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发改委供稿 2023年,区发改委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获评市项目建设先进集体,市县(市、区)人防工作先进单位,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
机关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坚持抓基础、建体系、树品牌,在“巩固”上下功夫,在“创新”上寻思路,致力推动发展改革和党建工作同频共振。学思践悟强信念。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线,落实“第一议题”制度,持续办好“发改讲坛”,不断深化“发改青年说”,2023年组织“疾风扬劲帆,青春敢担当”等大讨论4次,开展“雏鹰赋能·研学拓新”“建言献策聚共识 凝心聚力促发展”等集体活动8次。强基固本筑堡垒。严格执行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在认真落实“三会一课”等刚性要求的基础上,开展“党建带团建、燃动五月天”“党建引领聚合力,共抓长江大保护”等特色鲜明的主题党日活动。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文明城市创建等“双报到·通通在”志愿服务9次。实干担当树形象。坚持以学促干,开展 “四敢争先 一线建功”活动,制定“书记项目”14条,融合“敢为善为,我来办,马上办”服务品牌一体推进,其中“惠企政策直达企业行”项目,以青年党员宣讲团、职能科室青年骨干为主力,通过“走基层、入企业”“企业吹哨我来报到”等活动载体,实现惠企政策直达快享、精准落地。
创新转型提升发展质效。坚持以“智改数转网联”工作为抓手,着力推动企业“用智用数赋能”,促进传统产业全链条转型升级,2023年全区实施“智改数转网联”项目超729个,其中智能化技改项目215个,企业上云项目近162个,创成省级及以上标杆11个。坚持目标导向。落实省、市、区“智改数转”三年行动计划,将“智改数转网联”工作纳入区级高质量考核体系,落实“一把手”亲自抓工程,围绕“到2024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全覆盖”的目标,以九大行动助力企业打造“智改数转网联”“导航仪”。坚持需求导向。建立企业梯度培育库,分批次为495家需求企业制订“一企一策”转改方案。组织专题培训、企业家沙龙、案例分享等特色活动10场,搭建供需对接平台。强化要素保障。组建政策宣讲小分队,分片区线上、线下多渠道宣贯,让更多企业知晓、熟悉、享受政策,在上级奖补的基础上,区级财政每年同步配套1500万元,用于支持企业推进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提升。坚持分类施策。支持“链主”企业、重点企业打造转改标杆,金太阳创成全国首个可信数据空间试点,通达矽钢获评国家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恒科新材料获评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优秀场景,百威啤酒获评国家绿色工厂。推动支持中小企业“轻量化”转改,新增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企业20家、省星级上云企业81家、省智能工厂(车间)6家,创历年新高。
项目建设推动有效增长。坚持“项目为王”理念,着力构建战略布局合理、产业链条靠前、创新迭代活跃、区域发展协调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向高质量跨越发展。紧扣重点,项目推进扎实有效。2023年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57个,完成投资81.6亿元,其中,新开工5亿元以上重大项目27个,完成投资额66.9亿元。列入省市级重大项目26个,其中省级重大项目3个。聚焦要素保障,加强服务管理研究。加强产业项目建设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研究,优化《通州区产业项目质量综合评估办法》,提高落户项目质量和集聚水平,鋆鼎风电设备、高晟新能源发电设备等56个项目通过评审;推行“拿地即开工”,全区通过“拿地即开工”项目38个;实行专人专项对接沟通工作,加强与省相关处室对接,恒科三期、深南三期、康辉新材料、康源电路等11个重大项目的能评获省批复。优化项目载体,加快二级平台建设。规划建设金沙街道、石港镇、平潮镇3个二级载体平台,解决通州产业发展存在的平台单一、格局偏小,发展活力不强、参与不足,产业梯度差别化不大等现实问题,确保好企业引得来、留得住、发展得好,壮大产业集聚新优势。
民生实事强化为民服务。2023年,经区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票决,共产生10个民生实事项目。老小区改造,让老百姓住有所安。对佳苑西区、星源城、惠民花苑、明富佳苑东区、金和小区部分、老银河公寓等老旧小区进行改造,共涉及38栋住宅楼,居民1342户,建筑面积13.4万平方米,总投资约5280万元,按照“综合改一次”的要求,即“居住条件一次性改善、配套设施一次性升级、景观环境一次性改观、管理水平一次性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提升,探索出了一条切合实际的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通州之路”。村卫生室提升,让老百姓病有所医。为全区196家村卫生室更新电脑、打印机和增配基本医疗等设备,对有瓷砖剥脱、门窗损坏、房顶漏雨、墙面霉变等情况的175家村卫生室,进行维修及标识标牌更新,有效改善了村卫生室服务条件与就医环境,切实增强了广大村民的就医获得感和安全感。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控,守住光明,照亮未来。全区51家验光配镜机构通过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服务认证,为全区少年儿童每年提供两次校外免费视力筛查。全年获证机构共计完成192916人次的视力筛查服务,筛查人数较2022年上升184%,入校筛查人数也上升了351%,较好地解决了偏远乡镇及留守儿童不能及时进行视力筛查的问题。
营商环境护航民营经济发展。持续推进“营商环境提升年”活动,有效推动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举措60条落地落实。系统改革政务提速。深化“前延+拿地即开工”服务模式,助力中泰、肆叶等9个亿元以上项目实现多证齐发,25宗工业项目地块实现“交地即发证”。率先在全省制定“多测合一”地方标准,开发信息平台,实现“一次委托、统一测绘、成果共享”。精准监管法治提效。探索重点企业执法司法“白名单”制度,全国首创“涉诉双免保”机制,为“白名单”企业免于保全8000余万元,免于担保3.62亿元。全面推进“双随机、一公开”跨部门联合监管,实现“分级分类精准查、内部整合一起查、部门联动一次查”,减少对市场主体的打扰。今年实施“免罚轻罚”1300余次,减免金额6800余万元,涉企检查频次同比降低30%。涉企保障服务提优。深化“惠企通”平台应用,发放“免申即享”资金4000余万元,惠及600余家企业。推广“同城货多多”应用,971家企业完成注册应用。常态化开展“服务企业大走访”活动,解决企业服务热线、诉求直达平台、发改委企业联系微信群等线上线下诉求225条。每季度开展信用修复助企专项行动,全年累计帮助300余家市场主体修复信用。今年,区发改委将以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持续擦亮“万事好通、周到有解”通州营商环境服务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