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提案提出者: ;陈锦昌; 建议/提案号: 020
标题: 通州开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的建议
建议/提案内容: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必须使服务业比重进一步提升。同时部署开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建议》确定的目标和举措,为通州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我们必须从地方实际出发,抓紧贯彻落实。
    一、着力重点行业优先发展
    1.夯实重点行业优先发展的基础。现代服务业是指依靠新技术和现代管理办法、经营方式及组织形式发展起来的,包括为制造业提供中间投入的知识、技术、信息等服务业,以及一部分由传统服务业通过技术改造和经营模式更新而形成的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中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具有促进分工细化、推动技术创新、改善发展环境等积极作用,当属现代服务业的重点行业,应以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驱动力从产业关联的角度来看,可以分为内部关联驱动与外部关联驱动,内部关联驱动与现有服务业呈正相关。通州近几年来,服务业年均2个百分点左右的速度递增,2013年,规模以上现代服务业企业233个,其中生产性服务业企业203个,占全部企业数的87.1%。从行业分布来看,租赁和商务服务业80个、占34.3%,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52个、占22.3%,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47个、占20.2%,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7个、占3%。还有物流业有国家3A级企业11家,4A级企业9家,5A级企业1家,物流品牌企业数居南通市的县区之首。且首家创业投资中心于2014年在该区高新区投入运行,中新力合科技金融服务公司等9家基金单位注册资本19亿元,为科技型企业提供担保、金融产品组合、管理咨询等综合性金融服务。中国南通家纺城,致力打造产业新业态,其电商园2015年3月已签约58家电商企业。已开工建设的通州科技新城面积达55万平方米,建设有总部经济区、专业孵化区、创意设计园、建筑研究院、海工研究院以及加速器等。新建的科创大厦定位于打造智慧软件园,承载互联网信息产业,现已有14家企业签订入驻协议。种种事实证明,通州现代服务业重点行业的优先发展有基础,因此,开展行动的主攻目标应以此为着眼点。
    2.拓展重点行业优先发展的市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外部关联驱动力来自于制造业,生产性服务是制造业生产过程某些环节的体外服务化,与制造业的发展具有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双向互动性。2013年,通州区有733个规模以上制造企业,其中资源性的53个、占7.2%,低技术的431个、占58.8%,中技术的166个、占22.6%,高技术的83个、占11.8%。此分类参考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工业发展报告2002/2003》的标准。将其规模以上制造企业参照分类,主要考虑不同类型的制造企业对生产性服务的需求有差异。如资源性企业需要大量的金融服务,其他技术性企业对生产性服务的需求依次为商务服务、物流服务、金融服务、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等。通州现存生产性服务业主要门类与733个规模以上制造业行业发展的相融性较强,相互促进作用明显。这也揭示现代服务业重点行业要优先发展,必须在做大做强制造业上下功夫、花力气,着重为生产性服务业优先发展拓展市场。
    二、着力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
    1.以中心集聚增强辐射力。通州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应以区政府所在地为重点,设立中心商务区。重点开发和推进金融、科技、信息传输、商务服务业等集聚。比较优势的分工交易理论告诉我们,资源禀赋是现代服务业集聚的必要条件,鉴于区政府所在地是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有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快捷的信息交流、方便的交通网络,也是生产、生活的集中地,要素供给和市场需求能满足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发展。且对周边的家纺城、空港产业园、石港科技产业园的辐射作用显著,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集聚和发展。
    2.以集中集聚兼顾一般性。2014年,通州各镇区年末总人口,高新区、金沙镇合计29.1万,平潮、刘桥、二甲等镇均为7万以上,其余为3—6万不等。2014年,通州八大产业实现工业产值1723亿元,占全区规模工业产值的93.2%,其中现代纺织业464.98亿元,主要集聚于川姜镇,船舶海工291.64亿元,集聚于滨江地区,新能源275.60亿元和机械装备207.13亿元,主要集聚于高新区、金沙镇、兴仁镇等。2014年,通州250个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的地区分布为,高新区51个,金沙镇36个,平潮镇17个,川姜镇16个,兴仁镇、石港镇各12个,先锋镇11个,其余各镇均在10个以内。以上显示由人口、制造业、服务业关联性最强的三大因素分布最显著的特征是重叠性,决定了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布局必须以集中为主,同时兼顾一般。要克服和避免同一行业的过度分散集聚。例如2007年以来,通州曾先后提出建设苏通大桥、先锋、家纺城、空港、汇晟、南通供销等6个现代物流园区的目标,这有条块分割的、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小生产方式之嫌。为此应打破行政区划的格局,以全局的观念,开放的手段,合作共赢的方式,谋划和推进区域内现代服务业集聚的总体布局。
    三、着力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
    1.发挥市场与政府“两手”的积极作用。开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的实效好坏,与市场“无形之手”和政府“有形之手”的作用密切相关。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配置资源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所以实现“两手”作用的优势互补,齐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一方面要坚持深化改革,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让市场主体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市场机制,使人、财、物等生产要素自由地流向现代服务业企业,实现服务资源的优化配置。另一方面政府要强化规划引导、设施完善、政策扶持、体制保障等。要加快公共服务平台设施建设,包括技术资源类平台、人才资源类平台、投融资类平台、管理服务类平台等。此外,政府作为“守夜人”,在履行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职责中,必须切实把控“三张清单”划定的权力边界:即负面清单——法无限制既可为(企业),权力清单——法无受权不可为,责任清单——法定职责必须为。
    2.激发市场主体与大众创业的两大活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同样如此。目前,通州现代服务业企业大多是民营企业和其他中小企业,是现代服务业经济的主要力量,不同市场主体之间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将极大地激发现代服务业企业主自主创新、做大做强、创造服务品牌的活力。同时,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各种新兴业态、新型商业模式焕发出活力,大众创业的浪潮席卷而来。有资料显示,通州区上半年新注册创业型企业947户,其中第三产业301户,占总数的31.7%,与去年同期相比有了显著提高。这源于商事制度的改革,大大降低了创业创新的门槛,政府的快捷服务和扶持发展,激发了大众创业创新的热情,增添了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动力。
    3.落实现代服务业标准与体制两类保障。为确保通州现代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完善服务业标准,这是一种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规则,也是服务业规模化发展的基础,可提升服务业企业的社会声誉,促进服务技能的提高和技术的进步。服务业企业标准化工作可按照“政府推动、部门联合、企业为主、有序实施”的步骤推进。2013年5月29日,李克强总理在“峰会”演讲中指出:“中国服务业发展滞后是体制机制的制约。”可见,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步伐,需要着力打破制约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包括:改革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打破“九龙治水”的格局,致力于区域和部门之间作用力的同向共振;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现代服务业企业准入制度,扩大服务业的开放程度,提高改进服务业对内对外开放水平,鼓励社会资本和外资投入现代服务业,引导行业内良性有序竞争;改革有关税费制度,实行与工业企业同样的用地和水电气等价格,对符合战略规划的现代服务业企业,实行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将人力资源培训、研发投入等费用在税前冲减;完善现代服务业的投融资机制和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机制等,以保护和调动一切有利于开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释放。
承办单位: 主办: 服务业发展局 协办: ;发改委;商务局;经信委;
答复日期: 2016-05-04
答复内容:

陈锦昌委员:
  您在区政协第十二届五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通州开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的建议》的提案收悉。感谢您对区服务业经济发展的关心和支持!您在提案中提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建议很有针对性,对进一步推动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现将您提出的建议答复如下: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积极贯彻落实省、市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决策部署,紧抓关键环节,强化工作举措,服务业发展稳中有升。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409亿元,增长10.4%,占GDP比重达到43.5%,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151.4亿元,占GDP比重为16.1%,实现服务业应税销售828.3亿元,实现服务业税收49.5亿元,增长16.7%。
  2015年,全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呈现以下主要特点:
  一是突出要素完善,优化发展环境有新举措。加大体制创新,成立区服务业发展局,指导、协调、督导、解决全区服务业发展和改革的重大问题,编制了通州区“十三五”服务业发展规划,形成初步成果,完成了开沙岛旅游度假区、进鲜港乡村旅游度假区、绿博园、花卉产业园、药师佛文化园项目规划。积极贯彻国家、省、市关于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抓好我区现有政策落实,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重点发展科技服务、电子商务、现代物流、金融服务四大服务业集聚区,积极培育服务外包、商务服务、信息服务三大服务业产业集群的方向。加强资金引导,发挥服务业引导资金等财政资金对社会投资的撬动作用,支持重点产业园区、项目和企业发展,2015年全区争取省、市两级共扶持服务业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资金1100万元。
  二是强化载体支撑,实施创新驱动有新突破。以“提档升级一批、培育发展一批、规划建设一批”为发展路径,全力推动全区7家省市级以上服务业集聚区(南通家纺城、空港产业园、开沙岛度假区、高新区科技服务集聚区、汇晟建材物流园、通州新城商务区、家纺城电子商务产业园)由规模扩张向质效提升转变。2015年,6家省市级服务业集聚区完成营业收入588.9亿元,税收6.49亿元,入园企业8000多家,就业人数超过9万人。高新区科技服务集聚区江海圆梦谷开园,引进7家科技服务平台企业。电子商务产业园引进找货网等3家龙头企业,实现网络零售额19.7亿元。进鲜港乡村旅游集聚区引进现代农业展示区项目,成功签约总投资5亿元的花海项目。空港产业园积极推进南通保税物流中心(B型)和海关特殊监管区建设,尊翔公务机项目获经营许可证,顺丰全自动分拣中心项目增资到位。南通家纺城跻身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成功入围江苏省50亿市场。重大项目拉动明显,2015年累计签约江苏四海商舟电子商务、正大凯盛基金等20个项目,完成服务业投资253.8亿元,增长23.2%,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提高2.9个百分点,实施5000万元以上服务业产业项目(不含房地产)55个,其中亿元以上重点项目47个,涉及现代物流、旅游休闲、商贸流通、商务服务、科技服务等领域。企业规模不断壮大,“质量强企”建设进一步深化,全区服务业实现应税企业销售超亿元102家,超5亿元37家,超10亿元21家,江苏金太阳纺织科技有限公司获评省级服务业创新型示范企业,南通顺丰速递有限公司、江苏达海智能系统股份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获评市级首批服务业创新型示范企业,江苏和盛农资连锁有限公司、中国供销集团南通供销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列入省服务标准化试点。楼宇经济加快提升,全区商务楼宇11座,7座运营楼宇入驻率78%,实现税收8.3亿元、应税销售167.7亿元,在建楼宇加快推进,恒丰银行入驻科技金融港,另有6家金融机构签订了入驻协议,国际棉花交易中心主体封顶,奥邦广场正在招商。
  三是聚焦重点产业,提升发展能级有新成效。2015年,全区科技服务业完成应税销售1.1亿元,增长9.8%,“江海圆梦谷”、“中国创纺e站”被认定为首批省级众创空间。电子商务成长加速,家纺城跨境贸易电子商务省级试点获批,实现出口260多万美元,合丰供应链管理、找货网、马潭易购等电商平台落户通州。现代物流实现营业收入15.2亿元,增长28%,成功培育国家3A级以上物流企业21家,其中4A级9家,5A级1家,省重点物流基地2家,省重点物流企业5家,省物流企业技术中心1家,景瑞农业被认定为中国物流示范基地。金融服务着力推进“一街一港一中心”建设,新引进银行业金融机构2家、创投机构14家,南通华夏飞机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在新三板成功挂牌。服务外包全年实现合同额3557.5万美元,执行额3473.53万美元,离岸外包取得重大突破,执行额达到1017.3万美元,新增南通继保软件、卡特彼勒等8家市级服务外包企业。
  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区服务业工作将牢固树立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战略,以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提高层次为重点,深入实施服务业“四大工程”,为保持经济平稳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占GDP比重提高1.5个百分点,服务业投资增长15%以上。我们将充分吸收您的意见和建议,着重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坚持招商引资“第一前提”不动摇。围绕区服务业“十三五”规划明确的主导产业,借助我区资源优势,以长三角为突破口,瞄准全国服务业50强和知名民营企业重点招商。充分发挥局招商小分队作用,通过招商平台推介、区域专业展会招商对接、赴沿海发达地区举办专题推介活动、参与通州籍客商恳商会等方式,多路并进,全面做活招商,优先招引对先进制造业具有配套、提升作用的现代服务业项目,力求谈成一批项目,引进一批资金,使现代服务业成为新的投资热点。
  二是坚持品牌带动“第一准则”不动摇。实施服务业品牌化发展战略,重点支持国际棉花交易中心、达海智能化、顺丰速运、“马潭易购”等一批服务水平高、管理规范、经营规模和业绩好的企业争创服务名牌,实现以品牌带产业,以产业创品牌的良性发展。鼓励科技创新,打造创新型服务业领军企业,支持江苏金太阳、南通三威家纺等制造业企业分离发展专业化服务业企业,占领服务外包、研发设计、信息咨询等高端市场,加快供应链、电子商务、信息技术的建设和应用,积极推动自主品牌创建和国家级、省级标准化示范项目,形成一批服务业品牌企业和服务业标准化示范单位。
  三是坚持项目推进“第一要事”不动摇。坚持任务书、路线图、时间表、责任人“四落实”,确保年度完成14个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投资计划,完成投资23亿元。重点推进农产品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等首谈项目快签约,督促通州农副产品物流中心、万科云产业园、万达商业综合体、圆通航空枢纽中心快开工,确保华融和生、南山湖一号等按节点和序时快施工,力争华诺国际供应链管理基地、棉花交易中心快竣工。对未达序时的重大项目,深入一线,倒排序时、对标找差,全力做好重大项目协调服务工作,推动项目快建设、快产出。
  四是坚持集聚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加快编制集聚区发展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加快重点企业、项目及高端人才向相关集聚区集聚,力争营业收入增长15%以上。科技服务业集聚区力争培育、引进服务平台5家、企业30家以上。电子商务集聚区启动微商货仓等配套设施建设,确保新引进电商领军企业2家,入驻电商企业超过100家,交易额突破150亿元。乡村旅游集聚区完成花卉产业园一期建设和二期拆迁任务,力争江海农家乐、花卉园一期等项目建成开放,年度投资额超过3亿元。支持一批在建、招商楼宇的主题化发展,全年举办楼宇招商活动2场以上,力争科技之窗、综艺金融港入驻率超30%以上,家纺城大酒店、龙宫、新瑞大厦入驻率超60%以上。面向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大宗商品交易、物流、研发设计、检验检测、人才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助推集聚区快速发展。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关心,并恳请您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和帮助我们,对区经济转型发展多提宝贵意见。


  通州区服务业发展局
  2016年5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