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提案提出者: 顾拥军 建议/提案号: 10
标题: 关于加强特殊教育康复类人才培养的建议
建议/提案内容: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办好特殊教育”,这为我国特殊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对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残联作为残疾人的群体组织,近年来通过各种残疾儿童康复项目减轻残疾儿童的障碍限制,改善特殊儿童的身心功能,提高了他们的身心发展能力,也给儿童家庭带来希望和信心。但特殊儿童的康复道路仍然充满艰辛,特殊儿童成长的社会环境和专业支持还需要加强。
  据江苏省残疾人基础信息管理系统显示,通州区目前0-14岁在册残疾儿童数量为589人,持证儿童337人。随着国家“二胎”政策的放开,近几年儿童出生率有所增加,残疾儿童数量也随之不断增多,大部分残疾儿童都存在康复需求。目前通州区范围内有两家从事特殊儿童教育和康复的机构:一是特殊教育学校(主要面向7周岁以上的智力和听力残疾儿童)。二是由区残联主办的残疾儿童康复中心(主要面向0-14周岁残疾儿童)。这两家机构都对本区户籍残疾儿童实施免费入学政策,特殊教育学校以教文化课为主,而残联康复中心则主要以康复为主。两家机构实现了互连互通,康复良好的儿童到达入学年龄即可前往特殊学校上学,有的儿童同时在两边进行康复和学习。截止2019年10月,全区共有230名残疾儿童进行康复训练,其中95名在区残联康复中心,其他儿童在区外的康复机构。
  目前,我区只有残联儿童康复中心一家机构从事康复训练工作,中心现有康复师14名,各类残疾儿童95名,每个康复师基本都处于满负荷工作状态,而残疾儿童的数量每年都在递增,机构目前的人员已无法完全满足日益增长的康复需求。加上不同类别、不同的残疾程度对康复训练治疗师的整体素质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项工作既需要有爱心,又非常辛苦,还需要具备全面的康复知识,这样的人才目前在本区比较缺乏,而因单位人员的额度限制,中心暂时还不能再扩编人员,导致部分残疾儿童只能选择去区外的民办康复机构进行训练,训练费用较高,家庭负担较重。
  为此,对康复类人才培养提出如下建议:
  1、采取相应措施为残疾儿童创造良好的社会接纳氛围。残疾儿童是社会不能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不能因为他们特殊而放弃责任,而应该对这些特殊儿童加以关爱和保护,确保每一位特殊儿童都能得到适合的康复和教育。建议可在部分幼儿园和小学先行建立小型的融合教室或培智教室专门用于接收部分经过康复训练达到入学年龄的残疾儿童,给这些孩子创造与普通儿童接触的机会和环境,或者可在某些学校选择个别班级作为特殊儿童教育的试点,并为此引进专业的康复人员以帮助这些孩子更好地融入社会。
  2、抓紧康复人才建设和培养。政府有关部门要考虑目前残疾儿童数量多、需求大的现实情况,适当放宽从事康复训练的机构人员的编制等限制,让机构能有机会引进更多优秀的康复类人才;教育系统可考虑对区内的幼儿园和小学教师适时举办针对残疾儿童的培训讲座,邀请康复专家来授课,亦可选取部分老师前往优秀的康复类机构进行学习,为他们所在学校能接收残疾儿童打下良好基础;卫生部门可以考虑将物理性康复训练科室的建设纳入本区卫生医疗机构的规划,特别是人民医院和中医院应该重视康复科室的建设,让特殊儿童能就近接受专业的康复医疗。
  3、将康复训练人才纳入相应职称评定范围,提高相关待遇。人社部门要考虑将具备相关专业证书的康复人才纳入人社部专业技术职称评定范围,凡有教师证的人员可以考虑纳入教育系统职称评聘体系。建议从事特殊儿童康复类的人才基本工资待遇可以参照国家对盲、聋哑学校教职工的相关规定,给予基础工资和职务工资或岗位工资总和一定比例的特殊津贴,这样才能避免人才的流失,为我区的特殊儿童康复行业奠定扎实的基础。

承办单位: 主办: 教体局 协办: 残联、卫健委、人社局
答复日期: 2020-06-28
答复内容:

顾拥军委员:

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关注和支持。经与区残联、卫健委、人社局会商,现就你的建议答复如下:

1.关于“采取相应措施为残疾儿童创造良好的社会接纳氛围”问题。

我区从2018年以来,已经斥资近400万元,在每一个镇、街建立了资源教室,到2019年底,我区已经建设资源教室37个,基本覆盖了所有的街道乡镇的小学和幼儿园。而且每一个资源教室都配备了适合各类残疾儿童学习的辅助工具,每个学校都成立了校长为组长的融合教育管理团队,到今年年底前,将实现各建制镇学前、小学、初中资源教室全覆盖,为残疾适龄学生入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我区除了特教学校外,还有在韬奋小学、唐洪小学设有特教班,来满足残疾儿童家长就近入学。

2.关于“抓紧康复人才建设和培养”问题。

一是加强医疗机构康复科室建设。针对通州百姓不同的康复需求,“以百姓所需”为导向,合理布局医疗卫生资源,满足百姓不同层次需求。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做好区人民医院康复科、区中医院中医理疗特色建设,加快推动全区其他二级医疗机构康复科建设、基层医疗机构康复治疗室建设,配备相应的康复技能人员,让有需求的特殊儿童就近接受专业的康复治疗。二是加大康复技能人才引培力度。在编制年度卫技人员公开招聘计划时,安排一定的计划,用于招聘康复治疗学和康复治疗技术等专业的人才。通过实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方式,安排中医学、针灸推拿专业计划,用于招录通州籍应届高中毕业生,加快我区康复人才梯度建设。三是整合资源提升康复服务质效。依托基层医疗机构现有的专业技术力量,利用一些闲置医疗用房,推动护理院建设,促进转型发展。加快康复专业人才培养,支持鼓励现有医务人员通过继续教育吸收、更新、补充康复医学知识,持康复治疗师证上岗,让更多的有康复需求的特殊儿童接受优质的康复服务。

近两年,我区每一年都在教育培训经费中开辟专项,对建有融合教室的学校的部分师资进行轮训,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2018年我们到苏南学校、2019年到浙江萧山进行培训,实地体验苏南和融合教育发达地区的经验。同时教体局要求建有资源教室的学校必须安排一名专兼职老师负责特殊需要学生的学习和指导。至于建议中提出要定期邀请康复专家来授课和选择优秀教师派往康复机构学习,今后我们将要求区教师发展中心来具体对接并实施。同时,教体局将加大康复类人才的配备,以更多形式更多办法加强对普通资源教师康复能力的培养,不断适应特殊儿童的康复需求,提高家长满意度。

3. 关于“将康复训练人才纳入相应职称评定范围,提高相关待遇”问题。

由于专业技术职称的政策都是由省级人社部门来制定的,县级人社部门无权出台相关政策,对你所提出的问题我们立即向市人社局反映,积极争取。

专此答复,如有不妥,敬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