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民互动 / 新闻发布会

“创新智慧谷 理想栖息地”通州区科技人才新政新闻发布会

发布时间: 2021-06-16 16:21:46
信息来源: 区委宣传部
【字体:

发布会.jpg

时间:2021年6月16日上午11:30

主题:创新智慧谷 理想栖息地

地点:通州区行政中心新闻发布室(行政中心第十会议室)

参加领导:

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陆忠华

南通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张灵

区委组织部副部长 曹邢彬

区科学技术局局长 姚 忠

主持人:

区委宣传部副部长 陈建华

参加媒体:

央媒: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日报、中新社

沪媒:解放日报(上观新闻)、文汇报、澎湃新闻

省媒:新华日报、江苏卫视、现代快报、扬子晚报、江苏经济报、中国江苏网、香港商报

市媒:南通日报、南通电视台、南通电台

区媒:通州日报、通州电视台、通州电台、南通州、通州发布、通州政府网

“创新智慧谷 理想栖息地”

通州区科技人才新政新闻发布会

(文本)

陈建华: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媒体朋友们:

欢迎大家出席“创新智慧谷 理想栖息地”通州区科技人才新政新闻发布会。

在刚才的通州区创新发展暨南通高新区建设更高水平创新型园区大会上,不仅对我区荣获省科技奖、市江海英才计划获得者进行了表彰,颁发了南通高新区科技创新顾问聘书,也推出了一系列重磅的创新改革举措,吹响了全区创新驱动的集结号。为更好地向社会各界宣传介绍我区创新发展成果及相关科技人才新政,我们特举办本场新闻发布会,就大家关心的问题进行解读。

首先,我向大家介绍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领导,他们是:通州区人民政府副区长陆忠华,南通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张灵,通州区委组织部副部长曹邢彬,通州区科技局局长姚忠。我是通州区委宣传部副部长陈建华。

今天应邀出席的新闻媒体有来自中央和省级驻通媒体,上海方向媒体以及南通市、通州区媒体,在此我对各位媒体朋友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首先,我们请陆忠华副区长介绍我区创新发展的相关情况,大家欢迎!

陆忠华:

各位媒体界的朋友,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来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首先,我谨代表通州区人民政府,向各位记者朋友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通州经济社会发展表示衷心的感谢!借此机会,也诚挚邀请大家,常到通州考察指导,帮助我们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也希望你们能够为通州发展多宣传、多代言!

在刚刚结束的通州区创新发展暨南通高新区建设更高水平创新型园区大会上,通州区委、区政府紧紧围绕创新驱动发展,全面总结、深入研究了各项重点工作任务。下面,我就有关情况,向各位媒体朋友并通过你们向关心支持通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各界朋友作个简要介绍。

近年来,通州区委、区政府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坚持把加快构筑高端人才荟萃、创新资源集聚、创业激情涌动的“创新智谷”,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摆在核心位置进行布局、推进。根据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通州不断强化科技创新赋能,全力推动创新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在2021年通州区政府工作报告中,对科技创新工作专章进行了部署。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南通市创新发展大会精神和沿江科创带建设部署,我们按照南通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更高水平创新型城市总体部署要求,前期,通过认真学习和深入调研,充分汲取借鉴了深圳、南京等创新发展先进地区的经验做法,在今年3月17日,通州区委常委会研究审议通过了《关于成立通州区科技创新委员会的方案》,这也是着眼通州长远发展作出的一项重要决策,明确了科创委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担任主任,区委、区政府和南通高新区相关领导担任副主任,通州区和南通高新区相关部门负责人任委员,创新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区科技局,由我兼任办公室主任,区科技局局长任常务副主任。为确保科创委各项工作高质高效的实质性运转,我们还对科创委机构设置进行了深入研究,专门增加了相应的人员编制。

在南通市召开创新发展大会之后,我们用了较长一段时间做了认真谋划和精心准备,没有纯粹为了开会而开会,我们切实从确保大会能够开出实质效果出发,从能够真正起到统一思想、推动工作的作用出发,紧紧结合通州发展实际,认真梳理分析了全区创新发展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全面擘画了全区创新发展的蓝图和路线。今天的大会,我们深入研究了南通高新区建设更高水平创新型园区的发展规划,制定发布了社会各界最为关心、关注的科技、人才新政。等一会儿,南通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张灵同志、通州区科技局局长姚忠同志、通州区委组织部副部长曹邢彬同志还将围绕高新区未来发展、科技和人才政策等相关情况分别为大家进行更为详细地介绍。

陈建华:

感谢陆区长的致辞,下面我们请南通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张灵主任对南通高新区相关情况向大家介绍。

张 灵:

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好!

南通国家高新区建立于1992年,总规划面积130.7平方公里。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方位打造创新、人才、产业三大高地。

作为创新高地,我们有国家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国家电机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国家级孵化器、国家级众创空间,是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国家科技服务试点园区、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

作为人才高地,我们建有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总站,院士工作站超过10家,省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超过100家,各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超过1000人,形成了“引高端人才、聚骨干团队、育优质企业、促产业发展”的链式效应。我们针对人才有技术、缺资金的普遍现象,设立了136亿元的基金总盘子,形成了涵盖创新创业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较为完整的科技金融定制支持链。

作为产业高地,我们形成了汽车零部件、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智能制造的“一主一新一智”三大特色产业集群,集聚了美国安波福、安费诺、百威、法国富加宜、瑞典宜家等全球知名跨国公司,落户了深南电路、展华电子、生益科技等一大批上市公司。我们还建有国家级集成电路零部件产业园,正在布局集成电路零部件产业研究院,承担国家“卡脖子”技术战略研究任务。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高新区奋进现代化,跑赢新赛程的关键之年。南通高新区将以此次创新发展大会为新的起点,努力书写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精彩答卷。

陈建华:

感谢张主任的介绍,下面我们请区委组织部副部长曹邢彬、区科技局姚忠局长分别对人才和科技政策作详细解读。

曹邢彬:

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上午好!非常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通州人才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近年来,我区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全面优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努力构建“如鱼得水,如鸟归林”的一流创新生态,先后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785名,入选省、市、区人才计划577人次,年销售超亿元人才企业4家,挂牌上市和进入上市轨道的人才企业9家。我区也多次荣获江苏省人才工作先进县(市、区)称号。

本次创新发展大会期间,我区将出台《关于加速建设人才高地 推动通州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是继2016年之后,时隔5年出台的重要的综合性人才政策。与“老政策”相比,新政产业贴合度更紧、人才覆盖面更广、项目资助额更高、部门联动性更强,彰显了区委、区政府抓好人才工作的坚强决心和坚定信心,也充分体现了通州的爱才之心、引才之切、用才之诚。

新政围绕人才来通发展的时间线,从引进、支持、保障三个方面提出15条务实举措,力求出实招、讲实效、落实处。

一是高质量引进人才。按照顶尖人才、双创人才、急需人才、青年人才、特殊人才等类别,量身定制引进政策,对特别优秀或创新创业项目有重大突破的高层次人才(团队),采取“一事一议”方式予以扶持,力求对象更加精细、范围更加全面,对广大英才敞开怀抱。

二是系统性支持人才。通过支持培训、竞赛、人才计划申报等,助力人才个人成长。通过创业场所3年免租,人才产品首购首用,孵化期满配套扶持等,覆盖企业成长全过程。进一步完善“拨投保贷贴”资金扶持体系,链条式解决创业融资难题。

三是全方位保障人才。形成“党委总揽全局、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政府部门分类实施、用人单位主体负责”的人才工作格局。落实关爱激励措施,从住房、生活、教育、医疗等方面实行“一卡通”绿色服务,解决人才创业后顾之忧。除此之外,通过设立引才奖、英才奖、特殊贡献人才奖,营造浓郁的引才、荐才、育才氛围。

我们希望通过新政的出台,进一步形成区域人才竞争比较优势,集聚更多高层次人才落户通州、创业通州、发展通州,携手打造长三角一体化沪苏通核心三角强支点城市硬核区。

姚 忠:

各位新闻媒体界的朋友们:

大家好!感谢媒体朋友们和社会各界长期以来对通州区科技创新的关心和支持。下面由我对《通州区推动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进行解读。

为进一步突出创新核心地位,全面提升我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完善创新生态体系,推动通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考虑现阶段通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科技型企业的创新现实需求的基础上,结合最新的南通市创新政策和我区原来的科技政策,这次出台的《政策意见》彰显了通州创新特色,更加注重激发创新主体的活力和动力。

《政策意见》由培育科技创新企业、深化开放合作创新、推进产业技术创新、强化平台载体建设、开展科技金融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优化科技创新服务7大类20条组成,其中科技创新14条、知识产权4条、金融创新2条。

一是培育科技创新企业。包括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加强高新技术企业招引、加强科创企业招引、支持企业加强研发四个方面7项政策,主要是支持加大培育、招引创新主体,支持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二是深化开放合作创新。包括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拓展国际化合作交流两个方面3项政策,主要是引导企业借助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资源优势,引进外国高端人才、外国专业人才资源为企业技术研发创新发展服务。三是推进产业技术创新。包括鼓励企业申报科技奖项、引导企业创新发展、推动科技资源共享三个方面4项政策,主要是激发创新资源缺乏、能力不足的小微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激发小微企业借助省市大型共享科学仪器开展新产品、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四是强化平台载体建设。包括支持企业研发平台建设、推进中介机构绩效评定两个方面7项政策,主要是引导企业加强平台设施条件建设,培养自主创新人才,促进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提升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技术服务机构服务水平,为企业提供更优质的科技服务。五是开展科技金融创新。包括加强科技金融服务、扶持科创企业上市两个方面7项政策,主要是给予科技型企业金融信贷支持及支持科技型企业上市做大做强。六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包括加强专利授权资助、突出知识产权强企培育、推进知识产权证券化、强化知识产权维权护航四个方面7项政策,主要是支持企业加大关键核心技术知识产权保护,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发挥知识产权最大价值。七是优化科技创新服务。包括促进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加强成果转移机构建设、发展社会民生科技三个方面3项政策,主要是鼓励企业开展技术转移转化,支持镇区园建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支持社会民生领域科技创新研究。

为了贯彻落实好“创新20条”新政,下一步,我们将完善配套实施细则,落实三个“一点”即“宣传力度强一点、组织推进严一点、兑现政策快一点”的工作标准,将通州好的创新政策尽快落实到企业。

陈建华:

下面请各位记者提问,提问时请报一下所代表的新闻机构。

人民网:

请问南通高新区张主任,我们知道,南通高新区具有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请问这样的国家级平台为高新区创新主体带来哪些“利好”?谢谢!

张 灵:

首先非常感谢媒体朋友们的关心。我们作为国家高新区,创新驱动是我们的本质特征,知识产权是创新驱动的核心体现,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

我们园区有中国(南通)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这个中心是国家级知识产权“一站式”服务平台,它可以提供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的快速审查、快速确权、快速维权,协同保护、导航运营等服务,它给园区的创新主体带来的利好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就地申报,方便企业。

二是快速确权,缩短时间。保护中心快速预审可大幅缩短授权审查周期,发明专利从原先2-3年缩短至3-6个月。特别是给科创板上市企业带来福音,因为时间创造了机会。

三是早出成果,抢占高地。这一平台能够助力企业在全球“卡脖子”技术领域早出成果、出好成果,为抢占技术高地和市场先机发挥积极作用。

我们的深切感受是,鼓励创新不仅是一种理念,更要有实实在在的措施,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在我们园区的建立和服务就是有力的支撑。

谢谢!

中江网:

请问组织部曹部长,本次人才新政与2016年《关于促进人才创新创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相比,突破点在哪里?谢谢!

曹邢彬:

谢谢你的提问。我们坚持“差异化、特色化、实效化”的原则,提出了15条含金量高、力度大、有突破的政策措施。相比以往,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产业贴合度更紧。紧扣我区产业培育方向和发展定位,优先支持汽车及零部件、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等领域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带动新兴产业发展、实现创新成果转化的高端人才,通过人才链健全创新链,引导创新链向产业链集聚,让人才有政策,更有舞台。二是人才覆盖面更广。在原先广泛吸纳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基础上,将政策延伸至青年人才、教体人才、医疗人才、乡土人才等民生人才、基础人才。我们还专门设立“南通州特殊贡献人才奖”、“通州英才奖”,评选范围覆盖至各领域、各层级。三是项目资助额更高。结合通州发展实际,我们对部分资助额度进行了提标。如:大师级人才来通股权投资额由原先5000万元提高至1亿元、领军人才创新创业资助额由原先300万元提高至500万元、省“双创计划”资助人才团队1:1配套、创新创业大赛活动优质项目来通给予最高50万元“落地奖”等,凸显政策优势。四是部门联动性更强。把“党管人才”纳入政策体系,形成齐抓共管格局,相关职能部门将按照“精准、务实、可操作”的要求,加快制定具体实施细则,推动各项政策“硬指标”落实落地的同时,提升人才服务的“软实力”。

南通日报:

通州区现在出台了这么好的科技创新政策,请问科技局姚忠局长,那怎么样才能让企业能够真正享受到这些最新的创新政策呢?谢谢!

姚忠:

谢谢你的提问。一方面我们将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形式和手段,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创新宣讲,推动形成“新闻媒体面上讲、政策宣讲员集中讲、科技特派员上门讲”的宣传格局,建立立体化、制度化、常态化的宣传工作机制,确保创新政策宣传贯彻全方位、无死角、全覆盖;另一方面,我们通州区的企业能够同时享受到南通大市的政策,所以在宣传我们政策的同时,也会将南通的政策与我们的政策有机结合、同步宣传,让企业能够最大化享受到省、市、区三层叠加的创新政策,指导企业用足用好政策,助推企业快速创新发展。

陈建华:

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提问环节就进行到这里,如果各位老师还有感兴趣的问题可以与我们区科技创新委员会办公室联系。

今天发布会到此结束,感谢各位媒体朋友的关心支持,谢谢!请各位媒体记者到食堂用餐。


(责任编辑:曹苏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累计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