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提案提出者: 工商联 建议/提案号: 027
标题: 关于聚焦先进制造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建议/提案内容: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发展实体经济、发展先进制造业上。
  我区是传统的民营经济大区,也是传统制造业强区,已形成了以机械装备、船舶海工、纺织和食品等八类产业为主的产业体系,拥有了综艺股份、国轩高科等一批上市企业。但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国际贸易争端的加剧,我区制造业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不充分也日益显露,主要表现在:
  1.制造业发展层次仍然偏低。一方面,传统产业占比偏高。2017年全区八类产业总产值,纺织服装(22.2%)、船舶海工(11.3%)和机械装备(14.5%)等三大传统产业就占到48%,而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规模偏小、产业链偏短、缺少龙头型企业的支撑,整体占比偏低。另一方面,传统重工业占比偏高。2017年规模工业总产值中,以船舶海工和机械装备为代表的重工业就占到66.2%,进一步凸显了我区产业层次偏低、产业附加值偏低的不足。
  2.科技创新和要素市场活力不强。一是企业研发投入不足。2017年,全区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不到5%的企业高达83.3%,其中,3%以下的企业有10%、3%~5%的企业有90%。研发投入不足已经极大地制约着通州工业企业的发展后劲。二是创新能力不足。以专利申请量为例,2017年我区专利申请量7103件,发明专利824件,专利授权量为2724件,虽然前两项指标有所提高,但第三项指标却同比下降32.0%,而且这三项指标与发达县市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同时,作为创新核心的企业技术中心,虽然66.7%的企业建有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但只有8.3%的企业拥有省级认定的关键核心技术。三是要素市场活力不强。我区上市企业、新三板挂牌企业与江阴等发达地区相比,数量严重偏少。
  3.区域发展不平衡。从2017年工业数据看,固定资产投资方面,最少的镇为8.1亿元,是高新区的5.2%、平潮镇的17%;规模工业总产值方面,最少的镇为31.77亿元,是高新区的5.1%、平潮镇的6.6%;规模工业利税方面,最少的镇为1.95亿元,是高新区的2.9%、平潮镇的3.2%。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严重制约着通州高质量发展进程。
  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关键是要提振实体经济,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速新兴产业发展,着力构建具有通州特色的先进制造产业体系。为此建议:
  1.突出政策导向力。全面落实《中国制造2025通州实施纲要》,坚持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双轮驱动,全面打响通州制造业创新转型攻坚战。首先,要抓传统产业升级。充分发挥有效投入对传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持续推进对工业大企业、规模企业、小微企业的差别化扶持和培育计划,不断完善产业项目质量的综合评估办法和考核机制,加强智能技术装备的集成应用,建设推广一批示范智能车间,稳步推进智能工厂建设,积极推动建筑、家纺和船舶海工等传统优势产业向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高端攀升。其次,要抓新兴产业扩容。紧紧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配件等三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深入推进装备升级和互联网提升计划,精准把握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突出建链、补链、强链,力促新兴产业扩容提升。
  2.强化产业集聚力。进一步将招商引资的重点、要素资源的配备向特色产业聚焦聚集。首先,要聚焦项目强引擎。始终突出项目建设龙头地位,积极构建特色化、精细化、专业化“1+1+3+N”招商体系,紧盯“世界500强”“中字头”“国字号”及行业龙头企业,着力招引一批符合产业集聚方向、核心竞争力强、亩均产出率高的10亿级、百亿级以上重特大制造业项目。严格执行项目任务书制度,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不断提升项目审批时效。其次,要突出园区主阵地。推动六大主力平台围绕“一主一新”,找准产业定位、持续提升发展能级。高新区以新能源汽车和汽车配件作为主导产业,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作为新兴产业;锡通科技产业园以智能装备制造为主导产业,以新材料为新兴产业;南通家纺城以高端家纺为主导产业,以包装行业为新兴产业;空港产业园以航空配套装备为主导产业,以航空物流和跨境电商为新兴产业;滨江新区以纺织新材料和港口物流为主导产业,以生态体育旅游为新兴产业;石港科技产业园着力推进高端纺织、智能制造、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发展。
  3.提升创新支撑力。进一步将创新作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加快建立健全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人财物相配套的技术创新体系。要大力度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对标学习深圳科技创新经验,不断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扶持力度,分层次推进科技企业培育,引导企业以研发投入为前提、成果转化为关键、产学研合作为保障,积极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实现由“跟跑者”向“领跑者”转变,着力培育一批行业“小巨人”。要大力建设创新平台。坚持分类施策,全面提升江海智汇园、江海圆梦谷、创纺E站三大创新平台运营水平,积极推进主力园区省级创新载体和各镇众创空间建设全覆盖。依托科研院所和骨干企业,加快构筑科技孵化、创新协作、公共服务三大创新平台。要大力度引育创新人才队伍。坚持人才引育与产业发展、企业需求相契合,将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全面落实“21条”人才政策,精心组织招才引智活动,着力“引进一个人才,带来一个项目”,尽快打造一支高质量专业人才队伍。
  4.扩大品牌影响力。坚持以品牌建设为引领,全面提升制造业综合效益,努力实现通州“制造”向通州“质造”转变。要支持企业管理创新。积极引导制造业企业完善产权结构,建立现代管理模式。全面推行信息化管理,提高企业管理智能化水平。要提升质量水平。深入实施重点领域重大装备技术和产品质量攻关工程。精心制订先进制造业品牌发展规划,鼓励本土优势制造业集群、专业化制造产业集聚、制造业龙头企业加大原产地和品牌建设力度。要提升企业国际化水平。大力推进优势产业和企业“走出去”,鼓励企业以增强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加快并购国际高端要素,逐步建立起具有自身特色的国际品牌,不断提高通州制造业品牌的国际信誉度和国际影响力。
  

承办单位: 主办: 区发改委 协办:
答复日期: 2019-06-24
答复内容:

工商联:

您好,您提出的《关于聚焦先进制造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的提案收悉,所提建议很有见地,对我们今后开展工作很有帮助和指导作用。对此,我委非常重视,现答复如下: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制造业强弱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把我国建设成制造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同时也多次强调指出,我国装备制造业要占领世界制高点,掌控技术话语权,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2018年,全区上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稳中求进,聚焦“产业腹地、创新智谷、城市绿洲、幸福家园”四大定位,助推高质量发展,全区经济保持平稳运行。

一是各项经济指标稳中向好。2018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26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7.8%,高于南通市平均增幅0.6个百分点。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增长9.1%,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622.47亿元。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增长8.2%,高出全年目标任务0.2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投资增长8.4%,高于全区平均增幅0.2个百分点。高新行业投资增长32.6%,比上年提高29.9个百分点,高出全区平均增幅24.4个百分点;技改投入增长34.8%,比上年提高53.3个百分点。

二是创新驱动动力更足。2018年,全区实施技改项目138个,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家,新增省、市级示范智能车间7家,创成国家级两化融合贯标评定企业5家,省级两化融合贯标试点企业7家。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为2.68%,比上年提高0.03个百分点。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30件,比上年增加2.44件,增长8.9%。每万劳动力中高技能人才数1072人,比上年增加79人,增长8.0%。

三是减税降负效益更好。2018年,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8.2%,利润总额增长8.6%,增速高于主营业务收入增幅0.4个百分点,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2018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利润增长19.6%,比上年提高52.2个百分点,营业利润负增长的单位占比为8.7%,比上年减少0.5个百分点。

虽然目前我区制造业发展运行平稳,但仍然面临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对外贸易低迷、企业转型升级压力大、高新技术产业有待提升、龙头企业拉动效应减弱等问题。为进一步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升行业核心竞争力,我们将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一)优化产业布局,推进结构优化。围绕提升城市能级,立足南通主城视角,加快重点片区规划设计、联动开发,科学谋划功能定位、资源布局。着眼市场变化情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题,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认真落实中央、省、市“三去一降一补”各项措施,大力发展新兴性产业和战略性产业,通过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传统产业的内涵和生命力。着力打造地标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努力建设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智能装备产业加快培育冷链装备、节能环保、高端数码打印等板块,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加快集聚上下游项目,推动向系统总成、整车方向发展。推动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47%。

(二)强化创新载体建设,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创新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加强对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装备制造业的指导和扶持力度,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将企业作为创新发展的强大动力,鼓励企业开展更多创新研究,进一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激发产业发展活力,争创新的市场需求,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积极建立有利于各类企业创新发展、公平竞争的体制机制,尤其是为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创造更好条件。加大智能设备投资扶持力度,提高智能制造普及率,2019年全年实施重点技改项目100个,建成省市级示范智能车间5家;运用江海智汇园、江海圆梦谷等创新创业载体,提高科技创新供给质量和效率,突出双招双引,不定期组织高校和企业对接,推进实体经济创新成果转化,力争2019年新增各类企业研究院、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10家以上,新增产学研合作项目100个以上,全面夯实实体经济创新发展基础。

(三)搭建人才招引平台,助推人才队伍建设。探索建立人才专业市场,实现与上海等创新高地人才市场相联通,进一步加大吸引杰出人才、领军人才的力度;落实通州“人才新政21条”,实施区“510英才计划”,依托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洽谈会、驻外招商联络处、“招才引智大使”等平台资源,加大引才聚才力度,为通州引进更多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发挥企业引才用才主体作用,鼓励企业吸纳、招引更多高精尖人才,优化人才发展生态,在创业扶持、教育医疗、住房保障等方面为高层次人才提供更多优质服务,形成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人才工作格局;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促进人才队伍协调发展,力争新增高技能人才2000名以上,培育更多匹配产业发展的“通州工匠”。

(四)优化扶持政策,减轻企业负担。研究出台《通州区关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从工业、服务业、科技、市场监管、商务等方面,聚焦地标产业发展,分行业制定扶持政策,更加突出扶持的导向性、精准性、撬动性,2019年安排财政资金1亿元以上,鼓励和支持企业发展。扎实推进企业金融服务“家家到”、政银企对接“镇镇行”、“金融+项目”对接、“金融+人才”对接、“金融产品创新年”活动等各项活动,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提升融资便利度,实现全年新增贷款100亿元以上;支持民营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展,实现“苏科贷”融资放贷额2亿元以上;加快落实我区《企业股改和挂牌上市三年行动计划》,力争2019年新增IPO过会企业1家、新入轨企业2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家、四板挂牌企业10家;深入开展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和地方金融领域扫黑除恶“宣传月”、“排查月”,进一步提升金融生态环境质量。对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经营服务性收费进行进一步规范,同时探索建立缓交制度,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全面清理取消、整合规范现行中介收费项目,凡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国家、省要求取消的一律取消;实施降低社会保险费率和发放稳岗补贴、小微企业社会保险补贴等政策,降低企业用工成本;严格实行一般工商业电价调整。

(五)强化品牌质量,打造通州品牌。质量是一个企业的生命,品牌是一个企业的灵魂,质量和品牌需要一体化发展。大力推进质量提升,全力推进品牌培育,积极扩大通州企业、通州品牌的市场影响力,增强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稳定性与可靠性,着力提升产品的质量和信誉,鼓励企业做精做专、做细做优,持续提高产品附加值。企业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承载体,大力宣传知名自主品牌,讲好品牌故事,提高自主品牌影响力和认知度,培育一批高端品牌制造业企业。引导企业积极采用国际先进标准、严格执行强制性国家标准,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创新质量监管方式,增强高质量产品与服务供给能力,加快向产业价值链高端攀升。推进“一企一标”工程和“一镇一品”建设,2019年争取认定驰名商标不少于1件。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希望继续加强联系,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指导和帮助我们把工作做得更好。

南通市通州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19年6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