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提案提出者: 任卫兵 建议/提案号: 37
标题: 关于全面提升农村小学教育质量的建议
建议/提案内容:

乡村小规模学校(以下简称村小)是区域教育体系的“神经末梢”,是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的“最后一公里”。推动村小教育质量提升,既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助力乡村教育振兴的应有之义。以2022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获奖项目《找优势促成功强自信——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学质量提升的十五年探索》为标志,各地在提升村小教育质量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以南通本土为例,如皋、如东等地也涌现出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乡村样板学校。反观我们通州,一些有着悠久历史的村小却面临着生源严重缩减、质量明显滑坡的趋势,这与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宏观背景是相违背的,也是摆在全体通州人民,尤其是通州教育人面前的一道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为全面提升通州村小的教育质量,必须破旧革新、统筹谋划,以高度的责任心与使命感来进行长线探索、创新实践。为此,特提出以下建议:
  建议一:“教师是促进村小教育质量提升的第一生产力。”为增强村小的师资力量,可由区域内的市级名师工作室以组团的形式到村小定期或长期帮教。同时,也可邀请原先从村小走出去的成熟的名优教师反哺学校。改变以往那种被动加入某教育集团但因内部动力不足仍被边缘化的局面,通过主动“换血”、积极“造血”,从根本上激发村小教师的创新活力。
  建议二:“课程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关键要素。”通州村小要在教育质量上明显提升,需要在课程建设方面发挥好在地资源优势。村小内嵌于乡土社会,与乡村自然、社会、文化、历史、生活、劳动等紧密相连,可以将自然环境、劳动与文化资源进行课程化。这些课程资源源自村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生的经验有着天然的联系,将这些资源引入教学实践,建立起科学世界与经验世界的有机联系,帮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同时,可以精选区域内名优教师团队所开发的优质课程资源,结合学情、校情进行适度地优化与调整,最大限度地提高课程实施的效度与水平。
  建议三:“环境是实现教育变革的适宜温床。”通州村小与城区学校相比,面临的激烈竞争较少,城乡社会对村小的教育质量期望也相对较低,相应的村小教育变革承受的外部压力也会较少,学校进行教学创新的空间无形中也就变大了,这也就为村小教师创造了非常宽松的教育环境,更益于教师安静、从容地进行教学实验、教学创新。除村小客观存在的内部环境优势外,教育主管部门及其他部门也要尽量为村小营造清爽的外部环境,要减少不必要的检查、督导等影响村小正常工作的情况,让村小能真正成为教育思想和行为变革的实验室。
  建议四:“机制是促进学校质量提升的催化剂。”借鉴乡村小规模学校质量提升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成果,努力在通州村小构建起“明方向、挖资源、育能力、正反馈、促成功”的自信生成机制。“明方向”解决的是村小“发展成什么样的问题”,即明确建设小而优的学校发展目标;“挖资源”“育能力”解决的是村小“如何发展”的问题,即通过名优教师团队发动的故事课程和生活作业等实践,以及师徒结对式、班级捆绑式等学习共同体的建立,提高村小教师的专业再生力;“正反馈”“促成功”解决的是村小“发展自信”的问题,即通过正向评价、增值评价等手段,提高村小教师和学生的效能感、获得感,强化村小师生的成功体验,恒定村小师生追求成功的思维方式和教育习惯。
  建议五:“党派联系是扩大学校影响的助推器。”发挥民主党派联系广、资源多的优势,主动与通州村小建立长期的定点合作关系。通过开展“春雨行动 牵手送教”等活动,帮助村小教师进一步更新教育理念,优化教育行为;通过组织“彩虹行动?西部支教”等活动,帮助村小教师“走出去”,扩大他们的辐射力、影响力。

承办单位: 主办: 教体局 协办: 统战部
答复日期: 2024-06-06
答复内容:

任卫兵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全面提升农村小学教育质量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经商区委统战部,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全区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高质量发展,先后出台《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推动通州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为造就一批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推动全区教育高质量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推进区域城乡教育一体化均衡发展,需要持续关注和大力保障乡村小规模学校的高质量发展。促进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是促进教育公平、推进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客观需求。推动村小教育质量提升,是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任务。为全面提升通州村小的教育质量,使其早日成为“小而优”“小而特”“小而强”“小而美”的学校,我们将以高度的责任心与使命感来进行长线探索、创新实践。下一阶段我们将在以下五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实施乡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大力培育青年教师。建立以区为主、区域调剂、动态调整的教职工编制管理机制,根据在校学生人数合理核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对于小规模学校,按照生师比与班师比相结合的方式核定编制。结合全区教师队伍学段学科结构性缺编的实际,我们将主动会同编制、人社、财政等部门,将空余编制和新招聘教师岗位优先用于乡村学校,每年安排一定的乡村学校定向师范生培养需求计划,留住一批本土生源的乡村小学师资。充分发挥中小学名师(校长)培养导师团作用,利用市区两级名师工作室(坊)、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等平台,以乡村学校教师为主体成员,定向培养乡村学校的“种子教师”,努力提升乡村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多频次组织“古沙师韵1311”名师(校长)培养对象开展送培送教活动,推进教师在一线培训、一线锻炼、一线提升,让年轻教师不出校门就能观摩到市区两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示范课、展示课。区教师发展中心还将加大对乡村学校教学质量指导,加大学科建设方面的智力支持,通过以赛促优、以研提质,加强对乡村学校教师的教学方式、师生交流、课堂互动等业务能力的训练,不断提高乡村学校教师教育教学的专业化水平。

二、用好本地乡土文化资源,合理开发校本课程。加强中小学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与管理,构建以国家课程为主体、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重要拓展和有益补充的课程体系,增强课程适应性,实现课程全面育人、高质量育人。我们将精选区域内名优教师团队所开发的优质课程资源,结合学情、校情与乡村文化、历史等紧密相连,将自然环境、劳动与文化资源引入教学实践,帮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建立起科学世界与经验世界的有机联系,最大限度地提高课程实施的水平。在合理开发校本课程建设上,将注重服务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引导学生及时了解经济社会和科技方面的新进展、新成果,培养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注重体现综合性、实践性和选择性,丰富载体形式,努力建设数字化课程资源。

三、减轻教师非教学任务,不断优化教育生态。建立涉及中小学校和教师的督查检查评比考核创建事项审批制度,对教育业务性质的资质评定、等级评定、技术考核等以外的事项,相关部门须按程序报区委教育工作委员会批准后,由教育部门统筹协调开展。严禁非教育部门向各类学校强制摊派与学校教育教学无关的工作,严禁通过学校向教师或学生家长下达指令性任务,不得随意让学校停课出人出场地举办有关活动。严格把关涉及中小学教师的非教育教学方面培训,除有关部门依法依规开展的培训外,能取消的一律取消,能合并的坚决合并。精简考核的内容和程序,注重从学校常规工作中检查工作实绩,对台帐资料不作硬性规定,切实减少数据表册、工作方案、总结材料等迎查资料,切实减少对中小学校和教师不必要的干扰,为乡村教师安心、静心、舒心从教创造良好的环境。

四、健全小规模学校发展评价机制,激发教师内生动力。对于必须保留的乡村学校,努力在“办好”上下功夫。我们将全面摸清乡村小规模学校底数,逐一分析学校实际情况,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聚焦硬件设施建设、校园文化打造等方面,努力做到“一校一案”。以五窑小学和亭西小学为试点,全面推进小规模学校特色化建设,确保两年内基本实现校园环境“小而美”、设施设备“精而全”目标。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把到薄弱学校工作作为培养锻炼校长教师的重要平台,与教师职业发展进行全过程、全方位有机衔接。切实关爱教师,帮助教师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促进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通过名优教师团队发动的故事课程和生活作业等实践,以及师徒结对式、班级捆绑式等学习共同体的建立,提高乡村小学教师的专业再生力,从根本上激发乡村教师的创新活力与课堂教学能力。在拓宽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岗位晋升、工资福利等方面,综合考虑城乡学校之间和学科之间的均衡,继续向一线优秀教师、乡村教师倾斜,激发乡村教师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让乡村教师能够扎根基层、安教乐教。

五、紧密融合统战力量,提高教育辐射作用。充分发挥民主党派联系广、资源多的优势,与乡村学校建立长期的定点合作关系。组织开展“春雨行动·牵手送教”等活动,帮助乡村学校教师进一步更新教育理念,优化教育行为;组织开展“彩虹行动·西部支教”等活动,帮助乡村学校教师“走出去”,扩大他们的辐射力、影响力。进一步落实协商民主制度,加强与各民主党派的主动沟通和交流,提高决策咨询的科学化水平,将更多更好的意见建议转化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举措。

感谢您对我区教育事业发展的关心与支持!

南通市通州区教育体育局

2024年6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