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提案提出者: | 丁健 | 建议/提案号: | 3 | |
标题: | 关于在民营企业家中传承弘扬张謇精神的建议 | |||
建议/提案内容: | 2020年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召开企业家座谈会时特别提到,“从清末民初的张謇,到抗战时期的卢作孚、陈嘉庚,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荣毅仁、王光英等等,都是爱国企业家的典范。” 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张謇是爱国企业家的典范,这对我们南通人来说是一种巨大的鼓舞。总书记指出,清末民初南通籍爱国实业家张謇先生具有实业报国的情怀。为此,张謇应是我们广大通商引以为荣的偶像和学习的典范。新冠疫情虽然给我们企业带来一定影响,但我们有党的领导、政府的关怀、大环境的支撑、先贤精神时刻激励,我们一定会渡过难关,化危为机,实现更大发展。张謇的爱国体现在多方面,包括办企业、办教育等,坚持不断创新和诚信担当,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等。张謇的爱国和社会责任担当为我们企业家树立了标杆。我们将进一步把张謇研究深入下去,进一步拓宽研究领域。在认真学习张謇精神的过程中,要有社会担当和社会责任感,把通州的经济社会建设搞得更好,为新通州建设贡献力量。 为此,建议在广大企业家中弘扬张謇精神时,要注重以下三个方面: 一要学习张謇爱国报国的情怀。无论是为官、经商,还是发展教育、热心公益,张謇始终不变的是矢志不渝探索富民强国之路的精神。广大民营企业家要深刻认识到个人的成功既源于自身努力,更得益于伟大的时代、伟大的事业、伟大的党,树立崇高理想,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共同富裕为己任,坚定产业报国、实业强国的恒心。 二要学习张謇勇于创新的决心。张謇一生创办了二十多个“中国第一”,在创新之路上他从未停下脚步。广大民营企业家要继续发扬勇于“吃螃蟹”的精神,增加研发投入,加大攻关力度,攻克“卡脖子”技术难关,为实现中国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的自主、安全、可控再立新功。要积极参与创新生态共建,巩固和发展产学研用多方联动、上下游融通创新,强化固链补链强链效果。 三要学习张謇回报乡梓的爱心。张謇以商养学,一生所获财富皆为社会服务。广大民营企业家在带领企业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增强家国情怀、担当社会责任,发扬先富帮后富作用,积极参与“万企兴万村”乡村振兴行动,积极参与光彩事业、公益慈善事业,在参与新发展格局、促进共同富裕上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
|||
承办单位: | 主办: | 发改委 | 协办: | 宣传部(文明办)、工商联 |
答复日期: | 2021-07-01 | |||
答复内容: | 丁健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关于在民营企业家中传承弘扬张謇精神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和第二个百年目标征程的起步之年,我委将主动创新、积极作为,不断深化民营企业家思想政治引领,鼓励、支持、引导广大民营企业家投身通州发展事业,共同建设好长三角一体化沪苏通核心三角强支点城市硬核区。 一、我区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壮大实体经济,通州具有较为厚实的产业基础,拥有众多具有家国情怀,社会责任、诚信品质和国际视野的优秀企业家。尤其是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坚持新发展理论,系统规划实体经济发展,抢抓长三角一体化战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和“一帶一路”等多重叠加机遇,将发展实体经济的措施做得更实更细更到位。但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我们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与差距,有特于进一步改善和提升。 1. 实体经济还需壮大。一是有“高原”缺“高峰”。我区实体企业密集,但是在行业内具有广泛影响力、在产业链上具有较强带动力的领军型企业还不多。二是有产业缺硬核。全区家纺、建筑等产业已经做到国内领先,甚至世界闻名,但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不快,新兴产业做大做强尚需时日,产业创新能力不够强,研发投入占比不够高,尤其是缺乏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硬核科技。三是有侨商缺侨企。在外通商人数众多,足迹遍布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可以说在外搞得风生水起,但是回家乡投资的热情还不够高。 2. 投资服务还需优化。实体企业贷款比重偏低,信贷难反映依然存在,机制性矛盾未能化解,金融服务短板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改变,尤其是普惠金融有待进一步推进。目前,投资企业登记注册等已经比较方便快捷,但在企业落户过程中,有些程序仍需简化和优化。少数部门及乡镇对于企业申报规模入库引导力度不够,服务意识不强。企业家对优惠政策获取途径单一,没有形成经济运行服务合力,需要扎口部门牵头统一汇总、解释、定期梳理、宣传发布。 3. 发展动能还需提升。全区高新产值增幅有限,投资结构有待优化。传统产业升级调整的任务仍然很重,统筹推进产业基础高质量和产业链现代化仍然面临着不少实际困难。在一些产业领域,由于缺乏自主核心技术,“小而散”“大而弱”的问题长期存在,一旦遇到国际环境和形势骤然变化,产业、企业的发展就会面临重大考验,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也无法保证。一些拥有一定规模的优势后备企业仍存在着认识不够到位,信息沟通渠道不畅,土地房产证照不全等问题,成为影响企业发展的“软肋”。 二、弘扬张謇精神,助推实体经济发展建议 1. 保持高扬的精神状态。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体经济发展,在后疫情时代,我们只有保持高昂的精神状态,将张謇精神长存心中,内化于心,笃之于行,积极响应新时代号召,才能更好地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一是要发扬改革精神。改革是时代精神的核心,与时俱进是我们应有的精神状态。要注意克服保守的思想意识,过时的思想方法,树立新的、开放的思维观念,不为世俗所拘,像张謇那样,敢为天下先,实现思想上的“破冰”,行动上的“突围”,更好地开辟实体经济新天地。二是要强化居安思危。张謇在当时内忧外患的形势下,意识到落后必然挨打、实业才能救国,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经营理念,提倡实干兴邦,造福乡梓。助推实体经济发展,就要面对国内外形势,尤其是面对国外对我国高科技企业打压,不断增强居安思危意识,围绕若干关键项目、基础研究项目展开攻关。企业在解决“卡脖子”难题方面要积极行动、主动作为,龙头企业尤其要发挥“带头大哥”作用,努力在构建自主可控产业体系上实现新的突破。三是要不断求真务实。要深入基层学真经、摸真情、谋真招,对遇到的难点、热点问题,要不等不靠,积极主动地研究解决,对事关根本和长远性建设的重点工作,要紧紧抓住不放。以昂扬的精神状态,用铁的肩膀担负起人民赋予的职责,真正在求真务实中抓落实,抓成效。 2. 积极弘扬企业家精神。长期以来,通州的企业家坚持以张謇为榜样,始终与通州的发展相伴而行,致力传承发扬企业家精神,切实肩负起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的重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湖中奋勇搏击、奋力争先,闯出了敢为人先的新路,书写了创新创业的华章。一是要始终坚持统筹发展。张謇所办的实业、工厂之间都有关联,相互配套,资源整合,循环利用,一产二产有机结合,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可谓循环经济的缩影。张謇的大视野大格局与总书记倡导的“经济社会全面高质量发展,应以供给侧改革为主线,以国内循环为主体,促进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新格局新理念”是相通的。通州在遭受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下,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国内贸易,乃至出口贸易,都能逆势而上,许多指标都实现了正增长,正是弘扬张謇实业救国精神,落实总书记全面高质量发展新理念的具体体现和结果,对此我们应该持续发扬光大。二是要不断增强爱国情怀。张謇身上,鲜明地体现出传统知识分子浓郁的家国情怀、强烈的社会责任,体现了近代优秀民营企业家富有远见、坚韧不拔的精神。当前,国内外环境复杂多变,我们更加需要大力传承弘扬张謇精神,努力把通州实体经济发展得更好、更有竞争力。要以张謇为“镜子”,常怀赤子之心,时刻将国家装在心中、责任担在肩上。积极引导、教育我们的企业家增强家国情怀、担当社会责任,对国家、对民族怀有崇高使命感和强烈责任感。三是要不遗余力开拓创新。在企业家精神的诸多特质中,“创新”的作用和影响尤为重大。张謇一生创办了二十多个“中国第一”,在创新的路上他从不停下脚步。我们传承弘扬张謇精神,无论是在激烈的市场和行业竞争中站稳脚跟,还是实现自身稳健发展、基业长青,都需要不安于现状、不满足于守成,都需要不断创造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占领新市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做大,做强实体经济,重中之重就是要不遗余力地保护和推动创新,进一步提振信心,力促实体经济再上新台阶。 3. 脚踏实地放胆实干。张謇一生以实业为事业主体,他靠着脚踏实地的实干将南通建设成为“中国近代第一城”,推动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进程。我们要把传承弘扬张謇精神落实到行动上来。采取切实可行的举措,放胆实干,努力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强大支撑。一是推动产业高质量。不断丰富政策“工具箱”,强化各部门政策统筹协调。把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龙头企业为引领、骨干企业为支撑、产业链条为纽带、产业板块为依托,全力打造产业地标,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及零部件、智能装备等产业。同时,完善高企培育机制,实施科技企业“小升高”培育计划,进一步完善企业初创、成长、发展等不同阶段的政策支持体系。二是创新理念谋项目。把握国家和省重大战略部署,抓住产业梯度转移机遇,围绕5G商用、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技术改造、设备更新等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领域,把“向上争”、“向内挖”、“向外引”有机结合起来,谋划推进一批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的重大项目。突出抓好省市重大项目、产业项目,不断拓展通州高质量发展的新空间、新动能。三是全力以赴扩投资。加大惠企政策宣传,引导企业实施工艺革新、装备升级,鼓励企业推进关键环节、关键工序改造和升级换代,围绕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环节,加大投入,加快智能车间建设,提升全区实体经济能级。适时修订完善惠企政策条款,精简申报流程,加快审批发放,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助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