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提案提出者: | 民进 | 建议/提案号: | 18 | |
标题: | 关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利用和传承发展的建议 | |||
建议/提案内容: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通州滨江临海,造就了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文化氛围,形成了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区委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方针,领导高度重视,社会各界关注支持,通州非遗的保护工作有序推进,持之以恒,传承利用得到长足发展,取得较好成果。 一、非遗保护利用的基本情况 目前,我区共有区级以上非遗项目28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5项、市级15项、区级7项,涵盖戏剧、舞蹈、美术、医药、民俗、传统技艺等十大门类。有非遗代表性传承人63人,其中省级4人,市级35人、区级24人。全区建有非遗传承基地21处。 (一)非遗保护得到加强。一是加强组织领导,非遗保护机制不断健全。2005年,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正式挂牌,为非遗保护工作提供组织保障。二是强化普查摸底,四级名录体系逐步建立。在深入普查的基础上,一批重要的非遗项目整理出来,项目申报工作成果显著,确认国家、省、市、区四级名录28个,其中市级以上21个。三是推进措施有效,保护传承队伍正在扩大。以保护项目为基础,努力落实配套补贴,以改善、提高其生产条件和生活水平,形成对传承人和传承活动的保护机制。四是宣传交流有为,非遗传播氛围日渐浓厚。利用每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通过宣传橱窗、展示活动、文艺调演等形式进行宣传,得到社会各界关注与支持。在通州电视台展播《南通童子戏》《兴仁裱画》《石港戏剧谜盘》《荷花盘子舞》等专题节目,并在腾讯视频号、抖音等平台播放,还有云课堂《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与实践》《南通木版画》等短视频展播。童子戏作为代表中国的唯一地方剧种,赴韩国参加了亚洲传统艺术节和东洋艺术节,以及东亚西亚面具舞庆典,具有我区地方文化特色的戏剧样式在国际舞台上得到充分展示。 (二)非遗传承面临困难。一是传承人才匮乏。例如“童子戏”属民间童子艺人的独门绝技,往往因人而存。另外由于一些非遗传统手工艺制作费工费力,致使参与者不多,传承人断层。二是保护力量不够。相关部门没有足够的保护经费,非遗保护缺少专业间、行业间、部门间的协调联动机制,难以充分的推广开发和保护利用。三是传播弘扬不足。非遗项目在群众中的认知度不够,社会力量参与不足。经济价值不明显的非遗项目与经济、旅游的结合度不高。四是创新有待加强。一些项目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依然依存于初生发展的年代。一些戏剧、舞蹈都是过去时代的产物,特别是一些项目已经在现代缺乏生产、生活基础。 二、非遗传承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建立“通州非遗展示馆”,让非遗项目更潮更萌更具活力。要让非遗“活起来”,要丰富更多的应用场景,因此创造条件建立“通州非遗展示馆”,是期待已久、迫切需要的项目。按实际情况考虑,该馆可以利用城市展览馆内的有关场所进行改造比较有利。展示内容包括非遗实物、图片、模型、视频、体验坊、生产工序等,建成后成为非遗展示和宣传的集中性综合性实用场所,更好地为保护和传承产生良好价值。展示馆建设要体现崭新办馆理念,要注重科技赋能,整合线上线下资源,赋予非遗技艺、非遗项目、非遗产品更潮、更萌、更时尚的表达方式,全面展现非遗的时代气息和创新活力。要加大项目包装和推广力度,找准传统与现实融合的切入点,组织开展非遗拓展体验、非遗购物、非遗演出一系列活动,还可以开发适合不同消费群体参与的场景和产品,使非遗精品从幕后走向台前,融入现代文化生活,融入通州精神文明建设。 (二)办好“金种子”送艺培训,让非遗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区文化馆(区非遗保护中心)“金种子”送艺培训之“非遗进校园”活动是通州非遗人才专业培训的特色项目,主要课程包括蓝印花布印染技艺、通州民歌、剪纸艺术、荷花盘子舞等十多项,每年培训学生达2000多名。要进一步办好“金种子”培训,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激发广大师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和积极性,打造校园文化特色,为非遗传承和发展培养人才、壮大队伍。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师徒结对、传习帮带机制,培养壮大国家级、省级和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队伍,让更多能工巧匠脱颖而出,确保非遗传承后继有人。 (三)开发“一校一品”实践活动,让非遗传承从“小”唤醒认知认同。非遗传承要倡导“普惠”,在城镇和乡村广大少年儿童中要人人参与,“一校一品”是切实可行的传承实践亮点。通州民歌、板鹞风筝、王家拳、蓝印花布工艺等非遗项目,分别在区实验小学、石港小学、区实验中学、二甲中学等校作为“一校一品”实践活动,坚持年年举办,受到广泛欢迎。但在有的学校只是“一阵风”,搞过一两次以后就不再重视,有的就停了下来。要将学校作为非遗传承的重要基地,各中小学都要选择一项或几项,列为本校实践活动内容,作为素质教育活动之一,融入校本课程,邀请非遗传承人作为“讲师”,以项目作为活动“社团”,每学期安排一两次活动,通过讲座、参观、互动等形式,让孩子们产生兴趣,走近非遗,激发向心力,促进全面发展。“一校一品”非遗活动,要作为办学成果的考评内容,引起教育管理部门的重视,得到家庭、社会方面的配合支持,真正成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成果标志之一。 (四)举办“我们爱非遗”童声专题活动,让优秀传统文化伴随优美旋律飞扬。2023年举办的第十一届“童声里的中国”少儿歌谣创作大赛中,我们欣喜地发现了关于非遗的童谣,其中《我们爱非遗》获评大赛二等奖,在传唱中受到广泛关注。通州是“童声里的中国”品牌发源地,具有许多方面的优势,有利于更好地宣传非遗保护从少年儿童抓起。倡议举办“我们爱非遗”童谣创作征集活动。从“宣传—感悟—创作—传唱”四个环节,发动通州非遗新童谣创作,根据非遗传承发展的创新形态,童谣创作的成果,还可以制成各种形态的传播珍品,成为闪光的珍珠,让一首首非遗童谣发挥多种功能。一要让“非遗+文创”“非遗+旅游”“非遗+教育”等产业风生水起,让新童谣为强化产业延伸和品牌打造发挥作用。二要为打造新业态、延伸非遗产业链、提升非遗价值链,推动非遗衍生品的品质提升、品牌培育和市场拓展,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实现与文旅、美食等深度融合。三要为拓展新领域,与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等结合起来,在景区、商业街区、乡村民宿示范点的非遗体验区、非遗工坊、老字号店铺,唤醒“沉睡的遗产”,为提升非遗项目的可见度、辨识度与影响力产生良好价值。 |
|||
承办单位: | 主办: | 文广旅局 | 协办: | 教体局、宣传部、文联 |
答复日期: | 2024-06-17 | |||
答复内容: | 民进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利用和传承发展的建议收悉,自收到该提案后,我局作为主办单位,高度重视,及时与区委宣传部、区教体局、区文联进行了沟通,现答复如下: 通州位于江海之滨,属南北交汇之地,她的历史最早起源于唐末,受长江良渚文化的影响,古往今来,人文荟萃,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深厚的积淀。其中,民间工艺以刘桥、五接镇的哨口板鹞风筝、二甲镇的蓝印花布为代表;传统美术有兴仁镇的木刻版画;传统戏剧有流传于我区中西部的童子戏;民间舞蹈以宗教祭祀仪式嬗变而成的《抬判》和《荷花盘子舞》为主,还有通州的传统食品,如西亭脆饼、正场薰糕、石港腐乳等等。 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5年8月,通州正式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心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切实做好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目前,全区共有21个项目被确定为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中“童子戏”正式列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荷花盘子舞”、“抬判”、“通州民歌”、“西亭脆饼制作技艺”、“石港腐乳酿制技艺”以及“石港窨糕制作技艺”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另外我区共有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63名,市级非遗传承基地21处。通州的非遗保护事业在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在社会各界的关注支持下,各项工作有序推进,扎实开展。 民进委员们的提案是在我区非遗保护中心的配合下调研而来,因此有理有据,提出的非遗传承面临的困难以及非遗创新发展的建议正是我们想鼓与呼的,关键是如何把这些建议真正落到实处,这需要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与社会各界的关注支持,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开展工作: 一是加大经费保障。积极向国家、省、市争取扶持资金,保障非遗传承发展,把非遗保护事业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且用于非遗保护的财政拨款应该随着财政收入增长而逐年增加。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对重点建设项目加以扶持,为宣传传播、展览展示、人才培养等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吸引社会资源和民间资本进入,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激发其参与非遗保护和产业开发的积极性。 二是筹建非遗展示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文化的根脉,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像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兴建非遗展示馆正是展示本地区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窗口,能让观众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民族自豪感和文化的浸润,我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2009年结集而成的《通州区非遗资料汇编》就收录了近300个非遗项目,通州馆的展陈内容将非常具有可看性,我们可以通过图片、文字、多媒体、实物道具、微缩场景、全息影像等形式,科技赋能生动展示我区“非遗”家底,并组织开展非遗购物、非遗体验、非遗演出等一系列活动,让非遗项目真正地活起来,吸引更多的群众走进非遗展示馆。 三是开发“一校一品”课程。近年来我们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激发广大师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和积极性,进一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2014年以来,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300余次。在通州中专设立传承基地,邀请非遗传承人开设“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剪纸艺术”“通州民歌”“荷花盘子舞”等课程,年培训学生达2000名以上;接下来我们将与区教体局深入开展合作,积极推广“一校一品”实践活动,鼓励各中小学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资源优势,选择适合的非遗项目开设课程与传承实践,让孩子们更深入地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与宝贵价值;并将“一校一品”非遗活动纳入办学成果的考核内容,以期引起学校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参与,同时引导家长的关注与支持。 四是加强非遗推广传播。我区的文化宣传部门力争将非遗“活态”保护利用和传承发展纳入全区宣传报道要点,着重报道非遗保护利用和传承发展的经验做法,并充分利用好通州融媒体中心下属通州日报、通州电视台、通州电台、通州APP等媒体平台扩大宣传,在全区营造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浓厚氛围。另外通州是“童声里的中国”品牌发源地,已立足江苏,面向全国举办了11届少儿歌谣创作推广活动,吸引了全国亿万少年儿童的积极参与,一批批优秀歌谣在新时代少年儿童中间传唱,接下来可以组织“我们爱非遗”少儿歌谣创作比赛,激发少年儿童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并组织拍摄《童眼里的传统文化》,以儿童的视角展示通州的非遗魅力,并通过各种新媒体广泛传播,引导通州的少年儿童更加热爱家乡的优秀传统文化。 南通市通州区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2024年6月1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