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市科技发展“十一五” 规划
来源: 通州区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06-10-11 17:25 累计次数: 字体:[ ]

各镇人民政府,开发区、港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社,市各直属单位:

《通州市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已经市政府第39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并由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审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六年十月九日

通州市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

“十一五”期间,是我市在新起点上全面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实现两个率先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也是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显著增强的重要阶段。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加快科技进步,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更好地发挥科技进步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制订通州市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

一、发展基础及环境

(一)发展基础

“十五”以来,全市各地认真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战略思想,不断优化科技进步环境,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工业、农业的技术进步贡献率分别达到53.15%和63.62%。 科技进步有效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协调发展,200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2亿元,财政收入20亿元,经济增长质量和科技进步水平实现同步提高,进入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行列。

1、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十五”期间,组织实施了国家和省级火炬计划、国家重点新产品、省级高新技术产品等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132项。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5 家,累计现有高新技术企业27家,其中,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1家,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5家,一批“科技小巨人”脱颖而出。国家火炬计划通州电子元器件及材料产业基地建设进展顺利,并呈现出一定的集聚效应。全市初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2005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75亿元、销售收入71.5亿元、出口交货值21.6亿元、利税总额6.9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产值的比重达19.3 %。

2、传统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十五”以来,我市大力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方略,积极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传统产业的科技含量明显提高。纺织服装、轻工、钢结构、机械制造等传统产业中信息技术的应用面不断拓宽,传统产业的设计、制造和装备水平显著提高。

3、科技兴农战略全面推进。“十五”以来,累计实施农业科技创新项目134项,推广应用农业科技成果96项,引进推广农业新品种180个,推广稻田生态立体养殖等高效种养殖新技术15项,引进推广农业新机具、节水灌溉新技术8项,全市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83%,渠道防渗率达到64%。建成以蔬菜、特种水产、特种草食畜禽为特色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04个,总面积达14万亩,其中,省级海洋综试基地1个,南通市级园区4个。开展星火培训、绿色证书培训累计达8.2万人次,全市农民种养技术水平和非农产业生产技能明显提高。

4、技术创新能力大为增强。“十五”期间,我市初步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政府宏观引导、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了一批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企业研发机构,其中,国家级 1家,省级4家,南通市级16家。新建了科技企业孵化器——江苏综艺数码城、通州市留学生创业园、南通市电子元器件检测中心、建筑工程及材料检测中心、纺织品检整检测中心等科技创新创业服务平台,较好地聚集了行业科技资源。企业的研发、成果转化、实施重大科技项目的能力大为增强,“十五”以来,实施市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480项,其中,国家级48项,省级124项,获得国家、省、南通市科技经费资助5800多万元。

5、知识产权工作快速推进。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得到加强,2005年成立了市知识产权局,推进了知识产权工作的有序开展。通过省知识产权工作试点市考核验收,有2家企业实施省重点领域企业和行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计划,13家企业被列为省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推进计划实施单位。全市专利申请量大幅度增加,“十五”期间,全市申请专利达1086件,是“九五”期间的4倍。

6、科技进步的区域环境不断优化。“十五”期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制定和实施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技术创新加快科技进步的意见》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加大对科技进步的扶持力度。科技投入力度不断加大。2005年市财政安排科技三项经费2246万元,占财政实际支出的 2 .1%,较好地发挥了引导、扶持作用。建立和不断完善镇党政领导科技进步及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认真开展镇科技进步统计监测,加大科技考评奖励力度,开展评选科技强镇、科技进步领头人、科技创新示范企业、科技和人才工作先进集体、科教功臣等科技典型,并由市委、市政府给予表彰奖励。人才队伍建设取得重要进展,2005年首次荣获江苏省人才工作先进市(县)称号,全市有各类人才7.78万人,其中,高级专业人才2900人,中级专业人才1.06万人。科普活动有效开展,全社会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氛围正在形成。

7、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增强。应用出生缺陷干预技术,人口质量控制成效显著。重大疾病预防和治疗技术取得进步,卫生基础和应用医学研究十分活跃,一些常见地方病病因、发病机制研究取得进展,重点专科、特色医疗建设步伐加快。资源节约综合利用水平得到较大提升,节能建材、清洁生产等成熟技术全面推广。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科技进步得到重视,环保技术研发和应用规模进一步扩大。科技强警取得重大进展。

“十五”期间,我市科技发展中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深层次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仍然偏小,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偏低,高新技术产业还难以发挥对经济的主导作用和产业的关联效应。二是科技投入不足,有利于科技发展的投融资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企业的研发投入不足,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偏小。科技风险投资基金未能有效运作,缺少各类担保机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不健全的问题仍然未能有效解决。三是科技人才总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并存,工程技术人才尤为匮乏。企业“引不进、留不住、用不好”人才的问题仍然存在。四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为薄弱,研发活动总体上以跟踪模仿为主,关键技术自给率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不多。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的水平还不高,发展也不平衡。

(二)发展环境

从国际国内宏观环境看,一是世界经济将处于周期性上升阶段,为各国经济和科技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二是我国处于加入WTO后的适应期和调整期,一方面我们可以更加充分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另一方面也面临更加激烈的全球化竞争;三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国将重点在深度市场化、注重人性化、参与全球化三个方面推进改革,经济科技发展的体制环境将更为有利。

从科技发展的趋势看,一是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高新技术革命来势迅猛,高新技术产业在整个经济增长中的比重不断增加;二是科技与经济社会的结合日益紧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特质被人们认识得更加清楚,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更快,科技创新的周期更短;三是科技交流日益广泛和多样化,知识产权保护更加普遍和法制化。

从通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看,一是“十一五”期间通州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艰巨任务,对科技进步和创新能力提出了迫切需求;二是我市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十一五”期间跨越发展和结构调整的主动力,将从观念、政策等方面更加凸显科技进步的战略地位,科技发展的区域环境日益优化;三是国外高新技术制造业和研发中心加速向长三角转移,我市作为长三角生产力布局调整的重要地区和承接上海辐射的强传导区,具备进入上海一小时都市圈、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人力资源素质较好等诸多比较优势,我市科技发展将具备良好的经济、产业和环境基础。

二、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期间,我市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是: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科学发展观要求,以建设崇学创新通州为目标,以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结构优化和社会进步的贡献率为出发点,以深化改革和机制创新为动力,不断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有效集聚和配置科技、人才资源,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我市经济社会协调跨越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发展思路

“十一五”期间,我市科技发展的基本思路是:加强自主创新和合作创新的结合,重点在再创新上求突破,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加强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结合,充分发挥和释放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潜在能量,使之在资源配置中占据主导地位,增强科技、人才资源的集聚能力;加强政府推动引导和市场机制的结合,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不断优化科技进步的环境;加强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结合,不断探索有利于创新创业、有利于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机制和模式,增强持续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

三、主要目标

“十一五”期间,我市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具有通州特色、开放配置、良性互动、运行高效的区域创新体系基本建成,吸纳、利用、配置科技资源的有效机制逐步形成,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显著提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大为增强,工业、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分别达到55%和65%左右。

1、创新体系和能力建设方面

(1)以企业为主体、政府为引导的全社会科技投入明显增加。2010年全社会研发(R&D)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达到1.65%以上,力争达到2%。企业研发经费占全社会研发经费的比例超过80%,高新技术企业研发经费占年销售收入5%以上,市级财政科技拨款占本级财政支出的比例达到2%以上,镇财政进一步加大科技进步的扶持力度。

(2)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到2010年我市每万人拥有人才突破1000人,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突破6万人。科技人才的培养、引进、使用机制不断完善,逐步形成面向全球的科技人才资源的集聚优势。

(3)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到2010年,我市建成南通市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30家。新增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在孵企业80家以上。建成公共技术服务平台5个以上。

(4)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研究开发高新技术产品300项,申请专利2000件,授权800件。实施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200项以上。

2、科技促进经济发展和结构升级方面

(1)高新技术产业实现跨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30%以上,占规模工业产值比重超过25%。“十一五”末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超过40家。

(2)传统制造业的总体技术和装备水平大幅度提高。传统制造业的技术装备和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比重进一步增加,部分行业的关键技术水平力争进入国际国内先进行列。

(3)科技兴农取得新进展。重点选、引、推广动植物新品种(系)100个,开发推广农业产业化科技成果50项,建成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面积达30万亩,标准化特色农业科技产业基地20家。农业科技先导型支柱产业产值“十一五”末达到100亿元,培育20家“产业规模大、产业链条长、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其中销售超5亿元的企业5家。

(4)第三产业的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十一五”期间重点在下一代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面向现代服务业的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以及现代服务业重大应用项目等三个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科技服务业不断壮大,软件业在现代服务业中的占比不断提高。

3、科技促进社会发展方面

人口调控、生殖健康以及疾病防控的科技水平明显提高,重大疾病的防控技术达到省内同级先进水平,医学重点学科建设和专业技术骨干培育力争在省内各县(市)中位居前列。现代科技在循环经济、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公安、气象、城镇化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公共安全、公共服务的信息技术平台初具规模,并发挥重要作用。

三、发展重点

(一)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重点

以突破产业技术瓶颈、形成产业链和高新技术产业体系为目标,在电子元器件与材料、精密机械与专用设备、生物医药与化工新材料等重点高新技术领域,以再创新为重点,引进一批高新技术,研发一批高新技术产品,培育壮大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形成具有较大规模和较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带动区域经济的跨越发展。

电子元器件与材料制造业:加快以铝电解电容器为代表的新型电子元件、以电极铝箔为代表的电子功能材料、以输变电开关柜为代表的智能型电力器件等三大高新技术产品群的研发生产。新型电子元器件重点向中高档电容器、电涌保护器、高密度印刷线路板、各类传感器方向发展,如片式铝电解电容器、超大容量双电层电容器、固体电解质电容器、片式金属薄膜电容器等,鼓励研发生产片式钽电容器、单层瓷介电容器、片式塑料介质电容器、新型机电元件和光电子器件;电子材料重点向电子金属功能材料、中高档电子封装材料、专用电子化学品方向发展,如中高压高比容长寿命电容铝箔、电容器工作电解液等,鼓励研发生产超净高纯化学试剂、电子特种气体、高比容钽铌粉、贱金属专用电子浆料。智能型电力器件重点向新型输变电器件、汽车电子产品、纺织电子产品方向发展,如智能型高压开关柜、自动维护型断路器、电子接插件、汽车用电子元器件等,鼓励研发生产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汽车安全和故障诊断系统、燃油喷射电控系统、新型电子显示器件。通过不断延伸加宽电子元器件与材料制造业产业链,努力实现国家电子元器件与材料产业基地的“二次创业”,力争2010年形成年产值超200亿元的产业规模。

精密机械与专用设备制造业:加快以光机电一体化包装机械、纺织机械、环保机械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品群的研发生产。重点向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大、以电子信息技术为特征的相关装备方向发展,如电极箔自动生产线、电容器自动生产线、全自动提花编织机械、电脑人造毛皮机、电脑刺绣机械、自动速冻机械、全自动印铁烘房装备、智能软管高速成型机、玻璃器皿机械、绳网机械、自动化清污环保装备、水务监测管理仪、汽车发动机关键配件等精密机械产品和专用装备。鼓励研发生产专用数控加工设备,多功能、自动化、精密化、智能化、柔性化及绿色环保的装置和设备。在不断提高产品科技含量的同时,迅速扩大生产规模,力争2010年形成年产值超100亿元的产业规模,建成国家级精密机械与专用设备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生物医药与化工新材料制造业:加快以生物医药、新型农药、精细化工材料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品群的研发生产。生物医药重点向新型海洋医药、从动植中提取医药中间体、蛇药等方向发展,如肝灵脂质体靶向软胶囊、海洋抗癌新药、高纯茄尼醇、烟酸、三氯吡啶醇钠等,鼓励研发生产靶向给药的新型药物制剂、中药新剂型和兽用保健药品。新型农药重点向高效低毒的绿色农药、生物杀菌剂和生物除草剂方向发展,鼓励研发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安全、高效、低毒的农药新品种和广谱生物除草剂。精细化工材料重点向新型高性能高分子结构材料、造纸专用化学品、纺织后整理化学试剂等方向发展,如交联聚乙烯热收缩特种防腐材料、荧光增白剂系列、染料和有机颜料、特种颜料、涂料色浆、水质处理剂等,鼓励研发生产造纸专用增强剂、涂布纸专用化学品、特种纤维复合材料、新型防腐涂料、高档汽车用金属颜料、可降解塑料薄膜等环保型化工新材料。通过上下游产品的联动开发, 2010年力争实现年产值超50亿元的产业规模,建成南通市级生物医药与化工新材料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二)传统制造业科技发展重点

积极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大力改造提升纺织服装(含家纺)、机械及金属制品、轻工食品、船舶及钢结构、建筑建材等五大传统制造业,不断提高传统制造业的科技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纺织服装业:棉纺业重点提高精梳纱、高支纱、针织专用线的比重,染整业重点开发天然纤维后整理技术、化纤仿真染整技术、多种纤维复合染整技术等关键技术,毛纺业重点开发高支纱、纯毛轻薄面料、多纤混纺和化纤仿毛面料,家用纺织品业重点开发系列化、专用型、外销型产品,产业用纺织品业重点开发医疗卫生保健用、建筑环保用、汽车内饰用、工业过滤网用纺织品。重点推广应用CAD/CAM技术、电脑配色和测色系统、生物酶处理技术、纺织纳米技术,引进和改造精梳机、自动铬筒机、整经机、三梭织机、电脑绣花等装备技术,提高设计水平和产品质量。

机械及金属制品业:开发汽车和摩托车配件、特种钢丝绳、高强度低松弛预应力钢铰线、集装箱角件、智能化农业机械、新型专用泵和阀等产品。重点推广应用CAD、CAM、CAPP和CIMS技术、精密成型与加工技术、虚拟制造技术、敏捷供应链技术等先进制造技术和装备。

农产品加工业:深入开发天然食品、绿色食品、营养食品、保鲜食品及西亭脆饼、大富豪啤酒、银河专用面粉、7+1营养面粉、新中乳腐等特色产品。重点推广应用保质、保鲜、发酵、生产过程电脑控制、现代生物技术、速冻技术、膜分离技术、超细粉碎技术、超临界萃取技术等先进适用技术。

船舶及钢结构业:推广应用壳舾涂一体化技术、精度控制技术、高效焊接技术、船舶模块化设计技术、船舶改装及其设计一体化技术、特种船舶专业化修理技术、海洋平台制造和修理技术以及防污染涂装技术,加强钢结构功能材料研发、钢结构装备工程技术研究、钢结构工程设计,重点开发油轮、集装箱轮等万吨级以上大型轮船,开发冷藏船、自卸船等功能系列船型,开发船舱盖、船艉舵、船体分段等船舶部件产品,开发海洋石油平台、大跨度空间网架结构等钢结构产品,并加快向高层建筑、塔桅建筑、工业厂房、市政高架和桥梁、大型储罐等方面拓展。

建筑及建材业:开发新型工业废渣和淤泥资源的再生利用、新型墙体、陶粒及制品、装饰装修材料及轻型复合型材、新型建筑产品、新型建筑施工设备等产品。重点推广应用新型建材生产技术、建筑设计施工技术、建筑管理技术及其他先进适用技术。

(三)农业科技发展重点

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的要求,以农业科技先导型支柱产业、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农业龙头企业为载体,研究开发一批先进适用新技术,引进推广一批科技新成果,切实解决农产品高效生产、农产品质量提升、农村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的关键技术问题,为我市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种植业:加快农作物优质、高产(超高产)、多抗以及专用型新品种的开发、引进与示范推广,全面提高标准化生产技术。重点加强农作物高产优质、安全高效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加快种苗组培技术、生物工程技术、农业信息技术、精准农业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的引进和产业化开发;积极开展绿色肥料、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物农药等新型农药的研究开发;加快提高稻麦机械化生产水平,大力推广秸杆综合利用技术,积极试验推广油菜种植、收获机械及配套农艺技术。

养殖业:加快畜禽品种改良,大力推广瘦肉型、特色优质新品种,加快畜禽人工仿生授精技术,推进优质品种快速扩繁。重点加强全程质量控制技术、净化生态养殖技术、高效规模养殖和机械化养殖新技术、水产品循环养殖技术以及立体生态种养新技术的开发推广,加强无激素、无抗生素的新型绿色饲料和添加剂的开发应用。加快海洋及滩涂资源综合开发,研究开发贝类多倍体育种技术、滩涂生态增养技术,重点开展名贵鱼种、珍稀贝类的引进和快速扩繁技术的开发推广,做强种苗产业,提升海洋养殖水平。

(四)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重点

信息服务业:紧跟世界先进通信技术和业务发展,建设更加高速、优质、安全、可靠的下一代综合通信网络。在小区接入等领域,积极试点互联网、通信网与广播电视网络三网合一。通过开发、引进和建设,用先进的数字与网络技术提升广播影视制作、传输覆盖网络、智能终端应用系统以及服务支撑系统。积极推进通州党政信息网、通州大众网以及重点企业、重点部门的信息网站资源的建设和开发利用,加快建设各类基础数据库,形成网络化、数字化的信息资源体系,建立社会信息资源充分利用和有效共享的机制和平台。

软件业:以江苏综艺集团为基地,研究开发面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重点开发系统软件、支撑软件、中间件软件、嵌入式软件、电子政务软件、为改造传统产业服务和支持节能环保的应用软件、数娱软件,壮大软件产业的规模,提高其在现代服务业中的比重。

科技服务业:大力发展科技孵化、技术咨询、技术贸易、技术中介、技术服务、信息服务、科技风险投资等多种类型的科技服务业。加快行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充分发挥科技园区的辐射示范效应。

现代物流业:积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公共物流信息平台,把跨地区、跨行业的制造商、批发商与运输业连接起来,促进大流通与大交通紧密结合、大流通与电子商务紧密融合,努力实现物流信息资源共享和物流网络互联互通。

(五)社会事业科技发展重点

人口与健康方面:加强人口安全技术、计划生育与生殖健康技术、重大疾病防治技术、农村与社区医疗卫生技术、生物安全与食品药品安全技术、健康产业及医药生物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和推广应用。重点培育和发展脑外科、骨科、眼科、神经内科、肿瘤科、肛肠科、针炙科等学科,并创出特色,形成优势。

资源与环境保护方面:加强开源节流技术研究,促进水资源的全程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和水生态环境保护,应用信息技术带动水利现代化建设。发展农用地保护技术、城市及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技术、土地评价和规划技术、开发和集成土地整治技术。加快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将信息技术等最新科技成果应用到国土资源调查评价、保护等工作中,提高科学管理资源的能力。推广应用污染预防与治理、重点行业清洁生产、环境监测和生态保护、循环经济、节约能源、城镇规划、农民集中居住区规划建设等方面的相关技术。

公共安全和应急体系方面:运用高科技领域的研究成果,基本实现公安工作信息化,推进科技强警。开发应用公共安全预测、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技术,气象、地震、洪潮等监测与减灾系统技术,以及重大灾害等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和救援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食品、环境、危险性特种设备的安全监控技术。

四、主要措施

(一)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1、推进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按照研发人员、研发经费、研发任务、技术依托单位和激励措施“五落实”的要求,建立有效的研发机构评价和扶持体系,支持和引导企业建立各具特色的研发机构,力争建成一批国家、省、南通市级的高水平研发机构,使之成为企业技术创新、新品开发的重要平台。重点建设电子元件功能材料与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电解电容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输变电控制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纺织绣花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燃油喷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印涂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毛绒针织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电化学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

2、推进科技合作平台建设。建立科技信息员制度,在高校、科研单位聘请特约科技信息员,并给予必要的工作经费和奖励。市有关部门定期组织形式多样的产学研活动,为企业搭建合作平台。健全产学研合作机制,进一步扩大合作对象,改进合作方式,提高合作层次,由寻求技术依托、转化科技成果向项目、人才、资金方面的合作转变,向共建技术服务平台、科技企业孵化器、留学生创业园转变,增强集聚科技资源的能力。加强国际科技合作,更好地把招商引资和科技合作结合起来。

3、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平台建设。按照“扩张数量,提升质量,促进产业化”的要求,围绕我市科技发展的需要,积极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工程。重点抓好综艺科技孵化器建设,加快综艺创业园的二期建设。新建2个市级以上孵化器,更好地发挥孵化器的重要作用。

4、推进科技服务平台建设。从我市客观条件和实际需要出发,进一步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积极建设产业共性技术服务、科技创业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等开放性共享共用服务平台,并注意与上海等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服务平台的开通对接,为全社会科技服务提供基础保障和服务。重点建设好电子元器件及材料、家用纺织品与服装、船舶与钢结构等一批检测服务中心。按照“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的要求,加快发展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产权交易、科技咨询服务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强化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

5、推进知识产权战略。积极创建省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市,进一步强化政府行政管理和执法职能,加大知识产权宣传、培训和执法力度,引导企事业单位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切实把知识产权工作纳入技术创新的全过程,培育一批专利产业化示范项目和示范企业。建立知识产权激励和保护的有效机制,在自主知识产权项目的研究开发、合作入股、成果奖励、财税政策、发明人报酬以及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建设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建立市知识产权信息网,提供专利检索系统或数据库。

(二)加强科技进步载体建设

1、加强科技项目建设。引导和鼓励企业通过自主研发、产学研合作、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多种途径,积极开发具有较高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技术,培育科技项目源。根据科技项目所处的不同阶段,积极申报研发、中试、产业化等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通过计划集成,争取国家、省、市科技优惠政策和资金扶持,加快项目建设。大力开展科技招商,千方百计把我市的科技项目向外推荐,吸引外商投资,加快产业化进程。

2、加强科技型企业培育。在电子元器件及材料、精密机械与专用设备、生物医药与化工新材料等重点高新技术领域,培育一批对全市产业发展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企业,鼓励骨干高新技术企业建设创新平台,集聚创新要素,加速裂变扩张,培育一批科技小巨人。围绕农业优势资源深度开发、产业链条延伸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要求,积极推动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和外商资本参与开发农业重大科技项目,重点支持开发产业链长、科技含量高、带动作用强的大项目,发展一批有产业规模、有比较优势、有发展前景、有创新空间的农业科技型龙头企业。

3、加强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按照“国际化提升、信息化带动、市场化导向、差别化竞争、绿色化推进、集聚化建设”的基地发展原则,“特色鲜明、辐射带动作用强”的基地发展目标,明确发展方向,完善发展规划,落实扶持政策,加快特色产业基地的发展和提升步伐,在重点建设好国家火炬计划通州电子元器件及材料产业基地的基础上,力争“十一五”期间新建成若干个国家级、省级、南通市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江海科技园、东源科技园等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要以营造环境为关键,以壮大高新技术主导产业为主线,不断优化园区产业结构,形成产业特色和竞争优势。

(三)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1、构建讲求实效的科技人才培养机制。从我市科技发展的实际需要和客观条件出发培养人才,重点培养成果转化、产品生产等高新技术产业化人才,同时,有选择地培养研究型人才,讲究实用、实效。注重利用市内外培训资源,进一步密切与上海、北京、南京等地及著名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关系,采用代培、进修、交流、读研、共同研究等方式,培养高层次人才、专项人才、急需人才,加快现有人才知识、技术的更新。进一步发挥通州职教集团的作用,优化专业设置,提高培养水平,为我市培养大量的基础人才和技师技工。出台激励政策和措施,引导企业加强在职培训,提高员工素质。

2、构建灵活多样的科技人才引进机制。采取刚性流动与柔性流动相结合的方式,既要营造良好的招贤纳才环境,吸引市外、海外高科技人才来我市落户工作,筑巢引凤;又要借助我市临近上海、南京等人才富集城市、交通便利的有利条件,为科技人才营造来去自由、公平宽松的创业和发展环境,吸引高科技人才来通兼职、短期工作、提供咨询服务等,只求所用,不求所有,通过借才借智解决人才缺乏问题。

3、构建科学的科技人才使用激励机制。强化和落实科技人才重奖政策,对成绩显著的科技人才,尤其是对我市科技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杰出人才,由市委、市政府授予科技兴市功臣,在政治待遇、物质待遇、工作安排等方面给予相应奖励和更多照顾。尊重科技人才的创造性劳动,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对专利技术和其它科技成果的主要承担者,要根据不同情况,以落实所有权、给予适当股权、给予物质奖励等多种方式,确保其合法权益的充分实现,大力营造鼓励努力争先、多作贡献的人才环境。

(四)加强科技政策体系建设

实行更大力度的向科技进步倾斜的投融资、财税、用地等政策,加强科技政策与其他政策之间的协调,不断完善有利于科技发展的政策体系。

1、实行有利于科技发展的投融资政策。增加政府投资。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确保市级科技三项费用和科学事业费占本级财政经常性预算支出的比例达到2%以上,镇级财政也要不断加大科技投入。通过向上申报科技计划,努力争取更多的国家和省科技资金投向我市。切实用好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并以政府投资为引导,尽快建立多方共同投资的科技创业投资基金。促进企业投资。引导企业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对企业的研究开发投入给予政策优惠。工业企业的研发费用应不低于当年销售收入的1.5%,重点行业的骨干企业要达到2%-3%,高新技术企业要达到5%以上。方便多渠道融资。银行是我市科技产业化融资的主渠道,充分发挥我市可贷资金较为充沛的优势,通过加强银企合作、简化贷款手续、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尽量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提高科技贷款在银行贷款总额中的比重。研究、探索通过租赁、发行债券、企业上市、借助风险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等有效途径,多方筹措科技发展资金。推进科技招商,鼓励民间资本、吸引市外境外资本以各种形式投向我市,凡符合我市科技和产业发展要求、符合国家有关政策规定的各类社会投资,享受相应的优惠政策。

2、实行鼓励、扶助科技发展的财政税收政策。根据国家、省的有关政策,对符合规定和要求的企业、科技开发项目、成果转化项目等,实行财政补贴;对需要通过贷款融资的提供财政贴息;对符合规定和要求的企业、单位、个人、投资行为、经营活动以及风险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等,在成本列支摊销、计税额度抵扣、税收减免、出口退税等方面实行优惠。

3、实行鼓励科技发展的用地政策。用地向科技创新和开发倾斜,向高新技术企业和项目倾斜。对科技企业孵化器用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科研生产用地,在国家政策规定范围内优先予以安排,并按公益性用地征收各项费用。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其它用地,在同等条件下尽量优先安排。

(五)营造科技进步的良好氛围

深刻理解和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着眼于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和未来的竞争,进一步增强创新观念,把科技工作摆在突出的战略位置,做到认识到位,政策到位,措施到位。

1、形成有效的科技工作组织领导机制。建立镇和市有关部门主要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把科技工作实绩作为干部考核、评价、任用的重要依据。完善市、镇和企业的科技管理服务网络,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组织和推动科技进步的有效途径,不断提高科技工作的领导水平和成效。加强软科学研究,促进决策科学化。

2、形成有利于科技进步的社会氛围。加大科技法律法规的宣传、培训和执法力度,增强全社会的科技法制观念。大力开展科普宣传,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方法,建立起大科普运行机制和组织服务体系,建设科技馆和科普公园等科普基础设施,提高全社会创新意识和科学文化素质,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崇尚创新、支持创业的社会氛围。

主题词:科技 规划 通知

抄送:市委各部门,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市政协办公室,市法院、检察院,市各人民团体;市各垂直管理部门。

通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06年10月9日印发