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提案提出者: | 韩小国 | 建议/提案号: | 85 | |
标题: | 关于抢抓新赛道塑造新动能,助推科技创新人才集聚的建议 | |||
建议/提案内容: | 近年来,我区坚持人才强区战略不动摇,连续举办高端产业与高层次人才项目合作洽谈会19届,累计引进928名人才、347个项目在通州落地转化,助力通州成为产业创新的新高地。与此同时,我区在科技创新人才的引留,高端人才集聚环境,高新技术研发能力,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仍存短板和不足,科技创新人才已成为通州发展的重要瓶颈。 |
|||
承办单位: | 主办: | 科技局 | 协办: | 人社局、高新区、组织部 |
答复日期: | 2024-05-20 | |||
答复内容: | 韩小国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抢抓新赛道塑造新动能,助推科技创新人才集聚的建议”收悉。您在深入调研基础上提出的关于助推科技创新人才集聚的建议,对于强化科技人才支撑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经会同组织部、人社局、高新区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科技人才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强政策引导,推动科技创新人才集聚 一是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制定《通州区推动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从产学研协同创新、技术成果转移转化等20个方面予以奖补。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科创项目引育的实施办法(试行)》,将科创项目招引作为重点,新增了对科创项目落地认定、平台载体储备、股权基金投资、金融贷款支撑等全流程配套支持内容。2023年全区使用科技创新专项奖补资金1456.46万元,提高财政资金涉企兑现时效。 二是加强人才工作推进。近年来,我区以人才政策升级、招才引智活动、人才计划申报为工作着力点,全过程引进培养用好人才。制定人才新政3.0版,针对顶尖人才、创新创业人才、青年人才、本土人才强化分类施策,提供量身定制支持。举办第十九届高端产业与高层次人才项目合作洽谈会,组织“科技镇长团杯”创新创业大赛、“十链百校千企”招才引智等系列活动。目前,全区共资助区级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项目372个,资助额近4亿元。 三是强化人才补贴政策。对企业全职引进具全日制普通高校大专毕业生及以上首次到我区企业就业或自主创业,三年内给予最高每月500元—5000元综合津贴;对企业全职引进紧缺型技师及“双一流”高校的全日制本科毕业生、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以上任职资格、高级技师、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学位的最高给予25万元的购房补贴;对企业新引进的其他普通高校大专以上毕业生,在我区购买新车的,给予最高4万元购车补贴;培养本土人才补贴,企业委派研发人员出国研修学习并获得硕士以上学位的,一年内给予人才1000元/月补贴。 (二)聚焦产业升级,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积极开展产学研精准对接活动。2023年共举办或参与了通州-合肥科技招商对接会、南通-郑州地区产学研对接洽谈会、华东理工、大连理工校企对接会等各类产学研活动23次,组织200多家企业与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华东理工、吉林大学等多个地区的高校科研院所的高层次人才进行了有效对接。全年新增产学研合作项目162项,合同金额达7806万元。加速人才资源集聚,截至2023年底,我区外国高端人才(A类)来华工作数量现有持证人数32人,同比净增12人。持续强化高层次科技招商,增强科技创新“源头活水”,2023年我区认定科创项目143个。 (三)聚焦发展动能,助推成果转化质效提升 一是推进技术服务水平。技术产权交易市场通州工作站顺利通过省科技资源统筹服务中心、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的现场考察,我区成为南通唯一一家设立工作站的县市区。二是争取上级项目支持。2023年华存电子李庭育团队获批省“双创人才”创新团队,海星电子获得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三是推进企业研发机构建设。2023年获批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6家,总数达181家;获批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家,总数达84家,位列南通第一;探索企业创新联合体建设,积极指导恒科新材料与江海电容器两家企业分别牵头建设创新联合体,恒科新材料获得市级创新联合体认定。 (四)推进重点平台,招才招商同部署同落实 高新区进一步加强科技人才推进。充分利用国家、省、市、区人才工程,构建阶梯式人才成长体系,为企业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坚实人才支撑和顶尖智力保障。有效申报国家“启明计划”项目16个;成功入选省双创人才9人,其中团队项目2个、个人项目3个,争取扶持资金1040万元,入选数创近年来历史新高;5个项目入选市“江海英才计划”,争取扶持资金650万元,17个项目入选区“510英才计划”,争取扶持资金1930万元。鸿图压铸获2023江苏省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优胜团队奖。组织人才参加第二届市江海英才创新创业大赛,江苏磁擎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大型高温超导风力发电机产品模块化设计与制造”项目荣获二等奖。濠汉信息入选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沃太能源、华存电子2家人才企业入选省潜在独角兽;深蓝航天、华存电子2家人才企业入选省瞪羚企业。人才双招双引有成效。紧盯“一主一新一智”产业布局,将招才与招商同部署、同推进、同落实,不断加大产业领军型、创新引领型人才招引力度。去年高新区先后组织了科技人才发展环境推介会、“微电高‘芯’、智创江海”微电子技术创新成果南通高峰发布会、高新区集成电路产业专题对接大会、江海风云赛等。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将积极策应长江口跨区域产业科技创新协同发展,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优化政策环境、创新工作方法,构建“政策、平台、服务”驱动模式,为建设产业创新高地提供科技人才支撑。 (一)坚持产业培育与科技创新双轮驱动。一是加大科创人才项目引育力度,强化部门协同,进一步健全科创项目引育、人才及知识产权支撑、项目管理和服务等制度,加快推动更多的科创人才“双赢”项目落地。2024年着力引进科技含量高、产出效益好的创新型企业,确保全年招引科创项目200个以上。二是加强政产学研对接,围绕已经征集到企业70余项技术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产学研精准对接活动,缩短 “产业”与 “技术”的对接“距离”,发挥高校科技人才作用,提升企业与高校的产学研合作效率。三是加快推进“外专”工作,建立B类中符合六倍工资等条件的人员信息库,对接相关板块指导做好证件B证转A证工作,帮助协调解决实际困难,鼓励企业通过开展国际合作项目挖掘海外人才,持续推动外国高端人才来华工作。2024年力争引进外国高端人才(A类)45人以上。四是强化研发机构建设,积极引导企业建设高水平自主研发机构,充分发挥人才创新的重要作用,鼓励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等进行产学研一体化建设,深化技术攻关、技术服务、成果转化等领域的协同创新。全力推进上海交大南通先进技术研究院落地,加快推动东北大学真空系统研究院的洽谈;加快允沃能源科学研究院、恒力纤维研究院、鸿劲金属合金研究院的建设;推进山口精工、国轩高科、利元亨等公司做好企业重点实验平台工作。 (二)完善科技人才支撑体系建设。一是强化政策系统设计。制定人才新政3.0版配套实施细则,明细人才政策兑现路径。优化区“510英才计划”评审机制,推动人才项目即到即评,即评即奖,为研发成果尽快落地提供便利。整合人才学会、在通创新创业人才、科技镇长团等资源,搭建会员、团员与重点科技企业联系对接的桥梁,激发“智囊团”以才引才动能。二是强化人才项目集聚。围绕重点产业链“双创”人才需求清单,组织赴人才集聚城市,精准对接人才,进一步拓展 “十链百校千企”招才引智活动内涵。充分借势西安、上海“创新港”人才、技术、创投等优质创业资源,举办人才项目路演活动,弥补区域创新资源短板。做深做精“高洽会”“创新创业大赛”等引才品牌,靶向对接核心技术强、产业匹配优的高端人才项目,更好吸引各方英才来通创新创业。三是强化人才服务供给。实施省、市、区人才引进计划叠加政策,“一对一”提供项目申报辅导,加强创新创业类、高技能类、数字经济类等项目招引培育。加大人才政策宣传力度,定期发布人才政策申报月历,举办企业人才专员培训班,解读人才政策申报流程,提升政策知晓率。 (三)加强高新区引才育才留才。一是在引才方向上,提升精准度。依托人才科创集团、人才学会、人才中介等多种渠道,进一步发挥企业引才的主体作用,重点引进全职类的产业领军型和创新引领型人才。依托科创飞地,筹划和组织人才路演活动,精心举办第四届南通高新区江海风云赛,对接一批高层次人才、储备一批优质人才项目。二是在育才措施上,提升实效性。积极引导创新创业载体平台多元化投入、企业化运作、专业化发展,强化江海智汇园、圆梦谷支撑作用,深入推进集成电路零部件产业园、光电产业园二期建设,不断完善聚丰、聚恒等载体配套功能。围绕产业关键技术瓶颈及产业共性技术难题,推动组建关键核心技术人才攻关联合体,鼓励企业联合高校和研究院针对性地培养高级技能人才。三是在留才生态上,提升归属感。落实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积极从优秀人才中推荐先进模范人物、参选“两代表一委员”。对重点人才、顶尖人才定制“一卡通”服务,定期组织人才座谈、项目申报、创业辅导、金融对接等活动,为人才提供互动共享平台。 感谢您对科技创新人才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南通市通州区科学技术局 2024年5月2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