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提案提出者: 少数民族、宗教界 建议/提案号: 25
标题: 关于培养中小学生民族情怀,传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建议
建议/提案内容:

近年来,通州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实施“培根铸魂”行动,探索走出了民族团结进步“进校园”的通州新路径。去年,我区被江苏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命名为首批“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我区各中小学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充分利用各民族在几千年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共同创造、共同分享和传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推动民族文化进课堂,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体验多元、认同一体,让多元真正成为凝聚一体、认同一体、维护一体的要素和动力,成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一种路径。如唱一首民族歌、跳一支民族舞蹈、开一节民族常识课、穿一套民族服装、会一项民族器乐、参加一项民族体育运动、开展一项民族节日活动、建设一个民族特色校园等,通过这些举措,丰富了学校的特色教育和内涵建设,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提升了学生的学业成就,达到了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培养学生对不同民族文化的认知,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认同、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培养了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此,提出加快培养学生民族情怀的建议:
  各民族之间要有互动才有磨合,有磨合才有相互包容,有包容才有相互认同,有了认同才有融合。特别是在民族团结进校园,加强民族团结教育,铸牢“培根铸魂”行动过程中,应该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教育工作主线,以各民族学生为主体,拓展各民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方式,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全面深入开展。搭建促进各民族师生沟通的文化桥梁,坚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有效促进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渗进血液、透入灵魂的,一定要从小就抓,从幼儿园就抓。”青少年时期是价值观、人生观和祖国观、民族观形成的关键期。我们要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学科教育、时政教育、思想教育深度融合,自觉担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使命。在民族团结进步进校园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有形、有感、有效地开展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民族团结是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进步的基石。尤其是新教育改革,“双减”政策之下,与时俱进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进校园”,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有利于形成学校的教育特色,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创新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八个一”活动。在全区中小学试点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内容包括唱一首民族歌、跳一支民族舞蹈、开一节民族常识课、穿一套民族服装、会一项民族器乐、参加一项民族体育运动、开展一项民族节日活动、建设一个民族特色校园。通过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让学生们得到很好的锻炼,文化素养与能力得到提升,同时也让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得到更好的巩固和传承。
  二、创建民族文化教育环境。要把民族文化融入校园环境建设,使校园环境形成显著的民族特色。如在校园内建设一道“民族文化墙”,展示全国各地的民族文化以及民族英雄的事迹、名言等。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伫足观赏、学习,激发他们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树立爱祖国、爱家乡、爱同胞的深厚感情。将民族文化教育列入学校的整体教学计划中。每周安排一至二节民族文化教育课,这些课均列入课程总表,由学校教务处监督执行。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动。一是开展民族课间操活动。将民族操引进体育大课间活动,既让同学们在活动中学习了民族舞蹈,又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同时也打造了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特色品牌。二是开展民族文化知识竞赛活动,内容包括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化;组织学生开展民族文化手抄报大赛,重点介绍民族地区的风景名胜、人文历史、民族风情、特色饮食等。三是利用少数民族节日开展民族文化主题活动。如三月三、傣族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彝族的火把节、藏历新年等,利用民族节日的丰富内涵,开展以感受民族节日文化为主题的教育活动,针对学生进行提高文化素质、维护社会公德、讲礼仪知孝道等方面的教育。
  四、加强民族文化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一是重视现有教师资源的培训。由教育局牵头每年分批对部分教师开展民族文化传承的培训,聘请非物质文化传承方面的专家、学者、民间艺人给老师们讲课。一方面让教师们了解和掌握民族文化的历史现状;另一方面让他们知道如何学习、挖掘、传承、发展民族文化。二是聘请德才兼备的民间艺人、民族文化专家做学校辅导教师。充分利用小学音乐课、美育课、延时课等开展民族文化课堂,聘请当地的民间艺人、非遗传人、民族歌舞演唱家、表演家,有才艺的少数民族同胞到校授课。
  五、加强民族文化与学科教育的整合。把优秀的民族文化资源引进课堂,渗透于各学科中。例如将我国的民族建筑、壁画、民族服饰等图案引入美术课;将玩龙舞狮、滚铁环、打陀螺、投绣球、竹竿舞、踩高跷、射箭、六合拳等引入体育课;将土家族的打镏子、苗族的苗鼓、傣族的葫芦丝等引入音乐课;将傣族的孔雀舞、藏族的锅庄、苗族和彝族的山歌、土家摆手舞等引入音乐舞蹈课,将当地的非遗文化如蓝印花布印染、哨口风筝制作、剪纸、民族手工艺品制作等作为手工课选修内容,进一步丰富孩子们的课堂文化。
  六、积极打造民族特色校园。引导学校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由区委统战部对民族文化进校园表现优异的学校进行授牌。鼓励学校不断挖掘民族资源,通过开展多形式、富有民族特色的活动,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拓展师生民族文化视野,丰富校园民族文化生活,大力培育民族文化品牌,让民族文化艺术在广大师生中“扎根”“树魂”,不断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发展。
  七、强化民族文化进校园机制保障。强化队伍建设,培育特色品牌,落实经费保障,并及时总结推广先进经验,不断提升全区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的覆盖面、个性化和可操作性,培养一批民族文化的传承新人,深挖中国民族文化的内涵,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和区域民族文化精髓,进一步完善学校民族文化体系,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民族团结的高尚品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使传统民族文化精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好民族文化的继承者和民族精神的传播者。

承办单位: 主办: 教体局 协办: 统战部、文广旅局
答复日期: 2024-06-06
答复内容:

少数民族、宗教界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培养中小学生民族情怀,传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区教体局将创新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八个一”活动。在全区中小学试点推广民族文化进校园实践活动,涵盖民族歌曲演唱、民族舞蹈表演、民族常识课程、民族服装体验、民族乐器学习、民族体育运动、民族节日庆祝以及民族特色校园建设等方面。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得到锻炼和提升,同时促进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营造浓厚的民族文化教育环境。我们将积极将民族文化元素融入校园环境建设,打造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校园环境。例如,在校园内设置“民族文化墙”,展示各民族的文化精髓和英雄事迹,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同胞的深厚情感。同时,将民族文化教育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确保相关课程的开设和实施。

开展形式多样的民族文化活动。我们将组织开展民族课间操、民族文化知识竞赛、民族文化手抄报大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和学习民族文化。此外,我们还将利用民族节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庆祝民族节日、传承民族习俗等方式,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加强民族文化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我们将重视现有教师资源的培训和提升,通过组织专题培训、邀请专家授课等方式,提高教师对民族文化的认知和教学能力。同时,积极引进具有民族文化特长的教师或专家,充实教师队伍,为民族文化进校园提供有力支持。

促进民族文化与学科教育的融合。我们将积极探索将民族文化资源引入学科教学的有效途径,通过跨学科融合的方式,让学生在学科学习中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例如,在音乐课中引入民族歌曲和舞蹈,在体育课中开展民族体育运动等,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多元文化的融合与共生。

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校园品牌。我们将引导学校积极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通过树立典型、推广经验等方式,推动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的深入开展。同时,鼓励学校挖掘民族资源,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活动,打造校园文化品牌,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强化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的机制保障。我们将建立健全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的长效机制,包括经费保障机制、政策保障机制等,确保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持续推进。同时,加强对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的监督和评估,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改进工作,不断提升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区教体局将坚决贯彻落实相关决策部署,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为培养具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优秀人才贡献力量。

感谢你们对我区教育事业发展的关心与支持!

南通市通州区教育体育局

2024年6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