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提案提出者: 光平 建议/提案号: 12
标题: 关于建设金沙湾运盐河文化景观带的建议
建议/提案内容:

随着通州城区的进一步建设发展,原本处于运盐河两岸乡间僻野的人文景观,寺庙景点,生态湿地通过拆迁及城区改造渐渐地展现在人们面前,通州城东新区运盐河、进鲜港其实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沉淀。城东新区目前的景观有:人文景观‘张公祠’、寺庙景点‘东五里庙’、生态湿地‘进鲜港’,盐文化‘运盐河’,这些景观相互辉映,形成了城东新区历史、人文、宗 教、生态的立体画卷。

一、张謇祖籍地‘张公祠’系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为其祖先建造的家祠,建于1924年,民国风格建筑,现存房屋11间,用南通城墙拆下的城砖所建,初建时在祠内开设了‘私立张公祠元臣小学’,内存133字张謇亲书,谒墓祠二十六韵”诗石碑一块,‘张具孺堂’残碑一块和张公祠原存的一对茶几,张公祠是张謇在世时修建的家祠中目前幸存的唯一原始建筑物。

二、‘东五里庙’原名‘清凉寺’,位于张公祠北700米的运盐河北岸河边,始建于明弘治年间,于明末清初为避潮害由利河镇迁至本处,因其方位位于金沙场城煌庙东侧五里许,故取名为“金沙东五里庙”,距今有500余年的历史,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两淮盐法志》、嘉庆十年(1805年)《两淮盐法志》、嘉庆《两淮通州金沙场志》均有明确记载,是金沙地区最早的寺庙之一,占地面积一千多平方米,原有正殿、东西厢房、三门堂、四合院形式庙堂,清净庄严、香火旺盛。上世纪50年代末,被改成‘文礼校’90年代末为民间人士恢复为村庙,清末民初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回祖居地祭祖都是先去五里庙礼佛,后去瞿家园上坟,张謇先生在自己的多篇日记中把回瞿家园的老家”写作‘回五里庙老家’。庙里尚存有石刻莲花座,石塔盖及塔顶构件,2007年初时任全国政协常委的张绪武先生为该庙题写了庙名匾额。2016年东五里庙经通州区民宗局批复为由西社寺管理宗教活动场所。

三、进鲜港,金余古代渔港,自明《嘉庆海门县志》、《万历通州志》及清初的各种版本地图都有进鲜港标注。清邑人孙兆祥有《过进鲜港诗》。

四、运盐河,东连余西场,西接西亭场,据州志记载宋咸淳五年,李庭芝为两淮制使,凿河四十里入金沙余庆场即此。运盐河在古代漕运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建议在规划金沙湾运盐河张公祠文化景观时考虑:一、疏通‘张公祠’的河道,连接原头总港到‘张公祠’、‘东五里庙’,游船可直接到达;二、在运盐河边建设运盐河景观广场包括运盐码头和盐文化博物馆,将两淮盐法志中有关的制盐、运盐等生产流程古图和金沙场历代地图镌刻在广场以及博物馆供人们参观;创建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三、东五里庙列入规划,建议该庙在原址‘文礼校’校址复建,主打观音文化和张謇文化;四、建设‘进鲜港’餐饮文化区,打造通州河鲜特色餐饮美食,丰富旅游文化产品。

承办单位: 主办: 文广旅局 协办: 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住建局
答复日期: 2021-06-16
答复内容:

光平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建设金沙湾运盐河文化景观带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通州城东新区城市规划设计基于对城东新区的战略定位、空间格局及开发框架的理性思考,提出城东新区作为通州中心城区的主要组成部分和未来城市发展主要动力。城东新区文化景观建设游着良好的历史基础,运盐河沿线、进鲜港地区蕴含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沉淀。

运盐河,南宋度宗咸淳五年(1269),两淮制置使李庭芝开凿西亭河,东通金沙场,西接运盐河。明隆庆二年(1568)开凿通州各场的串场河,西亭与石港有运盐河相通。

进鲜港,明《嘉靖海门县志·四迁县治图》、《万历通州志》就有进鲜港标注。明代人崔桐在《海门迁县记》中对新迁入的金沙场县治有这样的描述:“东有港焉,曰进鲜,厥流入河环其左;西有港焉,曰瞿灶,厥流入河环其右。”

东五里庙,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两淮盐法志》、嘉庆十年(1805年)《两淮盐法志》、嘉庆《两淮通州金沙场志》均有明确记载。张謇在民国十三年(1924年)出版的《啬翁自订年谱》的开场白自述:“余家自先高祖由石港迁金沙场东五里庙河南头总”。

今年我们将以全域旅游为引领,以张公祠建设为重点,以通州张謇历史文化遗存为载体,不断集聚功能项目、丰富旅游业态、打造核心吸引景点,实现旅游业从单一发展向多元融合转变,加快通州城东新区文旅行业转型升级,加大提质增效,打造成一流的休闲旅游目的地。

(一)系统研究,深入挖掘文化旅游资源。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不是简单叠加,只有选择那些具有市场价值、同时具备在旅游产业上发光发热的文化资源,才能真正推进文化与旅游的有机融合。建议组成专门队伍,系统整理研究我区历史文化脉络,特别是对运盐河、进鲜港、东五里庙等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深入研究挖掘,找准与具体旅游景点、项目的结合点,做好包装策划和市场营销研究,为推动自然资源与文化内涵的深层次融合做好基础性工作。

(二)打造精品,进一步提升文化档次。围绕通州城东新区文化遗产保护、弘扬张謇精神传承,坚持“一单位一主题,一单位一特色”,共享发展经验、实现互利合作。通过建设张氏墓祠(张公祠),按照“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水准展陈”要求,区委区政府拨款1500万元,邀请南通市建筑设计院进行建筑修缮设计,专业多媒体公司负责展陈设计工作,着力打造最能反映张謇青少年时代的文化标志性工程,目前于今年3月着手各项准备工作,7月份开工建设,争取年底对外开放。

(三)着力传承,弘扬张謇爱国主义精神。张謇是中国近代化、工业化的先驱,习近平总书记称张謇是“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在张公祠公园(现玉兰园)内打造张謇儒商精神长廊,提炼其精神实质,如“以天下为己任”的民族国家情怀、“舍身饲虎”的当担精神、“虽千万人吾往之气”的执着精神、“尺寸行之”的务实精神、“不与草木同腐”的社会参与精神、“功成不必在我”的奉献精神、“学习不止、百折不挠”的精进精神,把张謇先生重要论述通过书法的形式展陈,彰显其历史功绩对今天发扬企业家精神的重要启示。

(四)展现特色,大力丰富文旅体验活动。如今旅游已经从观光旅游向休闲旅游转变,游客更多是追求玩得开心、游得舒适,而不仅仅是走马观花式地到一个地方。一是围绕旅游业娱字要素,让游客参与到活动中来,充分利用进鲜港自然生态资源和休闲观光农业基础,优化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环境,促进乡村旅游市场化、产业化、集聚化发展,进而带动服务业、农业及文化产业的提升发展。二是整合佛学资源,建设农禅体验等设施,丰富游客的文化体验活动内容,使游客完成游览后能有另一种精神享受和文化观摩。建设运盐河成为融文化展示、民俗体验、休闲观光消费购物为一体的都市旅游经济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