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提案提出者: | 政协城建委 | 建议/提案号: | 003 | |
标题: | 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建议 | |||
建议/提案内容: |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我们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进行了专题调研,现提出如下建议意见。 |
|||
承办单位: | 主办: | 区发改委 | 协办: | 农业农村局 |
答复日期: | 2019-06-25 | |||
答复内容: | 政协城建委: 你们提出的《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建议》的提案收悉,提案中对问题的分析及今后发展的建议很中肯、很有建设性,对我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很强的借鉴作用。现就提案建议答复如下: 去年以来,我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城乡融合发展取得新成效。2019年,区委、区政府坚持把融合发展、区域协调作为路径追求,大力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以系统性思维统筹规划布局、资源配置、建设管理,推动城乡共同繁荣,不断构筑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1. 组织编制《通州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为发挥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引领作用,根据上级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在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组织编制全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对重点任务、重点工程、主要目标和主要指标进行规定,引领全区乡村振兴工作。目前,方案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指标体系涵盖乡村振兴的五个方面,并且与省、市的指标体系相对接,力求反映我区乡村振兴的总体水平。 2. 积极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区。紧扣“生态环境、宜居城镇、现代农业”三大要素,完善东部生态涵养区总体规划,开展金东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规划的编制审查工作,积极向上级申报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争取上级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抓紧我区创建特色田园乡村和创建特色小镇的试点工作,力争有更多的乡村进入省、市试点行列。 3. 印发并实施一批行动计划和实施方案。印发了《关于推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实施意见》、《全区农村基层党建“五基达标”、“五星争创”三年行动计划》、《关于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通州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通州区镇村生活污水治理实施方案三年行动计划》、《南通市通州区实施农村户厕改造提升工程三年行动计划》、《南通市通州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等指导文件,对相关重点工作进行部署,并全力推进实施。 4. 坚决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硬仗。组织精兵强将,组建专门班子深入基层一线,加强跟踪督查。按照三年行动方案,明确责任、工作目标、时间进度。注重系统性推进,选择30-50个村,集中各方面力量,重点推进。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引导农民转变观念,培育关心生态、关心环境卫生的良好风尚。 大力实施农村“厕所革命”。2018年,经南通市四个全面考核认定,15个镇(街道)通过实施三格式改造、集中纳管和拆迁安置等方式完成改厕任务共计6320座。为确保完成2019年2.77万座农村改厕任务,力争补齐2018年7489座任务缺口,区爱卫会印发2019年农村改厕实施方案,区政府组织召开专题培训部署会、现场推进会,区卫健委组建立了由委领导任组长的6个专项督查组,进行专项督导,15个镇(街道)在2018年11月份调查摸底的基础上,3月下旬和4月上旬先后完成前期准备,进入入户施工阶段。截至2019年5月,各镇(街道)上报完成户厕改造9860户,占2019年度任务的35.6%,加上2018年完成数,已经完成16180座,占两年任务的38.99%。 大力治理生活污水。截止目前,全区15镇(街道),121个村(居)138个集居点完成了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全覆盖,建成配套管网540余公里,生活污水处理能力12.44万吨/日(城镇11.9万吨/日,农村0.54万吨/日)。2018年,全区全年污水处理总量达到3487万吨,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经省住建厅核定,确认为85.38%,位居南通市6县市区第一。在加强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管理的同时,把生活污水治理向农村延伸。2018年,生活污水治理“EPC+O”项目在8个镇20个村(集居点)实施,为我区农村生活治理工作提供了一个较为成功的案例,其中十总柏树墩项目被南通市纳入“乡村振兴”现场观摩。 大力改善环境质量。今年1-5月,全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113天,重度污染0天,空气质量达标率(AQI)为75.3%,PM2.5浓度为42微克/立方米;6个省级以上水质考核断面达标率为100%、优Ⅲ比例为83.3%,12个市级以上考核断面达标率为100%,优Ⅲ比例为75.0%,空气和水环境质量同比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多管齐下排查整治“散乱污”企业,该关停的关停,该整治的整治,从源头控减环境污染;建立重点排污单位环保总监制度,完善排污许可、环保信用评价、环境失信行为公众监督、道歉承诺等一系列举措,倒逼企业依法实施污染治理和生态损害修复,提高企业的环境守法自觉性。 加强农村环境治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及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治理规模养殖场129个,治理达标率85%,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78%,建立粪污社会化服务组织3个。全区82个南美白对虾养殖场(户)全部关停或转产转型。完成绿化造林1.28万亩,高速一环增补工程、生态林工程等任务全面完成,整体景观效果得到明显改善。全区获省级三化示范村16个,省级绿化示范村5个。有效推进化肥减量、农药零增长行动。2018年化肥使用量比2015年下降3个百分点。统防统治覆盖率达63.2%,实现农药使用零增长。 5. 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强力推动产业扶贫,落实好低收入劳动力就业援助、技能培训、职业教育等扶持政策,更大力度鼓励本地企业吸纳低收入劳动力稳定就业,促进低收入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今年全面完成脱贫任务。 落实低收入农户政策。主要包括:免除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个人筹资部分。免除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免除贫困学生学杂费,落实各项助学政策。免除农业保险个人筹资。贫困户优先列入危房改造。住院实行“先诊疗后付费”,享受医保政策范围内自付费用70%的医疗救助。为全区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购买意外伤害、重大疾病等商业保险。年满60周岁及以上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享受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2018年7月起,全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640元,充分发挥农村低保在扶贫工作中的兜底作用。 着力构建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通州路径”。我区研究制定《全区农村基层党建“五基达标、五星争创”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从农村党建率先破题,以“标准+示范”建设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深化融合党建。区委确定50个村进行试点,落实奖补经费,培育典型样板。今年以来,我区组织开展基层党建季度巡查观摩活动,举办2期“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工作讲坛”,晒工作、比思路、亮业绩,促真抓实干、比学赶超,《南通日报》头版推介;深入开展“寻找老支书精神”活动,召开传承“老支书精神”座谈会,省委组织部在我区举行“老支书纪念铭座”县(市、区)首发仪式。 积极探索乡镇敬老院运行机制。目前,部分敬老院由乡镇街道统筹安排,在敬老院挂了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牌子,对辖区内老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一是在保障特困供养对象需求的基础上,将敬老院转型为区域性养老院,为社会有养老需求的老人提供寄养服务,鼓励镇、街道通过公建民营的方式,实现敬老院养老服务市场化运营。目前我区18家敬老院都对外招收社会寄养老人,川姜镇敬老院实施了公建民营。今年,按照工作部署,将推进完成5家敬老院的公建民营。二是逐步加大护理型床位建设。平潮敬老院利用近20张床位开始实施“一护五”方式为老人实施养护服务,平潮镇平东敬老院取得了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开展医护服务,川姜镇敬老院通过公建民营引入专业医护人员开展养护服务。三是开展养老护理员培训,每年省、市民政部门开展中、初级养老护理人员职业技能培训,为培训合格的人员发放中、初级护理员证。通过敬老院的服务功能拓展和服务人员的技能培训逐步提升了敬老院的入住率。 6. 扎实推进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工程。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大力发展规模农业项目,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力争全年投入规模农业项目资金超25亿元。着力推进东部生态涵养区和金东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打造乡村振兴样本。加大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力度,引导各类主体标准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提升发展层次和带动能力。银河面粉通过国家级龙头企业监测复评。南通双和、盛夏农业江苏股权交易中心“农业板”挂牌。建成农业产业化联合体3家,其中2家获省级示范联合体。新发展家庭农场35家,省市级示范家庭农场54家。“全托管”服务组织累计580个,服务面积20.3万亩。新增省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6家,培育综合社试点10家。深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建高标准农田1.5万亩,加快经济薄弱村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年底符合建设条件的经济薄弱村实现高标准农田全覆盖。继续强化“三个全覆盖”建设。新增社会化服务联盟12个以上,十总镇“三个全覆盖”试点有序推进,已建成4个服务联盟组织,同时在东社、二甲等7个涉农镇也已开展区级试点村建设,7个村的社会化服务联盟建设方案已制定。大力发展新型合作农场。选择15个村成立农地股份专业合作社,建设新型合作农场,确保建成新型合作农场的村达到25个以上。完成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创建任务,构建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全程机械化水平达到81%。 7. 扎实实施强村富民工程。今年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186元,同比增长9.3%,增幅列全市第二。坚持一村一策、一村多策,充分利用资源、区位等优势,大力发展村级特色经济,确保村均收入达到45万元以上。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规范开展三资管理“阳光行动”和“村务卡”结算,开展村级财务管理会计核算改革试点,开展村级财务管理会计核算改革试点。大力推进农民创业就业致富。引导农户和返乡农民工发展高效农业、特色林果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休闲观光农业、农村电商、庭院经济,以及传统手工艺、养生养老、农村物业管理等创业项目。创办家庭农场、全托管服务组织、专业合作社,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增收致富。推进“三下乡”助力农民创业致富,鼓励能人下乡举办农业经营主体,资本下乡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现代食品产业、养生养老产业,科技下乡引导农民发展优势特色农业。 以实施“春风行动”为契机,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2019年先后在高新区、石港科技产业园举办春季人力资源交流招聘活动,精准推送就业岗位6600多个,进场求职6600多人次,2580多人经洽谈与招聘企业达成初步就业意向。通过开展“送政策、送岗位、送培训”活动,加强人力资源供需对接,积极鼓励城乡劳动者在家门口就业,助推公共就业服务向基层延伸,有力缓解了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农村剩余劳动力、退役士兵、残疾人等求职对象需求和企业用工难题。搭建大学生创业服务平台,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针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为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积极开展“创业培训”三进(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活动,大力引导高校毕业生走“互联网+”创业带动就业的道路,实现培训与就业的有效对接。大学生是创业的重点群体,以通州中专大学生创业培训为抓手,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创业培训,鼓励引导培训学员结合自己兴趣爱好和专业特长进行创业,扶持其成功创业,实现创业的梦想,使其成为大众创业的先锋力量,成为中国梦的主力军。上半年,对通州中专16级高职大专班有创业意愿的近300名学员组织开展了10个班的创业能力培训,获得补贴人数291人。实施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完善城乡一体普惠制度。根据市场供求导向,鼓励和支持社会培训机构、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龙头企业等主体承担职业技能培训任务,引进南通市崇川区青创职业培训学校的优质项目--中西面点师。今年4、5月份,我们合理推进培训内容和方式创新,鼓励开展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培训,运用“三进”模式将职业技能培训也送进了社区、送进了乡村,先后在十总镇、二甲镇、高新区试点开设多期西式面点班,采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近距离学习”方式,助推失业人群就业创业。上半年,开展了两期50名保育员、85名纺丝工的岗前职业技能培训。截止到5月底,我区城镇新增就业4859人;支持成功自主创业人数816人,其中引领大学生创业人数105人,扶持农村劳动力自主创业人数426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人数0.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1.74%以内;发放创业担保贷款840万元。 8. 推进基层文化建设。坚持乡村振兴文化先行,为乡村振兴“铸魂”。一是擦亮公共文化品牌,丰富基层文化生活。开展文化惠民活动。根据群众的需要,加强创意和策划,丰富活动形式和内容,精心组织实施“欢乐江海行”、“通州之夜”、“古沙舞台周周演”、“新通州人才艺大赛”、“古沙读书节”等文化惠民活动品牌,带动镇、村文化惠民活动和群众性文化活动深入开展,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用文化丰富和提升美丽乡村内涵。传承“忠孝文化”。按照十九大报告中“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的要求,以忠孝文化园为依托,深入挖掘中华忠孝文化内涵,创新阐释和传播忠孝文化,打造优质文化产品,将通州打造成为忠孝文化高地,筑牢乡村振兴的文化根基。保护“非遗文化”。深入挖掘通州童子戏、蓝印花布、板鹞风筝、盆景、民歌、民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元素,创意创造新的文化产品,讲好非遗故事和通州故事,将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变成通州代表性文化符号,加强文化传播,彰显通州魅力。特别是创新传承国家非遗项目童子戏,创作出更多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群众喜爱、便于流传的优秀通剧剧目,提升乡村居民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二是完善基层文化设施,筑牢基层文化堡垒。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结合镇(街道)行政区划调整和村镇规划调整,对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升级改造,先后新(扩)建金沙街道、兴仁镇、刘桥镇、金新街道、石港镇、东社镇、二甲镇、兴东街道、先锋街道、张芝山镇等综合文化站;金北村、新三园村、太山村、天玺社区、天虹社区、金霞社区、二爻社区等一大批新农民集中居住的村(社区)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至2018年底,全区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文化中心)、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为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开展提供了坚实基础。逐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配套设施。目前,全区所有镇(街道)都建有面积2000平方米以上的文体广场,120个村(社区)已建成面积超过1200平方米的示范文体广场,为群众性的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推进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明确功能定位、服务标准、推进时序,建立和完善区文化馆总分馆制。借助数字化服务平台,统筹送艺、送展、送戏、送培训等文化服务,实现全区群众文化艺术资源有效整合、统筹利用和共建共享。通过推进农家书屋数字化建设,优化农家书屋资源配置,精准对接农民的阅读需求,延伸和补充总馆服务业务,优化分馆服务范围和质量,完善和提升图书馆总分馆制,推动公共文化资源向乡村倾斜。三是鼓励社会力量办文化,激发基层文化活力。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与管理。石港镇的古渔湾文化园前身是石港曙光影剧院,后由企业家捐资改建,成为集书画工作室、非遗馆、渔湾大戏台等多功能的文化惠民活动中心,构建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文化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搭建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平台。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通过冠名赞助、合作举办、捐资助建等方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2018年,第23届“通州之夜”广场文艺晚会通过与“万达”的合作,在宣传力度、广度与群众参与度上都得到了突破。大力培育文化非营利组织。区累计投入200余万元,奖励扶持特色文化业余团队达150个,通过发展壮大基层文化骨干,使优秀群众文化团队成为我区文化志愿服务的主力军,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激发基层文化活力。 9. 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一是推进主流价值有效引领。充分发挥全媒体传播优势,通州电视台、通州日报、大型户外电子屏高频刊播核心价值观。做精做亮公益广告,重点打造三条总长近千米的核心价值观主题文化墙。推动城乡广泛刊播核心价值观主题公益广告,在学校、街道、社区、乡镇、村委会、文化场馆(站)、公交站台、窗口单位的橱窗、画廊等公共场所,张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画和“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大力弘扬诚信文化,围绕重点领域、重点人群有针对性地开展诚信主题教育。广泛开展诚信主题实践活动,深化诚信街区、诚信企业、诚信市场等创建活动,在城乡社区开展诚信邻里创建活动,推动形成真诚互信的人际关系。二是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持续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引导动员群众积极参与身边好人线索推荐12余万条,推荐王笑梅、李志强当选江苏好人。组建宣讲团,宣讲好人、最美人物、劳动模范等先进典型以及普通老百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故事。实现善行义举榜在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全覆盖,在全社会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江海志愿者服务平台和志愿江海微信平台的服务管理功能,加大志愿服务参与度与活跃度的考核力度。深化“志愿服务365”主题行动,推进志愿服务标准化站点建设,建立一批体现专业化、规范化,具有示范性和一定规模的志愿服务站点,培育一批骨干志愿服务组织和品牌志愿服务项目。三是深化文明城市长效管理。继续强化“日常巡查、月度考核、季度点评、年度奖惩”的考核机制以及考核通报、媒体曝光、领导约谈、追责问责的推进机制,促进各项工作的落细、落小、落实。加强对农村乡镇检查考核力度,狠抓重点难点问题解决,促进城乡共建。四是扎实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2019年是省、市、区三级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先进典型评选年,切实做好各级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校园申报评选工作,加强常态化管理。围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坚持既塑形又铸魂,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着力培育具有较高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化素养、法治观念和良好精神风貌的新型农民。以民风建设和环境整治为重点,深化美丽乡村美丽农家创建活动,全区每年评选10家美丽乡村示范村(标兵村)和100户美丽农家。深化文明家庭创建,开展“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活动,弘扬传统家庭美德、现代家庭理念,建设新时代家风文化。每年评选区“文明家庭”40个,开展由各村建立“星级文明户”家庭信息档案,实行动态管理,确保村级以上星级文明户不低于总户数的80%。五是全域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召开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动员会,区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乡镇(街道)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村(社区)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单位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实现四级全覆盖。精准梳理群众需求和五大平台资源,将理论宣讲、文学艺术、科学普及、教育服务、社会慈善、法律普及、体育健身、医疗卫生等各类群众需求项目化,通过江海志愿者服务平台和志愿江海微信平台发布,力求合理分配、逐一对应,实现服务项目与志愿需求之间的有效对接,真正为城乡群众提供高质量、常态化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六是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将移风易俗纳入村规民约,建立健全红白理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在合理约定红白事消费标准、办事规模和礼仪模式等方面有效发挥作用。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带头示范作用,引导群众丧事简办、厚养薄葬、喜事新办、节俭养德,引导农民群众养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通过将移风易俗纳入文明村镇考核内容,纳入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评选标准,推进移风易俗落地落实。 10. 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创新工程。一是土地确权顺利完成。发放证书21.3万本(占应确权农户数的95.22%),实现“一户一档、一组一图、一村一簿”。二是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全区15个镇(街道)及所辖村全面完成清产核资任务,共清核农村集体资产23.4亿元,集体土地151.1万亩。试点镇(五接镇)和试点村(兴仁镇徐庄村、张芝山镇天星村)全面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任务。三是产权交易稳健运行。2018年完成产权交易597笔,成交总额4811.83万元。推进产权抵度融资配套政策,稳步开展抵押贷款业务,受理抵押业务6笔,抵押资金238万元。深化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健全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 下一步,区委、区政府即将印发通州区乡村振兴战略组织领导机构及其办公室文件,全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工作。 一是根据省自然资源厅对《江苏省镇村布局规划优化完善技术指南(2019年版)(征求意见稿)》的要求,开展我区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按照“多规合一”的要求,对现行行政村实施评估,明确各类村庄布局,保护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统筹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提高村庄规划成果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目前正对照要求开展村庄规划编制工作。编制村庄建设规划既要有前瞻性,又要彰显各自特色,充分发挥专业人员、镇村党员干部、乡贤和村民的作用,坚持一村一规划,增强规划的科学性、有效性和约束力,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真抓实干,抓出成效。 二是根据省、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考核评价的要求,研究制订我区乡村振兴战略考核体系及考核要求,细化目标任务,明确各方责任,有序推进乡村振兴各项工作。 三是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制约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突出问题,着重在打赢农村脱贫攻坚、环境治理、农村改革等方面取得新进展。 四是以农村产业振兴为基础,推进农村特色产业发展和差异化发展。以农村组织振兴和人才振兴为着力点,以文化振兴为内涵,以生态振兴为基本要求,推进农村全面振兴发展 。用好用足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政策和措施,大力推进我区乡村全面振兴。 南通市通州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19年6月2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