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提案提出者: ;农工民主党通州支部; 建议/提案号: 002
标题: 关于聚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引领通州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建议
建议/提案内容:

当前,通州已经进入发展模式的转型期、企业升级的关键期、改革创新的攻坚期,依靠土地、人力、能源资源等传统要素支撑的发展模式已经受到严重制约,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聚力创新,区第十二次党代会也明确通州要将创新驱动作为新的发展动力,争当创新驱动的示范。未来几年是我区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决胜时期,唯有紧紧依靠创新驱动打造发展新引擎,才能成功转变发展方式、推进产业升级,确保通州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一、通州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有利条件

1.基础条件不断优化。通州区地处长三角核心地区,靠江靠海靠上海,与上海自贸区、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隔江相望,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江苏沿海开发等国家发展战略在此叠加。区内机场、铁路、高速公路一应俱全,过江通道不断增加,接轨上海、融入苏南正在成为现实。南通市区世纪大道、青年路、人民路、钟秀路、江海高架等主干道相继东延,通州城区龙盛大道向西拓展,全面融入主城区步伐不断加快。优越的区位条件为我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2.科技实力不断提升。我区是省创新型试点区、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区,蝉联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区规模工业比重由2011年34.4%上升到2016年的46.3%,增速明显,接近苏南平均水平。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1.36件,超过了全省平均水平。南通高新区被国家科技部确定为全国第二批科技服务业区域试点承担单位。较强的科技实力为我区创新驱动发展安装了加速引擎。

3.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全区高新技术企业达159家,已组建家纺、建筑、船舶海工三大产业研究院,拥有7家省级企业院士工作站,13家省级重点企业研发机构,2家国家级新型科技企业孵化器,2个国家级众创空间,56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南通高新区科技新城加快建设,建筑面积达31万平方米的江海智汇园已投入使用。引进国家顶尖人才46名,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达2.55%。持续增强的创新能力为我区创新驱动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二、通州与苏南创新示范区的比较劣势

1.人均产值差距明显。我区GDP总量为940亿元(2015年水平,下同),在全省61个县(市、区)排第12名,人均8.2万元排第24名。同期苏南20个县(市、区)人均GDP已达到12.9万元,我区人均仅相当于苏南平均水平的64%,也低于全省8.3万元的平均水平,人均GDP与苏南的差距直接影响了全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能力和氛围。

2.产业结构尚不合理。近五年来,我区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2015年三次产业结构演进为5.8∶50.7∶43.5,第三产业占比较2011年的36%提高了7.5个百分点,但与全国50.5%、全省48.6%的平均水平相比,第三产业占比仍然偏低,这一结果直接反映了创新驱动在助推我区产业转型升级向现代服务业和生产型服务业发展过程中的成效还不明显。

3.创新人才储备不够。苏南地区依靠其强大的财政扶持力度和良好的创新创业软环境,对高层次人才形成强大的吸引力。江阴市累计引育诺贝尔奖得主4人、省双创人才44人、省333工程人才45人、省博士计划人才31人、省创新团队7个,柔性引进两院院士设立院士工作站35家,高层次人才超过万人。武进区累计引进领军型人才团队774个,其中,中外院士团队5个、高层次人才数达1.8万人。相比苏南发达县区,我区高层次创新人才引进较为乏力。

4.企业创新动力不足。我区现有高新技术企业159家,苏南的昆山、江阴、武进分别为800家、265家、387家;我区R&D投入占比为2.55%,同期昆山为2.9%,武进为2.79%,全省平均为2.55%,我区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额约为23.5亿元,仅相当于昆山的39%(23.5/60.3)、武进的46%(23.5/51),差距明显。企业研发经费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也不高,表明我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尚未真正确立,科技创新动力不足。

三、聚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对策建议

回头看成绩斐然,左右看差距不小,往前看任重道远。创新已经成为各地竞争的新赛场,谁主导创新,谁就能主导赛场规则和比赛进程。为此我们提出“五个加快”的建议:

1.加快完善创新指标体系。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今年主要科技指标要达到世界创新型国家和地区先进水平,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35件,创新创业投资规模达13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60%。到2020年,苏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8万元,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3%,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0000家,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5%。我区在主要创新指标的修订上,既要尊重自身发展现状,更要紧盯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目标指标,否则的话,会面临与苏南经济社会差距进一步拉大的风险。只有努力在创新发展上进行新部署、实现新突破,才能跟上地区发展大势,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

2.加快引进创新人才团队。人才是第一战略资源,是科技创新的核心,企业创新的各个环节更加离不开人才的高智力活动。苏南创新发展的经验表明,一名领军人才和一支优秀团队可以带动一个新兴产业的发展。在创新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的软硬环境与苏南相比都不占优势的情况下,我区更要以千金买马的胆识,努力创造政策的比较优势,吸引国际国内高端人才及其科技成果向通州汇聚,助推产业发展。要充分发挥科技镇长团的桥梁纽带作用,通过他们密切联系高校的优势,引进一批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对为我区创新发展作出贡献的人才团队要重奖、要宣传,通过组织评选“通州区杰出贡献奖”、“通州区创新创业人才奖”、“通州区科学技术进步奖”等活动,在报纸电台电视等媒体持续广泛宣传,积极营造全社会鼓励创新、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

3.加快培育创新企业集群。大力推动创新政策、资源、要素向企业集聚,让自主创新、自创品牌、自谋创业、自我提升、自有标准的企业加速涌现。一要支持骨干企业普遍建立“一站两院三中心”,推进大中型制造业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全覆盖,引导外资企业研发本土化,尽快实现90%的技术研发由企业完成。二要鼓励企业开展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产品、品牌、业态、管理、商业模式等全方位创新,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内生发展动力。三要充分发挥政府投入引导作用,采取参股、担保、贴息、投资等手段,全面落实加计抵扣、加速折旧、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政策,激发企业增加创新投入。此外还可以积极采用定制、首套购买和示范项目等政府采购方式来拉动高新企业产品需求,从而进一步帮助企业新技术和新产品的推广应用。通过企业自身和政府两个方面发力,力争到“十三五”期末,我区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能够达到苏南县区平均数量80%左右。

4.加快推动产业创新升级。把创新驱动与促进产业升级紧密结合起来,强化技术创新的市场化、产业化导向,从而有力推进经济转型、产业升级。一要做大做强我区家纺、建筑、船舶海工等优势传统产业,推进技术、商业模式和管理创新,全面提升传统产业工艺、技术、装备水平,促进优势传统产业向产业链高端攀升。二要围绕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生物医药、微电子等新兴产业,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努力实现新兴产业规模、质量和效益同步提高。三要着力推动高新技术服务业与高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相融合,重点发展研发设计、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电子商务等科技型服务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服务产品,培育竞争力强的服务业品牌,大力促进现代服务业比重提高、结构优化、竞争力提升。

5.加快激活创新体制机制。一是完善政策体系。积极复制推广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中关村“6条政策”,在公共服务、平台打造、体制机制等重点领域率先突破,使科技创新政策在区域中具有较强竞争力。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力争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4%用于科技人才发展。二是加强科技服务。健全科技公共服务、科技金融服务、知识产权服务“三大平台”,加快构建科技综合服务体系,打造一批集聚创投、风投机构的财富中心,完善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机制,增强对创新驱动的支撑能力。三是健全管理机制。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深化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改革,改进科技项目评价办法,提高资金使用绩效。

承办单位: 主办: 发改委 协办: ;经信委;科技局;人才办;人社局;财政局;
答复日期: 2017-06-30
答复内容:

农工民主党通州支部:
  首先,感谢你们对通州经济发展的关心和支持。你们在区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聚力实施创新驱动,引领通州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建议提案,区政府主要领导十分重视,要求区发改委牵头,会同区经信委、科技局、人才办、人社局、财政局等单位共同办复。我们研究后认为,该提案深入贯彻省市区党代会精神,对通州经济发展情况利弊分析透彻,所提建议指导性、可操作性强,对我区大力推进创新驱动战略有重要指导意义,现就你们的提案答复如下:
  一、近年来实施创新驱动取得的成效
  一是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企业持续保持较快发展势头。2016年规模以上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企业分别实现工业产值783.7亿元、100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3.1%、14.7%,占规模工业产值比重分别达到36.3%、46.5%。产业集聚 度进一步提升。通州着力打造现代家纺、机械装备、船舶海工等八大特色支柱产业。2016年通州八大支柱产业实现规模工业产值2003亿元,增长10.2%,占全区规模工业产值92.8%。特色产业板块发展良好。现代纺织、船舶海工、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机械装备六大特色板块规模工业产值超百亿元。
  二是特色基地创建成效显著。近年来通州成功创建了一个国家级基地(现代家纺),4个南通市特色基地(电子信息、太阳能与风电装备组件、精密机械、汽车配件),国家食品工业强区。现代家纺被国家工信部授予“全国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试点地区”。这是我区家纺产业继获得“国家新型工业化家纺产业示范基地”后获得的又一张国家级产业名片。目前,通州家纺成为全国18个床上用品集群中规模最大、创新能力最强、版权保护最好的产业集群。通州家纺产业已拥有中国驰名商标6个。
  三是智能化改造实现新进展。我区大力实施智能制造战略,积极引导企业开展以智能制造为主的升级改造,着力培育了一批示范智能车间,提升了全区制造业的整体水平。成功创建省市智能示范车间8个。我区已有160多家大中型企业进行了智能化改造,拥有智能装备3500多台(套)、工业机器人1000多台(套),节约企业成本超2亿元,人力资源节省10%以上。培育了一批智能装备行业“小巨人”,如:南通四方冷链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的冷链集装箱列世界第三、华新环保有限公司的污水处理设备销售列全国第三、华宇印涂设备有限公司的智能化金属印刷设备列世界第二、东源集团的智能开关柜规模列全国第一。另外,甬金金属、通达科技、宏德机电、创斯达、江海股份、中联科技、雄邦压铸等企业都处于全国行业领先水平。
  四是重大项目实现新突破。近年来我区着力打造以南通高新区为龙头,滨江新区、锡通科技产业园、空港产业园、石港科技产业园、南通家纺城等为主阵地的六大主力平台。重大项目推进实现新突破。培育了精密不锈钢、汽车配件、精密机电等新兴产业板块。涌现了甬金金属、雄邦压铸、创斯达、德尔福等一批行业小巨人、科技型、高成长型规模优势企业。江海储能、深南电路、四方冷链等一批省市重大项目开工建设。2016年全区47个新开工亿元工业项目获南通市认定,完成工作量60.6亿元,31个项目列入省重点技改项目导向计划,总数列南通第一。
  五是两化融合加快推进。韩通船舶通过了全国首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审核评定。全区省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达6家、试点企业达19家。全区已创建江苏省两化融合示范区1个,江苏省两化融合试验区1个。培育市级示范企业12家,市级试点企业19家。培育区级示范试点企业60家。自全省开展两化融合示范工程推进以来,我区先后有10多家企业的信息化项目列入江苏省两化融合示范项目。南通家纺城、南通高新区成为省两化融合示范区、试验区。两化融合走在南通前列。
  六是技术创新成效明显。目前,我区已成功创建省市首台套重大装备及关键部件26个,省级9个,总数在南通领先。近年来通州成功创建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1家(江苏金太阳纺织科技公司家纺研究院被国家工信部认定为国家工业设计中心,全国仅26家,江苏仅3家,南通唯一)。创建省工业设计示范企业总数达到7家。创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2家,南通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2家,区级企业技术中心34家,科技、人才创新能力也不断增强,先后落户高层次人才项目211个,引进高层次人才460多人,其中海外院士。入选“省双创人才”23名、“省双创博士”29名、市“江海英才计划”89个、区“510英才计划”资助项目159个。通州区连续两次荣获省人才工作先进县(市、区)。
  七是绿色发展稳步推进。积极推进淘汰落后产能,近年来,我区积极推进淘汰印染、钢丝绳、燃煤锅炉等落后产能。先后淘汰印染落后产能1.3亿米,钢丝绳产能4.6万吨,淘汰燃煤锅炉400多台,关闭电镀企业12家。
  二、实施创新驱动面临的问题
  当前通州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长期粗放发展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经济转型升级迫在眉睫,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传统产业比重高产业转型不快。通州在产业结构上仍然以家纺、纺织、服装、机械、船舶、食品、化工等传统产业为主,传统产业占比达到60%以上,新兴产业还处于“星星之火”,产业转型速度不快。
  二是自主创新能力弱体系不完善。制造业企业多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弱,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拥有高端装备的企业少,以企业为主体的制造业创新体系不完善;产品档次不高,缺乏世界知名品牌。特别是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创新缺理念、缺资金、缺人才,转型比较困难。
  三是高端人才缺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通州人才总量尤其是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数量偏少,特别是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高精尖缺”人才不足。创新驱动与双招双引氛围还不够浓厚,落实力度还需加大。产业发展引导基金支持人才企业发展,尤其在投融资扶持方面有待进一步拓展。
  四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比较滞后。通州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停留在运输仓储等低端服务领域。一些关键领域自主研发能力不强,直接影响到向服务转型的程度和效果。
  五是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深度不够。通州的信息化水平仍然不高,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水平比较滞后。如果按照德国的划分标准,通州工业企业整体处于2.0的水平,需要补上从工业2.0到3.0的差距,实现4.0任重道远。
  三、下一步实施创新驱动的具体举措
  一、实施创新发展战略,着力打造创新驱动新引擎。
  加快推进自主创新平台建设。抓住用好“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国家战略机遇,积极主动对接上海,重点推进江海电容器、海星电子、东源电器等龙头骨干企业建设高水平的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机构,“十三五”期间,确保建成1-2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加快推进江苏省家纺研究院、船舶研究院、新能源研究院等等产业研究院建设。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联合研发机构,建立企业大学、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探索建立离岸孵化中心等。鼓励创斯达等骨干企业建立海外研发基地。大力促进创新载体建设。加快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业创新。大力加强南通高新区和科技新城建设,面向通州主要制造业行业,依托科研院所和骨干企业,整合相关资源,建立基础研究和共性技术研发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南通高新区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扩大产业集聚效应,建立技术扩散、创新引领的联动机制,辐射带动区域协同创新和产业集群发展,使高新区成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长极和动力源。支持南通高新区创建国家级科技孵化器,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开发平台和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提升省电容器及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省家纺面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水平,支持创新战略联盟承担重大研发任务,发挥企业家和科技领军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目标到2025年新兴产业占规模工业产值比重达到43%以上,高新产业占规模工业产值比重达到50%以上。培育一批战略性核心关键技术和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自主品牌,产品附加值明显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到6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1.6%、企业每万名职工中科技人员数达185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亿元产值发明专利授权量125件。
  二、实施高端发展战略,加快实施“中国制造通州2025行动纲要”。
  加快通州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深入落实《中国制造2025通州行动纲要》。努力提升发展高端纺织、现代建筑、船舶海工及配套装备等三大支柱产业;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及新能源汽车和汽车配件等五大优势产业;培育发展航空配套装备、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机器人等三大新兴产业。加快企业智能化改造。以数控装备、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智能仪器仪表、节能环保装备等推广应用为重点,鼓励企业引进先进技术装备,缩小与国际水平差距。推进智能研发设计,推动研发设计与生产联动协同。推进智能生产,采用自动识别、在线监控诊断、自动报警、大数据、云计算等智能化技术,应用制造执行系统、分布式控制系统及数字化控制系统,提高在线监控、故障诊断和分析水平。到2020年优势行业、重点企业40%的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到2025年建设40个智能制造示范车间,培育2~3个智能制造产业集群。培育发展高端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制造业向服务化转型。重点发展科技服务、创意设计、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等七大类生产性服务业。以南通高新区为主阵地,科技之窗等为主载体,力争用 3 年左右时间创建成为国家科技服务业区域试点。到2020年,建成2个以上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和10个以上省级工业设计中心,新发展第三方检测检验机构5家以上和知识产权服务机构10家以上。推动企业树立全球化发展战略,培育跨国企业集团。支持有条件的大企业(集团),加快进入国际市场步伐,通过海外并购重组提升企业技术、研发、品牌的国际化水平,积极向国际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高端攀升。鼓励企业在海外并购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研机构或在人才和信息资源密集地区设立企业自主研发机构,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整合资源参与国际合作竞争。此外,还要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实现绿色发展等,通过多措并举,力争到2020 年把通州打造成南通市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先行示范区,长三角地区新兴产业高地、重要的高端智能装备制造基地,到 2025年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的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世界家纺名城,形成高端纺织、高端装备制造超千亿元,船舶海工及配套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超500亿元,汽车配件产业、航空产业、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
  三、加强协同配合,优化创新创业环境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高综合服务水平。创新驱动与人才优先发展是一项重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各方面各领域,必须发挥职能部门联动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创新履职尽责的方式方法,协调各部门、各单位将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同部署、同推进、同落实,促进人才、项目、资金齐落户。认真贯彻实施省市有关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的政策措施,探索发展新型科技金融服务组织和服务模式,建立适应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继续推动大型金融机构分设科技金融专营机构,集中力量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和高成长企业群体,为轻资产的科技型企业提供金融支持。在人才引进上,充分发挥省“双创计划”、市“江海英才计划”以及区“510计划”作用,大力引进海内外高层次科技人才,扶持一批有一定技术含量和发展前景的创业团队及项目落户发展。围绕我区产业布局和现实基础,重点发挥江海智汇园、江海圆梦谷、盛发科技园等区级重点平台的综合承载功能,在项目入驻、园区管理、后续跟进服务等方面提升运营水平。对在我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重大项目,分阶段(技术成果购买、中间试验、工业性生产试验、重大产品或装备产业化)给予资金补助。对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在应用示范、创投资金、信贷融资、担保保险、土地供应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发挥南通高新区的政策优势,探索知识、技术、管理、技能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实现形式,研究人才股权、期权激励的办法,制定引导和鼓励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激励政策。建立稳定增长和多元的人才科技创新投入机制。作为公共财政的支出重点,确保财政对人才科技创新投入的稳定增长,在年初预算安排和年度预算执行中的超收安排时予以重点保障。同时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全社会研发创新领域中来。结合省市科技项目和资金管理改革,不断改善财政科技投入方式,增加“引导性”投入的比重,着力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通过阶段参股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支持天使投资群体和创业投资机构发展。
  最后,衷心感谢你们对通州经济发展的大力关心和支持,我们的答复与你们的期待可能有一定差距,我们一定会更加努力,在通州经济发展的新征程上,与你们及其他各民主党派肝胆相照、携手并肩,齐心协力落实省委“两聚一高”和区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着力打造创新转型示范区”的决策部署,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建设“强富美高”新通州而共同努力奋斗!

  通州区发改委
  2017年6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