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提案提出者: | 九三学社通州区委员会 | 建议/提案号: | 002 | |
标题: | 关于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我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 |||
建议/提案内容: |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区委十二届六次全会提出以“四高”推进我区高质量发展,这是我区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内必须一以贯之的工作方略,站在新时代的新起点上,我们要主动适应和充分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努力推动我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 |
|||
承办单位: | 主办: | 区发改委 | 协办: | 科技局、住建局、商务局、市场监管局、地方金融监管局 |
答复日期: | 2019-06-24 | |||
答复内容: | 九三学社通州区委员会: 贵委提出的《关于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我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首先感谢贵委长期以来对我区经济发展工作的关心与支持。对于建议中所提及的问题,区发改委会同区科技局、住建局、商务局、市场监管局、地方金融监管局等部门对当前我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情况进行了梳理,对提出的建议,进行了全面落实。 我国经济已经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于通州而言,高质量发展既是紧迫任务,也是战略目标,既要整体谋划,更要抓住关键。近年来,通州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紧抓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战略机遇,大力实施产业强区战略,统筹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2018年,综合实力跃居全国百强区第22位。当前我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情况是: (一)聚焦实体经济,强化政策落实,经济效益显著提升。2018年全区以地区生产总值1269亿元的总量,继续居全市GDP“千亿级俱乐部”首位,增速达7.8%,分别高于全省、全市1.1和0.6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演进为4.6:49.1:46.3。在国家大幅减税的大背景下,实现税收收入55.83亿元,同口径增长11.7%,增速位居全市第2。今年一季度,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00.6亿元,增长6.1%,总量、增速分别列全市第1和第2。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制定了《通州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和《关于落实省、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的行动方案》,加大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民营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加快构建中高端现代产业体系。稳步推进现代家纺等传统产业发展,成功举办中国家纺质量大会。实施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扶持新政,建筑业总产值超1800亿元,增长4.2%,累计获鲁班奖55项,高资质建筑企业数居全省前列。聚力培育高精尖、高附加值先进制造业,在坚持“353”主导产业发展方向的基础上,更加聚焦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制定了《通州区三大地标产业发展规划》,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加快引进智能芯片、集成电路等领域领军型企业、高精尖项目,智能装备产业加快培育冷链装备、节能环保、高端数码打印等板块,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加快集聚上下游项目,推动向系统总成、整车方向发展,三大产业产值占比35.5%。大力培育科技金融、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400亿元,增长8%。大力发展高效特色农业,实现农业总产值58.35亿元,新增高标准农田3.3万亩,新(扩)建规模农业项目261个。建成省、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9个,新建家庭农场35家。项目建设势头强劲。深入开展“招商质量提升年”和“项目建设提速年”活动,突出抓好规模大、投资大、贡献大“三大”项目。2018年引进世界500强和“中字头”、“国字号”企业4家,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94个,其中四方节能科技、未来岛产业园等10亿元以上项目14个,省市级项目总量处于全市第一方阵,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始终保持全市领先。今年,全区入选省级重大项目计划4个,入选市级“双百工程”重大项目26个。始终保持项目建设的强大攻势,对照任务书,抓时间节点、抓项目跟踪、抓提前谋划,注重投资体量、亩均税收等指标。实施“项目精细化管理”,着力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建设慢、设备少、转化难、效益低”等关键难点问题。目前,安捷利半导体、顺丰电商物流、中通快递苏中转运中心、京东智慧产业园(家纺城)、未来岛二期等一批重大项目加紧推进。创新工作平台和抓手,建立了《通州区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完善了区重特大项目库、新开工项目库、竣工项目库、技改项目库、政府投资项目库等,实行项目审批到竣工全过程跟踪和管理,全区项目管理效率和水平显著提升。企业质效不断提升。用好南通市“5215”大企业培育政策、通州区应税销售增长奖励政策等激励措施,促使大企业销售稳步增长。强化梯度培育,2018年新增规模工业企业65家、50亿企业1家,2家企业获评省“隐形冠军”。全区68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32.62亿元,增长8.6%,规模工业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引导企业积极应对中美贸易摩擦,完善应对预案和个性化帮扶措施,帮助外贸企业规避风险、降低影响。加快企业创新步伐,支持企业实施技改项目100个,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6家,新增省、市级示范智能车间7家,通过国家级两化融合贯标评定企业9家,创成省级两化融合贯标试点企业7家。江苏甬金获中国制造奖,江苏华存入选工信部存储器“一条龙”应用计划示范企业。建立工业企业资源利用绩效评价体系,区级平台全面运行。2018年首次完成了2017年度绩效综合评价工作,参评工业企业共1521家,占地面积4.35万亩,亩均销售168.58万元/亩。今年4月中旬,已正式开展2018年度数据采集工作,数据采集涉及企业1900多家。促进低端低效企业改造提升,淘汰印染化工等行业企业234家。积极实施“股改上市三年行动计划”,全区在轨及上市企业总数全市领先,上市企业总量达到8家。 (二)坚持创新引领,完善支撑体系,发展动力显著增强。2018年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038.1亿元,增长7.2%,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50.75%,完成新兴产业产值607亿元,增长6.7%;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2.68%,比“十二五”期末提高0.2个百分点。高新企业加快成长。深入实施“小升高”计划,按照初创期、成长期、壮大期逐级提升的发展需求,按需给予个性化的政策支持,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03家,增长131.9%,总数达到200家,蝉联全市第一,其中,先进制造与自动化、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领域企业占全区高新技术企业70%以上。支持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全区各级企业技术中心及省、市级示范智能车间总量均位于全市前列。推进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和研发力度,新增省级企业研发机构13家、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2家。创新要素不断完善。加快集聚创新人才,2018年新增留学回国45人,新引进长期外国专家22人。新引进高层次“双创”人才58名,总数全市领先。入选省“双创计划”17名,创历史新高。入选“科技企业家”18名,入选市“江海英才”计划13名。全省首发县级人才环境导航地图,省“双创团队”连续两年实现突破,“人才+金融”模式获评全省人才工作改革创新案例。加快打造创新载体,创新孵化器、众创空间等正快速形成,江海圆梦谷获评省级创业示范基地。创新成效更加显现。完善知识产权政策体系,出台了《2018年通州区专利资助办法》,加大知识产权维权保护力度,全区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29.7件,专利申请量7103件、PCT专利申请158件,分别比“十二五”期末增长了57.4%和 168%。提升企业知识产权服务水平,紫罗兰家纺科技公司承担省级知识产权战略推进重点计划,金太阳和紫罗兰成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稳步推进名标名牌培育,新世嘉纺织获评中国驰名商标,总数达18件,位列全省县(区)第4位。企业标准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新增13家企业参与了10项国家标准和8项行业标准的制定,世发船舶机械有限公司成为我区首个、南通市第二个主导制定国际标准的企业。 (三)推进绿色发展,注重节约资源,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扎实开展专项整治。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全力打好“263”攻坚战,对2018年度确定的3大类49项重点项目加大推进力度,全年关停化工企业3家、印染企业11家,25家钢丝绳企业污染工段实施“两断三清”。“散乱污”企业治理完成率100%。全面完成35蒸吨以下燃煤锅炉淘汰任务,累计淘汰燃煤锅炉820台。推进“三河”专项整治,拆除河道违建52处,整治入河排污口214处,清理航道垃圾33处。从严治理环境问题。注重部门板块联动,全力解决环保督察交办问题。中央环保督察交办24件问题全部完成,省环保督察交办整改任务完成91%,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交办问题完成率超时序。积极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川姜地区环境综合整治大会战圆满收官。启动“绿盾2018”环境执法“亮剑行动”,查处环境违法案件282件。加快改善城乡面貌。把打造生态园林城市作为改善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新增造林1.3万亩,城区公共绿地的数量和质量大幅提高,增绿总量超过往年。空气质量持续提升,优良天数比例78.1%,PM2.5浓度39.7微克/立方米。持续开展清废行动,建立固废管理长效机制。八角亭河、西头总港等黑臭水体完成整治。新建城镇污水管网22.2公里、村庄小型污水处理设施40个,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100%。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整治涉污养殖场507家。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大力发展低碳循环经济,确保在生产领域、流通领域、消费领域中资源能源消耗量降低与生产资料的循环再利用,18个节能、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环保装备项目列入南通市节能循环经济项目库。加快发展天然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全区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78兆瓦。 (四)强化改革推动,坚持多措并举,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优化营商环境各项决策部署,积极发挥政府职能,统筹整合全区人才、平台、市场、金融等政策、资源,形成合力共振,支持企业改革发展。近三年,我区在全省营商环境指数评估中名列前茅。全面落实税收优惠政策。2018年全区取消7个收费项目和3个基金收费项目,减少涉企收费近5000万元。基础设施配套费实行先征后返,全年返还企业基础设施配套费6600万元。推进增值税等实质性减税,对小微企业、科技型初创企业实施普惠性税收免除。2018年全区企业享受各项税收优惠减免40.13亿元,其中落实民营企业税收优惠24.34亿,占比达60.65%。深化行政审批和商事制度改革。创新投资建设项目模拟审批新模式,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不见面审批(服务)”事项占比96.8%,一般工业项目审批环节、时限分别压缩45.8%和40%,“五联”审批模式得到中央编办肯定。加大金融扶持力度。推进投融资体制、金融创新等改革,获评省金融生态优秀县(区)。搭建了财政、科技、银行业金融机构、担保机构“四位一体”的科技金融服务平台,设立信贷资金风险池、担保类基金,初步建立了引入金融资本共同扶持企业转型发展的新模式。建立了科技创新、人才开发、产业发展、服务业发展、商务发展、金融扶持产业发展等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六大专项资金,设立贷款补偿基金20500万元,向区内150多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累计贷款近133713万元。加强土地供应保障。积极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引领和调控作用,近三年,供应各类工业用地318宗9529亩,其中保障民营企业282宗7926亩;推进工业出让年限弹性出让的供地方式,近三年通过“减年限降地价”方式出让工业用地32宗,为民企节约土地使用成本约286万元。 (五)抓好组织运筹,聚焦重点关键,经济运行稳中向好。强化经济发展的组织工作。紧盯省、市高质量发展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制定各阶段、各环节行动方案,同时按照“目标不减、信心不减、措施不减”的要求,把目标任务进一步细化量化,落实到人,明确时限,做到“周周有计划、日日有进展”,确保各项工作环环紧扣、扎实推进。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引导作用,研究出台《2019年通州区高质量发展月度评估办法》,统筹部署区级考核,对照完成实绩深入分析部分落后指标原因,逐月调度,全力弥补指标差距,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力争逐步缩小差距。强化经济运行情况的监测分析和预警。密切关注规模工业产值、增加值、工业应税销售增幅、服务业应税销售增幅等关键指标的最新动向,及时通报到各板块,全力补缺补漏,确保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合理增长,进一步巩固在市 “四个全面”考核的前列位次。今年一季度,在市“四个全面”月度评估考核中,我区再创佳绩,跃居全市第2。优化考核机制,创新引入总部经济和新增、净增领军企业考核,建立月度部门经济运行联席会议机制,加强协调联动,突出过程控制,力争以月保季、以季保年。强化优化存量做大增量。稳定发展存量,加强对工业新八大产业以及全区229家亿元企业,工业百强企业、骨干企业和300家用电大户企业的动态监测,加大协调保障力度,确保重点骨干企业运行平稳。突出新增长点培育,重点抓好象屿海装、恒科新材料、深南电路等一批亿元以上重大增长点,通过任务单交办、定期走访座谈等形式帮助企业实现增长。持续做大增量,切实抓好61个工业应税销售2000万元以上增长点项目和20个服务业应税销售亿元以上增长点项目,及时化解企业产出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确保全年形成工业应税销售增量超57亿元,服务业应税销售增量超50亿元,以“量”的积聚推动“质”的提升。今年一季度,全区实现工业应税销售276.3亿元,服务业应税销售141.9亿元,增长14.3%,同比上升33.1个百分点。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意识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相比,与先进地区相比,我们还有一定的不足和差距。下一步,我们将紧扣省委赋予南通争当“一个龙头、三个先锋”的新定位、新使命,围绕“1+4”工作体系,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突破,力争我区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市、全省前列。 最后,再次感谢贵委对我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并恳请您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我们的工作。 南通市通州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19年6月2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