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通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 通州区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06-02-25 00:00 累计次数: 字体:[ ]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二○○五年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一年,是通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一年。一年来,在中共通州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大力推进民营经济、招商引资、农民增收、环境建设工作,圆满完成了市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国民经济高位运行,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全市经济持续高位增长,呈现出跨江争雄的强劲态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8亿元,比上年增长(下同)15.5%;财政总收入突破20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8.64亿元,增长34.6%,再次获得省政府表彰。连续8次进入全国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百强县(市)行列,5次蝉联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50强。工业经济增势强劲,在南通市争先创优竞赛中名列第一。完成工业总产值1096.11亿元、销售收入1060.09亿元,利税84.52亿元,分别增长62.3%、65.6%和127.1%。规模企业、亿元企业分别达731家和83家。工业投入突破100亿元。大富豪啤酒荣获中国名牌,桑夏太阳能、南山面粉获国家免检产品称号。民营经济迸发性增长。新增个体工商户44319户、私营企业7230家、私营企业注册资本74.01亿元,其中新增有限责任公司1767家,占新增私营企业的24.4%。引进市外民资24.1亿元,列南通各县(市)之首,成为加大投入的新引擎。民营经济综合考评在南通市继续保持第一。产业集聚效应加速显现,家用纺织品、纺织服装、电子电器、船舶修造及钢结构、食品加工等五大产业在全市工业经济中的占比达43%。开发区、重点工业集中区重大项目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建筑业在全省县(市)中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完成施工产值200亿元,增长15.5%。获鲁班奖1个,5家企业晋升为一级资质。农村经济稳步发展。突出项目农业建设,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全市实施投入50万元以上农业项目543个,投资总额12.86亿元。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小康示范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农经、农机、农资、气象等工作取得新进展。服务业增势良好。传统服务业档次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实现服务业增加值80亿元,增长14%。实施区域共同发展战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和政策扶持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欠发达地区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培育税源经济,加强财政监管,实现财政收支平衡。经济普查工作荣获全国先进县(市)称号。工商、物价、质监、审计等工作在维护经济秩序方面继续发挥积极作用。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发展活力明显增强。以产业招商为抓手,以企业家招商为主体,整合招商资源,招商引资再度实现“撑竿跳”。全年新批外资项目145个,投资总额10.39亿美元,其中千万美元以上项目27个;协议注册外资7.08亿美元,注册外资实际到帐2.22亿美元,分别增长21.8%和78.3%。完成外贸出口总额8亿美元,增长35%。新签外经合同额9077万美元,完成营业额7338万美元。沿江开发取得实质性进展,船舶、钢结构产业快速崛起。开发区注册外资实际到帐超1亿美元,招商引资的主阵地作用日益显现。外事、侨务、对台事务等工作得到加强。各项改革深度推进。全面完成市属企事业改革攻坚任务。顺利实施市级政府机关机构改革,完善了工作职能。全面实施镇事业单位改革,统一设置4个中心,精简人员44.2%。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清理许可事项,扩充集中审批项目。公共财政配套改革日臻完善。国库集中支付范围不断扩大,市镇两级会计集中核算改革成效明显。推进农村公共卫生管理体制改革,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农村疾病防控网络进一步完善。

  ——城乡建设快速推进,环境面貌明显改观。以“五城同创”为抓手,大力推进城市化建设。建成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通过省级复查,国家园林城市创建有序推进,我市被列为国际健康城市试点城市。加快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市行政中心启用,交通北路、翠园中路建成通车,城区绿化、水系治理、污染治理等重点工程建设加快。土地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全市土地出让金总额9.43亿元。强化城市长效管理机制,连续3年夺得省城管创优奖。实行城区垃圾无害化处理,建成城区垃圾处置中转中心。完善物业管理机制,住宅小区面貌明显改观。5个镇进入全国小城镇综合实力千强镇。基础设施更趋完善。沿海高速、洋兴公路通车,平海公路东延段、平五公路相继建成,新建农村公路246公里。实施农村桥梁除险安康工程,维修改造农村危桥475座,疏浚河道335公里,双桥套闸、新江海河闸改建等水利工程投入使用,水利工作荣获全国先进。电力建设、邮政通讯事业快速发展。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精神文明建设明显加强。积极倡导“自信、包容、求实、创造”的新时期通州城市精神,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社会文明程度有了新提升,涌现了一批先进典型。大力弘扬崇学之风,深化学习型城市建设。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协调发展,高中阶段学生职普比名列全省前茅,高考成绩保持全省领先。实施“六有”、“校校通”工程,大大改善了中小学办学条件。花大气力整治非法幼儿园,规范办园行为。建成全国首家海外人才工作站,荣获省人才工作先进县(市)称号。科技与经济融合更趋紧密。列入省以上科技计划项目43项,其中国家级10项;新认定高新技术产品14个,高新技术企业8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74.67亿元,增长33.7%;科技进步对工农业贡献率分别达到53.1%和63.6%;科普工作全国先进,再次荣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实行征、监、管相分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机制,全市共有89.63万农民参保,参保率91.9%。加强农村卫生预防保健工作,公共卫生体系逐步完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不断健全。群众文化活动精彩纷呈,成功举办激情广场“和谐通州”专场等文艺演出,我市被命名为省“小品之乡”,再获全国文化先进。实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7461名农民受益,成为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人口与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先进县(市)。广电事业有了新发展,新增有线电视用户3万户,通过省有线电视达标县(市)考核验收。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成功承办LG中韩乒乓球对抗赛,3名通州籍运动员在第十届全运会上夺得银牌。着力打造平安通州,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社会治安持续稳定。坚持市领导信访接待日制度,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及时化解各种社会矛盾,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大力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和专项整治,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努力提升新形势下的双拥工作水平,连续5届获得省双拥模范城称号。民兵预备役、兵役和人防工作得到加强,人事、编制、民政、药监、机关事务、档案、民族、宗教、红十字、地方志以及妇女、儿童、老龄、关心下一代、残疾人等工作取得新进展。

  ——民心工程深入实施,人民生活明显改善。把加快富民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积极营造激励全民创业致富的环境,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100元,分别增长15.2%和12.3%。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70亿元,增长18.5%。全面取消农业税,农民人均负担比上年减少42元。建立全覆盖的劳动力信息网络,多渠道推进城乡一体化就业。新增城镇就业751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69%。继续实施农民增收五项工程,全面促进农民增收。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培训农村劳动力2.77万人次。企业养老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新增1.8万人。筹措4400万元为高速公路沿线3100名失地农民和镇畜牧兽医站人员办理农村养老保险。安排4000万元为1.6万名破产关闭企业退休职工办理多层次医疗保险。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制度,资助1.8万名农村低保户、五保户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完善城市低保救助体系,落实困难群众在看病就医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建立特困职工扶贫帮困机制。安排710万元提高城乡低保和民政抚恤对象生活补助标准,1.74万人享受城乡低保补助。继续实施扶贫助学“阳光工程”,资助贫困大学生100名、中小学生1000名。高度关注涉及群众利益的难点问题,妥善解决了交通新村、纺织新村、农贸市场等历史遗留问题。市政府确定的为民办实事项目全面完成。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政府职能明显转变。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着力打造服务型政府。牢固确立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与人民共享的理念,让人民群众在改革发展中得到更多的实惠。着力打造法治型政府。坚持依法行政,完善行政监督机制,努力提高执法水平。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政府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积极支持民主党派和工商联履行参政议政职能,进一步密切与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联系。高度重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理工作,全年共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和建议176件、政协委员提案210件,落实率和满意率明显提高。着力打造高效型政府。深入开展“创业奉献十佳单位”评选和政风行风考评活动,努力提高行政效能。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作风,切实解决发展中的难题。着力打造廉洁型政府。坚持从严治政,按照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要求,作出廉洁从政公开承诺,全面开展领导干部述职述廉活动。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成绩来之不易,发展令人振奋。这是中共通州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大力支持的结果,离不开广大创业者、劳动者、建设者的辛勤劳动和无私奉献。我代表通州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离退休老同志,向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人民解放军、武警驻通官兵、公安干警,向国家、省机关和企业的驻通机构,向关心支持通州现代化建设的海内外朋友,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清醒地看到,前进中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结构不尽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集聚集约发展进程不快;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仍显不足,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仍需加快;区域发展不平衡性依然较大,欠发达地区持续快速发展的能力有待加强。我们一定高度重视这些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促使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

  二、“十一五”及二○○六年工作目标

  市委九届九次全体会议科学分析国内外形势,准确判断经济发展走势,确定了我市“十一五”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十一五”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继续深入实施市场化、工业化、国际化、城镇化、知识化发展战略,大力弘扬“自信、包容、求实、创造”的新时期通州城市精神,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实现高平台上新跨越,推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全面协调发展,把通州建设成为富有特色与竞争力的现代工业城市和宜居创业城市,走在全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前列。“十一五”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发展速度保持领先,地区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5%以上;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二、三产业比重达到95%以上,形成一批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优势企业和知名品牌;经济增长方式实现集约型转变,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有效降低,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科技、教育、人才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进一步改善生态和人居环境,城镇化率达到55%左右;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生活更加富裕,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力争突破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力争突破1万元;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全面进步,社会更加和谐安康。2008年在全省江北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一五”期末力争进入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20强行列。

  今年是“十一五”开局年,也是保持经济社会发展良好态势的关键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今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推动民营经济、招商引资、农民增收和环境建设四项重点工作,创新发展模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进集约集聚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和谐通州建设,实现又快又好发展,为“十一五”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今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调控预期目标是:(1)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5%以上,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以上。(2)财政收入增长17%。(3)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增长10%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下。(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60亿元以上,其中工业投入135亿元以上。(5)协议注册外资8亿美元以上,注册外资实际到帐3亿美元以上,引进南通市外民资25亿元以上。(6)人口出生率控制在5.5‰以内。

  三、二○○六年主要任务
\r\n
\r\n  做好今年的工作,对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开创性意义。我们将以国际化的理念谋划跨越发展的蓝图,以创新的精神破解和谐发展的难题,以务实的作风落实科学发展的要求,以争先的勇气实现率先发展的目标,加快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新通州。

  (一)以项目建设为统领,促进又快又好发展。

  扎实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确立经济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责任化的理念,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强势推进招商引资。牢固确立市外就是外的理念,坚持内外资并重,创新利用外资形式,在继续扩大利用外资总量的同时,更加注重引资质量,把引进外资与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技术水平结合起来,吸引外资投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逐步实现由招商揽资向择商选资的提升。创新招商方式,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招商网络,探索市场化的招商机制。更加突出产业招商,依托五大产业平台,重点引进关联度高、辐射力大、带动性强的龙头型项目,拉长加粗产业链条。突出企业家招商主体地位,坚持企业家招商与中介招商联动、全员招商与专业招商并举、传统模式招商与网络化招商结合,瞄准重点区域,盯住重要客商,提高招商实效。积极引导民资与外资的嫁接融合,推动外资企业本土化、本土企业国际化。推动外贸增长方式向以质取胜转变,实现品牌加工向品牌经济转变,提高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加快“走出去”步伐,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境外投资,扩大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

  全力主攻项目建设。在坚持大中小项目并举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大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重大项目信息收集机制,做好项目信息的筛选储备。认真研究国家产业政策,精心策划、编制一批大项目,力争进入国家、省重点工程计划,争取更多的政策性项目落户通州。加强对重大项目的跟踪落实,千方百计提高项目成功率。完善重大项目协调服务制度,切实解决项目建设难题。按照“四有一无”的标准,把握项目投入导向,提高项目质量。把培植壮大税源贯穿项目建设的始终,大力发展税源经济。

  着力建好引资载体。创新开发区发展机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强项目承载能力。优化大桥工业区产业规划布局,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以中国南通家纺城为龙头,加快民营出口加工区发展,充分放大品牌效应,进一步激活民间资本,打造全国最大的家纺基地。发挥临江工业区沿江资源优势,做优临江产业平台。加快金通大道、金江大道经济开发带产业集聚,推动重点工业集中区向产业园区转型,鼓励园区共建共用。

  (二)以自主创新为先导,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坚持把自主创新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加快推进“通州制造”向“通州创造”跃升。

  突出产业集聚,提升产业层次。以产业链延伸、专业化集聚为方向,扩大集聚效应。围绕改造提升家用纺织品、纺织服装业两大产业集群,培育壮大电子电器、船舶修造及钢结构、食品加工三大新兴产业集聚地,提高支柱产业的专业化、社会化和市场化程度。围绕竞争优势明显、外向带动作用强的龙头骨干企业和优势产品,抓好上下游延伸开发,吸引相关供应商及研发、检测机构向行业“龙头”集聚,尽快形成产业特色鲜明、分工协作明显的优势产业集群。积极推进一地一品建设,做强特色产业板块。

  突出自主创新,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构筑以优势产业为支撑、特色产业相配套的制造业高地。加快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能力。新增南通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4家,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产品8个,新增南通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亿元企业技术中心覆盖率80%以上,争取30个项目进入省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全面推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工程,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突出企业集群,做大做强企业。大力实施“名企、名品、名人”战略,重点扶持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和高成长型企业提质增效,扩大规模,打造一批产业带动力强、技术支撑力强和国际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形成超百亿企业1家、超10亿企业10家、亿元以上企业120家。积极争创名牌产品,力争新增1-2件“中国名牌产品”或“中国驰名商标”,3-5件省名品名标。鼓励港德油脂、中联科技、帝奥集团等企业上市,实现裂变式发展。引导企业通过参股、控股、联合、兼并等方式,实行低成本扩张。支持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形成与大企业、大集团分工协作、专业互补的关联产业群体。加强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建设,释放民间资本投资潜力。提升建筑业发展水平,力争在全省率先建成建筑强市。

  突出集约发展,节约利用资源。以土地集约利用为核心,严格执行建设项目投资强度和容积率“双控”指标,集约开发工业集中区和多层标准厂房。开展节约型城市、节约型机关、节约型企业、节约型社区创建活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行清洁生产,促进资源综合利用,降低单位能源消耗。全面落实严格有力的防控措施,努力从源头防治污染和保护生态。以重点流域水环境保护为重点,加强工业污染治理,预防和治理农村面源污染。

  (三)以提升服务业水平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坚持生产服务业与生活服务业并举,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与发展现代服务业并重,提高服务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

  发展现代物流业。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路桥港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道口经济”。加快中国南通家纺城物流中心、兴东汇通物流配载中心、港德集团物流中心建设,规划建设兴仁高速公路道口物流中心、兴东中国邮政(航空)物流中心、先锋铁路货运物流中心,尽快建成具有较强集聚力的区域性物流基地。

  繁荣商贸流通业。充分利用环城优势,发展“环城经济”。以南通家纺城、汇晟建材市场、南方商贸城、叁和名都城、宙辉国际大酒店等重点项目建设为重点,加快专业市场建设,积极引进沃尔玛、塞维拉、好一佳等商贸企业,加速人气和商气的汇聚,打造区域性现代商贸流通中心。推进经营业态创新,大力发展连锁经营、仓储式超市、大卖场等新型流通业态,提升传统商业层次。

  做大新兴服务业。支持发展软件产业,积极承接软件外包业务,打造软件名企和名牌。积极发展旅游业,深化“休闲在通州”活动,繁荣旅游市场。扶持社区服务业发展,拓宽社区服务领域。拓展金融服务业,积极创建金融生态区。规范发展中介服务业,健康有序发展房地产业。

  (四)以富民优先为核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坚持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市化带动农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继续推进农民增收“五年计划”、“五项工程”,广辟农民增收渠道。调优农业结构,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引导农民自主创业,提高资产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比重。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开展职业技术和就业技能培训,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提高劳务性收入。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5500人以上。

  着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外向农业,积极发展园艺业、养殖业和水产业,扶持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实现高效农业规模化。加快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建设,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强化农产品品牌意识,依靠品牌增值提效。加大公共财政和社会资金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严格保护耕地。

  (五)以城乡统筹为取向,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按照做优做美主城区、重点建设中心镇的思路,统筹城乡规划和管理,大力度推进城乡建设,营造良好的宜商宜居环境。

  搞好城乡规划编制。坚持规划先行,推进城乡规划全覆盖。完善城市总体规划,提高规划层次,增强规划的指导性和权威性。抓紧编制沿江开发、开发区南延等区域规划和控制性详规,完善综合交通、消防等专业规划,深化村庄建设规划工作。

  协调推进城乡建设。围绕建成现代化中等城市目标,加快“西扩、南进、东拓、北延”步伐,拉大城市框架。重点抓好世纪大道跨通吕运河南延、通掘公路东移、新金西路跨竖石河西延建设,完善城市道路网络,构建城市外环快速通道。围绕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目标,抓好横河景观带等公共绿化带建设,建设一批精品特色游园,创建一批园林式单位和小区,新增绿化面积26万平方米。加快污水处理、管道液化气等公用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综合配套水平。启动建设路南段东侧成片改造工程,形成城市建设新亮点。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通甲公路改线、平海公路全线贯通及高等级公路连接线工程。加快中心镇建设,增强集聚、辐射和带动功能。实施农民集中居住规划,启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加快农村道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00公里以上,维修改造农村危桥400座,疏浚河道485公里,新建变电所2座。加大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促进区域共同发展。

  加强城乡环境管理。强化市容环境监管,巩固城市长效管理成果。创新城镇管理模式,推进城市行政执法管理向社区、镇延伸。加强小区物业管理,完善小区配套设施,重点提高二、三类小区物业管理水平。继续实施“三清”工程,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创新河道保洁、绿化管养、道路维护、市政公用设施管理机制,推进城镇管理社会化、市场化。

  (六)以协调发展为主旨,着力构建和谐社会。

  注重经济与社会统筹发展,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加快和谐社会建设。

  全面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建设一批职教实训基地,加快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和实用人才。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加大教育资源整合力度,抓好学校布局调整。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优化教师队伍结构。积极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杂费政策。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建设富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队伍。健全人才柔性引进机制,推行技术合作、短期聘用、人才租赁等引才模式。充分利用我市在外人才资源丰富的优势,实施“智力还乡”工程。加强专业人才特别是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队伍建设,高度重视企业家队伍建设。

  切实改善人民生活。坚持执政为民理念,高度关注民生,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让全市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引导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市场择业,力争新增就业岗位1.5万个,净增就业人数5000人。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和提高保障能力为重点,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等制度。落实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政策,稳步推进农村养老保险,逐步建立由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组成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着力抓好社保扩面工作,强化基金征缴,规范基金监管。进一步规范企业用工行为,切实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建立健全新型社会救助、优抚安置、社会福利等服务体系,发展慈善事业,继续开展“千户扶贫”、“扶贫助学”等活动,切实为困难群众提供帮助。

  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弘扬和实践“自信、包容、求实、创造”的新时期通州城市精神,把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凝聚到创业创富上来,打造通州“创业名城”品牌,推动全民创业。深入开展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行业、文明单位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巩固提高省文明城市创建成果,积极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坚持以法制规范社会信用,以道德文化引导社会信用。

  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深入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加快国际健康城市创建步伐。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公共卫生和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增强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深化卫生体制改革。整顿和规范医疗市场秩序,继续深入开展食品药品放心工程活动。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推进特色文化、精品文化建设。全面落实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稳定低生育水平。继续实施“进村入户”工程,争创省有线电视先进县(市)。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精心组织承办省十六运部分赛事。做好双拥工作,支持武警和民兵预备役建设,认真做好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民政、人防、编制、统计、档案、民族、宗教、红十字、外事、侨务、台湾事务、气象、地方志、老区开发、关心下一代等工作。

  全力维护社会稳定。深度推进法治通州、平安通州建设,争创法治江苏合格县(市)。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构建打防控一体化的大防控格局。健全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重视信访和人民调解工作,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形式表达利益诉求,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启动“五五”普法教育,提高全社会的法治化水平。开展司法援助,维护司法公正。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全面落实维护稳定的各项措施,努力形成社会安全稳定和谐的局面。

  (七)以建立服务型政府为目标,不断提高行政水平。

  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发展目标,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一定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更好地承担起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

  增强谋划发展的能力。始终把加快发展作为政府工作的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注重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问题的思考,创新发展思路,增强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深入研究和稳妥处置改革发展中出现的利益关系,善于处理复杂问题,妥善化解各种矛盾,注意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各方面的积极性。

  增强科学理政的能力。坚持把依法行政作为政府工作的基本准则,健全行政执法体制,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完善监督制约机制,严格依法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加强政府法制工作。坚持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加大对行政行为的监督力度。积极推进管理创新,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构建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在改善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促进社会事业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建立健全重大问题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推进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全面实行政务公开,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

  增强狠抓落实的能力。牢固树立“为政之要贵在务实”的观念,多做百姓急需的事,多做群众受益的事,把求真务实的要求落实到政府工作的各个环节,确保各项工作经得起群众、实践和历史的检验。深入调查研究,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行政执行力。大力精简会议、精简文件,提高工作效率。落实目标管理责任制,完善机关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强化督办查办机制和行政效能监察,扎扎实实地把各项事业推向前进。

  增强廉洁从政的能力。坚持向人大及其常委会工作报告制度和向政协通报工作制度,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充分尊重和发挥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的参政议政作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时刻牢记“两个务必”,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反对奢侈浪费。严格遵守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强化对权力运行的有效制约。不断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素质,建设一支勤奋学习、忠于职守、清正廉洁、作风优良的公务员队伍。

  各位代表!我们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启跨越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新征程。让我们在中共通州市委的领导下,团结和依靠全市人民,同心同德,开拓创新,朝着富民强市、“两个率先”的目标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