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通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 发布时间:2007-01-20 00:00 累计次数: 字体:[ ]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二○○六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拓奋进的一年。在中共通州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深入开展“学昆山、赶太仓、超丹阳”活动,大力推进民营经济、招商引资、农民增收和环境建设四项重点工作,加快新农村建设,圆满完成了市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实现了“十一五”良好开局。
——注重调整结构,国民经济实现新跃升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预计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0.68亿元,比上年增长(下同)1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020美元。完成财政总收入24.13亿元,增长20.5%,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0.57亿元,增长22.3%。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0亿元,增长31.6%。金融机构年末存款余额268亿元,比年初净增43亿元。第9次跻身“全国社会经济综合发展百强县(市)”。镇域经济快速发展,3个镇和开发区工业产值超百亿,5个镇和开发区财政收入超亿元,10个镇跻身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持续加大欠发达地区扶持力度,落实转移支付资金3200万元。区域共同发展步伐加快,近一半欠发达镇发展速度超过全市平均水平。
    产业发展再创新高。以项目建设为龙头,着力优化经济结构,推进集聚集约发展,三次产业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540亿元、销售收入526亿元、利税47亿元,分别增长38.6%、41.9%和49.4%。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达233.5%,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下降3%。产业集聚效应显现,五大支柱产业总量占比达62%。规模企业、亿元企业分别达1000家和120家。企业上市和名牌创建实现新突破,东源电器A股成功上市,顶塔牌低压开关柜荣获中国名牌,新获江苏名牌3个、省著名商标3个。重大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全市千万元以上项目481个,其中亿元项目58个,完成工作量42亿元。2艘万吨轮顺利下水。建筑业实现施工产值240亿元,增长15.4%,新获鲁班奖2个,新增特级资质企业1家、一级资质企业4家,列省“建筑强市”首位。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升,高效农业规模化快速推进。全年实施农业项目286个,投资总额12.6亿元,建成无公害优质农产品产地75.5万亩、无公害水产品产地10万亩,亩均收益2000元以上耕地面积占比达到38%。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断壮大。农业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建成省生态农业市。土地复垦整理扎实推进,基本农田保护有力。粮食安全体系不断完善。农技、农经、农机、农资开发、气象等工作得到加强。完成服务业增加值85亿元,增长15.3%。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8亿元,增长17%。南通家纺城一期、汇通物流、大江物流等一批服务业项目投入运行,建设路金游城、国际乒乓球训练基地、通州文峰大世界、宙辉国际大酒店等重点工程快速推进,沃尔玛超市、好一家国际商贸城、赛维拉商业广场等一批重点项目达成协议。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强化外资民资“两擎推进”,突出产业招商,成功组织深度接轨上海、香港投资说明会、金秋经贸洽谈会等重大招商活动,进一步完善重大项目信息交流、协调服务制度,招商引资继续保持强劲增长态势。新批外资项目131个,其中,千万美元以上项目26个。新批工商登记注册外资6.09亿美元,注册外资实际到帐4.68亿美元,增长111%;引进市外民资40亿元,增长66%。外贸外经持续攀升,进出口总额11亿美元;新签外经合同额、完成营业额均突破1亿美元。外事、侨务、对台事务等工作促进了对外交流与合作。深化公共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强化财政管理创新,市财政局荣获全国先进。南通十二棉、通州广场、基础工程公司等企事业单位顺利实现改制重组,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深入推进农村社区股份制改革和农村土地股份制改革试点。工商、物价、质监、审计、金融管理等工作服务发展继续发挥积极作用。
——强化协调发展,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
    科技与人才支撑力明显增强。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制定《通州市鼓励和促进科技创新创业若干政策》。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100亿元,增长45.9%。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7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2家,新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建成全省首家县级国家创新基金创业项目服务机构。开发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品20个,其中国家重点新产品4个。知识产权保护进一步加强,申请专利600多件。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制定实施《关于鼓励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智力的专项补贴办法》,加大人才接轨上海力度,人才柔性引进机制进一步完善。东源集团建成我市第二家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中联科技集团获批南通首家国家资助引智出国培训项目。
    文教卫体等事业全面拓展。认真贯彻《义务教育法》,大力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入推进学校布局调整,大力开展教育系统争先创优活动,着力规范民办学校办学行为。3所完中通过省三星级高中验收,通州电大升格为江苏电大通州学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在校人数达1.5万人,毕业生就业率98%。公共卫生体系进一步完善,重大疾病预防控制措施全面落实。加强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分别建成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家、服务站125家。全面开展医疗和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活动,食品药品安全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多彩,舞蹈《金秋唱火红》献演省十六运开幕式。深入推进特色文化建设,新建特色文化村6个、“农家书屋”20个。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170个村实施了“体育健身”工程。成功承办省十六运武术(散打)比赛,参加省十六运取得优异成绩。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得到加强,建成省“十五”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示范市。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荣获“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市”称号。广电事业持续发展,新增有线电视用户3万户。妇女儿童事业加快推进,建成省妇女儿童工作先进市。民兵预备役、国防动员、兵役、人防等工作得到加强。人事、编制、民政、统计、档案、民族宗教、反邪教、红十字、地方志以及老龄、关心下一代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不断推进。大力弘扬和实践新时期通州城市精神,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着力推动依法行政,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注重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参政议政作用和工会、共青团、妇联、侨联、科协、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高度重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理工作,满意率和落实率进一步提高。启动“五五”普法教育,推进“法治江苏合格县”和“平安通州”建设,社会治安持续稳定,被评为全国“四五”普法先进单位,再获省“社会治安安全市”称号。高度重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坚持市领导信访接待日等制度,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进一步健全。颁布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应急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安全生产形势保持稳定。
——统筹城乡建设,发展环境再创新优势
    城乡环境不断改善。2006年,是近年来城乡建设投入最多、工程规模最大、环境面貌变化最快的一年。高标准修编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快修编城镇发展总体规划,全面完成村庄布点规划,城乡规划体系进一步完善。大力实施“六大重点工程”建设,建设路地块改造开发进展迅速,世纪大桥建设快速推进,新金西路西延工程加快实施,青年路东延、平海公路贯通工程即将建成,通掘公路东移工程已报省审批。沿江公路通州段、223省道南延等工程基本完工,新建和改造农村公路306公里,改造维修农村桥梁412座。圆满完成南通铁路“一线三中心”通州段征地、拆迁等任务。建成110KV变电所两座。加快旧城改造步伐,R308、C338等地块改造进展顺利。投入500万元改造老小区基础设施,小区环境得到改善。深入推进“五城同创”,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查,加入世界健康城市联盟。园林城市创建稳步推进,中心横河景观带即将建成,城区新增绿化面积24万平方米,绿地覆盖率达22.6%。开展全民绿化活动,新增绿化造林面积2万亩。城市管理获得省城管创优奖“四连冠”。深入实施“十村示范、百村先行”工程,稳步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先锋镇十六里墩村等12个村成为农民集中居住示范。大力实施农村“三清”工程,疏浚河道516公里,整治村庄河塘234万方。水利建设与管理工作再获全国先进。认真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法》,把好项目准入关。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大力整治污水、烟尘、噪音污染,关停、限期治理污染企业22家。狠抓重点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启动南部污水集中治理工程,完成大桥工业区污水处理厂规划,首家民资投入的先锋污水处理厂建成营运。全市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83。
    载体功能不断完善。开发区完成拆迁18万平方米,腾出建设用地2500多亩;完善西区基础设施,西区工业区初具雏形;南区概念性规划全面完成。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发展潜力明显提升,被评为“长三角最具投资价值开发区”。滨海工业区建设快速启动,概念性总体规划通过评审。大桥工业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承载重大项目的能力增强。家纺产业园、电子电器产业园、船舶钢结构产业园建设取得新进展,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着力破解要素制约,科学安排工业用地,高效运作经营性用地,全市土地出让净收益达8.2亿元。
    软环境不断优化。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182个投资类行政许可和行政服务事项全部进入市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并授权到位。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内部管理进一步加强,当日办结率达92.4%。推进机关事务集约化管理、市场化运作,机关事务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深入推进政务公开,电子政务建设取得新进展。完善机关目标管理考核,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机关效能建设,大力倡导雷厉风行、狠抓落实的工作作风,行政效能不断提高。
——坚持富民优先,人民生活水平实现新提升
    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高度重视就业再就业工作,大力开发就业岗位,新增就业9000多人。开展城镇失业人员就业指导和技能培训,帮助2000多名特困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2.82%。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转移培训农村劳动力1.5万人。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为重点,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新增参保1万多人。大力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市镇财政人均补助35元,农民参合率达90.6%,受益人口达31万人次,增长近一倍;获得医疗补偿3650万元,增长173%。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在南通保持领先,保险额比上年增长39%,创历史最高水平。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在全省率先出台自然灾害救助办法,救助力度进一步加大。
    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坚持加快发展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重,大力推进全民创业、自主创业,努力提高居民经营性、资本性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5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760元,分别增长11.8%和11.9%。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98亿元,增长16.6%。深入开展“学昆山,达小康”活动,全面小康进程明显加快,综合实现程度达90%,位居苏中前列。
    惠民实事成效明显。高度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组织开展“百千万救助帮扶工程”、“慈善百日行”、“扶贫助残行动日”等活动,建立救助帮扶困难群众长效机制。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发放涉农补贴共2600万元。积极化解村级债务。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政策。实施“扶贫助学阳光工程”,154名贫困大学新生和2000多名贫困中小学生得到资助。成立企业家扶贫济困基金会,资助资金148万元。投入1700万元实施“关爱工程”,改造扩建农村敬老院,建成市老年公寓。农村敬老院床位2162个,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达55.2%。投入4500万元,提高城镇低保、农村低保、农村“五保”、重点优抚对象医保、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城镇义务兵优待金标准。市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全面完成,省农村新五件实事有序推进。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全市经济社会在宏观调控中得到了新发展,在全面赶超中实现了新跨越。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中共通州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大力支持的结果,离不开广大创业者、劳动者、建设者的辛勤劳动和无私奉献。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离退休老同志,向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人民解放军、武警驻通官兵、公安政法干警,向国家、省机关和企业驻通机构,向关心支持通州现代化建设的海内外朋友,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产业层次提升不快,资源约束矛盾日趋突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仍不强,经济增长方式有待进一步转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城乡协调发展水平有待提高;政府自身建设仍需加强,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对这些问题,我们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二○○七年主要工作
    2007年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一年,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全面小康进程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对于圆满完成本届政府任期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今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市第十次党代会和市委十届三次全会精神,紧扣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主线,大力实施企业翻番计划、富民强村计划,积极开展人才开发年、科技创新年活动,强化项目建设,深化民营经济、招商引资、农民增收、环境建设工作,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社会事业建设,加快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今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调控预期目标是:(1)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5%以上,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以上,环境质量综合指数83以上。(2)财政收入增长20%以上。(3)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10%、11%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投入均增长20%以上。(5)新批工商登记注册外资6.5亿美元以上,注册外资实际到帐4.5亿美元以上,引进南通市外民资40亿元以上。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着重抓好以下工作。
(一)坚持科学发展,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继续强化项目建设,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面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
    强力推进翻番计划。坚持“以工兴市”第一方略,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突出有效投入,主攻重大项目。落实加强重大项目建设的有关政策,进一步完善重大项目联动推进机制,着力提高项目成功率。力争实施千万元以上项目600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40个,1亿美元以上外资项目实现零的突破。突出规模发展,提升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力争全市规模企业达到1300家,确保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680亿元,增长25%;销售收入660亿元,增长25%;利税增长30%以上。突出培大扶强,打造“企业航母”。推进优质资源向优势产业和重点企业集聚,鼓励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收购、兼并、重组,着力培育一批主营业务突出、产业带动力大、核心竞争力强的知名企业。形成亿元企业165家以上,确保超10亿元企业5家。积极鼓励企业上市。着力培育税源经济,培植、壮大一批税源大户。大力实施名牌推进战略,打造“通州家纺”品牌,争创国家级名牌名标1-2件,省级名牌名标3-5件。争创省级“质量兴市”先进市。发展壮大镇域经济,确保10个以上镇进入全国千强镇。进一步提升民营经济发展质态。继续加大市外民资引进力度,有效拓展资本投入渠道。切实提高百户家庭创业率、新办企业开工率,加快个体工商户向私营企业、私营企业向规模企业、规模企业向重点骨干企业的转化,实现民营经济的梯次发展。加快建筑业的内涵增长和战略扩张,力争综合实力进入全国五强。
    大力实施富民强村计划。围绕全面小康,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深入开展“小康村”、“小康户”竞赛活动,继续实施“十村示范、百村先行”工程,认真落实财政支农政策,加快全面小康进程,确保50%以上的镇、村实现小康目标。全面落实“富民强村”各项政策。安排1000万元,实行新增地方留成财力补助到村政策,增加对村新增工商税收留成财力返还和财政转移支付,助推村级经济发展。安排3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经济薄弱村发展。用足用好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政策,镇、村所筹资金全部用于村级公共事业建设。强化村级组织对集体土地的调控权,通过依法合理经营,增加村集体收入。推进农村社区和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多渠道筹措资金,力争年内村村建立以村部为核心区域的公共服务中心。提高村干部报酬,切实解决好村定编干部养老保险问题,关心退职村干部的生活。认真梳理村级债务,多形式、多途径化解负债,严控新债发生。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项目农业建设,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实现高效农业规模化。着力推进“一村一品”建设,优化农业特色产业布局,加快城郊型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和生态旅游农业发展。扶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广泛吸引各类资本投资开发农业,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切实保护耕地,严格耕地保护责任追究。
    全力推进服务业发展。深入实施“服务业倍增”工程,力争实现服务业增加值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双百亿”,进一步提高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大力推进服务业项目建设,力争新开工投资额超亿元项目10个。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进南通家纺城物流仓储客运“三中心”、汇晟船舶钢结构加工配送中心、港德集团港口物流、金赛物流等重点物流项目建设,形成一批专业化程度较高的规模化物流基地。做大做强专业市场,力争实现年成交额亿元以上市场8个,其中南通家纺城交易额突破150亿元。加快发展商贸服务业。以建设路金游城、宙辉国际大酒店、沃尔玛超市、好一家国际商贸城、赛维拉商业广场等项目建设为重点,提升城区商贸流通业档次和水平。实施“千村万店”工程,进一步提高连锁网点覆盖率。大力打造特色休闲旅游品牌,加快开沙岛旅游度假区、张氏宗祠、石港屯天河湿地保护开发。有序发展房地产业。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中介咨询、社区服务等新兴服务业。
    着力提升招商引资质量。坚持量质并举,强化招商选资,提高招商引资实效。推进产业招商。围绕五大特色产业,重点引进龙头型、基地型、科技型项目。推动企业招商。充分发挥企业招商主力军作用,依托骨干企业外资嫁接,依托外资企业增资扩股,以外引外、以商引商。持续放大“大桥”效应,创新组织形式,高质量办好沪浙粤等重点地区投资情况说明会和金秋经贸洽谈会。在坚持以工业项目招商为主的同时,引导各类资本投向现代农业、服务业、基础设施等领域,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利用外资新格局。切实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不断扩大我市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强化载体建设。加快开发区、苏通大桥工业区、滨海工业区、家纺产业园、电子电器产业园、船舶钢结构产业园等“三区三园”六大经济片区开发建设,不断完善园区功能,提高项目承载能力。推进九圩港沿线开发,积极引进运输、用水量较大的项目,依托高等级公路发展腹地经济。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积极发展“飞地经济”,促进项目向经济片区聚集。按照产业相对集中的原则,引导、推动符合产业规划的重大项目向城区集聚。强化土地集约利用,调整优化用地结构。加大项目申报力度,积极争取直供地。做活土地置换文章,盘活闲置地、低效地。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增强资源保障能力。落实节约优先方针,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二)建设和谐通州,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进一步强化以人为本理念,把构建和谐社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走和谐发展之路。
    坚持富民优先。深入实施农民增收“五年计划”、“五项工程”,促进农民增收。不断推进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全年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6000人以上。强化促进就业的公共服务职能,营造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环境,使人民群众在充分就业中实现增收。力争新增就业岗位1.5万个,净增就业人数5000人。把支持创业作为致富百姓的首要途径,增加城乡居民经营性收入。在巩固“两个确保”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完善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有序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健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
    统筹兼顾各方利益。认真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办好省农村新五件实事和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继续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大力推进区域共同发展。加快完善新型社会救助、优抚安置、社会福利等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慈善事业,继续实施“送温暖工程”,深入开展“百千万救助帮扶”、“阳光助学”等活动,切实为社会弱势群体解决实际困难。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进一步提高城乡低保、农村五保户等困难群体生活补助标准。高度关注失地农民生活,进一步完善征地拆迁补偿政策,健全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
    统筹推进城乡发展。按照城乡一体的要求,推进城乡规划全覆盖。深化完善城市总体规划,抓紧编制城市综合交通、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城市绿地系统等各项专业规划。大力推进控制性详规编制工作,开展城市重要节点规划设计,进一步优化城市发展空间布局。切实加强规划管理,确保规划执行的法定性和严肃性。围绕建成现代化中等城市目标,加快城区“西扩、南进、东拓、北延”步伐,大力推进主城区建设,做大做强主城区。建设路金游城建成营运,世纪大桥竣工通车,努力打造城市新景观。扎实推进R308等地块改造工程,加快城中村改造和市政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深入开展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生态市创建工作,推进金通大道等景观绿化带建设,建成一批公共绿地、精品小游园。力争新增绿化面积20万平方米。推进“活水通州”建设,整治中心竖河、中心横河等城区内河,畅通城市水系,加强水面长效保洁。强化城市管理,实施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积极探索依法管理、长效管理机制。进一步推进城区老小区整治,提高小区物业管理水平。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建成青年路东延工程、沿江公路通州段,完成223省道南延等续建工程,做好苏通大桥连接线高速公路、铁路“一线三中心”建设服务保障工作。完善农民集居区规划,稳步推进农民集中居住。继续大力推进农村道路通达工程,重点推进镇村道路建设,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00公里,维修改造农村桥梁35座。完善农村电力、通讯等配套设施。大力实施“三清”工程,对实行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置的,市给予补助。在加快市镇级河道疏浚的同时,全面启动村庄河塘整治工程,努力实现“一村一清”。加快农村自来水建设,推进引江供水扩面工程,提高居民用水质量。深入开展全民植树活动,大力实施“绿色通道”、“绿色富民”、“绿色家园”、“绿色创建”工程,绿化美化家园,优化人居环境。林木覆盖率提高4个百分点。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强化重点污染行业和企业专项整治。加快城区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南部地区工业污水集中处理工程等重大环保工程建设,预防和治理面源污染,着力解决危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
    统筹协调社会事业。实施农民健康工程,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市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人均40元。切实加强农村卫生机构基本服务能力建设,大力发展城乡社区卫生服务,逐步建立覆盖城乡、人人享有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持续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深入推进健康城市创建。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增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整顿和规范医药市场秩序,着力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深化农村食品、药品市场专项整治,创建全国农村药品“两网”建设示范市。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进特色文化、精品文化、农村文化建设。着力提升人口计生服务质量,全面落实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加快推进有线电视、有线广播“双入户”工程,新增有线电视用户3万户,争创省有线电视示范市。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加强门户网站建设管理,提高百户家庭计算机拥有率和农民网络应用普及率。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城乡社区体育设施建设,提高市民身体素质。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深化文明行业、文明村镇、文明社区创建,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积极开展诚信企业、诚信行业创建活动,推进“诚信通州”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全力创建首批“法治江苏合格县”,打造“法治通州”。深入开展“五五”普法教育,增强全社会法制观念,形成良好的法治秩序。巩固“平安通州”创建成果,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和司法基础设施建设,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高度重视信访和人民调解工作,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和机制,坚决杜绝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建立健全预警体系和应急救助机制,努力营造环境安全、社会安定、百姓安宁的和谐发展环境。切实做好双拥、人民武装、国防动员、兵役等工作,支持部队建设。认真做好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民政、人防、编制、统计、档案、民族宗教、反邪教、红十字、外事、侨务、台湾事务、气象、地方志、老区开发、关心下一代等工作。
(三)落实科教优先,不断激发经济社会创新活力
    加大人才开发力度,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是新时期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引擎和战略支撑。
    深入实施人才开发年活动。大力实施企业家培养工程,通过培训深造、考察交流等多种形式,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企业家群体和产业发展领军人物。开展“技能振兴行动”,推进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加快培养一支创造型、应用型高技能人才队伍。完善柔性引才机制,深入推进人才接轨上海活动,采取各种灵活有效的引才方式,面向国内外引进发展急需的关键人才。大力实施“智力返乡”工程,引导在外人才为家乡多作贡献。优化人才工作环境。建立人才风险投入机制,资助扶持有培养前途的潜质人才,探索建立人才诚信档案和“人才银行”,为企事业单位和人才提供订单式服务。对高层次人才携带高新技术成果来我市创办高新技术企业或实施成果转化的,在科技项目立项、贷款贴息、高新技术产品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等方面给予倾斜。深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通过项目建设引进人才,围绕产业集聚人才,优化服务留住人才。力争全市人才总量超过12万人,新增大专以上人才3600人,新增实用型技能人才5000人。
    深入开展科技创新年活动。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力军作用,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业为依托、产学研为纽带的科技创新体系。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加强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合作,主动对接国家、省和南通市重大科技项目,增强企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力。力争新增南通市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3家,建成南通市级以上产学研示范企业30家,实施省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30个以上。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和设备投入,推进技术改造,开展技术攻关,着力提高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引导支持企业购买科技成果,拓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领域。积极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提升产业能级,增强传统产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加快科技创业平台建设,重点扶持电子元器件及材料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积极支持开发区和重点工业集中区建设科技创业园。实施高新技术产业翻番工程。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50亿元,高新技术投入30亿元;新增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企业10家,其中省级以上5家。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品10个。深入推进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示范工程,争创南通市级示范企业10家以上。切实加强知识产权工作。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推动教育均衡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努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深入开展争先创优活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实现教育水平全省一流。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布局调整和资源整合。改善农村薄弱学校办学条件,规范民办学校办学行为,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促进教育公平。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打造职教品牌。优化专业设置,加强校企合作,完善“订单培养”模式,着力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技能人才。推进职教实训基地建设,创建江苏城市职业学院通州分院,不断提升职业教育发展水平。
(四)推进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努力提高行政能力
    按照建设法治政府、责任政府、服务型政府的要求,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自身建设,不断开创政府工作新局面。
    切实增强依法行政能力。把依法行政贯穿于政府工作全过程,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接受监督,全力打造法治政府。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市政协的监督,坚持定期向人大报告工作、向政协通报情况制度,提高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的办理质量,诚恳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和各人民团体的意见和建议。严格执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过错追究制,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深入贯彻实施《公务员法》,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在全体公务员中形成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良好风尚。扎实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深入推进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预防体系,严格行政审批、政府采购、工程招投标制度,努力从源头上治理腐败。
    切实增强为民谋利能力。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做到崇尚实干、真抓实干,多做打基础、利长远和富民、惠民、安民的实事。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协调处理好人民群众各方面的利益。把提高城乡居民收入、让群众尽快实现小康作为政府的重大责任,以更广的思路、更多的精力、更大的力度抓好富民工程,让人民群众更多地得到改革发展带来的实惠。切实解决教育、医疗、就业、征地拆迁、环境卫生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千方百计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谋利益。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妥善安排好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
    切实增强谋划发展能力。更加注重政府工作的系统性、统筹性、计划性,自觉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要求在政府的各项决策中得以贯彻,切实将企业翻番计划、富民强村计划、科技创新和人才开发的举措在政府工作中更好地加以落实。强化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重点工作分工协作机制,健全目标管理和考核激励机制,进一步提高政府工作效能和组织水平。坚持深入基层,深入一线,精简会议,减少应酬,扑下身子,心无旁骛地狠抓落实。加强对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努力找准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口,不断增强工作的前瞻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切实增强科学理政能力。以优化发展环境、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为着力点,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大力营造有利于发展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法制环境、服务环境,更多地运用经济和法律的手段调节经济活动,更多地发挥市场作用优化资源配置,更多地依靠服务和政策促进发展。把更多的精力放到社会发展和管理上来,把财力、物力更多地放到满足公共需求上来,把政策的着力点更多地放到解决民生问题上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加强民主管理,科学理财,发挥财政资金最大效益。坚持节俭办一切事业,珍惜民资民力,反对奢侈浪费,建设节约型社会。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完善科学化、民主化决策程序。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强行政效能建设,不断改进机关作风,树立政府良好形象。

    各位代表!通州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更高起点上率先发展,在更高层次上科学发展,在更高水平上和谐发展,任务艰巨,使命崇高。让我们在中共通州市委领导下,紧紧依靠全市人民,团结一致,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为建设富民宜居平安和谐的新通州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