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社镇东平村。卑多敏 摄
景瑞现代农业产业园黄瓜大棚。卑多敏 摄
金沙街道金北村田梦合作社农机仓库。卑多敏 摄
本报讯(记者 沈维维 通讯员 宣颖)8月19日,区农业农村局召开通州“三农”这十年——喜迎二十大专题新闻发布会,介绍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区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方面所取得的成效。
“十年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出了一条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有机统一、富民强村与乡村文明相互融合、基层建设和治理创新同步提升的通州特色乡村振兴发展之路,开创了‘三农’领域‘强富美高’建设新局面。”区农业农村局局长马锋说。
育品牌 促融合 现代农业发展势头强劲
盛夏时节,在景瑞现代农业产业园里,嫩绿的黄瓜挂满枝头,地里的生菜郁郁葱葱,特别喜人。清早,迎着晨光,满满一车蔬菜发往上海,成为市民餐桌上的佳肴。种植、采摘、销售的“三部曲”在景瑞农业已经唱响了十年。
作为一家以农业高科技为核心竞争力的省级农业龙头企业,近年来,景瑞农业集团采用“现代化种植+公司化经营+智慧物流+质量溯源+物联网”一体化运营模式,一度成为苏中、苏北地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的领跑者。
“十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良好的规模发展基础。年蔬菜加工能力达9万吨,加工产值10亿元,与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景瑞农业副总经理曹冬梅告诉记者,“近日,喜讯传来,我们的示范园成功入围‘十四五’期间第一批江苏省现代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建设名单,这对我们更是一种莫大的鼓舞。”
过去十年,我区现代农业产业拔节生长、结出硕果。“我区跻身为全国粮食生产大县、全国农业综合出口商品产地、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连续7年获江苏省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先进县(区),建成1个省级、8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1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2个国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园区,4家省级主题创意农园。”马锋介绍。如今,我区农业机械化水平达93.1%,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7.59亿元,农林牧渔业增加值77.18亿元,分别比2012年增长156.27%、158.32%。
今年,我区再次获得肯定,入选省级现代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建设名单。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管理办公室专职副主任陈妍池说:至2025年,该园区将建设成“以优品蔬果为主导产业、农产品物流加工及农业休闲观光为延伸,生产方式高效绿色,经济效益显著,与农民联结紧密,辐射带动有力的省级现代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
稳粮食 扩休闲 富民强村成效显著
在金沙街道金北村,说起瞿炎,大家都面露微笑,“哦,他呀……”不仅因为他是村委会副主任,日夜奔波服务村民,更因为他流转土地数百亩,服务农田近万亩,带动周边农户致富……
十年前,80后村干部、田梦合作社负责人瞿炎怀揣返乡创业梦想,扎根到金北村这片土地。在他的牵头下,田梦合作社应运而生,耕种、管收、加工、销售,合作社形成了机械化、智能化的一条龙服务。目前,合作社已托管全村近5000亩土地,并辐射周边乡村,智能化农机技术服务走向了整个南通地区。
作为党员和村干部,瞿炎挑起了带动致富、振兴乡村的重任。他创办了“田梦致富带富学堂”,让更多人分享农业丰收的红利,带动8000多农户致富。
在瞿炎的示范和引导下,不少年轻人返乡创业,目前金北村已培育省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1家,省市区级示范家庭农场11家,2021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8600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220万元。
如今,瞿炎又打算摸索新的“致富经”。在金北村的大片农田旁,一间名为“盐市公社”的金属建筑格外显眼,瞿炎介绍,这是该村重点打造的农旅融合电商平台,未来将由农民直播带货,把优质农产品推向市场,吸引外地游客来此体验田园生活。
瞿炎这样一大批“职业农民”为我区粮食生产行稳致远插上了“翅膀”,成为强村富民“领路人”。
十年来,我区发挥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以及农业带头人的作用,拓展富民增收新渠道,促进了农民收入和村集体经营性收入持续增长。2021年,全区农村居民可支配性收入人均3.09万元、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村均135万元,分别比2012年增长219.14%、212.60%。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全覆盖,60岁以上农民基本养老金从2012年的每月70元提高到2021年的每月270元,城乡居民医保筹资财政补助标准从2013年的每年300元提高到2021年的800元。
优生态 惠民生 幸福指数逐年攀升
暑意渐消,走进东社镇东平村,一幢幢漂亮的乡村别墅、宽敞整洁的柏油路、绿意盎然的小游园……构成了一幅美丽宜居的新农村画卷。
“这是我们村的特色农产品——芦笋,不但口感清脆,而且营养价值极高。”在东平村的玻璃温室展示区里,种植户姜朝晖向记者介绍。在打造特色农业产业方面,东平村将芦笋作为抓手,建成4000平方米智能温室,主要从事芦笋研究培育推广,预计可辐射200余农户,年产值可达700万元,亩均产出约10万元。
据了解,东平村导入生态农业、旅游体验、健康养生、文化教育、当地特色,推进农业与旅游、文化、休闲、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创意农业、农村电商等新业态,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把村庄作为景区,把种养基地作为景点,把民俗作为卖点来打造,充分挖掘本地资源,延伸公共服务,让村庄美起来,村民富起来。”东平村党总支第一书记邓迎春介绍。
激活产业发展引擎的同时,东平村大力实施河道疏浚治理,美化人居环境,建设村居小游园……一揽子人居环境提升工程将东平村打造成田园风光相融合的美丽乡村。“如今,我们村基本实现村容村貌整洁、大小道路通畅、人居环境提质、人民生活幸福的美丽宜居村庄的目标。”邓迎春信心满满地说。
东平村只是我区美丽乡村建设、乡风文明治理的一个缩影。十年来,我区大力实施“两成示范、村村整治”工程和“六个一”特色亮点工程,倾力打造美丽江苏通州样板。“我们通过持续开展‘四清一治一改’村庄清洁行动,彻底改变了昔日农村生态和农村生活环境脏乱差现象。”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花继东说。
如今,我区实现了美丽乡村建设达标率百分之百,获评“第五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五接镇开沙岛村、石港镇睹史院村、东社镇东平村分别获评中国最美乡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江苏最具特色乡村生态田园村。兴仁镇徐庄村、先锋街道花园村、西亭镇草庙村、石港镇江海村获评全国文明村。
产业强、农民富、农村美,金色十年,一批批农业工作者和广大农民在希望的田野上绘就出我区乡村振兴的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