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通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 发布时间:2005-01-10 00:00 累计次数: 字体:[ ]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二○○四年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一年,是全市上下在应对挑战中抢抓机遇,在宏观调控中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一年;是在改革创新中破解难题,在科学发展道路上作出富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的一年。一年来,在中共通州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以工兴市、全面小康”总揽全局,全力推进民营经济、招商引资、农民增收、环境建设四项重点工作,全市三个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国民经济强劲增长,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始终突出加快发展第一要务,抢抓机遇,放胆实干,全市国民经济继续保持高位运行的良好态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0.4亿元,比上年增长(下同)15.8%;完成同口径财政总收入16. 9亿元,增长28.9%,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5.8亿元,增长29.7%;完成工农业总产值716亿元,增长51.5%。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经济效益稳步攀升。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678亿元,销售收入632亿元,利税36亿元,分别增长53.4%、53.4%和39.1%。坚持一手抓铺天盖地,一手抓顶天立地,采取多种途径和办法,倾力打造“全省民营经济第一大市”,民营经济实现迸发性增长。全市新增私营企业5427家、私营企业注册资本64.5亿元、个体工商户3.6万户,分别是上年的7.1倍、7.7倍和8.9倍。17个镇进入南通市民营经济50强行列;建成45个亿元村,40家亿元企业;涌现小康户、小康示范户、小康标兵户28.9万户,占全市总户数的60.2%。工业投入强劲增长,投资质量明显提高,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5亿元,其中工业投入64亿元,分别增长25.4%、33.8%。主动顺应宏观调控,积极推进中国南通家纺城建设,将有力推动我市特色产业的集聚和发展。开发区、港区以及重点工业集中区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产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建筑业完成施工总产值140亿元,增长29.2%。新获鲁班奖2个,1家企业晋升为特级资质。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项目农业建设强势推进。全市实施投入50万元以上的农业项目215个,投资总额8.2亿元,分别增长67.7%和132.3%。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农田水利建设稳步推进。农技、农经、农机、农资、气象等工作进一步加强。服务业发展层次明显提升。组织开展“休闲在通州”等系列活动,进一步活跃城乡消费市场。全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69.4亿元,增长13.3%。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5亿元,增长16.4%。面对国家、省财税政策重大调整所带来的空前压力,全力优化财政收支结构,大力发展财源经济,强化税源监控和税收征管,严格控制支出过快增长,实现全年财政收支平衡。继续加强经济监管,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招商引资难中求进,改革开放取得新进展。深入实施市场化和国际化战略,积极应对土地“硬约束”,加强招商引资策略研究,广泛开展产业招商、会展招商和企业家招商。全市新批外商投资项目202个,投资总额8.8亿美元,其中,千万美元以上项目16个;新批协议利用外资6.1亿美元,增长74.4%;注册外资实际到帐1.24亿美元,增长18.1%。完成外贸出口总额5.8亿美元,增长39%。新签外经合同额5200万美元,完成营业额5800万美元,新派劳务840人,分别增长17.7%、45%和25.2%。外事、侨务、对台事务等工作进一步加强。教育、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民间力量兴办中小学3所,4所完中进入改制程序;市人民医院成功实施股份制改造,6家医院依法实施股权流转;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改革试点工作取得初步成效。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方式创新,成立市总商会,组建行业商会8个、异地商会1个;250家市属企业实施属地化管理;12家生产经营型事业单位成功改制转企。在全国率先实施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

  ——农民增收步伐加快,富民安民获得新成果。坚持把富民放在优先位置,进一步激发百姓的创富热情,鼓励和扶持群众创业实践,多形式、多途径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5420元,增长12.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万元,增长14.7%;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突破140亿元。农业税税率下调、取消“两工”、水稻种植补贴等农村减负政策全面落实,农民得到更多实惠。农民增收五项工程扎实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向深层次拓展,全市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2万多人。大力实施“万名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培训农村劳动力2.7万人。城镇“三大保险”实现全覆盖,符合“低保”条件的781户城镇困难群众实现应保尽保,5268人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城镇登记失业率2.15 %,6000多名城镇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高度关注弱势群体,扶贫济困和社会救助工作扎实推进。深入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共结对帮扶2096户。全年发放帮困资金1775万元。继续开展捐资助学活动,共资助特困生3090人。积极为残疾人办实事,向贫困肢体残疾人捐赠轮椅1200辆。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全部完成。以建设“法治通州”、“平安通州”为载体,积极营造投资者放心、老百姓安心的社会环境。深入开展“四五”普法教育,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高度重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工作,“市长热线”、市领导信访接待日制度进一步完善,建立健全了集中处置信访突出问题和群体性事件联席会议制度。“大调解”机制得到巩固和完善,社会矛盾得到有效化解,荣获全省首批社会治安安全市和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市称号。

  ——“五城同创”扎实推进,发展环境彰显新优势。大力实施城镇化战略,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优化良性互动。切实加强城市长效管理,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查。大力推进国家园林城市创建,高标准实施城区绿化改造,新增绿化面积10.2万平方米。高度重视环境保护,一举通过全国生态示范区国家级考核验收,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工作通过省级考核。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扎实推进,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形象进一步提升。制订并实施《通州市建设健康城市规划纲要》。基础设施建设进程加快。圆满完成金通公路改造和平海公路一期工程建设,海二公路通州段顺利竣工;农村公路建设完成市到镇53公里、镇到村285公里。维修改造农村危桥459座,疏浚二、三、四级河道211公里,列入国家计划的双桥套闸(桥)改建工程顺利开工建设。邮政通信事业快速发展。土地管理和集约利用工作得到加强。经营城市稳步推进,全市土地出让金总额9.4亿元。全面落实有序用电管理措施,最大限度地满足生产生活需要。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和谐发展开创新局面。以全省沿江文明带建设为契机,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培育和提升城市精神。倾力打造“崇学通州”,在全市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学习的良好风尚。扎实开展“铸诚信形象,创文明城市,做文明市民”主题活动和“创诚信行业,建亮点窗口”竞赛,“诚信通州”建设迈出新步伐。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健全。建成国家级电子元器件及材料产业基地和1家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新认定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品17个,高新技术企业4家。科技进步对工、农业的贡献率分别达到52.3%和61.5%,再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科普工作成效显著,荣获江苏省科普示范市称号。教育和人才工作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高考成绩在全省位次前移。在抓好基础教育的同时,突出技能人才培养。全市职普学生比居南通市之首,万人拥有人才数比上年增加15人。卫生事业长足发展。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进一步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得到加强。爱国卫生、初级卫生保健、农民大病统筹医疗等工作全面推进。广播电视事业稳步发展。精品文化、特色文化建设取得新成果,建成省文化示范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加强,人口自然变动继续保持负增长。全民健身活动深入开展,竞技体育水平进一步提高。双拥、民兵预备役、兵役和人民防空工作得到加强。人事、编制、民政、统计、药监、机关事务、档案、民族、宗教、地方志以及妇女、儿童、老龄、关心下一代、残疾人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自身建设不断加强,政府效能得到新提高。针对新形势、新要求,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在突破瓶颈制约、化解社会矛盾、推进重点工作等方面制订和落实了一系列创新、务实的举措,增强了工作的预见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着力建设法治型政府,依法行政水平进一步提高。认真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依法清理行政许可实施主体和行政许可事项,进一步规范了行政许可行为。积极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功能不断完善。深入推进政务公开,继续办好“政风行风热线”。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服务水平提升,办事成本降低,人民群众和投资者对机关作风的满意度进一步提高。及时、深入了解社情民意,积极采纳社会各界建议,决策透明度和社会参与度明显提高。重视发挥规划咨询委员会等咨询机构的作用。针对人民群众关注的物价、教育、医药等热点问题,开展质询听证。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注重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参政议政作用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开展。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矛盾多、困难多、挑战多,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全市人民在中共通州市委的正确领导下迎难奋进、全力拼搏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大力支持的结果,凝聚着广大创业者、劳动者、建设者的心血和汗水。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离退休老同志,向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人民解放军、武警驻通官兵、公安干警,向国家、省机关和企业的驻通机构,向关心支持通州现代化建设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面临的矛盾和困难主要是:区域发展不平衡性依然较大,经济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产业集聚、集约发展的进程不快;财政收支矛盾加剧,化解镇村债务的压力依然很大;资源要素对加快发展的制约进一步显现,破解瓶颈的难度和压力加大;政府自身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对此,我们将在科学发展的进程中切实加以解决。

二○○五年主要工作

  今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实现“十五”计划目标、衔接“十一五”发展的重要一年,也是我市抢抓机遇、跨越发展,全面加快“两个率先”进程的关键一年。根据市委九届七次全体会议提出的目标和任务,今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和市委九届七次全体会议精神,坚持科学发展,提高执政能力,强势推进民营经济、招商引资、农民增收和环境建设四项重点工作,突出产业优化集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富民进程,构建和谐社会,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今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调控预期目标是:(1)地区生产总值增长 13%,力争15%。(2)财政收入增长15%,力争18%。(3)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10%和12%,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力争29%,其中工业技改投入增长18%,力争25%。(5)注册外资实际到帐增长20%,力争50%;外经营业额增长6%,力争10%。(6)人口出生率控制在5.5‰以内。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着重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量质并举,促进全民创业持续升温。围绕民营经济总量进入全省第一方阵的目标,多策并举,充分激发全民创业创富的内生动力,广泛挖掘民资投入的巨大潜力,再掀全民创业新高潮,努力实现民营经济发展新突破。加快民营企业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进一步提高企业素质,增强企业竞争能力。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引导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实施股份制改造,规范企业法人治理结构,鼓励优势企业加快上市进程,积极引进优质资本、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强势推进“双亿”工程,力争亿元村达到60个,亿元企业达到50家。加快民营企业服务体系建设,为民营企业提供资金融通、市场拓展、信息咨询、人才培训、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服务。重视和发挥行业商会和中介机构的作用,加强对民营企业的指导和服务。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深度推进银企合作,有效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

  做大做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围绕支柱产业,依托骨干企业,整合资源,合理布局,强力打造一批具有龙头带动和支撑作用的大企业、大集团,形成具有特色优势的产业集群。积极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电子信息、精密机械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重点抓好以综艺数码城、江海国际电子城、中联科技园、东源科技园、中国南通家纺城等为依托的电子元器件及材料、家纺色织等板块建设,力争2年内有1-2个产业板块进入全省重点培育的产业集群行列。积极实施名牌战略和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等“四大科技工程”,力争年内开发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品10个。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大力引进、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少、税收贡献大、带动能力强的项目。着力推进明德重工、向日亚电子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进一步健全重点项目促进体系,促使项目早建成、早投产、早见效,尽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进一步提升建筑业发展水平。积极引导骨干建筑企业做大做强,全面提升建筑业的整体竞争力。

  做优做特,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力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加快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农产品深加工。加大农业招商力度,积极引导“三资”开发项目农业,拓宽农业投资渠道。加快十大特色农业区建设,形成特色鲜明的农业产业群。围绕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形成一批竞争力强的农产品加工、储藏、保鲜、运销企业。进一步强化农产品质量意识、标准意识、品牌意识,主攻特色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生产,以特色产品、绿色品牌抢占市场,增创市场竞争新优势。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农产品市场建设,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进一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切实保护耕地,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加强农田水利、农业机械化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提升拓展,大力发展服务业。按照“立足通州、服务南通、面向长三角”的发展定位,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努力构筑“高增值、强辐射、广就业”的现代服务业体系。积极推进一批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大力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信息咨询等新兴服务业态。规范社会中介组织,促进信息、金融、保险、会计、咨询、法律等中介服务行业健康发展。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引导文化娱乐、教育培训、体育健身、卫生保健等产业发展,不断丰富“休闲在通州”活动。充分挖掘和开发旅游资源,积极发展旅游业。规范房地产市场,调控城市住宅价格水平。

  (二)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推动经济国际化进程

  强势推进招商引资。不断加大对外宣传推介力度,提高通州的影响力,继续保持招商引资的浓烈氛围和强劲态势。注重项目的科技含量、产业层次、投资强度、产出效益和生态影响,不断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创新招商引资方略,更加注重产业招商、企业招商和会展招商。进一步提升电子、家纺、机械、食品加工等产业层次,提高产业招商的针对性和成功率。加大农业、服务业、社会事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利用外资的力度,不断拓宽引资领域。整合、优化招商资源,加强招商队伍建设,大力推进市场化招商,充分发挥企业和企业家的招商主体作用。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大型会展,精心筹办各种规格高、专业强、效果实的产业研讨会、投资说明会、经贸洽谈会,深度推进“接轨上海、策应广深、学赶浙江”系列活动,形成全方位、多层次、互动式的招商新格局。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责任制,强化目标责任考核,落实奖惩措施,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招商引资的积极性,不断增强招商引资的合力。进一步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出口效益。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投资经营,开发利用国外资源。扩大劳务输出规模,努力提高智力型、技术型和管理型劳务输出比重。

  强力打造引资平台。以沿江开发为契机,高起点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和发展目标,优化产业布局,加快产业集聚。坚持集约开发、整合开发和功能开发并举,重点推动“四区”、“两带”和重点工业集中区产业集聚。完善开发区功能定位,强化产业承载能力,充分发挥对外开放主阵地作用,提高开发区在全市招商引资和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份额。港区、大桥工业区要进一步放大“桥头堡”区位优势,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外招商力度,积极吸纳上海、苏南、浙江等地的产业转移和外资流转。民营出口加工区要利用家纺产业发达、民资活跃的优势,大力培育民资,积极吸引外资,努力打造全国最大的家纺产品基地。临江开发区要利用沿江特殊区位优势,大力吸引重化工、钢结构、船舶制造和修理等临水、临港项目。金通大道、金江大道经济开发带和重点工业集中区要加强整合,合理分工,错位竞争,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促进企业集群发展,努力提高产业集中度。创新工业集中区开发模式,推进工业集中区建设市场化运作。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收益”的原则,推进工业集中区投资主体多元化,鼓励和吸引各类投资者参与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及标准厂房建设。加快实施区域共同发展战略,进一步改善东部地区交通条件,实施推进区中园、园中园建设的政策措施,使东部地区在项目建设上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高度重视资源的科学配置和合理利用,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强化土地集约利用,盘活土地存量,提高投资强度,努力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最大的产出效益。抓好电、油、煤等能源以及重要原材料的供需衔接和节约利用,化解资源要素的“瓶颈”制约,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三)全面建立统筹发展机制,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

  继续推进“五城同创”。突出抓好城区绿化、水系治理、治污排放、道路网络等重点工程建设。组织实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提高城市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实施交通北路、翠园中路建设及绿化。加大综合整治力度,全面启动通启、通吕运河水环境整治,切实解决工业废气、汽车尾气和建筑扬尘等大气污染问题,提高水环境和大气质量。大力实施城区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树立先进的规划理念,加强规划引导,打造精品力作,彰显城市个性,不断提高城市品位和文化底蕴,力争建成全国文明城市先进市。加快市政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完善机制,落实责任,进一步提高城市长效管理水平。健全城市内部管理体制,规范物业管理运作机制,着力解决后街后巷、住宅小区等环境卫生问题。进一步理顺城市管理执法体制,积极推进相对集中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权改革。完善城市建设与管理市场化和社会化运作机制,提高经营城市水平。鼓励和推动社会各类资本投资城市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事业,拓宽城建筹资渠道。

  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化。坚持高起点规划,提高城乡规划整体水平。按照城乡一体化的建设要求,加快完善以城区为中心、中心镇为节点的现代化城镇体系,增强要素吸纳、社会服务和经济辐射功能。结合城镇地缘和产业布局等因素,组织修编重点地区的区域发展规划,完善规划执行责任机制,促进区域共同发展。加快小康社会新农村建设,不断改善农村生态和农民生产生活环境。继续推进创建新型小城镇工作,进一步强化中心镇的辐射带动作用。推进农村公路建设,继续加快改造市到镇、镇到镇公路,完成镇到村公路建设150公里。加快洋兴公路通州段和沿江公路建设进度,切实做好盐通和苏通大桥连接线高速公路建设的服务保障工作。实施除险安康、河道疏浚、防洪保安和节水增效工程,维修改造危桥400座,疏浚河道310公里。加快农村电网建设,新建2座110千伏变电所和1座35千伏变电所。

  持续推进软环境建设。牢固确立软环境也是生产力,抓环境就是抓经济的理念,打造最佳政务环境。以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为契机,进一步转变职能,加快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方式,规范服务行为,提升服务水平。加强管理,落实责任,进一步规范行政许可和执法行为。完善督查考评机制,继续开展“创业奉献最佳单位”评选和政风行风专项考评活动,推动机关服务水平和行政效能的进一步提高。

  (四)全面落实富民优先的各项措施,大力构建和谐社会

  着力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继续推进农民增收五项工程,以劳动力转移就业为抓手,全面促进农民增收。积极拓展劳务市场,扩大输出总量,推进农村劳动力异地转移。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继续大力实施项目农业,重点推进一批与农民增收关联度大、经济效益好的联结型、科技型、外向型农业项目建设。放大“建筑大市”、“纺织之乡”的品牌效应,发展壮大劳动力经济。

  协力推进就业再就业工作。坚持在发展中解决就业问题,认真落实促进就业的各项扶持政策,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形成市场就业为导向、自主创业为主体、政府帮扶为手段的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机制,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发就业岗位。全年新增就业岗位15000个,净增就业人数5000人。加快建立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进一步完善中介服务机构、镇劳动服务公司等城乡劳动力就业服务平台和网络,更好地为企业用工和求职者提供服务。加强劳动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促进社会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强化对特殊困难群体的再就业援助。规范企业用工和工资支付,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全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完善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努力实现企业养老、失业保险全覆盖,确保全面完成省下达任务。健全社会医疗救助和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稳步推进农村养老保险,逐步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机制。强化基金征缴,规范基金监管。切实做好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慈善和残疾人等事业,加大对弱势群体的帮扶救助力度。继续实施惠民实事工程,开展“千户扶贫”、“扶贫助学”等活动。

  努力维护社会稳定。深入推进平安通州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巩固和完善社会矛盾“大调解”机制和治安“大防控”体系,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严密防范和打击邪教组织的破坏活动,坚决扫除社会丑恶现象。健全和落实经济社会紧急情况应急处置工作预案,提高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和抵御风险的能力。高度重视群众来信来访,畅通信访渠道,依法规范信访行为,全面落实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责任制,积极预防和及时处理群体性事件。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和专项整治,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五)全面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先进市为载体,以提高市民素质和提升城市文明形象为目标,培育和弘扬城市精神,广泛深入地开展文明镇、文明村、文明社区、文明户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认真贯彻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强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大力倡导崇学之风,深化学习型城市建设。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努力形成诚实守信的良好社会风尚。

  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进一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营造想干事业、干成事业、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认真实施《通州市人才资源开发工程规划》,畅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有针对性地培养、引进和储备紧缺人才和重点人才。结合企业实际,紧贴发展需求,加强职业经理人和技术人员培训,造就一支高级管理和科技人才队伍。创新人才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完善人才柔性流动管理机制,提高招才引智水平。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进一步完善九年义务教育体系,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大布局调整力度,整合教育资源,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做大做强职教集团,发展成人教育和民办教育,推进办学多元化。巩固省文化示范市创建成果,繁荣文艺创作,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和特色文化活动,丰富城乡居民文化娱乐生活。加强广播电视工作。深化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强化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增强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加强医疗、药品、食品市场监管,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深入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推进体育强市建设,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积极备战省第十六届运动会,努力提高竞技体育水平。依法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出生素质。加强国防教育,做好双拥工作,支持武警和民兵预备役建设,认真做好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民政、人防、编制、统计、档案、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台湾事务、气象、地方志、老区开发、关心下一代等工作。

  (六)全面加强行政能力建设,开创政府工作新局面

  按照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要求,大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增强谋划发展、改革创新、维护稳定、凝聚人心、抵御腐败的能力,努力形成强大的领导力、执行力、创造力和凝聚力。

  始终坚持把加快发展、科学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切实增强加快发展、率先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凝心聚力抓经济,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加强学习,切实提高谋划发展的能力和驾驭市场经济、应对复杂局面的本领,把握科学发展的要求和宏观调控的特点,准确判断形势,以强烈的机遇意识把握发展先机。不断增强改革创新能力,努力探索突破瓶颈制约,加快发展、率先发展的新举措,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始终坚持把执政为民作为第一取向。强化宗旨意识,进一步在思想上重视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悉心了解群众的意愿,倾听群众的呼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增强政府工作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坚持富民优先,继续开展“人人都来创造社会财富”主题教育活动,努力营造浓厚的创业致富氛围,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创业致富的积极性,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恪守为民之责,多办利民之事,真心诚意为群众排忧解难,进一步密切干群关系。

  始终坚持把依法行政作为第一准绳。坚持依法治市,推进法治通州建设。深入开展“四五”普法教育,全力打造法治政府。认真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保证政府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规范性、有效性。深入推进政务公开,拓展公开内容,完善公开形式,健全监督机制,为群众提供公开、透明的办事环境。坚持实事求是,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察实情,出实招,求实效。切实提高工作的计划性和前瞻性,认真研究制订“十一五”发展规划和2020年远景发展目标。健全民主决策机制,广纳民智,集思广益。坚持向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制度,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充分尊重和发挥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的参政议政作用,切实做好人大、政协议案、建议、提案的办理工作。按照上级统一部署,积极推进镇级机构改革。

  始终坚持把廉洁从政作为第一要求。牢记“两个务必”,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和政绩观,常修为政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切实增强勤政廉政的自觉性和抵御腐败的能力。坚持教育在先、预防为主的方针,认真贯彻落实两个《条例》,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不断完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大力推进制度创新,切实提高行政行为的公开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进一步规范土地批租、工程招投标、产权交易、政府采购等行为,防止暗箱操作,杜绝公权私用。加大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和查处违法违纪案件的力度,开展领导干部述廉评廉活动,加强行政监察、审计监督和政风行风建设,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各位代表!新的目标已经确立,新的形势催人奋进,新的事业任重道远。让我们在中共通州市委的正确领导下,紧紧依靠全市人民,团结一心,励精图治,共同谱写通州更加辉煌灿烂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