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提案提出者: ;区工商联;农工民主党通州支部; 建议/提案号: 001
标题: 关于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全力振兴实体经济的建议
建议/提案内容:

近年来特别是进入2016年后,经济新常态对实体经济的考验愈发严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起点不高、缺少转型紧迫感的实体企业率先面临生死考验。从去年9月起,长达四年多负增长的PPI实现逆转,标志着对实体经济影响最大的生产资料价格全面上涨。广大实体企业刻骨铭心地感受到经济寒冬的严酷,发生实体企业倒闭潮决不是危言耸听。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全力振兴实体经济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近年来,我区高度重视实体经济的培育和发展,在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促进科技创新、强化金融支持、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等方面,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特别是根据国家、省和南通市关于降低实体经济成本的实施意见,通过营改增结构性减税、降低失业保险费率、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拓宽融资渠道、优化行政审批程序等,在利息、财务支出、人力资源等方面降低企业负担,企业发展环境得到改善。

虽然从政府层面上,对实体企业发展作出了很大的努力,但从企业反应看,依然感到企业生产经营仍然面临较多困难,集中表现在:一是多种因素叠加使成本攀升,人工、融资、原材料等生产要素成本普遍提高,实体企业利润空间受到严重挤压,大多数企业微利或濒临亏损的现象短期难以缓解;二是受国际市场持续影响,需求萎缩,订单大幅减少,实体中小企业产能过剩严重;三是产业链上下游两极分化,下游民营中小企业面临融资难、用工荒等多重困境,生存面临困难;四是实体经济和非实体经济之间投资回报反差巨大,做实业不如做投机和投资赚钱多、赚钱快,比较利益诱导要素流向非实体经济;五是企业创新需要高投入,具有高风险,中小企业创新转型资源不足,能力不够,举步维艰。

实体经济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基,发达稳健的实体经济,对提供就业岗位、改善人民生活、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就振兴实体经济提出如下建议:

一、大力优化发展环境。一要加强产业发展规划引导。要放眼世界经济前沿,努力占领产业发展高地。加强产业发展的前期研究,建立产业技术发展的中长期扶持计划与政策体系,准确分析我区产业发展特点和优势,出台更加具体的项目投资、市场指导和技术创新引导目录,因势利导给市场和企业更加明确的指引。要着力营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法制环境、市场环境、创业环境、成长环境、知识产权保护环境、财产保护环境。要继续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实施投资准入的负面清单管理,放开市场竞争。要通过政府和市场的共同努力,缩小行业利润差距,减少投机暴利,让企业能够安心做好实业,营造资金真正投向有前景、有技术的实体经济、人才向实体经济集聚、生产要素向实体经济倾斜的市场环境。二要体现通州产业特色。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与苏南和周边市(区)差异化定位,在体现自身产业特色的同时,放大尚存的市+区叠加优势,强化城市对实体经济的支撑功能,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要把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结合起来,以南通东部新城拓展、高铁新城建设等为切入点,带动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优化城市功能,发展壮大城市经济,加快主动全面融入南通市区发展全局。三要继续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以政府权力的正面清单规范行政行为,以市场准入的负面清单激发市场活力,创造实体经济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要规范执法行为。执法部门要多站在企业角度想问题,帮助企业渡难关,在执法过程中多指导,多服务,少处罚。最大程度减小执法自由裁量权,切实为市场主体减负。创新设立企业家接待日、开展企业家沙龙等活动,加强政企政商即时沟通,帮助企业解困,持续提振企业家坚守实业、发展实业的信心。

二、大力促进产业升级。一要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招商引资,引进大、特、优的项目,能够持续推动我区优化投资结构,提升实体经济产业层次。要通过引导投资推动产业的调整升级,推动技术创新,保持实体经济的长久活力。要不断深入对跨江融合接轨上海工作的研究,分析我区发展优势,争取新一轮接轨上海的主动权,尽最大力量争取上海先进制造业的梯度转移。要不断创新产业链招商、特色园区招商、企业家招商的方法,提高招商引资的精准性和实效性。二要进一步促进产业转型发展。要加快实施“中国制造通州2025行动纲要”。持续促进传统产业的提升改造,提升发展高端纺织、现代建筑、船舶海工及配套装备等三大支柱产业,增强产业竞争力。大力引导企业进入战略性新兴行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及新能源汽车和汽车配件等五大优势产业;培育发展航空配套装备、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机器人等三大新兴产业,建立通州现代产业体系,提升通州制造业竞争力,促进通州制造业迈进中高端。培育发展名牌产品,扶持驰名商标和优质产品,不断提升实体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三要进一步突显企业在转型发展主体地位。要增进企业在转型发展中的主角意识,增强企业在转型的紧迫感和责任心,为企业转型升级的注入强劲动力。大力实施技术创新,通过装备更新、技术革新、品牌创建,引导企业通过上市、发展总部经济、兼并重组等方式,大力实施机制创新,有效巩固和提升市场地位,使企业具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引导企业发扬“工匠精神”,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四要进一步探索产业升级的突破口。要以企业提升产业智造化水平为关键,引领产业向可持续、智能化、高安全转型。加快企业智能化改造。以数控装备、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智能仪器仪表、节能环保装备等推广应用为重点,鼓励企业引进先进技术装备,缩小与国际水平差距。推进智能研发设计和智能生产,加快实施重点示范工程。实施智能车间建设工程,研究制定智能车间标准体系,加快智能车间认定,总结推广典型经验,推动生产车间智能化改造。以恒科新材料、东源集团、甬金科技、德尔福、派得羽绒等企业为重点,在每个产业集群重点培育一批智能制造车间、智能制造示范企业,引领实体企业加快升级步伐。

三、大力强化要素保障。一要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破解实体企业融资难,必须由政府、银行和企业多方面共同努力。政府要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力度,推进转贷基金及融资性担保公司建设,尽力为实体企业提供贷款、发债、租赁等金融担保或风险补偿。要支持实体企业通过发行债券置换贷款或用长期债券置换短期债券。区产业母基金要向符合条件的制造业企业提供“过桥”转贷资金。要引导企业运用民间资本,通过支持民间资本成立贷款公司等措施,规范民间资本运用。加快实体企业上市进程,鼓励企业通过上市募集资金,拓宽实体企业直接融资渠道。金融机构要在风险防范的同时,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对中小实体企业发展充满信心,充分认识经济不景气的特殊时期,对企业的金融支持,也是开拓未来客户群的机遇期。要在产品开发、抵押担保、服务方式等方面开展有益的探索,对传统行业中的优质企业,特别是有品牌、有订单、有效益但暂时出现流动性紧张的企业,继续给予信贷支持;对仍具备清偿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企业,通过调整货款期限,无还本续贷,循环货款,来缓解企业因还贷发生过桥成本的债务压力,帮助企业化解危机、渡过难关。实体企业也要不断提升抗风险能力,诚实守信、规范管理、提升素质,改善融资条件,争取等方面的资金支持。二要加大土地供给对实体经济支持。土地是当前制约企业加快发展的重要瓶颈,要优先保障实体项目用地,确保每年要有40%左右的新增建设用地用于实体项目。支持企业“零土地技改”,引导企业利用低效地块“二次开发”扩大产能。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提高资源整合和使用效率。多措并举盘活企业存量土地和资产,因企实施企业破产清算、重整,腾出宝贵的土地资源,为实体企业发展开辟新的空间。三要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对实体经济支持。继续加大招才引智的力度,加大财政对人才工作的投入,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紧缺人才引进,扩大有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实用人才队伍。充分利用好现有人才资源,鼓励企业投资人力资源开发,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整合人才培训资源大力实施接班人计划和梯队培养计划,探索建立人才涌现机制,激发人才在职业发展和成长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智力保障。

四、大力减轻企业负担。一要进一步减轻企业税费负担。严格落实国家和省相关政策,通过加大结构性减税力度、调整部分企业社会保险缴费费率,减轻实体经济税费负担,增大利润空间。积极尝试将扶持三农的政策移植到实体企业,对实体企业少取多予。学习借鉴周边地区做法,研究出台支持服务企业的政策措施,针对当前企业反映比较普遍的问题,制订通州特色的降成本组合拳,给实体企业以新的动力。二要进一步实施全方位的政策引导。通过减税、减费、减负等方式提高民间资本回归实业的投资回报,做到既晓之以理,又报之以利,构建扶持民间投资的财税支持体系。积极实施“化税为薪”或“减税提薪”等措施,使实体企业轻装上阵。三要进一步改革经济管理方式。减少、简化行政审批,严格执行收费项目公示制度,坚决清理和取消不合理收费,治理乱罚款、滥评比、乱收费等。要优化投资服务,强化投资权益保护,降低民间投资风险。要向企业技术研发、人才培训、设备更新、节能减排等活动提供所得税减免、再投资退税、费用扣除、延期纳税、加速折旧等税收优惠,鼓励企业在主营业务领域转型升级。对新上重大项目可免征和缓征基础设施配套费,对项目建设中的各种环评、安评、能评、稳评、雷评等采取政府招标,购买社会服务。降低新上项目成本,为企业新上项目降低成本负担。

五、大力培养一代实业家。一要引导企业家对实业的坚持和坚守。通州多年的发展,培养造就了一大批经营管理的精英,他们有着强烈的创业创新意识、开拓进取的精神和丰富的管理经验,这些都是实体经济发展不可多得的要素资源。要鼓励近年来主要精力离开实业的企业家把握机遇、回归实业,做强主业,用辛勤的劳动和汗水实现新的腾飞、取得新的成就。要倡导坚守在实业上的企业家实施聚焦战略,专注自己擅长的行业,培养更多的单打冠军和隐形冠军。二要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一代先贤张謇秉承实业救国的理念,为南通创下百年的产业基础。在先辈精神的激励下,通州企业家积累的“坚苦自立、创新致远”的精神,成为通州广大企业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宝贵精神财富。要在全社会营造尊重企业家、关心企业家、爱护企业家的浓厚氛围,要支持企业家始终保持坚持实业的激情和勇气,崇尚企业家立足实业、创新发展的魄力、坚持和韧性,激励他们以高涨的激情和亢奋的状态,不断坚持和开拓。要加强年轻一代企业家的教育培养,鼓励他们传承和发展实业精神,为建设强富美高新通州贡献智慧和力量。

承办单位: 主办: 经信委 协办: ;发改委;科技局;招商局;人才办;人社局;行政审批局;国土分局;地税局;人民银行;
答复日期: 2017-04-21
答复内容:

区工商联、农工民主党通州支部:
  你们提出的《关于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全力振兴实体经济的建议》提案,充分反映了广大企业家的呼声,切合了当前经济发展的热点、难点、重点,也正是各级党委政府正在全力推进解决的问题,有高度,有深度,有很强的针对性、可行性。当前,从党中央、国务院,到省、市、区委政府都急企业所急,想企业所想,从各个方面拿出措施,千方百计扶持实体经济发展。你提出的提案,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作了重要批示,我们会同区发改委、科技局、商务局、人民银行等多个部门进行了研究会商,现答复如下:
  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是增强综合实力的重要支撑,也是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保障。发达稳健的实体经济,对提供就业岗位、改善人民生活、实现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从通州来讲,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是通州的主体经济、支柱经济、富民经济。我区将牢牢把握住实体经济的主体地位,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开展创新发展,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着力提升先进制造业比重,加快构建新型制造体系,推动制造业向高端攀升,赢得市场竞争主动权,着力在新常态下打造通州经济发展的新优势。
  一、实施高端化战略,推进“中国制造通州2025行动纲要”,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推进新型工业化。围绕南通“3+3+N”产业体系,以打造通州产业体系为引领,重点发展高端纺织、船舶海工、新一代信息技术三大支柱产业,积极培育智能装备、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配件三大新兴产业。高端纺织重点推进发展大家纺、创意家纺、个性化定制、电子商务等,实现线上与线下协同发展、良性互动。船舶海工重点依托南通海洋工程产业院,以海洋工程、特种船舶、铁路轨道、船舶拆解等为重点,推进船舶海工企业跨界融合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点推进新江海动力二期、丽智电子等项目,拉长产业链、做大产业规模。重点做好智能装备和汽车及配件产业研究,以做强做大零配件产业为核心,重点在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电控系统、充电桩、智能系统等关键零部件上实现突破。
  培育壮大特色服务业。积极培育服务外包、商务服务、信息服务三大产业集群,加快建设科技服务、电子商务、现代物流、金融服务四大产业集聚区,加快平台搭建,积极发展平台经济、互联网经济等新业态。以融入主城为契机,着力打造一批高端商务载体,不断壮大楼宇经济和总部经济。2017年新增应税销售超千万服务业企业50家,争创省市级服务业创新示范企业和平台型示范企业3家,新增主题楼宇2家。旅游业突破接待游客36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5亿元。
  着力提升现代建筑业。依托现代建筑产业研究院,引导推动有条件的龙头骨干施工企业向开发与建造、资本运作与生产经营、设计与施工相结合方向转变。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行业技术创新体系,储备尖端技术和合作资源,向绿色智能方向发展。力争建筑业总产值达1700亿元,新增一、二级资质企业8家以上,进入中国建筑业“双百强”企业8家以上;争创“鲁班奖”1项以上,国优或詹天佑奖1项以上。
  二、深度融合接轨上海,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打造通州经济增长新动能。
  浓度推进接轨上海。以“跨江合作、接轨上海”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与上海总体规划及有关专项规划的衔接和调整,邀请上海专家开展相关重点领域研究,突出在城市旅游、金融服务、信息服务、人才培育等方面的对接。加强产业园区合作,建立沪通合作产业园区;加强临江产业对接,建立临江产业合作基地;加强航天航空产业以及汽车产业合作,建立配套产业基地。加强与上海机场集团沟通对接,以航空货运为突破口,有效整合“两地三场”航空物流资源,加快推进综合性航空物流项目。做优做特“建筑铁军”特色品牌,深化对接上海建筑市场,打造通州特色建筑产业基地。积极推进城市差异化、互补式发展,拓展休闲旅游、对口服务、新市镇建设等功能,将通州真正打造成为上海“后花园”、“辐射新城”和接轨上海“第一客厅”。
  狠抓重大项目建设。创新项目推进机制,组织开展项目联合开工和“季季看、家家到”项目观摩活动。确保丽智电子一期、艾伯勒斜拉索一期、旭东汽配等一批重大项目竣工投运,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强化协调服务,加快实施进度,力促东源充电桩、深南电路等项目迅速形成新的投资工作量,宝湾物流、四方冷链装备、江海储能超级电容、格雷特港口机械等项目加快施工快出形象。提高推进效率,缩短转化周期,力争展华电子、高铁新城平东物流园、斯澳生物医药等重大项目主体尽快开工,形成重大项目建设梯队。
  三、强化创新驱动,突出企业主体地位,着力建设南通创新转型示范区。
  着力建设高水平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初步形成长三角特色产业科技创新基地,成为江苏“一中心”和“一基地”的重要节点,主要创新指标力争达到南通市先进水平,创新逐步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2017年实现“四个大幅提升”:科技创新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6%;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5件。产业发展质量效益大幅提升。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49.3%,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产值比重达到37.4%,万元GDP能耗比2016年下降3%以上。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1.2%;每万从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数达140人;大中型工业企业和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保持90%以上。创新体系建设水平大幅提升。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与载体达15个,新增市级以上科技创业园区1-2家。重点抓好:
  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近年来,我区按照省“科技企业培育百千万工程行动计划”要求,加大推进高企培育及申报认定工作。2016年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0家,总数达到159家,列南通市首位;新增高新技术产品118个。下一步加大创新型企业培育。围绕区“353”产业体系布局,大力构建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梯队发展格局。建立动态高企培育库,开展新的“高企认定管理办法” 和 “企业研发经费加计扣除实施管理办法”培训。大力扶持创新型小微企业发展,形成面向科技型小企业的“创业孵化、创新支撑、融资服务”的培育机制,推动面广量大的科技型中小制造企业向高成长、新模式与新业态转型,加速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打造“小升高”企业集群,进一步壮大以高新技术企业为骨干的创新型企业集群。
  全面布局众创空间建设。着力构建一批以满足个性化、多样化消费需求和开放式、体验式创新为重点的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众创空间。建成江海圆梦谷、中国创纺E站2家国家级和省级众创空间,纳入国家级和省级孵化器管理体系,南通高新区新世纪大道众创集聚区被列入省级众创集聚区试点,江苏诚创科技园被认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连邦软件、广和云数据等首批24家单位入驻江海圆梦谷,南通三威家纺设计、南通汇尚网络科技、云尚视觉设计等近30家创新创意企业进驻中国创纺E站孵化。下一步打算:逐步完善“创客空间+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科技企业孵化模式。推进以高新区为主阵地、科技新城为核心引领区、家纺城为示范集聚区的各类众创空间建设,做好高新区世纪大道众创集聚区试点工作,搭建“平台+服务+资本”的运行模式。协助高新区国家级孵化器和国家级众创空间建设。
  全面落实科技创新政策。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有关会议和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充分发挥科技政策引导创新创业和扶持实体经济中的积极作用。近年来,我区出台了《加快科技创新促进转型升级的若干政策意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通州行动计划》等政策措施,落实好国家及上级有关研发投入加计抵扣和高新技术企业税收减免等科技政策。去年全区企业研发费用加抵扣和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达到2.6亿元。下一步我区将组织税务、财政等部门举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加除培训会议,指导支持企业规范设置研发费用辅助账,简化要求,简化备案资料,引导企业用足用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
  全面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近年来,我区在推进知识产权运用保护方面作出了巨大努力。制定出台《专利资助办法》,重点支持PCT专利申请、发明专利申请。2016年,全区专利授权总量5360件,新增发明专利授权量384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1.83件,位居南通市前列,提前完成江苏省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去年我区实体经济企业专利专项经费补助600万元左右。我区将完善专利资助政策,重点资助和奖励优秀发明专利、国际(PCT)专利,引导企业不断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质量。实施高价值专利培育计划,支持企业创造一批创新水平高、权利状态稳定、市场竞争力强的高价值专利,培育壮大一批拥有核心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具有国际竞争力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业。完善区级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体系。积极创建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区和推进中国(南通·现代纺织)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
  全面推进科技与金融的有效结合。近年来,我区以发展科技金融为抓手,逐步形成了集银行、担保公司、创新风险投资中心于一体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成为通州科技型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源头活水。去年通州“苏科贷”达到1.855亿元,列南通市首位。我区将积极打造科技金融服务高地,探索发展新型科技金融服务组织和服务模式,建立适应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搭建技术与资本、科技与金融的对接交流平台,建立企业、科研院所、商业银行、投资机构、政府等各方参与的交流沟通机制。积极试点建设科技银行、科技保险、科技担保、科技小贷、科技债券等项目,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更加便捷的融资渠道。鼓励金融机构在科技金融服务的组织体系、金融产品和服务机制方面进行创新,建立融资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激励机制,开拓科技金融业务,定制开发股权质押、知识产权质押、信用保险质押等科技金融产品。搭建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建立“投、保、贷、中介服务”四位一体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组建科技金融服务联盟,加强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源的有效对接。
  四、优化人才政策,大力度引进人才,打造长三角北翼高新技术人才集聚示范高地。
  近年来,我区围绕“打造长三角北翼高新技术人才集聚示范高地”的总体定位,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抓住省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试点单位申报契机,把招才引智作为稳增长、调结构、促就业、惠民生的重要抓手,先后获评“市人才工作先进单位”、“省人才工作先进县(市)区”。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两聚一高”奋斗目标,“两聚一高”的关键靠创新,核心还是人才,无论是主导产业的改造升级,新兴产业的培育壮大,还是企业的发展需求,载体平台的内涵建设,都倒逼我们要进一步强化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地位,这也是通州与其他县市区实现差别化竞争的有效路径。因此,我区将进一步树牢战略眼光,坚持一盘棋布局、系统化推进,努力走出有通州特色的人才工作之路。将持续释放“双创”活力,力争2017年,新引进创新创业项目30个以上,其中成功入选省“双创计划”不少于4名,实现10个孵化项目产业化,人才创业企业年销售超3.5亿元。
  推进人才工作接轨上海。促进人才、技术等要素向通州流动。举办人才工作对接上海研修班,提升人才工作者业务水平。开展“月月有、家家到”系列活动通州专场活动,对驻沪重点高校、科研院所进行紧密对接,力争促成一批优质人才项目落户。设立驻沪人才工作站,加强与上海人才市场、人才中介的业务对接,形成常态化合作机制。建立离岸孵化中心,提升人才项目落地转化率,形成“研发在上海,转化在通州”的态势。
  坚持需求导向引才、聚才。聚焦产业发展引进领军型人才,落实双招双引制度,加快形成“项目+人才”、“产业+人才”、“科技+人才”引才模式。紧扣企业需求引进急需紧缺型人才,挖掘省科技镇长团高校科研资源,柔性引进企业短缺人才。凝聚各镇区园、各部门工作合力,加快构建点、面、条、块共同推进人才工作格局,做到重点工作有布置、有落实、有督查、有通报,加快引进科技创新类、高技能创新类、战略新兴产业类等领域人才。加大人才工作考核力度,今年的人才工作考核细则已制定,就考核省“双创人才”申报数、省外人才项目引进数三方面,考核权重进一步加大,考核目标进一步明晰,也已纳入重点经济工作季度通报点评范围,并开展“争红旗、亮黄牌”活动。
  统筹推进本土人才开发培养。切实抓好省“333工程”、省科技型企业家培养工程、市“226工程”等人才培养工程,加快培养“金字塔尖”人才。继续实施“千名企业家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加强重点骨干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按照省委李强书记提出的抓好“领军人才、乡土人才、年轻人才”的要求,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重视本土人才的自主培养,分类施策,精准发力。组织召开全区人才工作会议,适时表彰一批名优本土人才。
  着力优化环境留住人才。抓紧制定配套措施和实施办法,推动人才新政“21条”落地生效。精心举办“第十三届高洽会”、“人才+金融”对接会,扩大品牌影响。完善江海智汇园、江海圆梦谷、盛发科技园等创新载体承载功能,依托六大主力平台,形成“苗圃-孵化器-加速器-配套产业园”人才项目产业集聚带。进一步夯实基础工作,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地毯式摸排通州籍在外高层次人才,牢牢抓住这一资源优势,精准发力引项目、揽人才。推进青年和人才友好型城市建设,为青年和人才创新创业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全力打造长三角北翼高新技术产业人才集聚示范高地。
  五、加强要素保障,深化审批制度改革,着力为实体经济提供强有力支撑。
  加强土地保障。科学合理优化国土空间布局。结合“多规融合”的要求,与多部门相互协调配合,探索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总体规划、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相关规划在规划期限、用地规模、空间布局上相互衔接融合。全力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布局优化。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土地综合整治示范工程”建设,以镇域为单位,有序实施同一乡镇范围内村庄建设用地布局优化。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专项规划为指导,鼓励各地加快农村建设用地拆旧整理,盘活利用村庄建设用地和砖瓦窑等工矿废弃地,改变过去单纯依靠扩张式的发展模式,为内部挖潜式的发展模式,保障新型城镇化用地空间,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强化分类调控,优化用地结构。按照省委、省政府节约集约战略,实施有保有压的用地政策。采取多元化措施,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积极推进土地复合利用、立体利用、综合利用,鼓励企业通过厂房加层、老厂改造、内部整理等提高土地利用率。大力推进高标准厂房建设,为科技孵化器和中小微企业提供用地支撑,促进产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有力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已办理供地手续的各类空闲低效土地,鼓励通过收回或回购、部分转让、调整置换等方式盘活利用,缓解土地供需矛盾,努力提高单位土地产出率和节地水平。
  加强金融支撑。将从加强货币政策引导、推动经济转型、拓宽金融融资渠道和强化金融创新等方面积极采取措施,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加强政策引导,优化信贷结构。深化与地方政府、金融机构的沟通协调,加强货币政策宣传和预期引导。加强窗口指导,确保金融机构认真落实货币信贷调控目标要求,引导金融机构合理安排贷款投放,加强对经济薄弱环节和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在保持货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的基础上,重点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具有带动效应和产业优势的重点项目和骨干企业。督促地方法人机构按照贷款规划数进行投放,指导辖内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和“三农”投放力度。出台指导意见,推动经济转型。为积极适应和引导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强“三去、一降、一补”金融服务,促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和持续健康发展。深化金融创新,拓宽融资渠道。建立创新联系行制度。制订《金融服务经济创新联系行管理办法》,确定金融创新联系行方式,协调推动创新工作实施。组织开展深化金融服务镇区行活动。举办重点项目、科技、三农专场对接活动,搭建政、银、企三方直接交流平台,实现融资需求和供应的有效匹配,促进实体经济和金融产业的有效融合,提高金融支撑经济发展的有效供给能力。推进应收账款融资平台,解决辖区企业融资担保难和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在核心企业间推动应收账款融资方式,有利于盘活相关企业活力,促进辖区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为深入推进我区小微企业转贷方式创新,切实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助力经济回升,今年,我区从金融扶持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1000万元,成立通农银贷款周转资金池。6月8日,该项资金已拨付至周转资金池专户。通农银贷款周转资金池由区政府和南通农商行共同出资,双方按约定的份额注入资金。首期资金池总额为5000万元,合作期间每年计划为小微企业累计周转还贷资金1.2亿元。今后,在旧贷未偿、新贷未放期间,小微企业如果遇到资金周转困难,可在贷款到期前15天向“通农银贷款周转资金池”平台提出应急资金申请,经相关部门审批同意后,可获得短期资金周转,周转利率仅为日息万分之五。贷款周转资金池的设立,有利于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化解企业因流动资金不足而陷入的转贷困境,从而帮助生产正常、合规经营、有市场前景、信用状况良好的小微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深化审批制度改革。深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不断创新审批方式,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切实减轻企业负担。着力营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环境。实现在一个窗口办结相关许可证和营业执照,切实为办事群众减负、为后续监管减压、为审批效能加速。全面推进企业简易注销,实现市场主体退出便利化,降低了市场主体退出成本。推进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和电子营业执照的使用,节约企业运行成本和机关行政成本,为市场主体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登记服务。简化行政审批,减轻企业负担。推行审批清单机制。深化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工作,对中央取消的行政许可事项,特别是涉及企业生产经营、个人就业创业的,及时为企业和群众松绑减负,释放市场活力,方便百姓办事。二是技术评估实行“联合评价”。提案中提到的对项目建设过程中环评、安评、能评、稳评、雷评等,我局已实行联合评价,统一告知、统一收件、同步评估、统一发件,通过并联方式,大大节约了评价时间,对开展的各项评估技术评审费用已由区财政列入区行政审批局专项评审经费使用,不需企业另行支付,切实为企业降低成本负担。今年我区将为企业减免项目建设配套费8000万元左右。
  六、积极服务企业,减轻企业负担,在全社会营造尊重企业家的浓厚氛围。
  建立服务企业制度。增强企业家转型升级的信心,建立企业家活动日、企业家沙龙、重大项目会办等制度,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定期召集企业家召开座谈会,协调解决企业反映的困难和问题。建立区四套班子与百强企业挂钩联系制度。区直机关部门与规模以上企业挂钩服务,每月定期上报解决的问题情况。建立企业重大事项代办服务制、责任考核制,根据项目内容明确责任部门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组织帮助企业开拓市场相关活动,帮助企业拓展区内、市内上下游配套市场。区区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办公室在招投标和政府物资采购时,鼓励优先选购通州本土优质品牌。区委宣传部组织媒体集中通州优秀企业家典型和转型升级成功典型。组织开展通州三名人物评选,由区效能办牵头组织开展企业评部门活动,将考评结果在媒体上公布。
  加强对企业转型政策支持。区发改委研究制定鼓励传统企业加速向新领域、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发展的政策意见,研究制定鼓励上市企业通过资本运作引进新兴产业项目的相关政策意见。区科技局对我区重点发展的每个产业提出产业转型发展方向、产业链提升的关键环节、重点攻克解决的重大技术课题、创新龙头企业培育、重大创新平台培育等提出实施办法。区经信委提出企业技术改造导向目录,帮助重点企业制定智能化技术改造一企一策方案,创新技改补贴方式,加大对智能化改造项目补助力度,从事后补助转向事前补助,与银行合作实施技改贴息。区商务局研究鼓励企业开拓国外市场、“走出去”的措施意见。区财政局牵头汇编扶持企业转型升级的各项政策意见,对项目建设基础设施配套费实行先征后返。区金融办牵头研究促进企业创新发展的金融支持政策,确保2017年对制造业贷款增长10%以上。区人民银行会同区经信委组织金融服务重点企业、重大项目、主力平台、重点镇区园,组织开展分行业、分片区政银企对接活动,送金融进镇区、进企业,组织金融机构与重点企业、重点项目挂钩,组织开展分镇区、分行业政银企对接活动。区发改委、区经信委、区科技局等牵头做好产业基金、苏科贷、担保基金、资金池等,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区人社局、区人才办组织帮助企业引进企业转型升级急需的各类优秀人才1000名以上。
  切实减轻企业各项负担。认真贯彻国家、省、市关于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振兴实体经济政策措施意见、关于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的意见等,从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人工成本、税负成本、融资成本等方面为企业减轻负担,2017年要力争为企业减轻负担10亿元以上。由区发改委(物价局)牵头清理各项收费项目。由区行政审批局牵头,对项目建设中的能评费、环评费、安评费等采取政府采购服务。区经信委重点做好直购电申报工作,2017年力争为25家以上企业争取直购电交易8亿千瓦时。全年为企业降低用电成本2000万元以上。区法院、检察、公安、安监、环保、市场监督等各执法部门结合各自职责,分别制定服务企业转型、服务项目建设的措施,在执法过程中,做到多指导、多服务、多帮促、少处罚,每个部门都要打造服务企业转型升级的特色活动和品牌。
  最后,再次感谢你们对通州实体经济的关心支持,我们将竭尽全力,服务好企业,助力实体经济发展,推进通州经济华丽转身,再创新的辉煌,实现新的跨越。

  通州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17年6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