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提案提出者: 文体委 建议/提案号: 118
标题: 关于推进余西古镇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建议
建议/提案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中国式现代化通州新实践中加快文化强区建设,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坚定文化自信,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需要加大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力度,更好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位于通州区二甲镇的余西古镇是一座有着1000多年文字记载的历史古镇,是通州盐业文化、古镇文化、红色文化等人文景观较为集中的古镇之一,也是国家级非遗——蓝印花布的重要产地之一。因此,推进余西古镇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对于文化强区建设,开创“强富美高”新通州现代化的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余西古镇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现状

余西古镇历史镇区占地面积28.2公顷,中国传统建筑“中轴对称、城河相拥”的独特设计格局和工字型街道布局保留完好。古镇内拥有传统历史建筑近60处,其中南通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两处,一般不可移动文物三处,传统风貌建筑近50处,传统文化深厚,物质文化遗产丰富。2014年3月,被住建部和国家文物局评为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同年11月被住建部评为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2016年,省政府公布实施了《南通市二甲镇余西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

2012年8月,区委区政府正式开启对余西古镇的实质性保护工作,并成立了余西古镇建设发展工作推进小组,由区、镇15个相关部门组成,同时成立余西古镇建设发展指挥部和南通余西古镇建设发展有限公司,采取镇政府主导、公司和指挥部合署办公、协同作战的模式,对古镇进行保护性开发。为进一步推进古村落及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利用,2015年,投资80万元编制《南通市二甲镇余西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全面调查并梳理出各类文化遗产资源与历史文脉41处,为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提供管理和研究依据。至2017年,余西古镇已完成17个项目建设,总投资2386万元。自2018年起,因资金短缺,余西古镇未实施其他建设项目。

二、存在问题

一是空心化现象严重。古镇开发保护虽初具雏形,但生产生活条件依然不足以吸引年轻人回乡务工、创业,居家的年迈老人居多,空巢现象比较严重。部分房屋“人去楼空”,缺少长期、有效管护。

二是长期管护较难。部分房屋人去楼空、年久失修,若遇极端天气,极易导致房屋倒塌。且有些房屋年代久远,后辈子孙众多,产权不明,导致无人管理,增大修缮难度。

三是项目推进受阻。因资金紧张,余西古镇开发保护工作举步维艰,2018年至今余西古镇未能实施其他项目。后因南通新机场规划实施,二甲镇全域暂停土地供应、土地流转及项目建设,余西古镇开发保护也因此受到影响。

三、对策建议

余西古镇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和资源参与,强化系统思维,建立一体化协同推进体系。

(一)坚持规划引领,优化发展定位

建立健全余西古镇专家咨询管理制度,成立古镇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专家顾问组,邀请省市专家和知名工匠对古镇旅游和历史文化保护开展专题研究,对全域名人故居、桥圩、民俗、民间文学等历史资源进行梳理并提出建议和维修方案,为历史建筑等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专业的技术指导。在确保不影响文物主体安全的前提下,按照本地传统方法进行施工,适当应用新材料新工艺,最大程度延长文物的寿命,最大限度保留古镇核心区传统人文生态系统和原汁原味儿的历史风貌,打造文化古镇名片。进一步完善现有规划,不仅要有保护规划,还要根据古镇实际制定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以保证古镇发展的方向性、项目流程的规范性、项目实施的可操作性。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布局停车场、游客中心、旅游厕所、旅游标识标牌等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建设既要尊重古镇居民传统生活习惯,又能享受便捷现代生活。

(二)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整体联动

建立完善的领导指挥体系。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另设常务副组长一名牵头日常工作,其他区四套班子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区相关部门(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办公室,组织、宣传、统战、发改、财政、国资、住建、自规、文广旅、教体、张謇研究会、区属国企等)、相关镇街主要负责同志任组员,成立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全面统筹管理余西古镇的保护、开发、利用工作,制定工作方案,建立定期会商沟通机制,高起点系统性谋划古镇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拿出推进举措,扎实组织实施。成立专业的主营业务平台。构建市场化运营机制。提前谋划项目运营,创新运营方式,可由国有企业负责整体运营,市场化运作,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有机统一。

(三)创新项目招引,推进文旅融合

突出盐业文化、古镇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积极策划盘活余西老街等历史文化资源,充分利用古运盐河和盐码头,以及原有盐仓、盐店、盐栈等古镇街巷肌理,开发盐运主题文旅产品。进一步整合余西古镇现有资源与文化特色,紧紧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元素进行功能定位,合理布局旅游项目与业态。打造蓝印花布主题村镇,可在古镇中建设二甲蓝印花博物馆、国家级非遗项目蓝印花布工坊、蓝印花布技艺体验坊等场馆。合理布局盐业博览馆、旅游用品商店、非遗售卖、通剧戏台、艺术绘画、民宿巷子、高端酒店、农家乐、咖啡屋、音乐吧等游客体验与互动参与的业态项目,提升古镇旅游承载力、补齐古镇文化旅游功能短板。

(四)强化要素支撑,突破项目瓶颈

加大资金投资加大。除每年区政府拨付800-1000万元用于古镇保护性开发建设外,统筹各级各类涉及古镇开发资金集中扶持基础设施建设和相关文旅项目建设。强化项目招引,加大政策倾斜,通过政府公建配套带动、国企投入参与、民企资本共同投入古镇开发核心产业。积极争取上级专项支持,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对接古镇建设,加大对古镇基础设施投融资的中长期信贷支持。盘活项目市场化收益。项目建成后,通过市场化项目的开放运营,以及文化产业、文化商业的植入,实现一部分的营收。同时,也可以通过向社会企业出租物业,形成一定规模的资金循环。收益资金重点用于项目自身的日常运营维护、遗存的保护修缮及后续配套设施建设。

承办单位: 主办: 二甲镇 协办: 文广旅局、财政局
答复日期: 2024-06-25
答复内容:

文体委:

贵委员会提出的《关于推进余西古镇文化遗产保护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余西古镇是一座有着1000多年文字记载的历史古镇,古名余庆(庆余),是古通州东南沿海第一个盐埠,也是我国蓝印花布的发祥地,至今依然保存明清、民国时期余西城“中轴对称、城河相拥”的独特设计格局和工字形街道布局,以“工”字形主街为骨架,镇内古迹众多,人文荟萃,具有浓郁的江海地域特色。先后于2014年2月、2014年11月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和中国传统村落。对于贵提案,我镇已在以下四个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

1、规划引领,保护建设。2016年,省政府公布实施了《南通市二甲镇余西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2022年底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在上版规划基础上,结合当下名镇保护体系及规范,对余西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整与完善。2023年,根据余西古镇保护建设领导小组会议要求,邀请专业设计单位,在《南通市二甲镇余西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的基础上,按照按照轻重缓急、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编制《二甲镇余西历史文化名村保护性建设实施规划》,确定古镇保护建设的近期、中期、远期的阶段性目标,实现余西古镇的传统保护与有机更新。

2、健全体系,组织引领。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余西古镇保护建设工作,由区委区政府领导牵头区各单位成立余西古镇保护开发领导小组,2023年以来已多次召开了余西古镇保护建设协调会,听取余西古镇保护性建设项目进展情况并提出了工作要求,确立“尊重历史,还原真实;价值导向,应保尽保;合理利用,传承发展;以人为本,共建共享”的保护规划原则,高位协调推进解决余西古镇保护开发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及问题。

3、专业合作,测绘摸排。一方面与南通大学建筑学院就余西古镇保护性建设咨询展开专业合作,组织开展对古镇内龙街沿街及周边古建筑进行基础数据测绘摸排、分类登记,围绕余西古镇庭院文化、民俗文化建立传统村落详细建筑资料。在此基础上分等级、分类别针对性制定建筑修缮保护、解危消险管理办法,针对破损严重房屋一户一策出具修缮指导方案。另一方面邀请南通市规划设计院完成古镇历史建筑普查,配合申报首批历史建筑7处,曹沫恩故宅、杜谊茂绸布庄、马家烧酒坊、清代吴宅等在内的四处历史建筑申报成功,挂牌保护,最大程度延长文物的寿命,最大限度保留古镇核心区传统人文生态系统和原汁原味儿的历史风貌,打造文化古镇名片。

4、有机更新,以人为本。组织村民代表、退休党员、老干部等群体多次召开古镇保护建设方案研讨会,听取收集群众代表急难愁盼的现实意见问题,按照轻重缓急、循序渐进原则针对性解决处理。2023年结合古镇龙街路面破损及雨污水管网陈旧堵塞现状,按照古镇规划及项目计划实施龙街工字形步行巷修缮改造项目,对古镇内包含龙街、南街及北街等在内的工字型步行巷进行修缮改造,提升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2024年计划实施门楼遗址重建、牌坊节点修缮等保护建设项目,打造承载余西本土人文内涵及特色历史文化的环境标志,改善整体环境,将古镇保护与发展切实有效的结合起来。

下一步我镇将在保护修缮余西的各类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建设古镇镇区环境,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居民生活,将古镇保护与发展切实有效的结合起来。

南通市通州区二甲镇人民政府

2024年6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