乡村民俗游、运动休闲游,实现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发展,打造上海市民休闲旅游的“后花园”。落实责任,提升对接实效。对接服务上海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切实履行好组织推进、统筹协调全区对接服务上海相关工作的职责,按照方案要求,严格落实责任,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切实把接轨上海的各项工作做细做实做好。
  四、下一步重点努力方向
  以人文接轨为先导,以项目接轨为核心,以科创接轨为抓手,以载体接轨为保障,以服务接轨为支撑,切实做好“人文、项目、科创、载体、服务”十字文章,着力实现对接服务上海“7740”的总体目标,努力谱写上海北大门的通州篇章。
  (一)实施规划政策对接工程。一是突出规划研究。认真研究《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和“十三五”及各专项规划,探索通州在交通通勤、产业分工、文化认同等方面与上海联系合作更加紧密的最优路径。认真研究《上海2040》规划中提出的近沪地区的四大区域协同发展战略,聚焦宝山-崇明-启东-海门-通州等跨界地区协作发展,尽快制定通州区跨江融合对接上海“十三五”规划,完善各类专项规划,促进通州城镇体系、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经济社会发展布局等与上海的全面衔接。二是加强政策研究。围绕通州能为上海提供哪些服务、上海哪些产业和创新资源能向通州转移等重要课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政策研究。密切关注在工作推进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针对沪通两地由于行政区划的不同造成的政策差异等问题,要在遵循市场经济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创造性地研究制定相关的专项政策,力争在园区共建、优质资源共享、产业协作发展等机制的设置方面取得突破,为我区全面接轨上海、充分承接上海产业转移创造更好的政策环境。三是提升研究层次。建立通州对接服务上海专家智库,充分发挥上海研究机构密集、高端人才集聚的优势,为我区进一步科学有效地推进对接服务上海工作提供智力支持。邀请社会各界人士为通州对接服务上海出谋划策,实时掌握上海发展动向。邀请沪上知名专家学者来通州作专题辅导培训,进一步提升广大党员干部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
  (二)实施产业合作对接工程。一是做强先进制造业。以配套互补、关联发展为方向,对照上海2040城市总体规划提出的重点打造七大战略性空间板块、规划建设用地总规模“负增长”和工业用地占上海建设用地比例控制在10%-15%以内目标以及产业外迁和沪企减量的机遇,围绕通州重点发展的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汽车配件等优势产业,以及航空配套装备、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机器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与上海先进制造企业对接,打造上海高端制造业配套基地,加快提升我区先进制造业规模化、链式化、集约化发展水平。二是提升现代服务业。充分对接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优势,发挥区位和交通等优势,借助上海力量,积极承接上海现代服务业辐射带动,以优化整合全产业链、促进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化发展为方向,加快发展和壮大带动作用强、成长性好的科技服务、电子商务、现代物流、金融服务四大服务业集聚区和服务外包、商务服务、信息服务三大服务业产业集群,建设一批现代服务业发展示范区,形成一批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服务产业集群,增强要素吸附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加速打造立足本地、依托上海的长三角北翼重要区域物流中心。主动服务上海市民短途旅游需求,推广“迪士尼+通州”线路,组织开展“上海市民畅游通州”活动。三是拓展都市型农业。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核心,重点发展休闲生态农业、农产品流通精深加工业,推动农业“接二连三”,建立与上海统一的产品标准管理体系,放大“景瑞农业”等品牌效应,重点发展设施蔬菜、名特优出口蔬菜、水生蔬菜、城镇近郊叶菜及高档食用菌,提升农产品进沪比例和质量。重点加快通州台创园核心园(江海台湾农民创业园)、十总高效设施产业园、南通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通州核心区等载体建设,推进现代农业园区上规模、上水平。四是升级现代建筑业。发挥我区建筑产业优势,深化对接上海建筑市场,扩大工程领域,推动工程总承包,提升产业现代化水平和市场占有率。吸引上海优势资源,大力推进建筑总部基地建设,推动我区建筑业加速转型。推广应用绿色建筑技术和新材料,加快创建省级绿色建筑示范区。面向上海开发优质房地产项目,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吸引上海居民来我区购房安居。
  (三)实施科技人才对接工程。一是积极打造创新高地。围绕2040年将上海建设成综合性的全球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创新五大中心以及南通建设创新之都,深入对接省市和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加快培育一批具有爆发力和引领力的创新型增长点。以南通高新区为主阵地,主动借力南通中央创新区建设,着力推进体制机制、运营模式创新,深化与上海等大院大所合作,更好地集聚高端人才、高端技术和高端产业,加快争先进位,力争早日建成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二是协同创新政产学研。强化与上海产学研合作,争取上海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在通州建立分中心,新增产学研合作项目、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分别不少于20个和5家。以江海智汇园为重要载体,精选优质创新创业项目入驻,重点推进建筑科研中心、亚太文化创意园、中航军民融合产业创新促进中心等平台建设;江海圆梦谷着力引进先进TMT智慧产业,加快建设互联网应用技术研究院。三是大力引进双创人才。瞄准上海张江、未来岛等高科技园区,充分发挥“市+区”人才新政叠加优势,吸引上海方面各类科技人才不少于100名,其中,全年新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20名以上。主动对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着力引进金融服务外包、金融专业服务等新型金融业态,积极争取外资金融机构在我区设立分支或办事机构,为产业转型、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四)实施平台载体对接工程。一是聚焦项目招商。坚持把上海作为招商引资的主方向、主战场,深入研究上海市实施存量资源要素盘活工程,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的有关政策,加强上海招商力量、完善重点产业鼓励政策,积极对接重点区域、搭建联动机制,创新工作方法,推进沪通产业协作发展。二是推动园区共建。认真学习和借鉴上海产业平台在规划建设、体制机制、招商引资、管理服务、品牌塑造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做法,按照有明确的区域范围、有明确的产业定位、有资本介入、有人员派驻、有研发机构、有公共服务平台的要求,加强和闵行、嘉定等地沟通,建设合作园区,促进互动发展。三是提升城市品质。对照上海城市的功能定位,学习借鉴上海城市发展和治理经验,推动通州城市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促进城市产业结构、空间布局、现代功能、文化特色、生态环境和治理服务持续优化,着力推动通州城市由外延拓展型向内涵提升型、功能型向生态型、管理型向服务型“三大转变”。
  (五)实施公共服务对接工程。一是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积极引进上海优质教育资源,扩大与上海院校的合作办学规模。与上海中小学名校、名师的交流与合作,通过校际结对,在教育国际化、学校管理、师资培训、课程改革等方面加强合作。积极探索与上海著名中小学合作交流模式。二是深化医疗卫生合作。积极引导上海各类资本到通州举办或合作举办有规模、有特色的高端医疗服务机构。深化上海第一人民医院与我区人民医院合作,深化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开展区域医疗学科共建、“智慧云”远程医疗合作、医学交流等。加强与上海名校名院开展医疗科研项目的合作,加快做好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联合办学专业向我区医学类紧缺专业拓展。组织医务人员赴上海培训,定期邀请上海专家来我区坐诊或参加疑难病例的讨论及会诊,提升我区医疗服务水平。三是加快发展健康养老。大力发展健康养老、生态养老产业,推进医养融合发展,加快推动养老等项目建设,全面提升养老服务水平,为上海市民提供优质养老服务,打造高端健康养老示范基地。四是深化文化体育交流。学习借鉴上海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先进经验,在文化活动和文化产业市场新媒体、创意设计、影视动漫等文化方面,加强与上海的合作交流。邀请上海文体名人到通州开办专题讲座,组织开展“入沪”文化走亲等各项活动,进一步提高通州的知名度、美誉度,扩大通州文化的影响力。加强与上海等地各类体育协会、体育爱好者交流,举办各类体育活动,吸引上海体育爱好者参加。五是推动市民服务一体化。深化沪通社会保险、医疗结算一体化合作,拓展两地市民卡功能,实现公交卡互通,推进政府服务、公共事业等功能对接。对上海项目开展靠前服务,推出“上海落户直通车”。
  (六)实施合作交流对接工程。一是优化对外宣传力度。研究制定对接服务上海的整体宣传方案,创新宣传载体,加大宣传力度,有计划、有步骤在上海重要媒体全方位、高频率宣传推广通州,充分展示通州在社会经济各领域的特色和优势,使更多的在沪人士了解通州、关心通州,为沪通对接合作建言献策、贡献力量。二是加大友好互访交流。加强党委、政府之间的高层交往,每年组织我区党政代表团赴上海学习考察,沟通重要信息,掌握重大决策,推进整体合作。各行政机关、企业和社会组织,与上海对口单位结成各种形式的、长期稳定的规划研究、信息互通、科技研发与合作交流机制,密切两地人员往来,畅通对接服务上海信息、技术、人才、资金渠道。邀请在沪通州籍知名人士为家乡发展献计献策,为我区各部门和企业加强与上海合作牵线搭桥,协助引进项目、资金、技术和人才。
  总之,我们将按照区委、区政府关于2017年通州区对接服务上海工作实施方案的目标和任务,全面深化对接服务上海工作,形成强势推进的大声势,争取在重点领域实现大突破,同时也欢迎你们继续关心帮助指导我们的工作。

  通州区发改委
  2017年5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