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通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 通州区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07-12-26 00:00 累计次数: 字体:[ ]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第十三届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工作的回顾

  过去的五年,是我市小康进程快速推进、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的五年。我们在中共通州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和带领全市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圆满完成任期目标任务,胜利实现对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

   ——过去的五年,是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的五年。2007年,预计(下同)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23.33亿元,五年实现翻番。完成财政收入32.34亿元,比2002年增长(下同)223.4%,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3.2亿元,年均递增27.2%。连续9届荣获“全国社会经济综合发展百强县(市)”称号,7次蝉联“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50强”。工业经济持续高位增长,在南通市综合考评中连续3年名列第一。工业总产值、工业投入保持强劲增长态势,今年将达到1580亿元和155亿元,分别是2002年的5.1倍和7.3倍。大力实施企业翻番计划,一大批优势企业快速崛起。亿元企业、规模企业分别达到175家和1100家。获得中国名牌产品5个、中国驰名商标2件、国家免检产品8个,实现品牌创建历史性突破。2家企业成功上市,4家企业进入上市通道。在全省县(市)中率先制定产业集聚发展规划,集聚效应正在显现。家纺、纺织服装、机械电子、船舶修造及钢结构、食品加工等五大产业在规模工业中的占比达68%。船舶修造及钢结构产业强势崛起,成为最具爆发力的经济增长点,已形成年生产能力80万载重吨,平潮镇被命名为“中国船舶钢结构之乡”。家纺业正成为区域性形象品牌,被授予“中国家纺名城”,川港、姜灶镇荣获“中国家纺名镇”称号,先锋镇被授予“中国色织名镇”。建筑业质态大幅提升,综合实力列省“建筑十强县(市)”首位。完成施工产值1096亿元,年均递增33.6%。荣获鲁班奖8个,新增特级资质企业3家。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建成省首批生态农业市。新建、扩建农业项目1220个,投资额28亿元。建成省无公害优质农产品产地面积80万亩、无公害水产品产地面积10万亩,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达67个。农经、农技、农机、农资开发、气象等工作进一步加强。服务业快速拓展,发展层次不断提升。2007年,服务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突破100亿元,分别是2002年的2.6倍和2.5倍。南通家纺城、通州文峰大世界、东大好亿莱等服务业重点工程相继建成,南山寺、渔湾风景区等成为特色旅游景点。认真落实环保优先方针,节能减排取得新成效。单位GDP电耗和工业增加值电耗逐年下降,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以年均2%以上的速度持续递减。先锋欣源污水处理厂投入使用,南部地区工业污水集中处理、城区污水处理厂二期等重点环保工程开工建设。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8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工商、物价、审计、质监等部门为维护经济秩序发挥了积极作用。

   ——过去的五年,是改革开放取得突破进展的五年。全面完成企业改革攻坚历史任务,公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250家市属企业实行属地管理。深化和完善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体制改革,体制机制活力逐步显现。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成立市总商会,组建行业商会8个、异地商会1个。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182个投资类行政许可和行政服务事项全部进入行政审批中心,审批事项当日办结率98%以上。积极、稳妥实施事业单位改革,改制转企及撤销事业机构111个,机构精简42.4%。推进镇事业单位改革,统一设置4个中心,精简人员45%。调整市镇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实行市级机关事业单位会计统管,完善国库管理、部门预算、政府采购等制度,公共财政配套改革日臻完善。试行农村社区股份制和农村土地股份制改革,在南通市率先成立农村资产股份合作社。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全国领先。对外开放彰显活力,开放型经济进入新阶段。创新招商方略,持续开展接轨上海、“故乡情”联谊会、金秋经贸洽谈会等系列活动,利用外资逐年攀升。实际利用外资14亿美元,年均递增79.9%。外经外贸工作有了新拓展。2007年,实现出口总额11.5亿美元,外经营业额1.13亿美元,分别为2002年的3.4倍和 4.8倍。外事、侨务、对台事务等工作得到加强。深入推进全民创业。通过思想发动、政策促动和典型带动,形成了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的浓厚氛围,民营经济呈现迸发式发展态势。自2004年以来,在南通市民营经济综合考评中连续3年位居榜首。在业私营企业总数1.95万家,注册资本410亿元,个体工商户5.3万户,共引进市外民资135亿元。加快载体建设,倾全市之力建设开发区、苏通大桥工业区、滨海工业区及家纺、机械电子、船舶修造及钢结构产业园等六大经济片区。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标准,提高投资强度。土地市场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过去的五年,是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的五年。高标准修编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城镇发展总体规划、村庄布点规划等,城乡规划体系基本形成。加快城区“西拓、南进、东扩、北延”步伐,拉开城市框架。旧城改造有序推进,先后实施翠园中路、交通北路、建设路东侧等地块改造,金游城、世纪大桥等一批标志性建筑和景观工程成为亮丽的风景。城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实施“清水、活水、甜水”工程,推进截污管网、垃圾中转站等工程建设,建成中心横河等一批景观带和景观小品。大力度推进城乡绿化,新增绿地8.28万亩,林木覆盖率及城区绿化覆盖率分别比2002年提高3.8个和7.6个百分点。强化城市建设与管理,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在2003年一举建成国家卫生城市的基础上,强力推进“五城同创”,建成全国生态示范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加入国际健康城市联盟。构建快捷、便利的大交通网络,新建、改建干线公路539公里,新增高速公路59公里,二级以上公路里程为2002年的1.9倍。实施“三清”、“十村示范、百村先行”、区域供水等工程,农民集中居住区初具雏型,农村环境面貌明显改观。新建、改建农村公路942公里,维修改造农村危桥1500座,疏浚河道2400公里。村庄河塘整治工作全面启动,清淤河床3411万立方米。建成新江海河闸、双桥闸等标志性水利工程,防洪排涝功能更为完善。在全省率先消灭农村草危房。

   ——过去的五年,是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的五年。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万元,是2002年的 2.1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4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07年达7520元,增长12.6%。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19亿元,增长10.4%。对照省全面小康四大类18项25个指标,有21个指标达标,总体实现程度97.6%。千方百计开发就业岗位,积极拓宽就业渠道。提供就业岗位11.5万个,安置城镇失业职工1.6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3%以内。实施农民增收“五年计划”、“五项工程”,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 7.5万人。在巩固“两个确保”的基础上,逐年提高合作医疗、优抚对象、义务兵优待金等补助标准,在全省率先建立城乡低保、农村五保自然增长机制。社会保障体系更为完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水平逐年提高,农民参合率达93.2%。高度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尽力帮助解决实际困难。资助5.1万人次城乡低保户、五保户参加新型合作医疗;安排2.1亿元为困难和破产关闭国有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办理多层次医保;筹措1634万元为高速公路沿线失地农民和镇畜牧兽医站人员办理农村养老保险。深入开展“扶贫助学”活动,资助贫困大学生534名、中小学生12万人次。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荣获“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市”。落实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取消农业税、实行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等政策,人民群众普遍受益。在全省率先出台自然灾害救助办法,救助工作走上规范化轨道。

   ——过去的五年,是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五年。连续4年获得南通市社会事业发展综合评估第一名。科技创新步伐加快,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健全,连续4次荣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成立全国首个县级国家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建成国家级电子元器件及材料产业基地、2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织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106个,培育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50家,实施市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242个。2007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60亿元,占规模工业的比重达22%。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得到加强,企业专利申请取得新成果,申请专利2000件,建成省知识产权示范市。科普工作成效显著,被评为全国科普示范市。人才强市战略深入实施。扎实开展招才引智活动,成立全国首家县级海外人才工作站,建立留学人员创业园,设立人才开发基金和鹏欣大学生创业基金,大力吸引各类人才到通州创新创业。拥有各类人才13万人,总量在全省江北县(市)中名列第一,建成省人才工作先进市。开展教育系统争先创优活动,实施学校布局调整,促进教育均衡发展。高考成绩保持全省领先,高中阶段学生职普比名列全省前茅。开展多形式的全民健身活动,成功承办LG中韩乒乓球对抗赛、省十六运青少年武术(散打)等赛事,通州籍运动员在省级以上比赛中荣获金牌25枚。公共卫生体系不断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逐步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环节控制和品种监管进一步加强,首创镇村安全协调机构模式在全省推广,全国农村药品“两网”建设示范市通过省级验收。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多彩,通州小品叫响全国,荣获“江苏小品之乡”称号,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得到加强,建成省“十五”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示范市。广电事业蓬勃发展,新增有线电视用户12万户。大力弘扬实践“自信、包容、求实、创造”的新时期通州城市精神,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两度被命名为省文明城市。扎实开展和谐通州创建活动,在全国发起“唱响荣辱观”新儿歌创作征集推广活动,社会反响热烈。率先在全省县(市)中建设学习型城市,倾力打造崇学通州。大力推进平安通州、法治通州建设,被评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四五”普法、首批法治江苏合格县(市)创建工作先进单位,4次蝉联省社会治安安全市。公众社会治安满意率达99.4%,居全省县(市)之首。政府法制工作成效显著,被确定为省依法行政工作示范点。高度重视信访工作,在全国首创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妥善化解社会矛盾。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形势稳定。民兵预备役、国防动员、兵役、人防等工作得到加强,连续5届获得省双拥模范城称号。统计、档案、民族宗教、妇女儿童、红十字和慈善、地方志以及老龄、老区开发、关心下一代等工作取得新进展。

   2007年,是本届政府任期的最后一年。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实施企业翻番和富民强村计划,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和人才开发年活动,大力度推进项目建设,深化民营经济、招商引资、农民增收、环境建设等工作,加快社会建设,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蓬勃生机和活力。

  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是我市经济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五年。成绩来之不易。这里汇集着直接参与改革和建设的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干部的辛劳和智慧;倾注着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心血和支持;凝聚着为建设和发展作出贡献的老领导、老同志,驻通部队、武警官兵以及海内外朋友的关心和帮助。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五年奋斗业绩令人振奋,五年发展经验值得总结。回顾不平凡的五年,我们深深体会到:

  (一)必须始终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构筑科学发展新优势。我们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积极应对宏观形势新变化,通过强化集聚集约发展,突出科技创新与人才开发,大力招商引资,激发全民创业,强力推进项目建设等,着力破解发展难题,谋求发展新招,提升发展质量。实践告诉我们,只有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才能解决前进中的困难。我们将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谋划发展新举措,培育发展新亮点,增创发展新优势。

  (二)必须始终坚持把为民谋利作为第一要事,提升富民安民新水平。我们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致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突出富民优先,坚持不懈地推动全民创业,拓宽就业渠道,千万百计地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始终如一地通过兴办惠民实事工程来造福于民,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高度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切实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我们倍加感受到,只有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多办利民之事,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

  (三)必须始终坚持把统筹协调作为第一要略,开创和谐发展新境界。我们定位建成“长三角北翼最适宜创业和居住的地方”,统筹城乡规划、建设与管理,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结对帮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等形式,扶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统筹社会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努力构建和谐社会。我们深切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千头万绪,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一定要坚持把握大局,统筹兼顾,协调互动,合力推进城乡、区域、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

  (四)必须始终坚持把政府自身建设作为第一要义,塑造勤政廉政新形象。我们按照“务实、高效、廉洁、创新”的要求,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以争创全省最佳办事环境为目标,深入推进机关作风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将依法行政贯穿于政府工作的全过程,严格依法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全力打造法治政府。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坚持定期向人大报告工作、向政协通报情况制度,提高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的办理质量,诚恳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和各人民团体的意见和建议。五年来,共办理人大议案6件,政协建议案12件,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批评、意见988件和政协委员提案1015件,代表、委员满意率分别达100%和99.96%。严格执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我们深深领悟到,只有提高政府自身建设水平,才能更好地带领全市人民朝着富民强市目标阔步前进。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前进中还有不少困难和矛盾,主要是经济结构不尽合理,资源约束矛盾突出;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城乡统筹发展水平有待提升;社会建设相对滞后,公共服务水平有待提高;政府自身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等等。对这些问题,我们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努力把工作做得更好。

  二、今后五年工作的总体要求和2008年工作目标

  今后五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期,也是实现历史性跨越,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关键起步期。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了未来五年要把通州建成宽裕小康城市、新兴工业城市、崇学创新城市和现代开放城市的总体目标。围绕这一总体目标,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入实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战略,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坚定不移推进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努力实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和谐统一,在苏中率先建成富民宜居、平安和谐的全面小康社会,开启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

  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是: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00亿元,年均递增15%,人均8000美元;财政总收入突破90亿元,年均递增20%。

   ——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各项改革向纵深推进,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市场经济体制更趋完善。经济国际化水平大为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规模实现新突破,自营出口总额达25亿美元,外经营业额达2亿美元。

   ——人居环境大为改善。城市建成区面积28平方公里,市区人口达到24万人,城市化水平达56%以上。中心镇功能明显增强,城乡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建成国家园林城市和全国生态市。

   ——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更趋完善。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每万人人才数达到1300名,高中教育普及率达到90%,每万人医生数达到20人,人口出生率控制在3‰以内。

   ——人民生活更加富裕。城乡就业、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劳动就业充分,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2.7万元和1.2万元。

  未来五年,对通州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新一届政府将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按照“工业化转型、信息化发展、城镇化加速、市场化完善、国际化提升”五大发展路径,继往开来,乘势而上,实现历史新跨越。政府工作将着重把握以下几点:一是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的关系。在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坚持好字优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推动产业结构从一般加工业为主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转变、增长动力从投资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变、要素支撑从物质资源为主向人力资源为主转变,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二是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的关系。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特别是把改善和保障民生放在突出的位置,尽最大可能办好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事、好事,让人民群众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生活每年都有新改善,一年更比一年好。三是城市建设与农村发展的关系。强化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先进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强分类指导,鼓励先进地区率先发展,扶持欠发达地区加速发展,构建区域间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四是当前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牢固确立生态文明理念,强化“环境是最稀缺资源、生态是最宝贵财富”意识,全面落实环保优先方针,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五是改革发展与平安和谐的关系。坚持以改革为动力、发展为目的、稳定为前提,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平安和谐。

   2008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年,也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市委十届五次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不断深化人才开发、科技创新工作,继续实施“企业翻番计划”、“富民强村计划”,着力提升项目建设水平,全力创建宜居城市,奋力夺取全面小康社会新胜利,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调控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5%以上,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4%以上,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削减2.46%和3.85%;财政总收入增长28%以上,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5%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工业投入分别增长20%和18%以上;新批工商登记注册外资7.5亿美元以上,注册外资实际到帐5亿美元以上,引进南通市外民资66亿元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10%和11%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人口出生率控制在5‰以内。

   三、2008年主要工作

  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科学推进项目建设、全面启动宜居工程为重点,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

  (一)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围绕农民增收,深化农村改革,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建成人民群众普遍得益、城乡居民广泛认可的小康社会。

  致力富裕广大百姓。继续把全民创业作为致富百姓的根本途径,以创业致富百姓。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突出新型农民培训,增强农民就业创业能力。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组织化程度,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扩大农民的工资性、经营性和资本性收入比重。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8000人。切实落实各项惠民政策,使广大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围绕高效农业规模化,调优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培植优质粮油、高效园艺、健康养殖、特色水产和生态林业五大主导产业。重点扶持一批加工带动型、市场带动型、科技带动型农业龙头企业,加强与基地、农民的联结,扩大订单农业规模,新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0家。加快科技兴农步伐,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培育科技型农业。建立健全农技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和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深入实施富民强村计划,完善各项支农政策,加大对农村和农业的有效投入,构建村级经济持续增长新机制。完善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强化集体经济组织服务功能,构建直接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新机制。鼓励农村经济组织参与投资发展非农产业,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和农民公平享受集体资产收益。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有序推进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和土地股份合作。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土地连片发包,发展形式多样的适度规模经营。多渠道、多形式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引导农民科学选择经营项目,规范实施民主管理,完善分配机制。坚持标本兼治,积极化解镇村债务。完善减轻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机制,切实保障农民合法权益。

  (二)提升项目建设水平,增强综合竞争实力。

  继续按照“工作项目化、项目责任化”的要求,在大项目建设上实现新突破,努力提升经济发展质态。

  着力强化载体功能。加快调整生产力布局,着力打造“三区三园”六大经济片区。合理规划开发区产业布局,努力实现承载产业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并举、投资拉动和科技支撑并举,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完成大桥工业区核心启动区“三通一平”配套工程,增强重大项目承载能力,形成“一区四园”发展格局。全面加快滨海工业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控制性详规,加快南区“五横四纵”道路建设,尽快形成功能开发优势。强化家纺产业园、机械电子产业园、船舶修造及钢结构产业园功能,扩大板块经济效应。充分利用东部沿海、西部沿江和内河岸线资源,加快沿海港口、横港沙、九圩港、通吕运河等开发建设。推动重点园区与工业集中区整体联动,整合优势资源,发展“飞地经济”。

  加大重大项目推进力度。坚持把重大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猛攻有效投入,调优投资结构,确保实施5000万元以上项目110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60个,力争超1亿美元或10亿元人民币的特大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完善联动推进机制,坚持重大项目信息报告、协调会议、市领导挂钩等制度,形成一个项目、一人负责、一套班子、一张时间表、一抓到底的推进机制。严格落实责任,强化动态管理,对重特大项目实行一周一报、按月督查、全程跟踪。加强过程控制,签约项目抓注册到帐、开工项目抓形象进度、竣工项目抓达产达效。坚持超前服务、主动服务、优质服务,对重大项目实行会办制度,有效提高项目成功率,确保规模项目总量位居南通六县(市)第一。对符合“有产业、有规模、有技术、有税收、无污染”标准的中小型项目,加大扶持力度,提升项目建设整体水平。完善考核机制,形成科学导向,着力提高工业投资中技改投入的比重、技改投资中技术设备投入的比重、技术设备投资中自主创新投入的比重。

  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坚持内资外资并重,不断创新招商方法,加快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提高利用外资质量。瞄准重点地区招商。以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为重点,深入开展多层次、多形式招商推介活动。继续办好金秋经贸洽谈会、沪浙粤重点地区投资说明会等重大招商活动。突出以商引商,引导企业联大靠强,积极引进战略投资伙伴,通过增资扩股、资产重组、项目合作,做优做强。实施规划招商。全面梳理六大经济片区产业链,科学设定产业布局规划,提高招商的针对性和前瞻性。注重项目的科技含量、产业层次、投资强度、产出效益和生态影响,引进一批高科技、高效益的旗舰型项目,带动产业发展。加强招商队伍建设。引入市场机制,推行绩效挂钩,实行信息采集、人力资源、技术条件等资源有效整合,提高招商实效。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立足优化产品结构,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换代,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出口品牌产品。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培育重点出口企业,加强与境内外贸易促进机构的合作。鼓励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

  加速企业规模扩张。深入实施企业翻番计划,鼓励企业以加大投入引领翻番,力争规模企业达到1300家,实现销售收入900亿元。实施企业培大育强工程。鼓励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做优产品、做强企业、做大产业,培育一批拥有知名品牌、主业突出、行业领先、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公司大集团,形成亿元企业200家,确保10亿元企业8家。加快企业上市和后备资源培育步伐,力争1—2家企业成功上市,新增进入上市轨道企业5家。深入推进名牌战略,新增国家级名牌名标3个以上、省级名牌名标15个以上。实施多元化发展,大力拓展建筑市场,建成全国一流建筑强市。

  持续推进全民创业。充分发挥舆论引导、典型引路、政策扶持等作用,拓展创业平台,进一步激发全民创业内生动力。支持所有能创业、会创业的人创大业,壮大创业群体,扩张全民创业总量,形成本地创业与外来投资齐上,铺天盖地与顶天立地并进的新局面。确保百户家庭创业率超过23%,千人投资者数达65人。注重质量和效益创优,引导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二次创业”,提高有限责任公司及其注册资本的占比。加快民营企业国际化进程,促进民资外资有效嫁接。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集聚集约发展水平。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坚持又好又快发展导向,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产业结构从一般加工业为主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转变,构建具有通州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围绕五大产业,放大产业集群效应,扩张产业规模优势,增强产业配套功能,形成更为合理、更具竞争力的产业结构,确保五大产业占规模工业总量70%以上。推动船舶修造及钢结构产业快速增长,实现总量、效益“双翻番”。依托“中国家纺名城”区域品牌,提升家纺产业的影响力和美誉度。优化服务业布局,加快服务业集聚发展,形成生产性服务业、消费性服务业和公共性服务业协调发展的格局。重点推进南通家纺城、开发区商贸集聚区、平潮建材市场集聚区、建设路中央商务区、开沙岛旅游度假区、苏通大桥现代物流园区和开发区服务外包基地等七大集聚区建设,力争引进2家以上世界500强企业落户集聚区。建成省级以上现代服务业集聚区2个,七大服务业集聚区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60%以上。加快发展连锁便利店和综合超市,大力发展仓储式大卖场和融购物、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新型商贸业态,支持软件开发、动漫制作、产品研发设计、电子商务等服务业外包产业发展,实现现代服务业发展新突破。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深化科技创新工作,促进创新政策向企业倾斜、创新成果向企业集中、创新人才向企业流动,实现经济增长由投资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的转变。加快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推动应用技术研发机构进入企业,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新增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家,实施省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30个。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依托重点项目,开发关键技术,加速创新成果产业化。深化科技与经济对接活动,把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增强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加快科技创新载体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高电子元器件及材料特色产业基地等科技园区建设水平,新增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建成公共技术服务平台2个、南通市级以上产学研示范企业35家。大力推进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新增南通市级以上信息化示范企业3家,力争规模以上企业均达到信息化基础应用水平。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争专利申请数突破1000件。

  高度重视集约发展。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建立节能减排科学评价体系,落实节能减排责任倒逼机制,切实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力开展“百家企业节能行动”,突出抓好年耗能3000吨标准煤以上企业的节能工作,鼓励企业开发和应用节能技术和产品,加大节能设备投入。严格执行总量控制的环保政策,减少污染排放。实施通吕运河、通启河、通扬运河、九圩港、新江海河等流域水污染治理,加强沿河重点污染源监管。推进环保工程建设,加快南部地区工业污水集中处理、城区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滨海工业区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建设。积极推广地埋式、净化沼气池等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提高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大力推行“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重点实施10个循环经济项目,培育10个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建设1个循环经济示范园。加快企业清洁生产改造,建成南通市级以上清洁生产示范企业10家。严格执行投资强度、容积率“双控”指标,加强工业项目准入管理,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水平。积极鼓励标准厂房建设。高效利用存量土地和闲置用地,鼓励企业“零地增容”。严格保护耕地,杜绝违法用地。

  强化人才支撑作用。深化人才开发工作,注重培养、引进和用好人才,建设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队伍,加快经济发展要素支撑从物质资源为主向人力资源为主的转变。加快培养一批熟悉经济和法律、具有前瞻性战略眼光和较强经营管理能力的优秀企业家,打造一支既懂技术又善管理的复合型职业经理人队伍,造就一支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和关键技术的企业技术创新人才队伍。大力培养企业技工人才,引导企业建立“首席技师”和“特聘技师”制度,造就一支有较强工艺改造、技术革新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技能人才队伍。建立健全柔性人才流动机制,畅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大力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四)全面启动宜居工程,着力改善人居环境。

  以城乡统筹发展为取向,强化“宜居城市、宜居乡镇、宜居村庄”三级联动,全面启动宜居工程,加快建成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景更美的生态通州。

  高起点完善城乡规划。坚持以规划为先导,提高规划水平,构建科学合理的市、镇、村规划体系。注重规划前瞻性,完善城市总体规划、新城区控规、核心区城市设计等,编制综合交通、地下管网等专业规划和专项规划,加快实现规划全覆盖。注重规划科学性,加快城镇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完成一般村庄总平面布局规划设计,抓好各镇1—2个主要街道、重点地段和先行试点村修建性详规工作。注重规划严肃性,建立健全重大规划决策、管理、执行制度,加强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切实做到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

  大力度推进城乡建设。围绕拉开城市框架,完善城市功能,加快新城区开发建设。按照城市景观道路标准,实施新城区“两横两纵”主干道建设。完善新城区公用配套设施,启动大型城市综合公园——南山湖公园建设。加快老城区改造,提升城市形象。推进金沙横河、中心竖河两侧及建设路、人民中路、世纪大道等主干道景观工程建设和改造,实施汽车站北侧等地块改造及部分城中村拆迁工程,改造城区基础设施及部分老小区。深化城区水环境整治。实施城区一号、二号横河整治和运盐河清淤疏浚、部分河段驳岸,形成亲水风景岸线。疏通城区断头河,实现内河水系连贯,打造“活水通州”。引导中心镇、重点镇加大公共设施、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城镇功能,增强城镇集聚和辐射能力。加快223省道绕城段、世纪大道南延姜灶段建设,启动机场路改建及北延工程,优化区域路网结构。以镇村公路为重点,推进农村公路通达工程建设,新建农村公路150公里。实施区域供水扩面工程,扩大供水管网覆盖面和受益面,改善东、北部地区群众生产生活用水。有序推进农民集居区建设。

  全方位改善生态环境。大力实施绿化工程,确保全市新增成片造林8万亩,力争造林10万亩。推进金通大道、金江大道城区段、沿江公路通州段、青年路东延段和开发区青岛路等绿化提升工程建设,打造绿色景观通道。加快沿江、沿海防护林建设,构建绿色屏障。提升道路、河道防护林建设水平,新增道路绿化1.3万亩、河道绿化2.7万亩。围绕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目标,推进景观绿化带和小游园建设,大力开展园林式单位、企业创建活动,大幅度增加绿地规模,新增绿地60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40%以上。加强镇区绿化建设,人均绿地达8平方米以上。提高农田林网建设标准,完善农田林网60万亩,农田林网控制率达95%以上。创新城市管理方式,建设“数字化城管”。实施管养维护市场化改革,完善城市长效管理机制。深化城郊结合部和城中村环境整治,解决脏乱差问题。围绕建设环境优美集镇目标,理顺工作机制,建立健全专业队伍,加强以镇容镇貌整治和秩序规范为重点的集镇综合管理。继续开展农村环境整治,推进以生活垃圾集中处置为重点的“三清”工程。突出抓好村庄河道(塘)疏浚整治工程,努力改善农村水环境。

  (五)更加注重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平安和谐。

  坚持以人为本,高度关注民生,重视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的社会建设,强化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最大限度地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和社会和谐程度。

  保障和改善民生。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做好就业再就业援助工作,努力做好失业职工、零就业家庭等困难群体就业工作,不断扩大就业规模,确保提供就业岗位2万人次,净增就业人数7500人。巩固“两个确保”,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力争企业养老保险参保覆盖率达96.9%、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超过9万人。全面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逐步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多渠道增加社会保障投入,加强社保基金征收与监管。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五保供养自然增长机制,高度关注失地农民生活,建立健全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等制度。深入开展“百千万救助帮扶”、“送温暖工程”、“阳光助学”等慈善救助活动,保障特困群体生活。加快老区开发,尽快让欠发达地区群众富裕起来。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鼓励劳动者通过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通过自主创业等方式提高收入水平。全面实行职工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建立健全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规范企业工资分配、支付行为,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努力增加企业离退休人员工资收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和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一如既往地办好为民实事,提高普惠度。

  提高文化软实力。深化文明城市创建,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进一步弘扬新时期通州城市精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优化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深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活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加快社区和镇村文化设施建设,弘扬民间传统文化,繁荣文艺创作,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加快推进有线电视、有线广播“双入户”,启动有线电视数字化工程。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城乡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建成国际乒乓球通州训练基地。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认真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大力开展争先创优活动,创新教学方式,推进有效教学,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坚持教育公益性质,继续保持财政对教育投入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积极化解农村义务教育负债。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改善农村薄弱学校办学条件,不失时机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工程。规范民办学校办学行为,依法治理教育乱收费,努力促进教育公平。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实训基地建设,优化职教资源,提高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水平。

  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设,为城乡居民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积极实施农民健康工程,提高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水平,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筹资标准人均提高20元、覆盖率确保达到95%。加强医疗救治、疾病预防控制、公共卫生监督工作,增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公共服务项目经费人均提高10元。深入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巩固和发展健康城市创建成果。以食品药品安全镇村建设为抓手,重点加强农村食品药品市场监管,保证群众饮食用药安全,确保建成全国农村药品“两网”建设示范市和省食品安全示范市。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管理,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保持社会平安稳定。大力推进法治通州、平安通州建设,深入实施“五五”普法,提高全民法律素质。高度重视双拥工作,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健全“大防控”体系,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活动。高度重视信访工作,完善社会矛盾大调解机制,认真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做好法律援助工作,维护弱势群体合法权益。进一步强化安全发展意识,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坚决杜绝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强化政府应急管理,妥善处置突发事件。

   四、努力提高政府自身建设水平

  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我们将按照建设法治政府、责任政府、服务政府、廉洁政府的要求,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努力开创政府工作新局面。

  注重科学理政,增强创新力。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善于运用创新思维、改革思路和市场经济的办法,解决好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难题,提高驾驭全局的能力和组织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不断完善重大问题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社会听证和决策责任等制度,促进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加强宏观经济形势研究,把握走势,趋利避害,善于在紧环境中营造有利的发展环境。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把政策支持、财力保障的重点向社会建设、公共设施和改善民生方面倾斜,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抓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规划的编制、衔接和执行,坚持以规划引导和规范建设。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过程中的利益关系,妥善化解各种社会矛盾,注意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各方面的积极性。

  注重务实勤政,增强亲和力。坚持一切对人民负责,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真正做到重大决策依民而定,工作措施应民而出,安危冷暖唯民而系,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定期向人大报告工作、向政协通报情况,提高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的办理质量,虚心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和各人民团体的意见和建议。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一线,倾听民声,了解民意,凝聚民心。切实解决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多办暖人心、稳人心、得人心的实事和好事。高度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妥善安排好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发展基层民主,完善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制度,切实保障人民群众享有更多的民主权利。

  注重高效行政,增强执行力。加强行政效能建设,改进机关作风,使机关运转更加规范协调、办事更加公正透明、工作更加高效便民。强化政府目标管理,健全工作推进机制,完善绩效考评办法,努力营造凝心聚力搞建设、脚踏实地谋发展的良好氛围。严格执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改进行政管理,优化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大力精简会议、文件,严格控制检查评比,进一步提高行政效率。

  注重从严治政,增强自制力。深入开展廉政专题教育活动,严格执行民主评议、重大事项报告、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等制度,弘扬廉政文化,筑牢反腐拒变防线。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资金的监督和管理,完善政府采购、招投标制度,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坚决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坚持节俭办一切事业,珍惜民资民力,反对奢侈浪费,建设节约型社会。以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为准则,常修为政之德,深怀律己之心,不图虚名,不务虚功,不做表面文章,使政府工作经得起群众、实践和历史的检验。

  各位代表!回首过去,我们万众一心,成就辉煌;展望未来,我们信心百倍,豪情满怀。让我们在中共通州市委的正确领导下,紧紧依靠全市人民,开拓创新,奋发图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共同谱写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