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提案提出者: | 崔巍 | 建议/提案号: | 6 | |
标题: | 关于抢抓氢能新赛道,塑造产业新优势的建议 | |||
建议/提案内容: | 氢能作为一种应用场景广泛,来源形式多样,绿色高效低碳的二次清洁能源,越来越受世界各国的重视。发展氢能产业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助推新能源革命、有效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路径。 |
|||
承办单位: | 主办: | 发改委 | 协办: | 科学技术局、商务局、生态环境局 |
答复日期: | 2024-06-28 | |||
答复内容: | 崔巍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抢抓氢能新赛道,塑造产业新优势的建议》已收悉,十分感谢您对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关心与支持,针对您提出的问题和建议,我委高度重视,现答复如下: 能源体系清洁低碳化是全球趋势,也是中国能源体系的发展目标,来源广泛、清洁高效的二次能源氢能,以其储量丰富、来源广泛、热值高、导热性强、燃烧性好、清洁环保等特点在新能源产业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是改善国家能源体系,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良好路径之一。 一、通州区氢能产业现状 南通市是江苏省涉足氢能产业较早、产业集聚度较高、产业链相对完善的地区之一,并成功加入上海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如皋、如东等周边县市先手布局,如皋市规划建设有“如皋氢能产业园”,已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授予“氢经济示范城市”;如东县积极在上游加氢、制氢环节进行产业布局,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绿氢生产基地和氢能装备制造基地。 当前,我区正在努力抓住机遇,加快集聚发展氢能等新兴产业,积极拓展氢能赛道。2022年,南通高新区新一轮规划环评通过省厅组织的评审并取得批复,2023年,东社、平潮、刘桥、金沙、川姜、十总等6镇街的规划环评通过评审,镇级工业集中区规划环评全覆盖的推进为后续各个板块氢能产业项目落地提供了前置条件保障。 二、存在问题 虽然通州正积极谋划发展氢能产业,但与周边先进发达地区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问题有: (一)战略规划滞后,政策体系尚不健全。与先进地区将氢能纳入地区能源体系、形成专项战略规划相比,我区氢能产业仍在起步阶段徘徊,战略定位尚未明晰,政策体系还需完善,产业发展路径有待探索,同时,针对氢能产业链“制、储、输、用”等具体领域的规划体系建设相对滞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地区氢能产业的大规模发展。 (二)产业链条单薄,应用融合存在不足。氢能产业既能有效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又能催生新产业链,与我区八大产业链中的储能、光伏、半导体、智能装备紧密相关,同时,其下游应用端涵盖交通、发电、建筑等多个领域,市场空间充裕,但迄今为止,我区氢能产业起步迟缓,未能将现有产业与氢能产业有效衔接。 (三)科创资源短缺,技术突破相对困难。近年来,我区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光伏、储能等领域势头强劲,但在氢能“制、储、运、用、研”全链条的关键环节,仍缺乏科研团队和精尖企业,没有技术研发和应用经验的有效支撑,没有专注于关联技术和探索推广的专业人才,短期内在氢能领域获得技术突破和研发创新的难度极高。 三、通州区氢能发展路径 未来十年是我国氢能产业发展的关键期,加速布局氢能产业新赛道,打造氢能产业发展新生态,对于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推动我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意义重大。 (一)重视氢能产业,完善政策体系。提高对氢能产业发展的认识,抓住能源革命机遇,统筹谋划,长远布局。将氢能产业纳入我区十五五规划,结合我区发展现状和工业优势,找准战略定位,明确发展目标。成立工作专班,强化统筹协调,细化对氢能产业链“制、储、输、用”等专项领域的研究,扎实推进项目规划、建设运行和试点示范工作。强化政策引领,探索出台促进氢能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打通产业链上下游,助力氢能产业技术创新,加速氢能项目孵化培育,推进应用场景开放拓展。优化管理机制,精简审批流程,破除氢能项目在选址、立项、审批、运营等方面的制度瓶颈,在符合相关规范和安全条件的前提下,适度精简用地预审、规划选址、风险评估等前期手续。做好资金扶持,建立氢能产业项目推介平台,设立相应投资引导基金,吸引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我区氢能产业投资建设。 (二)完善产业布局,拓展多元应用。依托长三角良好的制氢基础和应用市场的发展优势,着眼我区氢能发展战略,研判产业发展需求,串联现有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园和异质结产业园,加快完善氢能产业链建设布局。促进氢能与区内强势产业链深度融合,在光储融合的基础上,探索培育光储氢充一体化应用模式,加快清洁能源消纳、电力平滑输出,推动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进一步扩大;促进氢能与现有油气储运体系深度耦合,发展参氢和纯氢燃气管道运输,助力氢能储运赛道进一步拓宽;鼓励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领域跨界协同,提高氢能产品和装备本地配套率,围绕多元化生产与多样化应用需求,打造涵盖解决方案、研发生产、应用保障、运营服务等全产业链发展的新型产业。在形成我区氢能特色氢能产业的基础上,积极释放产能,做大市场规模,形成集聚效应,加强产业联动发展,打造长三角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氢能产业制造集群。 (三)强化项目招引,激发科创活力。大力招商引资,利用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契机和国际产业转移趋势,针对性引进有氢能产业布局意向的龙头骨干企业,支持氢能产业链企业总部机构或研发中心等功能性总部落户我区,鼓励科研院所建立孵化机构,推进配套服务产业链以及创新型企业落户。瞄准氢能行业标准制高点,鼓励企业参与氢能行业各项标准制定工作,提高企业竞争力和话语权。同时,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科研机构“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多层次、专业化的氢能人才梯队建设,形成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稳定的氢能产业人才队伍。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建设国家、省级科技研发平台,为自主创新鼓实劲。强化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企业科学研判产业发展动向,集中优势力量突破氢能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提升氢能装备制造能力,推动我区氢能源产业持续创新发展。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我区氢能产业发展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并恳请您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我们的工作。 南通市通州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4年6月2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