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提案提出者: ;提案委员会; 建议/提案号: 013
标题: 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切实提升农业经济发展水平
建议/提案内容:
    一、我区农业产业发展特点
    一是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基本形成了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的链式发展,促进了农业产业分工和专业化升级。全区累计建成各类家庭农场333家,创建省级示范家庭农场5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5家。到2015年三季度,实现流转土地31.673万亩,占总面积的41.08%。拥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5家,年农产品加工产值90亿元,出口创汇2500万美元。目前农业领域形成10亿元以上产业5个,其中30亿元以上产业一个,50亿元以上产业一个。创新了一批高效种养模式、产业化经营模式、专业化服务模式。全区注册的农业专业服务组织达912家,服务领域更为广泛,服务手段更加完善。
    二是转型发展成效明显。通过课题合作、技术合作、项目合发展科技型农业,共引进、示范、推广新品种300多个、新技术65项、新成果40个。粮食、棉花、油料等大宗农作物向优质、高效发展,水稻、油菜、小麦等大宗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超过97%,水稻优质化率达98.5%,油菜全面实现“双低”化。蟹、虾、贝等品种80%达到优质水产品标准,生猪家禽良种率达94%以上,蔬菜、瓜果优良品种达到80%以上。全区建成无公害农产品产地100万亩、无公害水产品产地10万亩,认证绿色食品12个、无公害农产品120个、有机食品18个。
    三是农业集聚化水平明显提高。全区建有各类农业园区162个,先后建设了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南通江海台创园通州核心区、省市万亩永久性蔬菜基地、粮油高产增效万亩创建示范片、万顷良田等农业园区,为全区农业经济发展增添了活力。打造了一批规模产业、特色基地、特色专业村,涌现了一批示范园区。
    二、我区农业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区农业产业发展中凸显出五大矛盾。一是分散的农户小生产与社会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个体农民参与大市场竞争,主体数量多,竞争效果差;二是农户经营规模狭小与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矛盾;三是农业比较效益低与农业产业化的矛盾;四是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权益与承包经营权营运,与劳动力转移和城镇就业压力之间的矛盾;五是农业部门分割与农业进一步发展的矛盾。
    三、推进我区农业现代化的对策建议
    1.更新农业产业发展观。农业也是产业,正因为弱质,才会有大的发展空间。我们坚信农业一定是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最有前途、永远朝阳的产业,因此全社会更要重视发展农业。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照产业条件和基础,宜工则工,宜农则农,把农业作为产业经济进行筹划。我区农业的基本定位是发展都市型农业,为城市提供优质的食品原料和农业体验式休闲。农业产业的业态基本为“接二连三”,把农产品加工、物流配送、生态旅游、电子商务等与基本的种养业结合起来,壮大农业产业链。要重视农业园区建设,根据农业产业发展基础和趋势,形成专业特色明显的农业集聚区和以产业链为纽带的农业产业园。
    2.加快整合涉农行政资源。建议按照国家大部制改革思路,合并相关涉农管理部门,组建以发展农业经济和建设新农村为本职的“区农业及农村发展委员会”,把分散的涉农的财政资金、基金合并,统筹支持农业产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要调整政府管理农业的方式,从微观转向宏观,就是要从服务农民为主转向服务农业为主,从技术推广为主转向引导产业发展为主。
    3.加快农村土地经营权股份制改造。一是组建土地股份公司。2015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引导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合作社和龙头企业”,我区也出台了相关文件,实行土地承包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以农民的经营权入股,实现土地统一经营,提高产出效益。这是一个好政策,我们要从解决三农问题的高度,认真加以推进。二是开展土地整理和农田基本建设。按照排灌设施配套、土地平整肥沃、田间道路畅通、农田林网健全等标准,调整好茬口和水系,适应机械化作业和规模化经营。土地整理还要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努力改善田块细碎化问题。三是规范土地经营权流转。在《通州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交易规则(试行)》的基础上,出台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监管办法,明确界定租赁农地的准入条件和监管要求,防止在土地经营中出现新的矛盾和问题。要正确处理好土地流转中各方经济利益关系,及时化解因土地流转造成的各类矛盾纠纷,特别是要杜绝村民委员会在流转中收取高额的管理费或设立小金库;同时要加强经营监管,建议设立经营保证金制度,督促业主正确履行合同,特别要防止农业项目非农化。
    4.大力培育农业经营主体。农业企业一头连着农户,一头连着市场,起着“桥梁”作用,发展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的关键,我们要按照中央要求,积极鼓励引导工商资本进入农业产业,向农业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通过招商引资、深化改革、制定政策、优化环境等措施,实行跨行业、跨地域的多种形式的联合组织,千方百计地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同时,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引领农民进入市场的实质性经营组织,推动龙头企业与专业合作社深度融合。要扶持一批规模较大、管理规范、制度健全、信誉良好的农业企业,建立一批示范区和示范企业,开展现场观摩,广泛宣传发动,通过示范带动和典型引路,逐步实现整村、整镇推进。要把发展农业与“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结合起来,鼓励农业园区建设农业科技孵化器和创业园,培育新一代农业经济主体。
    5.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是建立技术服务体系。技术及信息是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我们要把现有的“农技推广云平台”应用和推广好,在发挥公益性技术推广体系基础上,发展社会化的技术服务专业组织,为农业生产提供育种、病虫害防治、土壤水质检测分析、废物处理等技术服务。二是健全农业供销体系。现有的区农委、供销联社和农机局要发挥牵头作用,形成供应网络。建设农产品物流基地和专业市场,为农产品快速流通创造基础条件,建议在高速公路出口附近和与南通市区接壤区域建设以输出为主的农产品交易专业市场,如果蔬市场、粮食市场、水产品市场、畜禽市场等。三是改善融资服务体系。改变以往财政直接投入方式,重点为其他有投资能力和意愿的投资主体创造有利的投资条件,引导资金流向农业产业化发展项目,财政支农资金要设立专项,用于农村商业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为农业生产提供资金的风险补偿。
承办单位: 主办: 农委 协办: ;农工办;
答复日期: 2016-06-23
答复内容:

区政协提案委员会:
  你们在区政协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提出的《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切实提升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案,我委已经收悉。感谢你们对我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关心与支持,我们将结合实际做好以下工作:
  一、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1、科学布局产业结构。按照农业区域布局总体规划要求,结合我区的资源特点和产业发展基础,走“你无我有、你有我优”的路子,合理调整农业结构,搞好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生产经营格局,避免乡镇间同质化竞争,大力发展特色产品、名牌产品和无公害产品,从而实现布局区域化、种养基地化、生产规模化。
  2、大力培育经营主体。一是突出龙头带动,推进农业产业化。坚持把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举措,以“五个一”示范创建为抓手,促进龙头企业加快发展速度、提升发展质量、完善联结机制,增强龙头带动能力,促进龙头企业的运行质量不断提升,推动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积极促成龙头企业与农民合作社对接,采取多种形式的合作,形成“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二是突出规范管理,推进合作社健康发展。严把质量关,组建名录库。根据省新修订的《江苏省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名录实施办法》,组建了由 138 家合作社组成的 2016 年度合作社名录库。进入名录的农民合作社必须统一使用财务软件并严格执行工商总局施行的报告公示制度。立足“五规范”,培育百家规范社。以名录库为重点,加强分类指导,重点跟踪,做好上门指导服务。引导合作社做到章程制度、“三会”制度、财务管理、盈余分配、社务公开五规范,引导合作社完善规章制度,规范财务核算、成员账户和盈余分配,确保100家合作社规范运作,健康发展。积极推进改革创新,提高合作社运行质量。组织开展综合社试点工作,通过改革现有村(社区)经济合作社、整合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组建富民综合社。继续推进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坚持规范操作,稳步推进,从实际情况出发,做到条件成熟一个,改成一个。立足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组织开展农地股份合作社自主或参股经营,力争培育一批自主经营示范社。开展民宿合作社试点,利用乡村旅游点附近的农户民房,发展民宿产业,丰富乡村旅游业,增加农民收入。三是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做好发展家庭农场的宣传发动工作,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大力宣传家庭农场建设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鼓励回乡创业的大学生、外出务工的农民、个体工商户、农民经纪人投资创办家庭农场,鼓励发动当地的村干部、农机手、粮企业主以及种田能手等带头投资创办家庭农场。
  3、完善市场流通体系。首先,进一步搞好农产品市场体系的规划布局,加强现有农产品市场的改造,在对现有市场升级改造的同时,建设规模大、管理规范、辐射面广的农产品综合批发交易市场, 使之成为全区乃至周边最大的农产品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和信息交流中心。其次,培育农产品流通服务组织。积极培育各类运销大户、专业流通协会、农业经纪人等,形成多元化的农产品流通主体。再次,积极拓宽销售渠道。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品牌参加国内大型展销订货会;切实搞好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建设,改善农民进城销售农产品的流通环境;加强农村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网上交易等现代流通方式。
  二、建立健全有效投入机制
  1、加大财政投入。不断提高财政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建立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明确投入重点,加大对农机补贴、农田基本建设、科技研发和技术推广工作、农民培训的投入;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农业龙头企业贷款贴息和基地建设;对于各部门的支农资金加大整合力度,完善投入管理办法,加强指导监督,实现资金效益的最大化。
  2、强化金融扶持。积极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努力形成功能齐全的农村金融体系。探索村镇银行试点工作, 打破对农村信用社的过度依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投放。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贷款贴息机制,积极开展农村互助担保和农民创业贷款担保试点工作。组织做好“银农资金供需见面会”,打通金融机构与涉农企业、农村经济组织和农户之间的信息交流渠道,建立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联动机制。
  3、增加多元投入。积极向上争取政策性资金,依靠项目资金发展现代农业。出台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外出打务工创业的成功人士或其他社会资本投资现代农业。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围绕优质农产品品牌资源,吸引区外资金投向现代农业,促进现代农业快速发展。
  三、推进土地有序流转和集聚
  积极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促进农业生产用地的有序流转和加速集聚。一是对当年新增的用于新型规模经营主体的土地流转以村经济合作社为申报单位的进行奖励,引导土地向新型规模经营主体流转,发展现代农业。二是加强管理,完善土地流转经营和服务。区已建立了农村产权交易中心,着重完善镇土地流转交易市场和村级土地流转服务组织的建设,依法确权并加强流转合同监督管理。建立土地流转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对退出的流转土地,建立再流转机制,保障所退出的土地及时有效地实现再流转。三是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的风险防范机制,实施土地流转金预缴制度,建立土地流转风险预案制,确保土地流出农民的利益不受任何损失。四是建立村、镇、区土地纠纷调处网络,及时化解土地流转过程中的纠纷和矛盾。五是防止出现农业项目非农化。
  四、强化现代农业人才培养
  1、加大对农民技能的培训力度。加大培训新型职业农民的力度,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加快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尽快培育出一批种植、养殖业能手、科技带头人等,确保全年培训职业农民3000人以上,并且充分发挥新型职业农民的示范带头作用。
  2、加大本土人才的培养力度。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农村初高中毕业生培训政策;完善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政策,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带技术带资金回乡创业;有条件的镇设立乡村青年创业基金,引导和鼓励有知识、有头脑、有能力的农村青壮年就地就业和就地创业;支持工商企业、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和农村能人创办现代农业企业,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带头人。
  3、推进产学研合作,强化人才技术支撑。推进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独立或联合起来,共同与科研院所签订技术指导与人才培训方面的协议或者共同与高校签署合作协议,创办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以及大学生现代农业创业园。
  五、突出现代农业科技支撑
  1、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进一步整合我区农业科研资源,构建技术层次比较高、产业门类比较全的综合性农业研发体系。探索建立政府引导,农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农业企业共同参与,集研发、孵化、产业化于一体的科技创新联合体,加速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吸引和支持国内外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企业在通州设立研发中心,合作建立实验室、中试基地。
  2、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探索建立以国家农技推广机构为主导,科研教育部门、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科技特派员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进一步健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完善公益性职能经费保障机制,改善农技推广条件,提高农技人员素质;把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和职业农民培育成农业技术推广应用的主体;广泛推行农业科技特派员工程,扩大下派规模,健全管理激励机制,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和先进适用技术转化推广步伐。
  3、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是农业科技孵化和推广的有效载体。当前,一方面要巩固提高现有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建设和管理水平,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另一方面要紧密结合产业结构和主导产业,搞好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规划,建设一批高标准、高水平的农业科技示范园, 进一步增强示范效应。
  六、提高现代农业品牌形象
  结合实际以食品、蔬菜瓜果、家禽等产品为基础,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快培育一批“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中国农业名牌产品”、“江苏著名商标”、“江苏名牌产品”。积极打造休闲农业产业示范园、休闲农庄、休闲农家等各具特色的休闲旅游品牌。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培育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把优势特色农产品品质调优、档次调高,以满足市场对农产品优质化和安全性的需求,支持推广优势农产品质量标准、检测和认证三个体系,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和信息发布。充分利用农博会、各种展销会等平台,广泛利用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媒体,全面深入宣传推介,着力提高通州现代农业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通州区农业委员会
  2016年6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