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提案提出者: | 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 | 建议/提案号: | 043 | |
标题: | 关于扎实开展“263”专项行动,把我区生态文明建设引向深入的建议 | |||
建议/提案内容: | 近年来,我区坚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基础地位不动摇,在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城镇化水平持续提升的同时,生态环境实现了明显改善。与此同时,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依然突出,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难度进一步加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环境需求与当前生态产品供给不足的矛盾仍然存在。为切实解决这些突出环境问题,我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263”专项行动为抓手,着力补齐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生态短板,努力提升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有力推动了我区生态和谐宜居区建设。 一、扎实开展“263”专项行动的重要意义 1.开展“263”专项行动是加快区域绿色发展的迫切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的新思想、新论断,强调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两减”就是要以减少煤炭消费总量和减少落后化工产能为重点,从源头上为生态环境减负,拓展环境容量。我区没有化工园区,化工企业小而散,工艺落后,且很多企业位处生态红线范围内,环境保护不达标,历史欠账多,关停工作迫在眉睫。到2016年底,我区仍有约700台在册10蒸吨/时以下燃煤小锅炉停用或在用,整治任务艰巨。谁先淘汰落后污染企业,谁就能腾出足够的发展空间,从这个意义上来讲,“263”行动正是契合了绿色发展的迫切要求。 2、开展“263”专项行动是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的有效抓手。近年来,我区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较大的短板,2016年度PM2.5平均浓度45μg/m3,距离国家二级标准还有较大差距,二氧化氮、臭氧指标呈上升趋势;市控考核以上水环境质量达标率仍偏低(2016年度水环境质量考核位于南通市九县、市、区第7位)。水环境污染老的问题尚未解决,新的矛盾又凸显出来,主要表现为南部地区以工业污染为主,而过去一直认为水环境质量较好的北部地区,水环境污染也非常突出,以生活污染、畜禽养殖和种植业等农业面源污染为主(超标的污染物为总磷和氨氮),涉及面广,治理难度大、成本高,修复周期长。因此,我们要以“263”行动为抓手,以坚定决心向环境问题“宣战”,采取一系列过硬举措,全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确保实现全区生态环境根本好转。 3.开展“263”专项行动是落实环境管理责任的现实需要。要打好环境治理攻坚战,必须把思想认识和责任担当落实到实实在在的行动中。2016年7、8月间,中央环境保护第三督察组督察江苏期间,交办我区28起信访件涉及的具体问题,去年,省环保督察组又交办了78起环境信访问题,这些问题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我们已经掌握、群众反复举报的问题,有些问题总因这样那样的困难,迟迟不能解决到位,一拖就是几年,但是环保督察组来督一督、促一促,这些老大难、硬骨头就被拿下了。这说明,只要我们认识到位、决心到位、行动到位,就没有翻不过的坎、攻不下的城,就能切切实实完成上级部署的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各项任务。 二、扎实开展“263”专项行动的对策建议 1.加快转方式、调结构,实行更为严格的总量控制。生态环境问题,本质上就是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从“三去一降一补”的总体要求来看,我区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步伐应该迈得更大。一方面要抓好去产能。近两年,我区加大了落后产能的淘汰力度,取缔了一批工艺落后、污染严重的小染色、小塑料、小炼油等土作坊,关闭了所有电镀生产线和砖瓦生产企业,对污染治理、环境质量改善起到积极作用。同时,我们也感到,各部门对小化工、小铸造、小有色金属冶炼等行业的执法力度还不大;张芝山地区钢丝绳行业板块的产业规划尚不明朗;关停、转移化工企业压力与其他县市区相比,显得十分繁重。要加快淘汰这些落后产能,该关闭的坚决关闭,该转型的坚决转型。另一方面要优化产业布局。要加快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体系,积极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要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特色高效农业,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切实减轻环境压力。 2.聚焦攻难点、树亮点,开展更为精准的污染治理。要打好环境治理攻坚战,必须标本兼治、精准发力,瞄准治污的关键点、要害处。一要优化空气质量。深入推进大气污染治理,抓好工业废气治理、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机动车尾气减排、扬尘污染控制、秸秆禁烧等工作,开展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和预警预报。持续改善大气环境,确保PM2.5年浓度进一步下降,空气优良率保持在74%以上。二要提升水环境质量。扎实推进水环境污染治理计划,必须把护水治水兴水作为我区生态环保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落实好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加大地表水污染综合治理,科学构建地下水污染防治机制,全力涵养和保护好饮用水源,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提高运行负荷;下大力气整治黑臭水体,从根源深挖、阻断黑臭的源头,综合施策,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水体的改善。三要启动土壤污染治理。按要求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推进工业污染地块的污染防治。切实推进生活垃圾治理,扩大小区垃圾分类试点,尽快早日覆盖全区。加快推进餐厨垃圾和建筑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探索建立垃圾专项分流收运体系。加快推进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巩固禁养区畜禽养殖场(小区)的关闭、搬迁工作成果。四要保障危废管理环境安全。因地制宜推进危险废物综合利用、处置项目建设,确保危废处置安全,强化对产废单位的全过程管控。 3.坚持优机制、重创新,探索更为科学的管控手段。我区是典型的平原地带,有着较为优越的开发条件,但区域环境承载能力已逼近上限。一要优化生态功能布局。构筑“水韵通州”、“绿满通州”、“畅游通州”三大品牌,建设环南通主城区绿色生态门户和自然屏障。推进产业集聚和“沿江、沿通道、沿重要节点”差异化空间布局,促进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经济产业化。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红线制度,牢牢守住生态红线不低于国土面积20%这条基本标准。二要严格生态管控要求。严格源头保护制度,健全生态红线管控机制、化工产业正负面清单、资源有偿使用和交易机制等。要坚持“谁受益谁补偿,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建立健全生态补偿制度。推行区内水环境生态补偿机制,在通吕运河、通启河、九圩港等重点河流沿线镇(区、园、街道)设立水质监测点,开展水环境生态补偿监测,严格兑现奖惩措施,并以此为抓手,促进基层落实属地管理、污染治理的主体责任。三要全力推进“三河三行业”综合整治。紧紧围绕综合整治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有力有序解决重点流域、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突出环境问题,对沿河排口、岸线占用情况进行多轮排查,列出问题清单、项目清单和责任清单,排出整治项目,实施“挂图作战、销号管理”,大力促进河岸共治,推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综上所述,全区上下务必下定决心,明确目标任务,强化政策措施,把“263”专项行动抓出成效,打赢这场环境综合整治的攻坚战,走稳、走实绿色发展之路。 |
|||
承办单位: | 主办: | 环保局 | 协办: | 发改委、住建局、农委、水利局、城管局 |
答复日期: | 2018-04-18 | |||
答复内容: | 区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 贵委提出的“关于扎实开展“263”专项行动,把我区生态文明建设引向深入的建议”的提案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努力构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从根本上为生态环境减负。 (一)优化空间格局。坚持空间管控一本规划、一张蓝图,大力推行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多规合一”。严格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推进形成科学合理、主体功能定位清晰的国土空间开发利用格局。划定城镇开发边界,严格控制开发强度,着力提高开发水平,坚决守住开发强度的警戒线。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完善监管考核和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办法,限期关闭(搬迁)红线区域内的违法违规项目。 (二)优化能源结构。严格落实煤炭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机制,大幅削减非电行业煤炭用量,对所有新、改、扩建耗煤项目一律实行减量或等量替代。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扩大天然气利用规模,积极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 (三)优化产业布局。认真落实《南通市通州区“三河三行业”整治总体方案》,按照关停一批、转移一批、升级一批、重组一批的原则,大幅淘汰印染、钢丝绳、化工“三行业”落后产能,“三行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削减。培育壮大绿色低碳产业。按照转型发展、产业升级的要求,以高端纺织、电子信息为重点支柱产业,智能装备、新材料、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为重点新兴产业,以及符合产业发展导向、有利于发挥自身优势的产业作为发展重点。大力发展纺织新材料、高性能金属和非金属新材料、电子信息新材料、新型建筑材料以及特种功能材料等。支持通州特色环保装备产品研发和生产,着力培育特色环保产业基地,推进环保服务业发展。 二、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认真落实省、市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个“行动计划”,有效提升污染治理的科学性和精准度,切实改善环境质量。 (一)打好蓝天保卫战。一是开展煤炭减控专项治理。大力压减煤炭消耗总量,确保完成市下达控制目标。加强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建设与管理,按要求分类推进燃煤锅炉整治。高污染燃料禁燃区严禁新建、改建、扩建燃煤设施,已有的高污染燃料设施,限期改用清洁能源或可再生能源,未按期完成整改的依法淘汰。2018年淘汰20蒸吨/时及以下燃煤锅炉,2019年淘汰35蒸吨/时及以下燃煤锅炉。有序推进新能源与清洁能源替代,加快实施天然气管道工程和华电热电蒸汽管道配套工程。到2019年,全区基本实现天然气管道全覆盖,天然气利用规模达到1.3亿立方米;到2020年,全区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到5万千瓦;每年完成太阳能光热利用面积40万平方米。二是开展扬尘污染专项治理。建立覆盖重点生产建设场所的扬尘在线监控体系,全面加强建筑工地、市政工程、物料堆场、道路交通、港口码头的扬尘治理。推行“绿色施工”,完善扬尘控制责任制度,强化企业主体责任,严格落实建筑工程硬质围挡、裸土覆盖、施工路面硬化、道路洒水、车辆冲洗、场地绿化等6个100%抑尘措施。加强道路交通及重点地块扬尘污染防治,加大道路运输扬尘控制,增加机扫车辆、洒水车等设备投入,提升道路清洁能力;强化监管责任,对收储地块、征拆地块、渣土临时堆存地块落实防尘措施。强化“三场一站”扬尘治理,强化交通、水利工程及码头扬尘污染防治,大型煤堆、料堆实现封闭储存或建设防风抑尘设施。三是开展挥发性有机物污染专项治理。建立健全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防治管理体系,实施重点地区、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减排,2020年排放总量较“十二五”期末下降21%以上。加强动态监测,以重点行业和重点污染物为主要控制对象,认真开展涉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的企业排查、分类和清理,建立排放动态清单,深化源头解析,实施源头防控、分业施策。推进分类治理,提高建设项目准入门槛,严格控制新增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量;加快推进化工、包装印刷、家具制造、工业涂装等重点行业综合治理,有序开展机动车维修业、建筑装饰、干洗等生活源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防治,全面推行清洁原料替代。发展绿色交通,统筹推进机动车挥发性有机物(VOCs)综合治理,全面推广新能源汽车,城市建成区非道路移动机械使用燃油达到国Ⅲ及以上标准;加强船舶大气污染防治,全面开展码头油气回收工作,推进岸电设施建设。强化餐饮油烟治理,开展餐饮企业油烟净化治理,配套建设治理设施;严控餐饮业准入,不符合规划选址要求的,一律不得新扩改建,不得露天烧烤;到2020年,餐饮业油烟排放量大幅降低。 (二)深入推进水污染防治。一是开展区域水环境专项治理,进一步落实“河长制”“断面长制”,以“三河”整治为重点,实施“拆、封、建、转、清、畅、管、绿”八大工程,深入推进河岸共治。实行沿河“五乱”重点整治,对河道管理范围内乱设排口、乱搭违章、乱养畜禽、乱停船舶、乱倒垃圾等问题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强化水环境质量目标管理。推进重点流域的专项整治,对长江、通启、通吕、九圩港等流域通州段河道,提升整治标准,开展绿色水岸建设,固土护坡、涵养水源、净化水质,深入推进水生态环境建设。实施生态河湖行动计划,开展生态河湖治理活动示范样板工程,实行项目化推进、清单式管理,实现全区河长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全面提升;2018年疏浚乡级河道4条(段)、村级河道41条(段)、沟塘208处、疏浚总土方量97万方。突出抓好重点断面整治,按照流域治理理念,滚动编制水质未达标断面的达标整治方案,实施一批重点工程,落实责任,强化措施,明确达标时限,全区市考以上断面水质达到目标要求。强化水资源管理,加快重点示范水生态工程建设,强化水系连通、水生态环境综合整治、节水减排等任务落实;抓好水功能区水质监测和纳污总量的控制,加快推进水功能区达标建设;规范入河排污口设置,强化过程监管,2018年实现规模以上入河排污口监测全覆盖;加强港口码头和船舶污染防治,防止污水污物直接排河排江。加大生态补水力度,科学实施引江调水,增强内河的水体流动性,提升水体自净能力。加大河道保洁力度,完善长效管理制度,对6条一级河道,23条二级河道,16条(段)通航三级河道,实行市场化、机械化全覆盖长效保洁。二是开展养殖业专项治理,调整优化养殖产业区域布局,构建养殖污染治理长效管理机制。加强源头管控,落实“种养结合、以地定畜”要求,科学规划布局畜禽养殖与水产养殖业,合理确定养殖区域、养殖种类、养殖规模及总量。推进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巩固禁养区养殖整治成果,确保做到应关尽关、应拆尽拆;推进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配套污染防治设施建设,打通畜禽粪污还田利用通道,2018年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治理率达到75%,2020年治理率提升到90%。推进非规模养殖场(户)污染治理,开展小型分散养殖扩面整治,将省定治理规模标准由200头(猪当量)向100头延伸,坚决杜绝畜禽粪污直排河道;建设面向小散养殖场(户)畜禽粪污专业化收运体系、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与集中处理中心。加强水产养殖污染治理,鼓励发展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池塘工业化养殖等生态健康养殖方式,探索建立水产养殖污水排放标准,实现养殖尾水达标排放;开展南美白对虾养殖污染专项整治,取缔占用基本农田进行海水养殖的养殖场(户)。 (三)全面启动土壤污染治理。一是开展工业固废及污染场地专项治理。深化固废规范化管理,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99%以上,危废处置利用率98%以上;加快土壤污染治理,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0%以上。规范处置固体废物,削减存量,2018年基本完成历史库存危废消减,2019年实现产废、处废基本平衡,危废产生量500吨/年以上企业强制性开展清洁生产审核。严控增量,落实固体废物产生量限制性指标要求;指导企业做好固废跨省、市转移,督促现有企业固废产生量只降不增;强化进口固废监管,坚决防止洋垃圾入境。有序开展污染场地修复,以化工、电镀、钢丝绳、印染等退出地块为重点,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建立污染地块清单,加强风险管控;稳步实施治理修复,确保土壤环境质量达到开发利用要求。二是开展垃圾专项治理,以垃圾分类管理和综合治理为主线,全面提升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置水平。加快城乡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按照“3+5+X”分类模式,巩固城区试点工作成效,扩大分类试点范围;新扩改建的住宅工程配套建设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设施,引入第三方企业参与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建立完善镇村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理体系,强化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设施配套,合理配备保洁员;对蔬菜大棚等设施农业产生的有机易腐垃圾就地生态化处置。全面提升垃圾收运管理水平,按需增加垃圾分类收运设施、设备,加强运输车辆规范化改造,增配生活垃圾分类运输车辆;加强装潢垃圾、建筑渣土等各类建筑垃圾运输管理;加强餐厨垃圾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完善餐厨废弃物管理机制,健全餐厨废弃物规范化管理制度标准体系,建立餐厨废弃物专管体系和专管队伍。提高可回收物回收利用水平,推进城市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促进可回收垃圾收运处理与再生资源利用“两网融合”;规范汽车拆解等城市大件垃圾可回收物分拣中心建设和运营,推进电子垃圾专项分流处置,规范处置废旧织物及其它有害垃圾。 三、进一步加大环境监管执法力度。严格执行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促进环境守法成为常态。 (一)落实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进一步细化网格监管方案,落实定期巡查、问题查处、沟通反馈、监督考评机制,确保日常监管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真正把“环境监管网”织牢织密。对污染举报居高不下、发生严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情形的,严肃追究网格责任人责任,倒逼责任落实。 (二)完善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进一步规范环境违法案件移送受理程序,提高侦办、鉴定、起诉、判决效率,依法从快从严从重打击环境犯罪行为。鼓励环境公益诉讼,设立公益诉讼基金,坚决维护公众合法环境权益。 (三)加大环境违法行为联合惩戒力度。完善企业环保信用评价体系,通过限制市场准入、限制融资行为、停止政府优惠政策、执行惩罚性水价电价等惩戒措施,进一步提高排污单位及其法人的环境违法成本。 (四)强化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依据《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江苏省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细则》,对党委和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未能正确履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职责和责任的,实施追责机制。 感谢贵委对环保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南通市通州区环境保护局 2018年5月3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