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8月19日,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农业农村局召开通州“三农”这十年——喜迎二十大专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通州“三农”这十年发展取得的成就。
发布会现场(央广网发 沈天楠 摄)
“慧”农增收,引领和带动更多农民挑起“金扁担”
农业机械化是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现代化生产的“重器”,现如今向着大型化、复式化、智能化方向升级。过去单一的作业服务发展成为提供耕、种、收、植保、秸秆还田、烘干等全程机械化服务,通州区农机装备投入使用数千台套,先后建成省级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此外,通州区植物保护站还连续7年获评“全省十佳植保植检站”,成为全省植保战线上一面最鲜艳的红旗。
植保无人机(央广网发 沈天楠 摄)
“家庭农场局限于体量小,投入少,农业生产的很多环节是个人和家庭没办法解决的。”金沙街道金北村村委会副主任、田梦合作社负责人瞿炎介绍说,为了让农业产出最大效益,要向科学化、专业化、规模化转型,2016年,田梦合作社购买了第一台无人植保机,到如今,从耕种育秧、插秧、收获到烘干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植保作业基本实现智能化。同时,合作社还为周边农户及其他种粮大户提供耕种、管理、收割等全套服务。“村民的收入从前几年的几千块钱涨到了3万块钱左右。接下来通过农旅融合的项目,促进村集体和村民共同增收。”瞿炎介绍说。
落实“藏粮于技”关键在人,近几年,农民们学习新装备、新技术的热情愈发高涨,田梦合作社又打造了致富带富学堂,为农民提供相关书籍、讲师、课程等免费服务,涉及种植技能培训,后期大田管护,育种栽培指导等,引领和带动更多农民挑起“金扁担”。如今,已经成通州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训基地,培训农民超过3000人。目前,合作社已托管全村近5000亩土地,辐射带动周边乡村,智能化农机技术服务更走向了整个南通地区。
惠农富农,实现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通州区一直重视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将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作为夯实高质高效现代农业基础、健全建强现代农业产业链、实现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加速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抓手予以全力推进。
2011年“通州景瑞现代农业产业园”被认定为“江苏省通州现代农业产业园”,一度成为苏中、苏北地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的领跑者。华东地区的全家、7-11、罗森、喜士多等近2000家便利店;星巴克、COSTA等西式咖啡连锁店;汉堡王、吉野家、华莱士、一鸣等知名连锁快餐店新鲜美味的果蔬沙拉食品都来自景瑞。
景瑞现代农业产业园(央广网发 沈天楠 摄)
江苏景瑞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曹冬梅表示:“未来,在新时期‘互联网+农业’发展模式指引下,我们将打造现代化蔬菜流通产业链。积极推进企业发展农业产业化进程,为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带动农民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作出更大的贡献。”
“今年上海、南通及周边城市的疫情,销售不通畅导致蔬菜瓜果滞销在田地里,绿萌公司帮助农户将农产品储藏在冷库里,减缓推向市场,错峰销售,使农户免受损失,让农户增收。”南通绿萌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顾宏伟介绍,公司拥有一条超低温自动化流态单冻速冻蔬菜加工流水线,各式蔬菜加工设备齐全,先进自动化制冷工艺年加工各类农副产品近万吨,种植旺季的时候,农民经纪人穿村走巷为企业收购农产品,送到公司加工。“我们把蔬菜农产品在旺季的时候收购到公司,在零下35摄氏度的速冻工艺进行加工,在-18°C冷藏库贮存,在蔬菜淡季的时候调剂供应市场进行反季节销售。”目前,在通州区引导农民种植绿萌公司所需农产品,培育了10个农村合作社种植基地和100多名农民经纪人为绿萌公司服务。
发展特色产业,培育根植乡土的“富民种子”
近年来,东平村大力培育发展特色产业,集中力量发展设施蔬菜基地和水产养殖基地,如今村民的口袋“鼓”起来了,东平村更是成为远近闻名的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江苏省水美乡村、江苏省人居环境示范村、南通市乡村振兴示范村等。
芦笋是东平村的“镇村之宝”,作为村庄的重点产业进行扶持壮大,打造芦笋产业链。东平村兴建了3565平方米的玻璃温室用于芦笋种苗培育,已经辐射带动了周边群众种植芦笋近5000亩,群众收入年增收5万元以上。
“以前的优质的种子都在国外,引进成本高;二代种子,产量低、抗病性差,成品畸形率高。”芦笋种植技术的带头人姜朝晖说。近10年来,姜朝晖通过芦笋新品种实验试种示范、大棚内套小拱棚加铺地膜等技术,优选出早生优质高产芦笋新品种,被列为江浙沪芦笋主要推广品种。
平时,他经常深入田间,免费为农民传授芦笋种植栽培生产技术,热心解答疑难问题。他大胆探索创新,开展试验示范,应用现代农艺机械化技术,降低了劳动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提高了芦笋嫩茎产量,加快了早生、高产、优质的芦笋品种的推广。姜朝晖说:“我培育优质的芦笋种子,更把自己培育成一粒根植乡土的富民种子。”
据通州区乡村振兴局局长马锋介绍,十年来,通州区通过培育壮大特色农业、大力实施品牌农业、加快发展智慧农业、全面推进高效农业,促进了优质粮油、高效园艺、现代渔业、生态畜牧、农旅休闲、加工出口六大产业高质量发展,跻身为全国粮食生产大县、全国农业综合出口商品产地、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连续7年获江苏省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先进县(区),建成1个省级、8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1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2个国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园区,4家省级主题创意农园。农业机械化水平达93.1%、农业主推技术到位率达到90%,分别比2012年提升9个百分点、10个百分点;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7.59亿元,农林牧渔业增加值77.18亿元,分别比2012年增长156.27%、158.32%。
干农业有了奔头,做农民有了“钱”途。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科技进步,让农民实现了从富饶的土地上收获美好的新生活,在希望的田野上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