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提案提出者: ;农业和农村界; 建议/提案号: 003
标题: 关于明晰思路创新举措,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建议
建议/提案内容:
    “十二五”时期,我区农民收入保持了较快的增长。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民增收的势头减弱,形势可以说是相当严峻。如何明晰新思路,采取新举措,保持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已经成为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当前农民增收的主要特点
    2015年,通州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360元,同比增长9.1%。2016年前三季度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021元,增长8.6%。主要特点:
    1.工资性收入仍是农民增收的主力,但增长速度有所放缓。近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明显加快,企业的工资水平显著提高,以外出务工收入为主的工资性收入快速增长,带动了农民收入的快速增加。但是,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和产业的转型,农民工技能素质、文化层次不高等弊端开始显现,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放缓,2016年上半年占比为58.9%,增幅为8.3%,增幅比“十二五”末(2010年)下降6.1个百分点。
    2.家庭经营收入中非农产业占比大,但增收空间有限。目前在农民的家庭经营收入中非农产业占比达69.8%。但是,受宏观经济不景气等因素影响,虽然有一定增速,但增收空间有限。2016年上半年占比为26.3%,增幅为7.6%(去年占比为28.3%,增幅为9.6%)。
    3.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增长较快,但所占份额依然很小。农民的转移性收入的较快增长得益于各项惠农政策的短期叠加,随着这些政策边际效应的出现,政策性增收的空间将逐渐缩小,难以对农民增收起到大的推动作用。2016年上半年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分别占3.8%、11%。财产性收入较低的主要原因:一是土地资源不能更好地变为资本和资产;二是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相对滞后,农民理财渠道狭窄,财产性收入构成相对单一,多数农村居民仍采用定期、活期储蓄等传统的理财方式,对日趋多样化的个人投资理财品种缺乏了解。
    二、农民增收的难点
    1.农业收益风险波动大。一是规模化问题。许多在家务农的农民,种植、养殖的规模不大,经营效益不高。二是产业化问题。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作用不大。三是农业生产的风险与农产品价格问题。近两年水稻、小麦收获期连续遭受降雨影响,许多农场主成片的水稻、小麦没有及时收获而发霉腐烂,粮价下降,农场主的经济效益受到严重影响,发展家庭农场的积极性也严重挫伤,甚至出现个别家庭农场主不想继续经营的现象。去年上半年全区40.3万亩小麦,亩产量346.7公斤,平均售价每公斤1.5元,亩产值520.1元,扣除每亩成本567元(种子58.1元、肥料129.1元、农药29.8元、农机作业费170元、用工费3个折合人工费180元),亏46.9元;下半年水稻平均产量每亩635公斤,平均售价每公斤2.8元,亩产值1778元,扣除每亩成本992.69元(种子31.08元、肥料157.71元、农药89.24元、灌排66.76元、机耕92.5元、机栽71.3元、机收割94.9元、4.54个人工折合用工费363.2元,其他26元),余785.31元。稻麦两季余额合计738.41元,如果是种田大户、家庭农场经营的,还要扣除租金1000元,每亩亏261.59元。十总镇于家坝村13家家庭农场承包了2700亩,每亩小麦产量仅200公斤左右,水稻产量600公斤左右,平均每家要亏损10万元以上。四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普遍存在“兼营化、女性化、老龄化、低文化”现象,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不高,农业经营效益难以实现大幅度增长。
    2.工资性收入增长放缓。我区农民的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60%左右,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投资增速减缓,一般加工业、制造业方面产能过剩,房地产业调整,导致就业减少,从而使这些在建筑、电子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务工的农民收入降低。
    3.农村二三产业带动作用小。南部地区家纺产业较为发达,形成了纺织、印染、缝纫、拉链、包装、仓储、物流等较为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川姜镇90%以上农户从事家纺及关联产业,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4万元。根据农民收入监测点,川姜镇义成村1~3季度人均可支配收入15651万元,家庭经营收入中二三产净收入13214元,占84.4%。但东部和北部地区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缓慢,带动农民增收效果不大。
    三、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建议
    1.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工资性收入是支撑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动力。要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和就业信息服务,开展劳务输出对接,进一步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大力发展服务业,拓宽就业渠道。加快推进城镇建设,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促进农民变身产业工人。
    2.加强引导扶持,推进农民自主创业。近年来,我区通过优惠的扶持政策,发展了一大批设施农业项目,2015年高效设施农业项目63个,但大多为外来人员创建。下一步应突出政策导向,以提升农业生产技术和经营能力为重点,加大培训力度,造就一支综合素质高、生产经营能力强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引导本地农民、在外能人、大学生村官发展高效设施农业项目,让农民自主创业,实现增收致富。
    3.促进一二三产融合,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推进农业产业链整合和价值提升,让农民共享产业融合发展的增值收益。要充分利用当前我国旅游消费持续升温的契机,大力发展创意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充分发挥农业的生态功能、文化功能,要让农民都参与进来,尽享农业多功能带来的收益。加强农产品流通和市场建设,借助“互联网+”的平台和动力,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促进农产品营销增收。
    4.突出重点群体,挖掘农民增收潜力。一是低收入群体。全区7000元以下低收入农户共6868户12634人,这些农户生产方式单一、文化素质低下、家庭负担沉重,迫切需要政府加大帮扶力度。要深入开展结对活动,帮助寻找脱贫路径,突出项目扶贫,增强贫困户造血功能。在项目遴选的精准性、载体带动的实效性和脱贫致富的可持续性上下力气,确保贫困户、低收入户比一般农户得到更多的实惠。二是纯农户家庭。以农业为主的纯农户,其收入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影响大,加上生产经营规模小,农业生产效益空间有限,通过引导他们向职业农民转变,向种养大户、家庭农场转变,发展适度规模的高效种植养殖业,增收的空间将更广阔。三是外出务工群体。我区外出务工农民绝大多数从事的是建筑行业,这几年随着建筑行业的增速放缓,农民工的需求有所减少。政府要加大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支持力度,制定土地流转、金融、税收、创业培训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优化农民工返乡创业环境,引导返乡农民工创业,进一步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承办单位: 主办: 农工办 协办: ;农委;服务业发展局;商务局;
答复日期: 2017-04-11
答复内容:

政协农业和农村界:
  一、今年以来农民增收工作开展情况
  今年以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党代会关于“聚焦富民”的要求,坚持把农民增收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以加快农业供给侧改革挖掘农民增收潜力,以扩大就业创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以加快农业农村改革激发农民增收活力,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农民增收基础。上半年实现可支配收入11153元,同比增长8.8%。
  (一)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促增收。一是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推广多种高效种植模式,推广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实现设施园艺生产提档升级。二是加快发展绿色品牌农业。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三品一标”农产品。大力培育发展自主品牌。三是加快发展休闲农业。按照规划布局区域化、接待能力标准化、服务内涵差别化的要求,加快打造休闲农业板块。四是促进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以项目农业建设为抓手,突出产业链延伸,加快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大力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着力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二)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增收。一是持续推进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建立了由105家合作社组成的名录库,作为规范化建设的重点。二是加强家庭农场建设。全区累计培育家庭农场371家,经营面积3.97万亩。三是培育“全托管”新型服务主体。 “全托管”实现了镇级全覆盖。
  (三)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增收。一是加快农田水利建设。更高标准地实施2017年中央财政小农水重点县工程,大力推进节水灌溉。二是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2017年计划建成高标准农田8万亩。三是提升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全年计划新建19个烘干中心、15个烘干点。
  (四)深化农村改革推进确权赋能促增收。一是打好确权登记攻坚战。着力扩大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规模。二是加快产权交易市场建设。农村集体资源资产流转全部进场交易。
  (五)实施精准扶贫促进低收入群体增收。一是完善保障制度,落实扶贫政策。二是以“五送”为主题,探索增收致富途径。三是开展各类帮扶活动,确保户户有人帮。
  但是,当前农民增收仍然存在较大的压力困难,下一步目重点抓好以下几点:
  一是坚持项目驱动,推进强农富民。力争引进一批带动面广的大项目,增强现代农业发展后劲。
  二是加快融合发展,推进新业态富民。发展休闲农业新业态,提高乡村旅游产业链,让更多的农民得到实惠。推进农业特色产业与电商融合发展,促进农产品营销增收。
  三是深化农村改革,推进政策富民。全面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切实保护好农民的集体土地收益。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完善土地经营权流转机制,保障经营主体的自主权和农民持续稳定的土地租金收益。持续推进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稳妥推进农民合作社综合试点,充分整合农村集体资产、资源、资金,拓展农民致富空间。
  四是发展村级经济,推进强村富民。在明路径、谋实招、强服务上精准发力,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确保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超35万元。
  五是抓好精准扶贫,推进帮扶富民。进一步强化帮扶对象、帮扶项目、帮扶责任“三落实”,深入开展结对帮扶活动,一户一策做好精准帮扶。积极引导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带动困难户,同时推进就业援助、医疗救助、金融助推等脱贫致富专项行动,推动扶贫资源向帮扶对象集聚。
  我区农民收入中来自土地的收入仅占6%左右,而且增长空间有限,我们将以就业创业为主渠道,筑牢富民基础。把创业富民作为最大潜力,完善创业扶持政策,鼓励农村各类人才返乡创业,推进由“打工潮”向“创业潮”转变,同时,大力推进重点群体就业。

  通州区委农村工作办公室
  2017年6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