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提案提出者: | 季琳 | 建议/提案号: | 175 | |
标题: | 关于进一步细化余西古镇保护性开发的建议 | |||
建议/提案内容: | 余西古镇是一座有着1000多年文字记载的历史古镇,基于煮海为盐而逐步发展形成,素有“龙城”之美誉,隶属于我区二甲镇,是我国蓝印花布的发祥地,先后于2014年2月、2014年11月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和中国传统村落。古镇拥有古建筑数量众多,但市政设施陈旧。2012年8月,区委区政府正式开启对余西古镇的实质性保护工作,累计投入资金2386万元,加强古镇外围基础设施建设。后因南通新机场规划实施,二甲镇全域暂停土地供应、土地流转及项目建设,余西古镇开发保护也因此受到影响。2023年余西传统村落保护修缮项目被纳入区级城建项目库,将保护文化遗产、完善基础设施、提升人居环境作为一盘棋,进行统筹安排,对余西古镇进行保护性建设。 为更好地保护历史真实载体,统筹维护古镇历史环境,合理规划永续利用,二甲镇组织对余东古镇(凤城)与吴江古镇建设开发情况开展调研学习。现结合调研数据及当地做法,建议就余西古镇保护性开发部分细节进一步优化。 一是古镇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对街巷主要立面景观进行严格控制,对沿街的破败或风貌较差建筑进行修复或改造。对于破损严重、倒塌的沿街建筑,根据现有建筑的位置,适当添加竹篱、砖墙等具有传统元素的界面围合,限定出街巷空间,维持现有街巷的曲折多变的线形。在保持传统街巷的名称、线型和空间尺度的基础上,适当恢复传统的街巷地面铺装,并增加与传统风貌相协调的历史路名阐释、路标等交通指示小品,以及路灯、栏杆、休息坐凳等街道家具,形成和谐整体的景观界面。 二是将原有室外街道上的开敞式住家厕所按城市卫生标准改造为公厕,制定卫生保洁制度,专人负责,定期打扫,确保街道干净整洁,提高居民生活质量。规划过程中提前布局三线下地、污水改造等项目,周期性推进开展,逐步提升古街区整体风貌。 三是对河道驳岸设置垂直式木桩护岸,河岸与水面垂直距离小于0.5米,并在河岸两侧外20米设置河道生态保育区,结合滨河步道建设滨河绿化带,形成古镇运盐河水系风貌环线,增加古镇生机。 四是对建筑体量加以控制,要求新建建筑的体量应与原有建筑体量相协调。对于建筑的材质与风格严格要求,选用白粉墙、青砖清水墙、竹节青瓦屋面等材质,采用当地传统样式做法,以白色、灰色、黑色、原木色、青色以及砖红色等与传统风貌相适应的颜色为主,以符合历史古村落建筑体量及其多样性的特征。 五是围绕核心点位龙街,做好整体布局,利用老街贯通特性,将周边特色风景予以连通,同时对周边建筑进行精心策划与包装提升,形成独具特色的风貌街区。 六是突出党建引领,在古街周边利用传统民居打造相关实践基地,探索整合余西古镇资源、项目、基础设施,深入挖掘当地生态、文化、经济、社会综合效益,探索打造成为旅游胜地的新路径。 |
|||
承办单位: | 主办: | 二甲镇 | 协办: | 文广旅局 |
答复日期: | 2024-06-25 | |||
答复内容: | 季琳: 您提出的《关于推进余西古镇文化遗产保护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余西古镇是一座有着1000多年文字记载的历史古镇,古名余庆(庆余),是古通州东南沿海第一个盐埠,也是我国蓝印花布的发祥地,至今依然保存明清、民国时期余西城“中轴对称、城河相拥”的独特设计格局和工字形街道布局,以“工”字形主街为骨架,镇内古迹众多,人文荟萃,具有浓郁的江海地域特色。先后于2014年2月、2014年11月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和中国传统村落。对于贵提案,我镇已在以下三个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 修复改造,有机更新。组织村民代表、退休党员、老干部等群体多次召开古镇保护建设方案研讨会,收集群众意见和建议。2023年结合古镇龙街路面破损及雨污水管网陈旧堵塞现状,按照古镇规划及项目计划实施龙街工字形步行巷修缮改造项目,目前已施工完成。对古镇内包含龙街、南街及北街等在内的工字型步行巷进行修缮改造,在保持传统街巷的名称、线型和空间尺度的基础上,修复路面铺装,更新地下雨污水管网。对于破损严重、倒塌的沿街建筑,在原建筑位置适当添加景墙等具有传统元素的界面围合,维持现有街巷的曲折多变的线形和街巷空间。提升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实现余西古镇的传统保护与有机更新。 解危消险,修旧如旧。制定历史文化名村危旧房屋修缮管理办法,在维持原有传统风貌和统一建筑风格的基础上,由政府邀请历史建筑专家提供房屋修缮方案和全程专业指导,鼓励和引导产权所有者在同一规则下进行自我维修保护。对于建筑的体量、材质与风格严格要求,选用白粉墙、青砖清水墙、竹节青瓦屋面等材质,采用当地传统样式做法,以白色、灰色、黑色、原木色、青色以及砖红色等与传统风貌相适应的颜色为主,以符合历史古村落建筑体量及其多样性的特征。计划通过三年的建筑解危消险工作,消除建筑安全隐患,最大限度保存真实的历史遗存,最大程度延长传统风貌建筑使用寿命,提升居住条件,改善古镇整体环境。 党建引领,整体布局。充分利用朱理治故居等红色资源,打造红色教育实践基地,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营造浓厚爱国主义氛围。结合古镇“中轴对称、城河相拥”的独特设计格局和工字形街道布局,计划实施门楼遗址重建、牌坊节点修缮等项目,结合临近建筑、道路共同打造景观节点,承载其丰富而深刻的余西本土人文内涵及特色历史文化。党建引领,探索整合余西古镇历史文化、红色资源、基础设施,深入挖掘当地生态、文化、经济、社会综合效益,探索打造农旅融合的新路径。 下一步我镇将在保护修缮余西的各类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建设古镇镇区环境,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居民生活,将古镇保护与发展切实有效的结合起来。 南通市通州区二甲镇人民政府 2024年6月2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